甘肃省天水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1.(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贵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三也。”由此可知,西周“封建之道”( )
A.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B.集中在长江流域
C.与商朝内外服制度相同 D.扩大了周人的势力范围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 A项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进行间接管理,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中分封的诸侯集中在黄河中下流地区,B不符合题意;
C项分封制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不一样,C不符合题意;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之道”指的是分封制。根据材料可知,周朝对地方统治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征服其他部落,让其臣服;—种是更换原有首领,进行分封;一种是开辟荒地后进行分封,通过分封,扩大了西周的疆域和势力,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要求学生结合西周分封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西周分封制的内容特征以及产生的影响,还要搞清楚西周时期政治环境的特点和影响。
2.(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据统计,明朝出身“上三代无任实职官”家庭的进士,在进士总数中的占比明初为72.32%,明末为60.73%;而出身“上三代无任从五品以上官”家庭的进士,在进士总数中的占比明初是92.13%,明末为83.71%.据此可知明代科举制度( )
A.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稳定性 B.推动了贵族政治的终结
C.改善了官员的地域结构 D.增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明朝进士“上三代”任官的比例较小,即大多并非根据世袭或“祖荫”为官,而是通过科举考试,说明明代科举制度增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故D符合题意;
A项从数据来看,不同时期有一定变化,A不符合题意;
B项在科举选拔之外,仍然存在依据血缘为官的现象,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没有反映官员的来源地域,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明朝出身“上三代无任实职官”家庭的进士,在进士总数中的占比明初为72.32%。
3.(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康熙帝在养心殿内悬挂自书的铭言:“天下之治乱休咎,皆系于人主之一身一心。政令之设,……不可用一己偏执之见。采群言以广益,合众志以成城,始为无偏无党之道。”康熙帝此举意在 ( )
A.强调君权至上 B.谨防决策失误
C.肯定谏议制度 D.巩固文官政治
【答案】B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由材料“采群言以广益,合众志以成城,始为无偏无党之道”可见康熙帝此举意在谨防决策失误,故选B;
由材料“不可用一己偏执之见”的主旨不是强调君权至上,故排除A;
肯定谏议制度是康熙帝铭言的内容而非意图,排除C;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采群言以广益,合众志以成城,始为无偏无党之道”。
4.(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明成祖在设立内阁的同时,又重用宦官。到明朝中后期,在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反映出( )
A.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衡、共同决策
B.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内阁和司礼监权力扩大削弱了皇权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答案】D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出现内阁、宦官权势上升及相互抗衡的局面,反映了掌握这两者的君主的权力得到强化,D项正确;
内阁与司礼监的权势,最终操控在皇帝手中,A项不符合题意;
中央内阁和司礼监的制衡,不能加强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项错误;
内阁和司礼监的权力来源是皇权,它们权力的扩大,说明了皇帝权柄的强化,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理解宦官的含义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
5.(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有史家认为:“巴黎公社失败的具体原因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当时法国仍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的国家。”由此可知,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没有结成稳固的工农联盟 B.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C.缺乏先进革命理论的指导 D.缺乏强有力的国际援助
【答案】B
【知识点】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 B项“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当时法国仍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的国家”表明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故B符合题意;ACD材料未体现,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解题的关键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当时法国仍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的国家”。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巴黎公社,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6.(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第56编中记载:“如果某人伤害了一个自由人,却认为该自由人是他的奴隶,他将不被提起侵辱之诉。”由此可知,其旨在( )
A.维护公民的政治地位 B.维护司法程序的公正
C.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D.宣扬自由人超越法律
【答案】C
【知识点】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 C项通过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被认为是奴隶,其侵害就不受追究的现象,体现了当时奴隶是公民尤其是贵族的私有财产的经济范畴,故C符合题意;
A项材料体现的是经济问题,不是政治问题,A不符合题意;
B项不被追究,不是体现万民法诉讼程序简洁有效的结果,本题根本没有进入诉讼程序,出现这种现象,是奴隶身份认定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
D项自由人不超越法律,只是奴隶不被保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罗马法。主要考查罗民法的内容。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的主要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7.(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英国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大臣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凡国王的上谕均由有关大臣签署。然而大臣还是由国王任命的,受国王的影响。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
A.国王的立法权受到限制 B.责任内阁制已形成
C.立宪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D.君主立宪制不健全
【答案】D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
【解析】【分析】 “大臣还是由国王任命的,受国王的影响”表明国王仍有一定的行政权力,说明当时的英国君主立宪制不健全,故D符合题意;
A材料未体现,A不符合题意;
B是18世纪中期,B不符合题意;
C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解题的关键是“大臣还是由国王任命的,受国王的影响”。本题为中档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
8.(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在美国,众议员和国家主要官员由民选产生,任期有明确限制,国会有权弹劾包括总统在内的一切行政官员;州政府和地方官员主要由民选代表或代理人组成。这体现了( )
A.联邦制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制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
【答案】C
【知识点】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 C项通过材料折合手续支持可以看出,美国政治体制体现了共和政治的基本特征,故C符合题意;
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每个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没有体现联邦制原则,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美国三权分立的政体,B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更没有说明美国中央地方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美国政治制度。主要考查美国共和制度的特征。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共和政体的基本特征。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9.(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
A.实现直接“三通”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践行“一国两制”构想
【答案】B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因此B项正确;实现直接“三通”只是双方交流的一步,因此A项错误;加强经济密切合作也不是关键,C项错误;践行“一国两制”构想是两岸统一的结果,D项错误。
10.(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
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表明,徽商的大量财富并非用于扩大再生产,商品经济发展规模受到限制,表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不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而是自然经济的补充,社会转型缺乏根本的动力,故C项正确;A项错误,中国古代商人的政治地位比较低;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政府坚持的政策;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封建道德强化。所以答案选C。
11.(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在欧洲的价值主要是( )
A. 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B.变成了新教的工具
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D.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 A项欧洲的文艺复兴的时间是14-17世纪,时间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B项“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羊皮纸主要用于制作《圣经》,而不是新教,故B不符合题意;
C项纸张作为文字载体,造纸术的价值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故C符合题意;
D项地理大发现的时间是15世纪末,时间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四大发明,侧重于考查的是其影响。本题考查对四大发明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生产力---建立在西方先进的科技基础上的近代企业。客观上讲,这些企业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以下属于这一生产力的代表性企业是( )
A.继昌隆缫丝丝厂 B.汉阳铁厂
C.陈联泰机器厂 D.大生纱厂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 洋务派前期所创办的企业总体上仍是封建官办企业,后期在求富的旗号下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从而加速了中国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汉阳铁厂属于是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故B符合题意;
ACD都属于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时期创立的主要企业,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代表性企业。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13.(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下表是1913年、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中煤、生铁产量情况表。影响表中数据变化的外部原因是( )
年份 煤产量(吨) 生铁产量(吨)
1913年 12 879 770 267 513
1920年 21 318 825 429 548
A.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B.南京临时政府的鼓励
C.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 ABC三项都是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内部原因,ABC均不符合题意;依据题干时间可知,处于一战时期,依据表格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时期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促进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这是其外部原因,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外部原因”和题干时间。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原因的把握,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题,难度不大。
14.(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下图为我国1998年与1978年工业经济形式构成对比示意图,该图所反映的变化,表明我国( )
A.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改变 B.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C.对外开放格局最终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答案】D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 A项我国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故A不符合题意;
B项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
C项题目反映的是对内改革不是对外开放,故C不符合题意;
D项根据示意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使集体工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所占比例明显下降,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
15.(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1840年的曼彻斯特,郊区布劳顿的人口死亡率为15.8‰,靠近市中心的阿德维克人口死亡率为28.6‰,市中心的死亡率为35.2‰,其他城市如伯明翰、利物浦等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场剥削降低了人口寿命 B.城市化带来公共卫生危机
C.电力应用造成了城区污染 D.圈地运动破坏了城郊环境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 材料“郊区布劳顿的人口死亡率为15,8%,靠近市中心的阿德维克人口死亡率为28.6%0,市中心的死亡率为35.2%”体现的是市中心的死亡率要高于郊区,这主要和城市化带来的公共卫生危机有关,B符合题意;
AD项与材料无关,AD不符合题意;
C项电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本题关键信息是“郊区布劳顿的人口死亡率为15,8%%,靠近市中心的阿德维克人口死亡率为28.6%,市中心的死亡率为35.2%”,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16.(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2020年6月2日.沉寂了半年的韩日贸易争端又闹动静了:韩国决定就日本对韩限制贸易问题重启世贸组织(WTO)争端解决程序。日本经济产业省回应称,将根据WTO规则予以对应。这表明世界贸易组织( )
A.照顾韩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 B.迫使日本摒弃关税贸易壁垒
C.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贸易纠纷 D.立足于维护发达国家的利益
【答案】C
【知识点】“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
【解析】【分析】韩日两国打了半年的贸易战,没有解决彼此争端,不得不把问题推到世界贸易组织。希望通过WTO的争端解决程序来解决彼此的贸易纠纷,这表明世贸组织具有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国际贸易、解决贸易争端的职能,因此C项正确;
A项错误,世贸组织坚持非歧视、公平竞争等基本原则,并不特殊照顾某个国家的利益和地位;
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迫使日本摒弃对外贸易壁垒的信息;
D项错误.世贸组织的宗旨是规范国际贸易、解决国际争端,不是维护发达或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机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世贸组织具有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国际贸易、解决贸易争端的职能,有利于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
17.(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时评作家梁立俊发表文章说:“我们纪念小平南方谈话20年,也深深期待中国能够如小平同志的20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启动中国今后20年大发展的“破”和“立”。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破”和“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破除斯大林模式束缚,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破除公有制束缚,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体制
C.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
D.破除个人崇拜思想束缚,建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C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内容有: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综合以上内容可知,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破”和“立”是指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所以本题选C。
【点评】邓小平理论在经济领域内的最大突破与创新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具有历史开创意义。
18.(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行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宋明理学的哲学观。王安石认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活动和人的形体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形”的存在;B、C、D三项均突出了“天地”或“万物”这一“形”的存在。A项是宋明“心学”的观点,“心学”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这明显与王安石的思想相对立。故选A。
【点评】宋明理学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两派在探求理的途径上上不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阳明则主张致良知。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但是王守仁则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19.(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上述材料表明文艺复兴的意义主要在于( )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C.冲破了封建的等级观念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根据题干材料“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即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人性的解放,故A项最符合题意;
BD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BD不符合题意;
C项是启蒙运动的意义,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的意义,文艺复兴运动的意义:①性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在意识领域的反映,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②沉重打击了封建思想,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和觉醒,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注入了精神活力;④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为科学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⑤具有一定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用普遍的“泛人性论”掩盖阶级差别和阶级剥削。
20.(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 1855年,某画家的作品遭到巴黎国际画展的拒绝,理由是主题和人物太粗糙、太写实、太大,不适合艺术表达。画家愤怒地在官方展览馆对面租用一幢楼房,自行举办个人画展,向古典主义传统发起挑战。下列作品中与该画家创作风格一致的是( )
A.《自由引导人民》 B.《拾穗者》
C.《唐吉老伯》 D.《格尔尼卡》
【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 A项《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作品,与题干“太写实”不符,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拾穗者》是现实主义作品,符合题干“太写实”主旨,故B项符合题意;
C项《唐吉老伯》是梵高的印象画派作品,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作品,与题干艺术特征不符,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现实主义美术,现实主义美术的特征力图真实表现现实生活,深入剖析揭示社会矛盾,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现存社会秩序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
21.(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而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 “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摘编自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材料二 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摘编自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材料三 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了在中国建立共和政治作出的主要努力。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角度归纳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
【答案】(1)原因: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
努力: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主要原因: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
(3)影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自尊心和自信心;引起国内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为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要因素:革命政党的领导;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五四运动;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分析】(1) 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归纳;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了在中国建立共和政治作出的主要努力为创立了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2) 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史实可知,原因是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
(3) 本小问的理解,依据材料三“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可知,抗日战争使得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为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小问的因素,注意限定信息“政治角度”,依据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政治因素是革命政党的领导;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故答案为:
(1) 原因: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努力: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 主要原因: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
(3) 影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自尊心和自信心;引起国内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为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重要因素:革命政党的领导;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点评】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查“旧邦新造”反映革命派的意向;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揖美追欧”的表现;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地位的理解;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政治因素,需要掌握辛亥革命的成果;五四运动的影响;抗日战争的地位和意义。
22.(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一个城市的发展往往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后的深圳当年共与客商签订 885 个项目,协议投资额达 51 亿港元,其中中外合资合营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 90.3%。与此同时深圳人口激增,到 1983 年底就从原来的 2 万增至 30万,蔬菜供应空前紧张。当时国家统一定价青菜 0.05 元/斤,深圳种菜成本是 0.3 元/斤。后来开放市场,让市场决定菜价,菜价飙升至 1.2 元/斤,后稳定在 0.4 元/斤。
——根据《深圳口述史》(下卷)整理
材料二 2019 年 8 月 27 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指导,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共同主办的“新中国外交 70 年:回顾、启示、前瞻”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锦江小礼堂举行。有学者在会上表示,上海见证了新中国外交的重大进程。
——据中新社等报道整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结合所学,指出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的重要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如何“见证了新中国外交的重大进程”。
【答案】(1)经验: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活动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地位: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2)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001 年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促进了亚太经济合作的健康发展;从 1996 年的“上海五国机制”,到 2001 年的上海合作组织,探索出了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 (1)材料反映了深圳经济特区在利用外资方面的突出成就,也反映了市场调节物价方面的表现,所以他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活动引入市场调节机制。经济特区的重要地位,结合书本知识来说就可以,主要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2)在新中国外交进程中的突出表现本知识来说就可以,比如:70年代尼克松访华,2001年上海举办APEC峰会,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等。
故答案为:
(1)经验: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活动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地位: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2)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001年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促进了亚太经济合作的健康发展;从1996年的“上海五国机制”,到2001年的上海合作组织,探索出了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核心中国的外交,第一小问,要结合对外开放的措施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7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发展的表现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还要搞清楚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发展的表现。
1 / 1甘肃省天水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1.(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贵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三也。”由此可知,西周“封建之道”( )
A.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B.集中在长江流域
C.与商朝内外服制度相同 D.扩大了周人的势力范围
2.(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据统计,明朝出身“上三代无任实职官”家庭的进士,在进士总数中的占比明初为72.32%,明末为60.73%;而出身“上三代无任从五品以上官”家庭的进士,在进士总数中的占比明初是92.13%,明末为83.71%.据此可知明代科举制度( )
A.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稳定性 B.推动了贵族政治的终结
C.改善了官员的地域结构 D.增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3.(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康熙帝在养心殿内悬挂自书的铭言:“天下之治乱休咎,皆系于人主之一身一心。政令之设,……不可用一己偏执之见。采群言以广益,合众志以成城,始为无偏无党之道。”康熙帝此举意在 ( )
A.强调君权至上 B.谨防决策失误
C.肯定谏议制度 D.巩固文官政治
4.(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明成祖在设立内阁的同时,又重用宦官。到明朝中后期,在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反映出( )
A.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衡、共同决策
B.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内阁和司礼监权力扩大削弱了皇权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5.(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有史家认为:“巴黎公社失败的具体原因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当时法国仍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的国家。”由此可知,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没有结成稳固的工农联盟 B.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C.缺乏先进革命理论的指导 D.缺乏强有力的国际援助
6.(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第56编中记载:“如果某人伤害了一个自由人,却认为该自由人是他的奴隶,他将不被提起侵辱之诉。”由此可知,其旨在( )
A.维护公民的政治地位 B.维护司法程序的公正
C.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D.宣扬自由人超越法律
7.(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英国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大臣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凡国王的上谕均由有关大臣签署。然而大臣还是由国王任命的,受国王的影响。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
A.国王的立法权受到限制 B.责任内阁制已形成
C.立宪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D.君主立宪制不健全
8.(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在美国,众议员和国家主要官员由民选产生,任期有明确限制,国会有权弹劾包括总统在内的一切行政官员;州政府和地方官员主要由民选代表或代理人组成。这体现了( )
A.联邦制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制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
9.(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
A.实现直接“三通”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践行“一国两制”构想
10.(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
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11.(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在欧洲的价值主要是( )
A. 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B.变成了新教的工具
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D.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
12.(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生产力---建立在西方先进的科技基础上的近代企业。客观上讲,这些企业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以下属于这一生产力的代表性企业是( )
A.继昌隆缫丝丝厂 B.汉阳铁厂
C.陈联泰机器厂 D.大生纱厂
13.(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下表是1913年、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中煤、生铁产量情况表。影响表中数据变化的外部原因是( )
年份 煤产量(吨) 生铁产量(吨)
1913年 12 879 770 267 513
1920年 21 318 825 429 548
A.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B.南京临时政府的鼓励
C.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4.(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下图为我国1998年与1978年工业经济形式构成对比示意图,该图所反映的变化,表明我国( )
A.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改变 B.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C.对外开放格局最终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15.(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1840年的曼彻斯特,郊区布劳顿的人口死亡率为15.8‰,靠近市中心的阿德维克人口死亡率为28.6‰,市中心的死亡率为35.2‰,其他城市如伯明翰、利物浦等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场剥削降低了人口寿命 B.城市化带来公共卫生危机
C.电力应用造成了城区污染 D.圈地运动破坏了城郊环境
16.(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2020年6月2日.沉寂了半年的韩日贸易争端又闹动静了:韩国决定就日本对韩限制贸易问题重启世贸组织(WTO)争端解决程序。日本经济产业省回应称,将根据WTO规则予以对应。这表明世界贸易组织( )
A.照顾韩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 B.迫使日本摒弃关税贸易壁垒
C.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贸易纠纷 D.立足于维护发达国家的利益
17.(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时评作家梁立俊发表文章说:“我们纪念小平南方谈话20年,也深深期待中国能够如小平同志的20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启动中国今后20年大发展的“破”和“立”。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破”和“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破除斯大林模式束缚,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破除公有制束缚,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体制
C.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
D.破除个人崇拜思想束缚,建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8.(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行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19.(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上述材料表明文艺复兴的意义主要在于( )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C.冲破了封建的等级观念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0.(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 1855年,某画家的作品遭到巴黎国际画展的拒绝,理由是主题和人物太粗糙、太写实、太大,不适合艺术表达。画家愤怒地在官方展览馆对面租用一幢楼房,自行举办个人画展,向古典主义传统发起挑战。下列作品中与该画家创作风格一致的是( )
A.《自由引导人民》 B.《拾穗者》
C.《唐吉老伯》 D.《格尔尼卡》
21.(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而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 “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摘编自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材料二 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摘编自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材料三 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了在中国建立共和政治作出的主要努力。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角度归纳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
22.(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一个城市的发展往往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后的深圳当年共与客商签订 885 个项目,协议投资额达 51 亿港元,其中中外合资合营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 90.3%。与此同时深圳人口激增,到 1983 年底就从原来的 2 万增至 30万,蔬菜供应空前紧张。当时国家统一定价青菜 0.05 元/斤,深圳种菜成本是 0.3 元/斤。后来开放市场,让市场决定菜价,菜价飙升至 1.2 元/斤,后稳定在 0.4 元/斤。
——根据《深圳口述史》(下卷)整理
材料二 2019 年 8 月 27 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指导,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共同主办的“新中国外交 70 年:回顾、启示、前瞻”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锦江小礼堂举行。有学者在会上表示,上海见证了新中国外交的重大进程。
——据中新社等报道整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结合所学,指出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的重要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如何“见证了新中国外交的重大进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 A项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进行间接管理,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中分封的诸侯集中在黄河中下流地区,B不符合题意;
C项分封制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不一样,C不符合题意;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之道”指的是分封制。根据材料可知,周朝对地方统治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征服其他部落,让其臣服;—种是更换原有首领,进行分封;一种是开辟荒地后进行分封,通过分封,扩大了西周的疆域和势力,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要求学生结合西周分封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西周分封制的内容特征以及产生的影响,还要搞清楚西周时期政治环境的特点和影响。
2.【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明朝进士“上三代”任官的比例较小,即大多并非根据世袭或“祖荫”为官,而是通过科举考试,说明明代科举制度增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故D符合题意;
A项从数据来看,不同时期有一定变化,A不符合题意;
B项在科举选拔之外,仍然存在依据血缘为官的现象,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没有反映官员的来源地域,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明朝出身“上三代无任实职官”家庭的进士,在进士总数中的占比明初为72.32%。
3.【答案】B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由材料“采群言以广益,合众志以成城,始为无偏无党之道”可见康熙帝此举意在谨防决策失误,故选B;
由材料“不可用一己偏执之见”的主旨不是强调君权至上,故排除A;
肯定谏议制度是康熙帝铭言的内容而非意图,排除C;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采群言以广益,合众志以成城,始为无偏无党之道”。
4.【答案】D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出现内阁、宦官权势上升及相互抗衡的局面,反映了掌握这两者的君主的权力得到强化,D项正确;
内阁与司礼监的权势,最终操控在皇帝手中,A项不符合题意;
中央内阁和司礼监的制衡,不能加强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项错误;
内阁和司礼监的权力来源是皇权,它们权力的扩大,说明了皇帝权柄的强化,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理解宦官的含义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
5.【答案】B
【知识点】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 B项“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当时法国仍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的国家”表明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故B符合题意;ACD材料未体现,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解题的关键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当时法国仍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的国家”。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巴黎公社,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6.【答案】C
【知识点】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 C项通过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被认为是奴隶,其侵害就不受追究的现象,体现了当时奴隶是公民尤其是贵族的私有财产的经济范畴,故C符合题意;
A项材料体现的是经济问题,不是政治问题,A不符合题意;
B项不被追究,不是体现万民法诉讼程序简洁有效的结果,本题根本没有进入诉讼程序,出现这种现象,是奴隶身份认定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
D项自由人不超越法律,只是奴隶不被保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罗马法。主要考查罗民法的内容。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的主要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7.【答案】D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
【解析】【分析】 “大臣还是由国王任命的,受国王的影响”表明国王仍有一定的行政权力,说明当时的英国君主立宪制不健全,故D符合题意;
A材料未体现,A不符合题意;
B是18世纪中期,B不符合题意;
C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解题的关键是“大臣还是由国王任命的,受国王的影响”。本题为中档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
8.【答案】C
【知识点】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 C项通过材料折合手续支持可以看出,美国政治体制体现了共和政治的基本特征,故C符合题意;
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每个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没有体现联邦制原则,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美国三权分立的政体,B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更没有说明美国中央地方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美国政治制度。主要考查美国共和制度的特征。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共和政体的基本特征。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因此B项正确;实现直接“三通”只是双方交流的一步,因此A项错误;加强经济密切合作也不是关键,C项错误;践行“一国两制”构想是两岸统一的结果,D项错误。
10.【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表明,徽商的大量财富并非用于扩大再生产,商品经济发展规模受到限制,表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不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而是自然经济的补充,社会转型缺乏根本的动力,故C项正确;A项错误,中国古代商人的政治地位比较低;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政府坚持的政策;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封建道德强化。所以答案选C。
11.【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 A项欧洲的文艺复兴的时间是14-17世纪,时间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B项“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羊皮纸主要用于制作《圣经》,而不是新教,故B不符合题意;
C项纸张作为文字载体,造纸术的价值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故C符合题意;
D项地理大发现的时间是15世纪末,时间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四大发明,侧重于考查的是其影响。本题考查对四大发明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 洋务派前期所创办的企业总体上仍是封建官办企业,后期在求富的旗号下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从而加速了中国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汉阳铁厂属于是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故B符合题意;
ACD都属于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时期创立的主要企业,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代表性企业。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13.【答案】D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 ABC三项都是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内部原因,ABC均不符合题意;依据题干时间可知,处于一战时期,依据表格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时期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促进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这是其外部原因,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外部原因”和题干时间。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原因的把握,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题,难度不大。
14.【答案】D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 A项我国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故A不符合题意;
B项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
C项题目反映的是对内改革不是对外开放,故C不符合题意;
D项根据示意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使集体工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所占比例明显下降,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
15.【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 材料“郊区布劳顿的人口死亡率为15,8%,靠近市中心的阿德维克人口死亡率为28.6%0,市中心的死亡率为35.2%”体现的是市中心的死亡率要高于郊区,这主要和城市化带来的公共卫生危机有关,B符合题意;
AD项与材料无关,AD不符合题意;
C项电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本题关键信息是“郊区布劳顿的人口死亡率为15,8%%,靠近市中心的阿德维克人口死亡率为28.6%,市中心的死亡率为35.2%”,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16.【答案】C
【知识点】“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
【解析】【分析】韩日两国打了半年的贸易战,没有解决彼此争端,不得不把问题推到世界贸易组织。希望通过WTO的争端解决程序来解决彼此的贸易纠纷,这表明世贸组织具有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国际贸易、解决贸易争端的职能,因此C项正确;
A项错误,世贸组织坚持非歧视、公平竞争等基本原则,并不特殊照顾某个国家的利益和地位;
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迫使日本摒弃对外贸易壁垒的信息;
D项错误.世贸组织的宗旨是规范国际贸易、解决国际争端,不是维护发达或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机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世贸组织具有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国际贸易、解决贸易争端的职能,有利于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
17.【答案】C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内容有: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综合以上内容可知,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破”和“立”是指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所以本题选C。
【点评】邓小平理论在经济领域内的最大突破与创新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具有历史开创意义。
18.【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宋明理学的哲学观。王安石认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活动和人的形体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形”的存在;B、C、D三项均突出了“天地”或“万物”这一“形”的存在。A项是宋明“心学”的观点,“心学”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这明显与王安石的思想相对立。故选A。
【点评】宋明理学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两派在探求理的途径上上不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阳明则主张致良知。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但是王守仁则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19.【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根据题干材料“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即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人性的解放,故A项最符合题意;
BD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BD不符合题意;
C项是启蒙运动的意义,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的意义,文艺复兴运动的意义:①性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在意识领域的反映,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②沉重打击了封建思想,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和觉醒,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注入了精神活力;④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为科学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⑤具有一定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用普遍的“泛人性论”掩盖阶级差别和阶级剥削。
20.【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 A项《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作品,与题干“太写实”不符,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拾穗者》是现实主义作品,符合题干“太写实”主旨,故B项符合题意;
C项《唐吉老伯》是梵高的印象画派作品,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作品,与题干艺术特征不符,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现实主义美术,现实主义美术的特征力图真实表现现实生活,深入剖析揭示社会矛盾,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现存社会秩序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
21.【答案】(1)原因: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
努力: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主要原因: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
(3)影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自尊心和自信心;引起国内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为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要因素:革命政党的领导;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五四运动;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分析】(1) 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归纳;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了在中国建立共和政治作出的主要努力为创立了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2) 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史实可知,原因是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
(3) 本小问的理解,依据材料三“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可知,抗日战争使得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为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小问的因素,注意限定信息“政治角度”,依据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政治因素是革命政党的领导;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故答案为:
(1) 原因: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努力: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 主要原因: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
(3) 影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自尊心和自信心;引起国内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为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重要因素:革命政党的领导;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点评】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查“旧邦新造”反映革命派的意向;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揖美追欧”的表现;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地位的理解;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政治因素,需要掌握辛亥革命的成果;五四运动的影响;抗日战争的地位和意义。
22.【答案】(1)经验: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活动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地位: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2)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001 年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促进了亚太经济合作的健康发展;从 1996 年的“上海五国机制”,到 2001 年的上海合作组织,探索出了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 (1)材料反映了深圳经济特区在利用外资方面的突出成就,也反映了市场调节物价方面的表现,所以他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活动引入市场调节机制。经济特区的重要地位,结合书本知识来说就可以,主要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2)在新中国外交进程中的突出表现本知识来说就可以,比如:70年代尼克松访华,2001年上海举办APEC峰会,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等。
故答案为:
(1)经验: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活动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地位: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2)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001年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促进了亚太经济合作的健康发展;从1996年的“上海五国机制”,到2001年的上海合作组织,探索出了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核心中国的外交,第一小问,要结合对外开放的措施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7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发展的表现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还要搞清楚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发展的表现。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