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丹湖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返校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丹湖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返校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25 23:02:44

文档简介

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丹湖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返校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元朝路府州县在行省督办下征集赋税,再由行省汇总并将其中七成解运至京师,留三成供地方支用;行省严格管束路府州县的经费,有权批准金额在一千锭以内的开销。材料反映了元朝(  )
A.出现内重外轻局面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路府州县的独立性有所增强
2.(2020高三上·嘉兴月考)下列国际组织中,倡导“睦邻互信、平等互利、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国家关系准则、安全观和区域合作模式”,并朝着“具有明确纲领和宗旨、严格运作规则”方向发展的是(  )
A. B.
C. D.
3.(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废除丞相后的朱元璋“躬览庶政”, 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力不从心。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置参知政事 B.由宦官充任机要助理
C.设殿阁大学士 D.由六部长官组成内阁
4.(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
①燕赵——河北省 ②齐鲁——山东省 ③荆楚——湖南省 ④三秦——陕西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5.(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行新学制,确立学堂选官制度是在 (  )
A.1902 年 B.1903 年 C.1904 年 D.1905 年
6.(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下列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途径不包括(  )
A.民族迁徙 B.友好往来
C.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D.士族发展
7.(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政治民主化是近现代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饮水思源,民主发源于(  )
A.斯巴达城邦 B.雅典城邦 C.罗马城邦 D.美国
8.(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
A.人民民主专政 B.制定宪法大纲
C.采用三三制"原则 D.开展整风运动
9.(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下列哪一种农作物是由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来的(  )
A.花生
B.小麦
C.玉米
D.番 薯
10.(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是食物生产的革命,即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其标志是(  )
A.农业的出现 B.小农经济的产生
C.手工业的产生 D.火的使用
11.(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根据中国古代宗法制,能够继承周王王位的人首先是(  )
A.周王最聪明的儿子 B.周王王后所生的大儿子
C.周王最宠爱的儿子 D.周王妃子所生的大儿子
12.(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康熙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
A.西方殖民者联合挑起民族矛盾支持分裂叛乱活动
B.中央开始设置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C.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加强边疆地区的管辖
D.维护祖国统一与反对外来侵略相结合
13.(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一位航海家在他的日记里记载,“我在 1492 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 我回到长勒提尔,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据此判断,这位航海家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14.(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在美国,处于决策中心的是(  )
A.总统 B.最高法院 C.国会 D.众议院
15.(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我国(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16.(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秦朝北筑长城,防备游牧民族的南下袭扰。当时长城防御的主要少数民族是(  )
A.羌、氐 B.匈奴 C.夷、越 D.夫余、乌桓
17.(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隋朝在创新选官制度方面做出的贡献有(  )
A.正式确立三省六 B.开始分科考试
C.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D.首创殿试武举
18.(2015高一上·贵阳期中)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
A.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龙生龙,凤生凤 D.举孝廉,父别居
19.(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  )
A.《秦律》 B.《唐律疏议》
C.《大明律》 D.《大清律例》
20.(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封建主的领地采取庄园制的经营方式。庄园制的本质内容除了主要使用农奴的无偿劳役耕种领主自营地外,就是设有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这说明 (  )
A.庄园实行封君封臣制度 B.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
C.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 D.庄园中农奴受到沉重的剥削
21.(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1518 年 7 月,教皇传马丁·路德到罗马受审。路德得到了德意志萨克森选侯的支持,教会不得不让步。1519 年,教皇派代表到菜比锡与路德公开辩论,路德的英勇斗争得到了德意志广大民众的支持。这反映了(  )
A. 天主教会干预世俗政治权力 B.教会成为世俗力量的反对目标
C.民族主义在德意志蓬勃兴起 D.民族教会与罗马教廷的决裂
22.(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有学者认为,从维也纳会议召开到体系运转前期,大国的行为方式背离了传统的“权力政治”原则。大国在该体系中,并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也没有经常利用他国的暂时脆弱。相反,大国做出了更多的退让,而没有选择通过战争或者武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危机。该学者意在说明维也纳体系的特点是(  )
A.大国主导、利益优先 B.保持克制、寻求共识
C.集体安全、欧洲均势 D.协调矛盾、强权政治
23.(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1953 年以后,我国政府依据民族特征和民族意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各地对各民族的历史来源和实际情况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鉴别。据此可推知, 当时的民族识别工作(  )
A. 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
C.完善了基层民主政权建设
D.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确立
24.(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2018 年 3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次会议将宪法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体现了我国(  )
A. 国家宪法是民族地区自治的前提
B.政府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
C.明确提出了民族平等与团结原则
D.以立法形式确保民族自治的实施
25.(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1956 年 11 月,毛泽东公开指出,忽视各国平等的错误,“就其性质来说,是资产阶级沙文主义的错误。这种错误,特别是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对于社会主义各国的团结和共同事业,必然会带来严重的损害”。这表明,当时我国(  )
A. 贯彻“求同存异”的方针
B.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26.(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2020 年 6 月 7 日,中国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泊皮书指出,中国积极开展对外医疗援助,截至 5 月 31 日,中国地方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已向150 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捐赠抗疫物资。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中国方案是(  )
A. 可持续发展理念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合作共赢
27.(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春秋战国时期,子产在郑国铸刑书,临终前对他的继任者说:“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儒弱,民狮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由此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子产(  )
A.主张德政,宣扬儒家思想 B.主张严刑峻法以维护统治
C.治国理念违背时代潮流 D.最早提出了民本的思想
28.(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与自由议》, 后来其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据此可知(  )
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思想 B.儒家思想属于法治思想
C.儒学理念影响古代法制建设 D.古代法律比较注重亲情
29.(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公元前 536 年,郑国把刑书刻在青铜鼎上;公元前 449 年,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将法律刻写于 12 块铜牌之上。这表明(  )
A.中国比西方更早进人法治社会 B.中西方开启了法治文明的交流
C.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D.法律文献保证了社会稳定发展
30.(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公元 6 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亲自主持编纂了由《查士丁尼法典》法学阶梯》等组成的《民法大全》。这部法典完整、系统地保留了罗马法的精华,被恩格斯称为“第个世界性法律”。 恩格斯的判断依据是,该法(  )
A.是罗马法走向成熟、完备的重要标志
B.由皇帝亲自主持编纂,意义重大
C.保留了罗马法的精华,系统全面
D.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影响重大
二、材料分析题(31 题 20 分,32 题 20 分,共计 40 分)
31.(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历史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都经历了产生、发展和不断完易的发展过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法律的发展过程表现出不同的轨迹和特色,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法律制度伴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也会显示出阶段性的特点。
从世界范围看,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是在相互关联中向前发展的, 这种关联主要表现为:其一,任何一个法律制度都会或多或少地吸纳、继承在它之前的法律制度体系中的有益成分,或者说任何一个法律文明都会影响在它之后的法律。其二,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或多或少地会表现出相互借鉴和相互渗透。外国法制史研究不仅应该客观地描绘各不同历史传统下的不同国家法律发展的脉络、准确把握不同民族和国家法律的特质,而且应该探讨包含在这一历史中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知识、探讨法律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规律。 ——摘编 自郑祝君主编《外国法制史》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就西方“法律制度”谈谈自己的理解。(要求:(1)表述成文(即历史小论文) ,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2)“论文”主题:古代近代现代可自由选择;“法律制度”的背景、内容影响等可自由选择。)
32.(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了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是悠久的中国历史的一段,是为时甚短的一段。它不同于唐史、宋史那样的断代史,而是代表一个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却远没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那么长,比起唐、宋一个王朝的历史也要短得多。然而它是刚刚逝去不久的历史,无论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生活到的国外关系,变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是过去所有王朝所不可比拟的。 ——编自陈旭麓《漫谈学习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围绕“近代中国”,自拟论题,并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行省督办州县征收赋税,而且大部分上缴中央,少部分留归地方,这体现了中央集权,而“行省严格管束路府州县的经费,有权批准金额在一千锭以内的开销”体现了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说明元朝在国家管理方面体现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特征,B符合题意;
A项内重外轻不符合元朝政治特征,A不符合题意;
C项片面解读材料,C不符合题意;
D项路府州县必须在行省管理下进行,其独立性十分有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行省,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时考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本题。
2.【答案】B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上海合作组织提倡“睦邻互信、平等互利、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国家关系准则、安全观和区域合作模式”,B正确;
A是亚太经合组织,其并未提出睦邻互信等原则,排除A;
C是北美自贸区,这一组织主要在经济领域合作,并未在安全邻域合作,排除;
D是欧盟,其并没有提出“睦邻互信、平等互利、团结协作”等原则,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 “睦邻互信、平等互利、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国家关系准则、安全观和区域合作模式” 进行分析即可。
3.【答案】C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 A项参知政事设置于宋代,A不符合题意;
B项明代宦官不能充任机要助理,B不符合题意;
D项明代的内阁不是由六部长官组成的,D不符合题意;
C项朱元璋为了减轻政务负担,设置了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事,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是考查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要掌握明太祖废宰相设立内阁大学士的史实。本题考查了明代的废丞相,设六部,旨在考查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题目比较简单。
4.【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山东境内有齐、鲁两大诸侯国,战国时期的燕国和赵国主要在今天的河北省,秦国主要是今天的陕西省,所以,①②④均正确,故D符合题意;楚国主要在今天的湖北省,③错误;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考生需要熟知古代地名所在的地区。本题主要通过历史文化常识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素养。
5.【答案】C
【知识点】清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行新学制,确立学堂选官制度是在1904年,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行新学制,确立学堂选官制度”。本题为基础题,考查清末新政,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手段包括民族迁徙、友好往来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ABC不符合题意;士族发展不是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途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要求学生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方式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7.【答案】B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 雅典城邦实行民主政治,雅典民主制度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近现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古希腊城邦,雅典城邦实行民主政治,雅典民主制度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近现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8.【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采用“三三制”原则,故C符合题意;ABD材料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本题为基础题,考查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亚居民最早培植出了大麦和小麦,故B符合题意;A、C、D三项均原产于美洲,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西亚……最早培植”。本题主要通过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出现使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A项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
力。
11.【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 宗法制的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能够继承周王王位的人首先是周王正妻所生的大儿子,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12.【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内陆边疆关系
【解析】【分析】 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斗争的内容看,既有反对中华民族内部的极少数分裂势力的行为,也有反对外来侵略的行为,D符合题意;
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康熙时期西方殖民者并没有挑起民族矛盾来支持叛乱活动,A不符合题意;
B项开始设置的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
C项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主要是唐朝时期的政策,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主要考查康熙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特点。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清朝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结合所学可知,1492年哥伦布从欧洲出发进行远航,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但是却发现了美洲,故C项符合题意;
A项1488年迪亚士开辟了欧洲到非洲好望角的新航线,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1497-1498年达·伽马开辟了欧洲到印度的新航线,故B项不符合题意;
D项麦哲伦进行的是环球航行,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结合哥伦布发现美洲解答。
14.【答案】C
【知识点】美国联邦共和制
【解析】【分析】 A项国家元首总统,享有行政大权,还有对于国会立法的否决权,而且是军队的最高统帅,A不符合题意;
B项最高法院,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法官由总统任命,但必须得到参议院的同意;其任职是终身的;最高法院行使最高审判权,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B不符合题意;
C项国会由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法律由国会两院通过,总统批准方可生效,国会有权直接向国民征税,有无限权力征兵等,结合已学知识在美国,处于决策中心的是国会,C符合题意;
D项美国众议院为美国国会两院之一,另一院为参议院,美国每一州以人口为基准在众议院中行使代表权,但各州至少有一名议员,院内议员总数经法律定额为435名.众议员一任两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美国的代议制,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已学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学生对美国代议制的认识和理解。
15.【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宋代的社会生活。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交子。
16.【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 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故秦长城防御的主要少数民族是匈奴,故B项符合题意;
A项羌、氏主要分布在当时的西北地区,故A项不符合题意;
C项夷、越主要分布在当时的南方地区,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夫余、乌桓主要分布在当时的东北地区,不是长城的主要防御对象,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内容,掌握少数民族匈奴在秦朝时期的侵略事件。
17.【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开创科举制,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故B符合题意;
A项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A不符合题意;
C项不合题干主旨,C不符合题意;
D项属于武则天发展科举制的措施,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隋朝在创新选官制度方面。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难度偏低。
18.【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隋朝时期,科举制正式形成。“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唐朝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A项与科举制有关;B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与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有关;C指的是生物的遗传;D与汉代的察举制有关。故选A。
【点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度
【名师点睛】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1)由以门第、族望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2)由地方评议的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公开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3)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4)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的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19.【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律疏议》及其地位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故B符合题意;
A项是奴隶社会的法典,A不符合题意;
C项虽早但不是最完整,C不符合题意;
D项较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本题主要通过历史文化常识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
20.【答案】C
【知识点】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西欧的王权;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 AB项教堂与法庭的设置不能说明庄园实行封君、封臣体制,也不能说明庄园经济生活的自给自足,AB两项不符合题意;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的庄园中设有教堂、法庭,说明庄园是西欧社会管理生产活动与精神生活的基本单位,C项符合题意;
D项领主通过国家和封建等级制度而不是庄园统治农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结合材料联系所学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通过考查中世纪的欧洲,检测学生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的能力,难度适中,用排除法可解题。
21.【答案】C
【知识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
【解析】【分析】据材料“路德得到了德意志萨克森选侯的支持”“路德的英勇斗争得到了德意志广大民众的支持”可知,民族主义在德意志蓬勃兴起,故C项正确;
材料表明教会要对路德进行审判,与其进行公开辩论,这不能表明天主教会干预世俗政治权力,故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教会成为世俗力量的反对目标,故排除B项;
材料没有反映民族教会与罗马教廷决裂,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的影响。理解材料中”路德的英勇斗争得到了德意志广大民众的支持”这一信息。
22.【答案】B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一战”的主要战线与进程
【解析】【分析】 从材料中的“大国……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大国做出了更多的退让,而没有选择通过战争或者武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危机”可以看出,在维也纳会议上,欧洲各主要大国不是无限制地追求本国利益,也不是付诸战争或威胁,而是在克制与妥协中寻求共识,故B符合题意;
A项材料并没有强调“利益优先”,故A不符合题意;
C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强权政治”,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维也纳体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大国……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大国做出了更多的退让,而没有选择通过战争或者武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危机”。
23.【答案】A
【知识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 “依据民族特征和民族意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各地对各民族的历史来源和实际情况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鉴别”表明当时的民族识别工作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故A符合题意;
BC材料未体现,BC不符合题意;
D是1954年宪法,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依据民族特征和民族意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各地对各民族的历史来源和实际情况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鉴别”。
24.【答案】B
【知识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 A项根据材料主要是说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而没有提及民族区域自治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
B项根据材料“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体现了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故B符合题意;
C项民族平等与团结的原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就明确提出了,与材料“2018年3月”时间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D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5.【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 C项材料“特别是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对于社会主义各国的团结和共同事业,必然会带来严重的损害”说明中国反对苏联对于别国事务的粗暴干涉,平等、独立才是中国外交原则,表明当时我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C符合题意;
A项“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周恩来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与题干主旨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B项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我国的外交政策依然是“一边倒”没有根本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D项1956年我国的外交政策依然是“一边倒”,没有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缅甸时与两国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关键要掌握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结合题干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6.【答案】C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 “中国积极开展对外医疗援助,截至5月31日,中国地方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已向1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捐赠抗疫物资”表明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故C符合题意;
AD材料未体现,AD均不符合题意;
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的,故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解题的关键是“中国积极开展对外医疗援助,截至5月31日,中国地方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已向1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捐赠抗疫物资”。
27.【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子产主张严刑峻法,故B符合题意;
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法家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对“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的分析理解。
28.【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由董仲舒将“《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可知儒学理念出现法制化现象,儒学理念渐趋影响法制法规,故C正确;
A材料未体现;
B说法错误,错在“属于”;
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没有体现出法律的特点,故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抓住“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与自由议》”这一关键信息。
29.【答案】C
【知识点】《十二铜表法》
【解析】【分析】 材料提到,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刻在青铜鼎上;公元前449年,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都是由不成文的习惯法发展而来,法律的进步,也反映了文明发展诉求,C符合题意;ABD都与史实不符合,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主要考查其特点和影响,根据所学知识采用排除法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成文法的相关知识.《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它规定了极为严酷的债务奴役制,维护贵族利益,它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30.【答案】D
【知识点】《罗马民法大全》
【解析】【分析】 “第一个世界性法律”表明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影响重大,故D符合题意;
A项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A不符合题意;
B项皇帝亲自主持编纂材料未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
C项没有突出其世界影响,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
31.【答案】如,选择“西方法律制度源远流长”作为论题。
结合公元前 7 世纪希腊克里特岛文明中的习惯法、成文法,公元前 5 世纪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十二铜表法》、公民法,3 世纪罗马帝国时期的万民法,6 世纪东罗马帝国时期的《罗马民法大全》等史实,论述西方法律制度的“源远流长”;
如,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法律制度经历了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历程,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和阶段性特征,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
①罗马法影响了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
②结合中世纪“日耳曼法”“教会法”等史实,论述罗马法的传播与发展;
③结合 11 世纪诺曼王朝习惯法,12 世纪前后英国普通法,13 世纪英国《大宪章》,17 世纪《权利法案》等史实,论述“英美法系”的形成及历史演变;
④结合 1804 年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等史实,论述“大陆法系”或“民法系”的形成;
⑤联系西方法律制度演变历程、内容,谈自己对西方法律制度的整体认识。
⑥英国推动了世界法律制度的构建;
⑦论法国大革命对法律建设的贡献;
⑧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建立有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知识点】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十二铜表法》;《罗马民法大全》;“英美法系”;“大陆法系”;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 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确定主题。根据“人类历史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都经历了产生、发展和不断完易的发展过程。”可知,法律制度的形成都要经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法律的发展过程表现出不同的轨迹和特色,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法律制度伴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也会显示出阶段性的特点”可知,各地法律受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根据材料“从世界范围看,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是在相互关联中向前发展的”可知,各地的法律制度是相互影响的。结合材料内容,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材料中某一个或几个内容来确定主题,注意尽量选择容易论述的主题,主题要具体,如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国家法律形成及完善有重大影响。其次,用相关的史实,紧紧围绕主题,进行论述,论述时要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如罗马法的有关私法体系,被西欧大陆资产阶级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鉴与发展。《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就是对罗马法的继承和发展。法、德两国的民法体系,又为瑞士、意大利、日本等众多国家直接或间接的加以仿效。罗马法中许多原则和制度,也被近代以来的法制所采用,如公民在私法范围内权利平等原则、契约自由原则、遗嘱自由原则、“不告不理”、一审终审原则等,权利主体中的法人制度、物权制度、契约制度、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最后,对论述内容进行总结,与主题相呼应,如综上所述罗马法对近你欧美国家的法律形成与完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故答案为:
①罗马法影响了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②结合中世纪“日耳曼法”“教会法”等史实,论述罗马法的传播与发展;③结合 11 世纪诺曼王朝习惯法,12 世纪前后英国普通法,13 世纪英国《大宪章》,17 世纪《权利法案》等史实,论述“英美法系”的形成及历史演变;④结合 1804 年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等史实,论述“大陆法系”或“民法系”的形成;⑤联系西方法律制度演变历程、内容,谈自己对西方法律制度的整体认识。⑥英国推动了世界法律制度的构建;⑦论法国大革命对法律建设的贡献;⑧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建立有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要求学生结合人类历史上法律制度演变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来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人类历史法律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较强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材料的能力。
32.【答案】如,选择“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作为论题:1840-1949年,为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列强先后发动五次大规模殖民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逐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人民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使命。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和各地民众抵抗英法侵略军;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对洋枪队的抵抗;左宗棠收复新疆, 粉碎俄国分裂中国阴谋;中法战争中中国军民对法国痛击;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英勇作战;台湾人民武装抗日斗争;义和团和清军对八国联军侵华的抗争;1931-1945 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百余年来,中国近代各阶级阶层,如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不断进行救亡图存的斗争。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晚清时期的边疆危机
【解析】【分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抓住主题“近代中国”,依据材料,结合近代中国历史的特点可从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提取论题。然后结合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实进行论述。最后前后呼应,紧扣论题,对论述过程进行总结,如近代中国历史上一系列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抗争,即沉重打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殖民奴役中国的野心,更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推动中国历史的进步和社会转型。也可从反侵略、求民主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务运动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起步等角度提取论题,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论证即可。
故答案为:
如,选择“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作为论题:1840-1949年,为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列强先后发动五次大规模殖民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逐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人民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使命。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和各地民众抵抗英法侵略军;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对洋枪队的抵抗;左宗棠收复新疆, 粉碎俄国分裂中国阴谋;中法战争中中国军民对法国痛击;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英勇作战;台湾人民武装抗日斗争;义和团和清军对八国联军侵华的抗争;1931-1945 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百余年来,中国近代各阶级阶层,如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不断进行救亡图存的斗争。
【点评】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主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特征提取论题,如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然后结合列强侵华战争史实和近代中国人民抗争史实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即可。作答时,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1 / 1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丹湖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返校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元朝路府州县在行省督办下征集赋税,再由行省汇总并将其中七成解运至京师,留三成供地方支用;行省严格管束路府州县的经费,有权批准金额在一千锭以内的开销。材料反映了元朝(  )
A.出现内重外轻局面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路府州县的独立性有所增强
【答案】B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行省督办州县征收赋税,而且大部分上缴中央,少部分留归地方,这体现了中央集权,而“行省严格管束路府州县的经费,有权批准金额在一千锭以内的开销”体现了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说明元朝在国家管理方面体现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特征,B符合题意;
A项内重外轻不符合元朝政治特征,A不符合题意;
C项片面解读材料,C不符合题意;
D项路府州县必须在行省管理下进行,其独立性十分有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行省,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时考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本题。
2.(2020高三上·嘉兴月考)下列国际组织中,倡导“睦邻互信、平等互利、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国家关系准则、安全观和区域合作模式”,并朝着“具有明确纲领和宗旨、严格运作规则”方向发展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上海合作组织提倡“睦邻互信、平等互利、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国家关系准则、安全观和区域合作模式”,B正确;
A是亚太经合组织,其并未提出睦邻互信等原则,排除A;
C是北美自贸区,这一组织主要在经济领域合作,并未在安全邻域合作,排除;
D是欧盟,其并没有提出“睦邻互信、平等互利、团结协作”等原则,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 “睦邻互信、平等互利、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国家关系准则、安全观和区域合作模式” 进行分析即可。
3.(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废除丞相后的朱元璋“躬览庶政”, 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力不从心。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置参知政事 B.由宦官充任机要助理
C.设殿阁大学士 D.由六部长官组成内阁
【答案】C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 A项参知政事设置于宋代,A不符合题意;
B项明代宦官不能充任机要助理,B不符合题意;
D项明代的内阁不是由六部长官组成的,D不符合题意;
C项朱元璋为了减轻政务负担,设置了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事,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是考查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要掌握明太祖废宰相设立内阁大学士的史实。本题考查了明代的废丞相,设六部,旨在考查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题目比较简单。
4.(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
①燕赵——河北省 ②齐鲁——山东省 ③荆楚——湖南省 ④三秦——陕西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山东境内有齐、鲁两大诸侯国,战国时期的燕国和赵国主要在今天的河北省,秦国主要是今天的陕西省,所以,①②④均正确,故D符合题意;楚国主要在今天的湖北省,③错误;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考生需要熟知古代地名所在的地区。本题主要通过历史文化常识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素养。
5.(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行新学制,确立学堂选官制度是在 (  )
A.1902 年 B.1903 年 C.1904 年 D.1905 年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行新学制,确立学堂选官制度是在1904年,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行新学制,确立学堂选官制度”。本题为基础题,考查清末新政,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下列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途径不包括(  )
A.民族迁徙 B.友好往来
C.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D.士族发展
【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手段包括民族迁徙、友好往来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ABC不符合题意;士族发展不是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途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要求学生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方式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7.(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政治民主化是近现代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饮水思源,民主发源于(  )
A.斯巴达城邦 B.雅典城邦 C.罗马城邦 D.美国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 雅典城邦实行民主政治,雅典民主制度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近现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古希腊城邦,雅典城邦实行民主政治,雅典民主制度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近现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8.(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
A.人民民主专政 B.制定宪法大纲
C.采用三三制"原则 D.开展整风运动
【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采用“三三制”原则,故C符合题意;ABD材料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本题为基础题,考查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下列哪一种农作物是由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来的(  )
A.花生
B.小麦
C.玉米
D.番 薯
【答案】B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亚居民最早培植出了大麦和小麦,故B符合题意;A、C、D三项均原产于美洲,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西亚……最早培植”。本题主要通过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0.(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是食物生产的革命,即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其标志是(  )
A.农业的出现 B.小农经济的产生
C.手工业的产生 D.火的使用
【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出现使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A项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
力。
11.(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根据中国古代宗法制,能够继承周王王位的人首先是(  )
A.周王最聪明的儿子 B.周王王后所生的大儿子
C.周王最宠爱的儿子 D.周王妃子所生的大儿子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 宗法制的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能够继承周王王位的人首先是周王正妻所生的大儿子,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12.(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康熙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
A.西方殖民者联合挑起民族矛盾支持分裂叛乱活动
B.中央开始设置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C.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加强边疆地区的管辖
D.维护祖国统一与反对外来侵略相结合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内陆边疆关系
【解析】【分析】 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斗争的内容看,既有反对中华民族内部的极少数分裂势力的行为,也有反对外来侵略的行为,D符合题意;
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康熙时期西方殖民者并没有挑起民族矛盾来支持叛乱活动,A不符合题意;
B项开始设置的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
C项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主要是唐朝时期的政策,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主要考查康熙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特点。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清朝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3.(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一位航海家在他的日记里记载,“我在 1492 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 我回到长勒提尔,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据此判断,这位航海家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结合所学可知,1492年哥伦布从欧洲出发进行远航,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但是却发现了美洲,故C项符合题意;
A项1488年迪亚士开辟了欧洲到非洲好望角的新航线,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1497-1498年达·伽马开辟了欧洲到印度的新航线,故B项不符合题意;
D项麦哲伦进行的是环球航行,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结合哥伦布发现美洲解答。
14.(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在美国,处于决策中心的是(  )
A.总统 B.最高法院 C.国会 D.众议院
【答案】C
【知识点】美国联邦共和制
【解析】【分析】 A项国家元首总统,享有行政大权,还有对于国会立法的否决权,而且是军队的最高统帅,A不符合题意;
B项最高法院,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法官由总统任命,但必须得到参议院的同意;其任职是终身的;最高法院行使最高审判权,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B不符合题意;
C项国会由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法律由国会两院通过,总统批准方可生效,国会有权直接向国民征税,有无限权力征兵等,结合已学知识在美国,处于决策中心的是国会,C符合题意;
D项美国众议院为美国国会两院之一,另一院为参议院,美国每一州以人口为基准在众议院中行使代表权,但各州至少有一名议员,院内议员总数经法律定额为435名.众议员一任两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美国的代议制,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已学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学生对美国代议制的认识和理解。
15.(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我国(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宋代的社会生活。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交子。
16.(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秦朝北筑长城,防备游牧民族的南下袭扰。当时长城防御的主要少数民族是(  )
A.羌、氐 B.匈奴 C.夷、越 D.夫余、乌桓
【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 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故秦长城防御的主要少数民族是匈奴,故B项符合题意;
A项羌、氏主要分布在当时的西北地区,故A项不符合题意;
C项夷、越主要分布在当时的南方地区,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夫余、乌桓主要分布在当时的东北地区,不是长城的主要防御对象,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内容,掌握少数民族匈奴在秦朝时期的侵略事件。
17.(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隋朝在创新选官制度方面做出的贡献有(  )
A.正式确立三省六 B.开始分科考试
C.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D.首创殿试武举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开创科举制,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故B符合题意;
A项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A不符合题意;
C项不合题干主旨,C不符合题意;
D项属于武则天发展科举制的措施,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隋朝在创新选官制度方面。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难度偏低。
18.(2015高一上·贵阳期中)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
A.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龙生龙,凤生凤 D.举孝廉,父别居
【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隋朝时期,科举制正式形成。“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唐朝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A项与科举制有关;B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与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有关;C指的是生物的遗传;D与汉代的察举制有关。故选A。
【点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度
【名师点睛】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1)由以门第、族望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2)由地方评议的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公开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3)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4)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的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19.(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  )
A.《秦律》 B.《唐律疏议》
C.《大明律》 D.《大清律例》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律疏议》及其地位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故B符合题意;
A项是奴隶社会的法典,A不符合题意;
C项虽早但不是最完整,C不符合题意;
D项较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本题主要通过历史文化常识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
20.(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封建主的领地采取庄园制的经营方式。庄园制的本质内容除了主要使用农奴的无偿劳役耕种领主自营地外,就是设有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这说明 (  )
A.庄园实行封君封臣制度 B.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
C.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 D.庄园中农奴受到沉重的剥削
【答案】C
【知识点】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西欧的王权;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 AB项教堂与法庭的设置不能说明庄园实行封君、封臣体制,也不能说明庄园经济生活的自给自足,AB两项不符合题意;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的庄园中设有教堂、法庭,说明庄园是西欧社会管理生产活动与精神生活的基本单位,C项符合题意;
D项领主通过国家和封建等级制度而不是庄园统治农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结合材料联系所学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通过考查中世纪的欧洲,检测学生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的能力,难度适中,用排除法可解题。
21.(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1518 年 7 月,教皇传马丁·路德到罗马受审。路德得到了德意志萨克森选侯的支持,教会不得不让步。1519 年,教皇派代表到菜比锡与路德公开辩论,路德的英勇斗争得到了德意志广大民众的支持。这反映了(  )
A. 天主教会干预世俗政治权力 B.教会成为世俗力量的反对目标
C.民族主义在德意志蓬勃兴起 D.民族教会与罗马教廷的决裂
【答案】C
【知识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
【解析】【分析】据材料“路德得到了德意志萨克森选侯的支持”“路德的英勇斗争得到了德意志广大民众的支持”可知,民族主义在德意志蓬勃兴起,故C项正确;
材料表明教会要对路德进行审判,与其进行公开辩论,这不能表明天主教会干预世俗政治权力,故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教会成为世俗力量的反对目标,故排除B项;
材料没有反映民族教会与罗马教廷决裂,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的影响。理解材料中”路德的英勇斗争得到了德意志广大民众的支持”这一信息。
22.(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有学者认为,从维也纳会议召开到体系运转前期,大国的行为方式背离了传统的“权力政治”原则。大国在该体系中,并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也没有经常利用他国的暂时脆弱。相反,大国做出了更多的退让,而没有选择通过战争或者武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危机。该学者意在说明维也纳体系的特点是(  )
A.大国主导、利益优先 B.保持克制、寻求共识
C.集体安全、欧洲均势 D.协调矛盾、强权政治
【答案】B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一战”的主要战线与进程
【解析】【分析】 从材料中的“大国……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大国做出了更多的退让,而没有选择通过战争或者武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危机”可以看出,在维也纳会议上,欧洲各主要大国不是无限制地追求本国利益,也不是付诸战争或威胁,而是在克制与妥协中寻求共识,故B符合题意;
A项材料并没有强调“利益优先”,故A不符合题意;
C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强权政治”,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维也纳体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大国……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大国做出了更多的退让,而没有选择通过战争或者武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危机”。
23.(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1953 年以后,我国政府依据民族特征和民族意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各地对各民族的历史来源和实际情况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鉴别。据此可推知, 当时的民族识别工作(  )
A. 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
C.完善了基层民主政权建设
D.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确立
【答案】A
【知识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 “依据民族特征和民族意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各地对各民族的历史来源和实际情况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鉴别”表明当时的民族识别工作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故A符合题意;
BC材料未体现,BC不符合题意;
D是1954年宪法,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依据民族特征和民族意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各地对各民族的历史来源和实际情况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鉴别”。
24.(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2018 年 3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次会议将宪法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体现了我国(  )
A. 国家宪法是民族地区自治的前提
B.政府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
C.明确提出了民族平等与团结原则
D.以立法形式确保民族自治的实施
【答案】B
【知识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 A项根据材料主要是说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而没有提及民族区域自治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
B项根据材料“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体现了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故B符合题意;
C项民族平等与团结的原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就明确提出了,与材料“2018年3月”时间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D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5.(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1956 年 11 月,毛泽东公开指出,忽视各国平等的错误,“就其性质来说,是资产阶级沙文主义的错误。这种错误,特别是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对于社会主义各国的团结和共同事业,必然会带来严重的损害”。这表明,当时我国(  )
A. 贯彻“求同存异”的方针
B.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 C项材料“特别是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对于社会主义各国的团结和共同事业,必然会带来严重的损害”说明中国反对苏联对于别国事务的粗暴干涉,平等、独立才是中国外交原则,表明当时我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C符合题意;
A项“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周恩来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与题干主旨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B项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我国的外交政策依然是“一边倒”没有根本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D项1956年我国的外交政策依然是“一边倒”,没有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缅甸时与两国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关键要掌握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结合题干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6.(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2020 年 6 月 7 日,中国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泊皮书指出,中国积极开展对外医疗援助,截至 5 月 31 日,中国地方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已向150 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捐赠抗疫物资。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中国方案是(  )
A. 可持续发展理念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合作共赢
【答案】C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 “中国积极开展对外医疗援助,截至5月31日,中国地方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已向1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捐赠抗疫物资”表明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故C符合题意;
AD材料未体现,AD均不符合题意;
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的,故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解题的关键是“中国积极开展对外医疗援助,截至5月31日,中国地方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已向1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捐赠抗疫物资”。
27.(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春秋战国时期,子产在郑国铸刑书,临终前对他的继任者说:“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儒弱,民狮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由此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子产(  )
A.主张德政,宣扬儒家思想 B.主张严刑峻法以维护统治
C.治国理念违背时代潮流 D.最早提出了民本的思想
【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子产主张严刑峻法,故B符合题意;
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法家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对“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的分析理解。
28.(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与自由议》, 后来其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据此可知(  )
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思想 B.儒家思想属于法治思想
C.儒学理念影响古代法制建设 D.古代法律比较注重亲情
【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由董仲舒将“《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可知儒学理念出现法制化现象,儒学理念渐趋影响法制法规,故C正确;
A材料未体现;
B说法错误,错在“属于”;
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没有体现出法律的特点,故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抓住“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与自由议》”这一关键信息。
29.(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公元前 536 年,郑国把刑书刻在青铜鼎上;公元前 449 年,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将法律刻写于 12 块铜牌之上。这表明(  )
A.中国比西方更早进人法治社会 B.中西方开启了法治文明的交流
C.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D.法律文献保证了社会稳定发展
【答案】C
【知识点】《十二铜表法》
【解析】【分析】 材料提到,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刻在青铜鼎上;公元前449年,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都是由不成文的习惯法发展而来,法律的进步,也反映了文明发展诉求,C符合题意;ABD都与史实不符合,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主要考查其特点和影响,根据所学知识采用排除法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成文法的相关知识.《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它规定了极为严酷的债务奴役制,维护贵族利益,它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30.(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公元 6 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亲自主持编纂了由《查士丁尼法典》法学阶梯》等组成的《民法大全》。这部法典完整、系统地保留了罗马法的精华,被恩格斯称为“第个世界性法律”。 恩格斯的判断依据是,该法(  )
A.是罗马法走向成熟、完备的重要标志
B.由皇帝亲自主持编纂,意义重大
C.保留了罗马法的精华,系统全面
D.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影响重大
【答案】D
【知识点】《罗马民法大全》
【解析】【分析】 “第一个世界性法律”表明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影响重大,故D符合题意;
A项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A不符合题意;
B项皇帝亲自主持编纂材料未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
C项没有突出其世界影响,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
二、材料分析题(31 题 20 分,32 题 20 分,共计 40 分)
31.(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历史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都经历了产生、发展和不断完易的发展过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法律的发展过程表现出不同的轨迹和特色,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法律制度伴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也会显示出阶段性的特点。
从世界范围看,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是在相互关联中向前发展的, 这种关联主要表现为:其一,任何一个法律制度都会或多或少地吸纳、继承在它之前的法律制度体系中的有益成分,或者说任何一个法律文明都会影响在它之后的法律。其二,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或多或少地会表现出相互借鉴和相互渗透。外国法制史研究不仅应该客观地描绘各不同历史传统下的不同国家法律发展的脉络、准确把握不同民族和国家法律的特质,而且应该探讨包含在这一历史中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知识、探讨法律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规律。 ——摘编 自郑祝君主编《外国法制史》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就西方“法律制度”谈谈自己的理解。(要求:(1)表述成文(即历史小论文) ,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2)“论文”主题:古代近代现代可自由选择;“法律制度”的背景、内容影响等可自由选择。)
【答案】如,选择“西方法律制度源远流长”作为论题。
结合公元前 7 世纪希腊克里特岛文明中的习惯法、成文法,公元前 5 世纪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十二铜表法》、公民法,3 世纪罗马帝国时期的万民法,6 世纪东罗马帝国时期的《罗马民法大全》等史实,论述西方法律制度的“源远流长”;
如,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法律制度经历了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历程,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和阶段性特征,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
①罗马法影响了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
②结合中世纪“日耳曼法”“教会法”等史实,论述罗马法的传播与发展;
③结合 11 世纪诺曼王朝习惯法,12 世纪前后英国普通法,13 世纪英国《大宪章》,17 世纪《权利法案》等史实,论述“英美法系”的形成及历史演变;
④结合 1804 年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等史实,论述“大陆法系”或“民法系”的形成;
⑤联系西方法律制度演变历程、内容,谈自己对西方法律制度的整体认识。
⑥英国推动了世界法律制度的构建;
⑦论法国大革命对法律建设的贡献;
⑧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建立有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知识点】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十二铜表法》;《罗马民法大全》;“英美法系”;“大陆法系”;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 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确定主题。根据“人类历史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都经历了产生、发展和不断完易的发展过程。”可知,法律制度的形成都要经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法律的发展过程表现出不同的轨迹和特色,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法律制度伴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也会显示出阶段性的特点”可知,各地法律受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根据材料“从世界范围看,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是在相互关联中向前发展的”可知,各地的法律制度是相互影响的。结合材料内容,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材料中某一个或几个内容来确定主题,注意尽量选择容易论述的主题,主题要具体,如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国家法律形成及完善有重大影响。其次,用相关的史实,紧紧围绕主题,进行论述,论述时要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如罗马法的有关私法体系,被西欧大陆资产阶级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鉴与发展。《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就是对罗马法的继承和发展。法、德两国的民法体系,又为瑞士、意大利、日本等众多国家直接或间接的加以仿效。罗马法中许多原则和制度,也被近代以来的法制所采用,如公民在私法范围内权利平等原则、契约自由原则、遗嘱自由原则、“不告不理”、一审终审原则等,权利主体中的法人制度、物权制度、契约制度、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最后,对论述内容进行总结,与主题相呼应,如综上所述罗马法对近你欧美国家的法律形成与完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故答案为:
①罗马法影响了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②结合中世纪“日耳曼法”“教会法”等史实,论述罗马法的传播与发展;③结合 11 世纪诺曼王朝习惯法,12 世纪前后英国普通法,13 世纪英国《大宪章》,17 世纪《权利法案》等史实,论述“英美法系”的形成及历史演变;④结合 1804 年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等史实,论述“大陆法系”或“民法系”的形成;⑤联系西方法律制度演变历程、内容,谈自己对西方法律制度的整体认识。⑥英国推动了世界法律制度的构建;⑦论法国大革命对法律建设的贡献;⑧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建立有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要求学生结合人类历史上法律制度演变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来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人类历史法律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较强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材料的能力。
32.(2021高二下·三亚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了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是悠久的中国历史的一段,是为时甚短的一段。它不同于唐史、宋史那样的断代史,而是代表一个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却远没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那么长,比起唐、宋一个王朝的历史也要短得多。然而它是刚刚逝去不久的历史,无论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生活到的国外关系,变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是过去所有王朝所不可比拟的。 ——编自陈旭麓《漫谈学习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围绕“近代中国”,自拟论题,并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如,选择“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作为论题:1840-1949年,为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列强先后发动五次大规模殖民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逐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人民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使命。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和各地民众抵抗英法侵略军;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对洋枪队的抵抗;左宗棠收复新疆, 粉碎俄国分裂中国阴谋;中法战争中中国军民对法国痛击;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英勇作战;台湾人民武装抗日斗争;义和团和清军对八国联军侵华的抗争;1931-1945 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百余年来,中国近代各阶级阶层,如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不断进行救亡图存的斗争。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晚清时期的边疆危机
【解析】【分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抓住主题“近代中国”,依据材料,结合近代中国历史的特点可从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提取论题。然后结合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实进行论述。最后前后呼应,紧扣论题,对论述过程进行总结,如近代中国历史上一系列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抗争,即沉重打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殖民奴役中国的野心,更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推动中国历史的进步和社会转型。也可从反侵略、求民主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务运动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起步等角度提取论题,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论证即可。
故答案为:
如,选择“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作为论题:1840-1949年,为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列强先后发动五次大规模殖民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逐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人民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使命。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和各地民众抵抗英法侵略军;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对洋枪队的抵抗;左宗棠收复新疆, 粉碎俄国分裂中国阴谋;中法战争中中国军民对法国痛击;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英勇作战;台湾人民武装抗日斗争;义和团和清军对八国联军侵华的抗争;1931-1945 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百余年来,中国近代各阶级阶层,如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不断进行救亡图存的斗争。
【点评】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主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特征提取论题,如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然后结合列强侵华战争史实和近代中国人民抗争史实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即可。作答时,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