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5-11 16:09:3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下·湖北期中)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1.下面关于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10°N~50°N的中低纬度地区 B.距海岸200 km以内的沿海地区
C.海拔500 m以下的低平地区 D.面积广大的平原地区
2.以下地区人口稠密的是(  )
A.恒河平原 B.青藏高原 C.刚果盆地 D.加拿大北部
【答案】1.A
2.A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
【解析】【点评】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20°N-60°N)近海岸的平原地区,故A错误,BC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叙述错误的选项,所以该题选A。
2.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地势较高,不适于人类居住,B错误;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不适于人类居住,故C错误,加拿大北部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不适于人类居住,故D错误;恒河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湿润,农业发达,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故A正确,所以该题选A。
3.(2021高一下·湖北期中)现就读于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的汪晓玲父母在广州沿海某工厂打工,春节期间汪晓玲随父母回湖北农村老家过年,并去看望生活在附近县城的姥姥。今年3月10日,由于汪晓玲的科研能力强,导师带她赴国外考察学习(约一个月)。据此完成下题。汪晓玲的经历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随父母回农村老家过年 B.在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学习
C.到附近县城看望姥姥 D.陪同导师赴国外考察学习
【答案】B
【知识点】人口迁移的概念
【解析】【分析】随父母会农村老家过年、到附近县城看望姥姥、陪同导师到国外考察学习,均属于短期的人口流动,并没有长期变更定居地,不属于人口迁移,A、C、D错误。在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学习是长时间改变定居地的行为,属于人口迁移,B正确。故答案为:B。
【点评】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
(2021高一下·湖北期中) 1957年,人口学家马寅初提出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为7亿---8亿。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认为,从土地资源来看,我国人口容量应该控制在16亿左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我国人口的合理容量是(  )
A.7亿 B.9亿 C.16亿 D.21亿
5.针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要求,我国应采取的发展战略是(  )
A.大量调入资源,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B.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C.广泛接纳移民,缓解人地矛盾
D.扩大对外开放,承接污染工业转移
【答案】4.A
5.B
【知识点】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简单的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显然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4.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材料中指出:“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为7亿---8亿”,因此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应为7-8亿人。故答案为:A。
5.增加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措施有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B正确。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会降低人口合理容量,A错误。单纯接纳移民会增大人地矛盾,B错误。承接污染工业转移会破坏生态环境,降低人口合理容量,D错误。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下·湖北期中)传统村落也称古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及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图甲是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分布图,图乙是黄河支流汾河流域古村落上游空间拓展时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主要分布于(  )
A.上游湿润地区 B.中游平原地区
C.行政中心附近 D.河流附近
7.黄河下游流域传统村落总体数量少,而黄河支流汾河流域古村落下游又较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分别是(  )
A.经济落后 水源缺乏 B.开发历史短 气候干燥
C.涝灾多发 平地较大 D.旱灾多发 人口稀少
8.推测黄河支流汾河流域古村落空间发展顺序最可能是 (  )
A.由中上游向下游扩展 B.由中下游向上游扩展
C.由上游向中下游扩展 D.由上下游向中游扩展
【答案】6.D
7.C
8.B
【知识点】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点评】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河流、水源;
人文因素:政治、军事、宗教、交通、农业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社会经济、旅游、科技等.
6.黄河流域主要位于我国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水资源比较紧张,河流附近,水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合定居生产,读图可知,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河流附近,D正确;黄河流域上游主要位于半干旱地区,而且上游村落数量较少,A错误;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传统村落在黄土高原分布较为集中,B错误;图中省会城市附近的传统村落分布稀疏,C错误。故答案为:D。
7.黄河下游地区为地上河,历史上多次发生决口改道,洪涝灾害多发,对人们的居住生产构成较大的威胁,传统村落分布少;而黄河支流汾河流域位于黄土高原,沟谷众多,地表支离破碎,汾河流域下游谷地地势较为平坦,平地面积较大,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便于农业生产和居住,古村落较多。故答案为:C。
8.读图可知,汾河下游的古村落以先秦时代为主,中游的古村落以明朝和隋唐时代最多,上游以明朝时代稍多,这表明当地人们先在河流下游和中游河谷平原垦殖建立聚落,随着当地人口持续增长,平原地区土地开垦殆尽,人地矛盾突出,人们开始垦殖中、上游地形条件较差的区域建立聚落,因此古村落空间发展顺序最可能是由中下游向上游扩展,B符合题意,A、C、D错误。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下·湖北期中) “……漫漫岁月中流淌着江南水乡的清秀,江南古镇的恬静,江南雨巷的幽深,江南文杰的灵韵……小桥、流水、人家,流溢在水墨江南里,看不明虚实、分不清究竟……”。根据上述材料描述的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9.材料中“江南水乡”的分布特征和聚落的外部形态为(  )
A.沿山谷分布,呈条带状 B.沿公路分布,呈团块状
C.沿河流分布,呈条带状 D.沿山麓分布,呈扇状
10.“江南水乡”乡村聚落最主要的农业用地类型是(  )
①耕地 ②草地 ③林地 ④养捕水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下列农业类型及其区位选择主导因素的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
A.江南丘陵的立体农业----地形 B.北京郊区的乳畜业——科技
C.新疆绿洲农业——气候 D.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土壤
【答案】9.C
10.D
11.A
【知识点】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解析】【点评】聚落具有不同的平面形态,它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历史悠久的村落多呈团聚型,开发较晚的区域移民村落往往呈散漫型。城市型聚落也因各地条件不同而存在多种平面形态。聚落的主要经济活动方向决定着聚落的性质。乡村聚落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是农业,习惯上称为乡村。城市聚落经济活动内容繁多,各种经济活动变量间的关系,反映出城市的功能特征和性质。
9.由材料中“小桥、流水、人家”的描述可知,江南水乡河流密布,聚落多沿河流分布;“江南雨巷的幽深”说明聚落呈现条带状。故答案为:C。
10.根据所学可知,江南水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适宜发展水田和水产养殖,故答案为:D。
11.江南丘陵红壤贫瘠且土层较薄,过度农垦易造成水土流失,为保持水土,发展立体农业,因此主导区位是地形,A正确。北京郊区的乳畜业主要面向大城市广阔的市场,主导区位是市场,B错误。新疆地区水资源短缺,发展农业必须在水源充足的地区,因此主导因素是水源,C错误。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农业生产多在热量丰富的河谷地区,主要因素是热量,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下·湖北期中)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办明确规定今后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6月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与传统门店相比,地摊经济的最大优势是(  )
A.服务范围更广 B.商品种类更全
C.经营成本更低 D.环境开阔安全
13.当前背景下,我国发展地摊经济,有助于(  )
A.创建城市文化,增加居民幸福感
B.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C.分散市中心人口,改善人居环境
D.吸引人口迁入,扩大城市规模
【答案】12.C
13.B
【知识点】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办明确规定今后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
12.根据材料可知,地摊经济能迅速涌现,关键在于其创业门槛低,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不要求太高的学历、技能。地摊因规模小,摊位建设成本低,因此经营成本较低,所以C正确。服务范围和商品种类不是地摊经济的优势,A、B错误。环境开阔不是主要优势,而且地摊的安全性比不上店铺,D错误。故答案为:C。
13.因为“地摊经济”流通费用低,不需要购置固定资产,不需用租店铺,几乎不用交税,只需要少量流动资金就可以灵活经营,可以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B正确。“地摊经济”可以缓解人们的情绪,增加居民幸福感,但不是主要目的,A错误。无法分散城市人口,而且地摊经济脏乱差,污染环境,阻碍交通,影响城市市容,带来一定负面影响,C错误。引发人口流动,不会扩大城市规模,D错误。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下·湖北期中)制鞋业因劳动力成本占比较大,其区位选择一般在具有丰富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制鞋业集聚的地区。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劳动力价格上升,珠江三角洲的制鞋业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自21世纪初,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抓住机会,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培育壮大制鞋产业。至2016年,上高县共吸引50余家国内外知名制鞋企业在此建厂,年产各类鞋2000多万双,产品畅销全球。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14.普通制鞋工业属于(  )
A.原料导向型工业 B.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科技导向型工业
15.同其它地区相比,上高吸引众多制鞋企业在此建厂的原因是(  )
①劳动力价格较低 ②位置较为优越 ③熟练技工最多 ④绝对的区位优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④
【答案】14.C
15.A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五种指向型工业:
(1) 原料指向。某些原料消耗量远大于产品重量的行业(如炼铁),或原料不易运输且容易变质的行业(如水果、蔬菜、水产等加工工业),区位尽量靠近原料产地。
(2) 动力导向。某些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能源费用占很大比重的行业(如电解铝),区位尽量靠近廉价的能源产地。
(3) 市场导向。某些产品不易运输的行业(如硫酸),或随时需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的行业(如日用品工业),区位多靠近销售市场。
(4) 劳动力导向。需占用大量劳动力并在产品成本中工资占较大份额的行业(如采矿、缝纫等),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多选择在劳动力资源充裕和工资水平不高的地区发展。
(5) 技术导向。有些高技术工业,要求靠近科技中心;对技术熟练程度要求较高的行业(如特种手工艺、陶瓷等),多在有生产历史传统和熟练工人较多的地区发展。
14.由材料可知,普通制鞋业因劳动力成本占比较大,其区位选择一般在具有丰富廉价劳动力的地方,因此普通制鞋业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C正确;原料、市场、科技不是普通制鞋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A、B、D错误。故答案为:C。
15.结合上题可知,普通制鞋业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具有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①正确;上高县离珠三角较近,位置较为优越,便于承接珠三角制鞋业转移,②正确;上高县制鞋业发展较晚,不具有熟练技工多的优势,③错误;上高县具有相对的区位优势,但不具备绝对的区位优势,④错误。综上分析,①②正确,故答案为:A。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一下·湖北期中)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材料二
黑河—腾冲一线东西两侧比较表
  面积比例 人口比例 人口密度
以东地区 36% 96% 222人/km2
以西地区 64% 4% 9人/km2
材料三 2018年2月28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和省统计局联合发布的统计显示,2017年年末河南省总人口10 852.85万人,常住人口9 559.13万人,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人口大省。
(1)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容纳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B.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来越大
C.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D.在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较小,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很大
(2)河南省面积(16.7万平方千米)位居全国17位,但却成为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其主要的原因是   。
(3)黑河----腾冲线以西地区地广人稀,而以东地区则地狭人稠,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否可以大规模向该线以西地区移民?为什么?
(4)提高甲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可采取哪些合理措施?
【答案】(1)C
(2)地处中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
(3)不可以。原因:黑河----腾冲线以西地区虽然地广人稀,但相对于该线以东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落后、科技文化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人口合理容量相对较小,不适合大规模接受移民
(4)发展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发展交通,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因地制宜,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充分开发太阳能、地热等能源,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分析】(1)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故A错误;环境承载力和人们的消费水平呈负相关,故B错误;科技水平越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可利用的资源增多,环境承载力增大,故C正确;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小,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
(2)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湿润,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基础雄厚;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发展速度快,环境人口容量大,所以人口稠密。
(3)黑河----腾冲线以西地区包括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寒地区,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青藏高寒地区气候高寒,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力较小,且交通落后导致对外开放程度低、文化科技落后和经济发展水平低导致资源利用水平低,从而使得资源环境承载力小,即环境人口容量相对较小,尽管目前人口稀疏,人口的环境压力并不小,如果大量移民到黑河----腾冲线以西地区,将导致当地环境恶化,因此不适合大规模移民到黑河----腾冲线以西地区。
(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水平、人们的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读图甲为我国西藏地区,地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海拔高,太阳能丰富,且青藏高原地区地热能丰富,可充分开发太阳能、地热能等能源,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其次,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或培育优良的农作物品种,提高粮食单产。再次,应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同时,发展交通,提高区域的对外开放程度。最后,还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速度,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点评】所谓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包含了资源、环境要素的综合承载力概念。其中,承载体、承载对象和承载率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出,和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17.(2021高一下·湖北期中)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城镇化历史进程(1690—1990年)表
年份 2500人以上的城镇数目 总人口(百万人) 城镇人口比例(%)
1690年 4 0.21 8.3
1790年 24 3.9 5.1
1820年 61 9.6 7.2
1860年 392 31.4 19.8
1880年 939 50.2 28.2
1920年 2 722 105.7 51.2
1940年 3 464 131.7 56.5
1960年 4 996 178.5 63.1
1990年 19 289 248.7 61.6
材料二 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的城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见下图)。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49.68%。从城镇规模看,特大城市发展最快、中等城市次之,小城市发展缓慢。
(1)若把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0%以上看作城镇化的开始,把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50%以上看作城镇化的初步完成,那么美国城镇化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鲜明的特征。说出美国1820—1920年城镇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说明1980年以来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特点,并指出这种城镇化特点可能导致的城镇化问题。
【答案】(1)2500人以上的城镇数目增加,用地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比例提高。
(2)特点:城镇化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发展不合理。问题: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地价、房租昂贵;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绿地面积小;社会不太安定等。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题干和城市化的相关知识可知,1820年以后美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以上,1920年开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50%以上,此时间段内城镇化开始到城镇化的初步完成。根据表中1820-1920年的城市数目、总人口、城市人口比重分析美国城镇化的特征,即2500人以上的城镇数目增加,用地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比例提高。
(2)根据材料二的文字和图表及城市化相关知识,对比我国与世界各地区城镇化的起步早晚、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及大中小城市的发展回答。即我国城镇化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发展不合理。我国城镇化产生的环境问题可从环境、社会等方面回答,即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地价、房租昂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社会不太安定等。
【点评】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包括人口职业布局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利用格局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18.(2021高一下·湖北期中)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网购经济带来了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2019年我国的快递业务量在600亿件左右,农村地区达120亿件。因此,在城市网购市场开发殆尽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将触角逐渐延伸到农村之中。农村快递如何跑赢“最后一公里”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快递网点根据外卖订单信息,利用快递员的即时位置,合理分配外卖订单。
这一功能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说明农村快递网点选择的区位条件。
(3)三轮车是农村快递网点联结客户的主要交通工具,分析其原因。
(4)联系实际说明农村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答案】(1)D
(2)人口密度较大,对快递业务需求大;交通便利,有利于货物集散
(3)三轮车机动灵活(车型小),便于经过小巷(小路),装卸方便(周转快),适合短途运输(具有一定的载重量)
(4)信息化程度低,容易出现漏件或丢件;交通不够便利,居民点较分散,物流成本高;快递网点覆盖密度小,快件数量不稳定,盈利能力较差。
【知识点】商业中心及其形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
【解析】【分析】(1)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快递网点根据外卖订单信息,利用快递员的即时位置,合理分配外卖订单,一是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的功能,二是还需要运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定位和导航,据此分析,故答案为:D。
(2)考查农村快递网点选择的区位因素,结合材料进行分析,2019年我国的快递业务量在600亿件左右,农村地区达120亿件,说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市场需求量大;同时农村快递件占了20%,说明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利于快递行业的发展,有利于货物集散。
(3)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结合快递包裹的特点以及三轮车的特点进行分析,首先三轮车车型较小,灵活性较强,且农村村寨中道路狭窄,便于三轮车通过,装卸方便(周转快);其次三轮车适合短途运输,而且具有一定的承载量,且成本较低等。
(4)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与城市进行对比分析,与城市相比,农村信息化程度低,容易出现漏件或丢件;农村交通不够便利,且居民点较分散,集中分布的程度低,运输的时间长,增加了运输物流成本;农村的快递网点覆盖密度小,快件数量不稳定,经济效益低等。
【点评】“3S”技术的主要特点及应用:
名称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英文
缩写 RS GIS GPS
别称 人的视力的延伸 地图的延伸  
特征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限制少、应用广 采集、管理、分析、输出地理空间信息,空间分析、多要素的综合动态预测,计算机系统支持 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作用 较短时间内获得全面的资料,以便及时监测和安排防灾、救灾 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应用
举例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农业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调查,农作物长势监测等 对区域内各种条件进行精确分析、评价,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预测 在野外调查时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和高程,利用GPS为飞机、轮船和汽车导航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下·湖北期中)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1.下面关于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10°N~50°N的中低纬度地区 B.距海岸200 km以内的沿海地区
C.海拔500 m以下的低平地区 D.面积广大的平原地区
2.以下地区人口稠密的是(  )
A.恒河平原 B.青藏高原 C.刚果盆地 D.加拿大北部
3.(2021高一下·湖北期中)现就读于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的汪晓玲父母在广州沿海某工厂打工,春节期间汪晓玲随父母回湖北农村老家过年,并去看望生活在附近县城的姥姥。今年3月10日,由于汪晓玲的科研能力强,导师带她赴国外考察学习(约一个月)。据此完成下题。汪晓玲的经历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随父母回农村老家过年 B.在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学习
C.到附近县城看望姥姥 D.陪同导师赴国外考察学习
(2021高一下·湖北期中) 1957年,人口学家马寅初提出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为7亿---8亿。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认为,从土地资源来看,我国人口容量应该控制在16亿左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我国人口的合理容量是(  )
A.7亿 B.9亿 C.16亿 D.21亿
5.针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要求,我国应采取的发展战略是(  )
A.大量调入资源,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B.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C.广泛接纳移民,缓解人地矛盾
D.扩大对外开放,承接污染工业转移
(2021高一下·湖北期中)传统村落也称古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及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图甲是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分布图,图乙是黄河支流汾河流域古村落上游空间拓展时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主要分布于(  )
A.上游湿润地区 B.中游平原地区
C.行政中心附近 D.河流附近
7.黄河下游流域传统村落总体数量少,而黄河支流汾河流域古村落下游又较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分别是(  )
A.经济落后 水源缺乏 B.开发历史短 气候干燥
C.涝灾多发 平地较大 D.旱灾多发 人口稀少
8.推测黄河支流汾河流域古村落空间发展顺序最可能是 (  )
A.由中上游向下游扩展 B.由中下游向上游扩展
C.由上游向中下游扩展 D.由上下游向中游扩展
(2021高一下·湖北期中) “……漫漫岁月中流淌着江南水乡的清秀,江南古镇的恬静,江南雨巷的幽深,江南文杰的灵韵……小桥、流水、人家,流溢在水墨江南里,看不明虚实、分不清究竟……”。根据上述材料描述的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9.材料中“江南水乡”的分布特征和聚落的外部形态为(  )
A.沿山谷分布,呈条带状 B.沿公路分布,呈团块状
C.沿河流分布,呈条带状 D.沿山麓分布,呈扇状
10.“江南水乡”乡村聚落最主要的农业用地类型是(  )
①耕地 ②草地 ③林地 ④养捕水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下列农业类型及其区位选择主导因素的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
A.江南丘陵的立体农业----地形 B.北京郊区的乳畜业——科技
C.新疆绿洲农业——气候 D.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土壤
(2021高一下·湖北期中)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办明确规定今后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6月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与传统门店相比,地摊经济的最大优势是(  )
A.服务范围更广 B.商品种类更全
C.经营成本更低 D.环境开阔安全
13.当前背景下,我国发展地摊经济,有助于(  )
A.创建城市文化,增加居民幸福感
B.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C.分散市中心人口,改善人居环境
D.吸引人口迁入,扩大城市规模
(2021高一下·湖北期中)制鞋业因劳动力成本占比较大,其区位选择一般在具有丰富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制鞋业集聚的地区。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劳动力价格上升,珠江三角洲的制鞋业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自21世纪初,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抓住机会,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培育壮大制鞋产业。至2016年,上高县共吸引50余家国内外知名制鞋企业在此建厂,年产各类鞋2000多万双,产品畅销全球。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14.普通制鞋工业属于(  )
A.原料导向型工业 B.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科技导向型工业
15.同其它地区相比,上高吸引众多制鞋企业在此建厂的原因是(  )
①劳动力价格较低 ②位置较为优越 ③熟练技工最多 ④绝对的区位优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④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一下·湖北期中)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材料二
黑河—腾冲一线东西两侧比较表
  面积比例 人口比例 人口密度
以东地区 36% 96% 222人/km2
以西地区 64% 4% 9人/km2
材料三 2018年2月28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和省统计局联合发布的统计显示,2017年年末河南省总人口10 852.85万人,常住人口9 559.13万人,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人口大省。
(1)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容纳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B.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来越大
C.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D.在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较小,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很大
(2)河南省面积(16.7万平方千米)位居全国17位,但却成为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其主要的原因是   。
(3)黑河----腾冲线以西地区地广人稀,而以东地区则地狭人稠,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否可以大规模向该线以西地区移民?为什么?
(4)提高甲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可采取哪些合理措施?
17.(2021高一下·湖北期中)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城镇化历史进程(1690—1990年)表
年份 2500人以上的城镇数目 总人口(百万人) 城镇人口比例(%)
1690年 4 0.21 8.3
1790年 24 3.9 5.1
1820年 61 9.6 7.2
1860年 392 31.4 19.8
1880年 939 50.2 28.2
1920年 2 722 105.7 51.2
1940年 3 464 131.7 56.5
1960年 4 996 178.5 63.1
1990年 19 289 248.7 61.6
材料二 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的城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见下图)。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49.68%。从城镇规模看,特大城市发展最快、中等城市次之,小城市发展缓慢。
(1)若把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0%以上看作城镇化的开始,把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50%以上看作城镇化的初步完成,那么美国城镇化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鲜明的特征。说出美国1820—1920年城镇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说明1980年以来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特点,并指出这种城镇化特点可能导致的城镇化问题。
18.(2021高一下·湖北期中)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网购经济带来了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2019年我国的快递业务量在600亿件左右,农村地区达120亿件。因此,在城市网购市场开发殆尽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将触角逐渐延伸到农村之中。农村快递如何跑赢“最后一公里”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快递网点根据外卖订单信息,利用快递员的即时位置,合理分配外卖订单。
这一功能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说明农村快递网点选择的区位条件。
(3)三轮车是农村快递网点联结客户的主要交通工具,分析其原因。
(4)联系实际说明农村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A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
【解析】【点评】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20°N-60°N)近海岸的平原地区,故A错误,BC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叙述错误的选项,所以该题选A。
2.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地势较高,不适于人类居住,B错误;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不适于人类居住,故C错误,加拿大北部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不适于人类居住,故D错误;恒河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湿润,农业发达,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故A正确,所以该题选A。
3.【答案】B
【知识点】人口迁移的概念
【解析】【分析】随父母会农村老家过年、到附近县城看望姥姥、陪同导师到国外考察学习,均属于短期的人口流动,并没有长期变更定居地,不属于人口迁移,A、C、D错误。在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学习是长时间改变定居地的行为,属于人口迁移,B正确。故答案为:B。
【点评】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
【答案】4.A
5.B
【知识点】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简单的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显然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4.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材料中指出:“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为7亿---8亿”,因此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应为7-8亿人。故答案为:A。
5.增加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措施有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B正确。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会降低人口合理容量,A错误。单纯接纳移民会增大人地矛盾,B错误。承接污染工业转移会破坏生态环境,降低人口合理容量,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6.D
7.C
8.B
【知识点】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点评】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河流、水源;
人文因素:政治、军事、宗教、交通、农业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社会经济、旅游、科技等.
6.黄河流域主要位于我国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水资源比较紧张,河流附近,水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合定居生产,读图可知,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河流附近,D正确;黄河流域上游主要位于半干旱地区,而且上游村落数量较少,A错误;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传统村落在黄土高原分布较为集中,B错误;图中省会城市附近的传统村落分布稀疏,C错误。故答案为:D。
7.黄河下游地区为地上河,历史上多次发生决口改道,洪涝灾害多发,对人们的居住生产构成较大的威胁,传统村落分布少;而黄河支流汾河流域位于黄土高原,沟谷众多,地表支离破碎,汾河流域下游谷地地势较为平坦,平地面积较大,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便于农业生产和居住,古村落较多。故答案为:C。
8.读图可知,汾河下游的古村落以先秦时代为主,中游的古村落以明朝和隋唐时代最多,上游以明朝时代稍多,这表明当地人们先在河流下游和中游河谷平原垦殖建立聚落,随着当地人口持续增长,平原地区土地开垦殆尽,人地矛盾突出,人们开始垦殖中、上游地形条件较差的区域建立聚落,因此古村落空间发展顺序最可能是由中下游向上游扩展,B符合题意,A、C、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9.C
10.D
11.A
【知识点】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解析】【点评】聚落具有不同的平面形态,它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历史悠久的村落多呈团聚型,开发较晚的区域移民村落往往呈散漫型。城市型聚落也因各地条件不同而存在多种平面形态。聚落的主要经济活动方向决定着聚落的性质。乡村聚落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是农业,习惯上称为乡村。城市聚落经济活动内容繁多,各种经济活动变量间的关系,反映出城市的功能特征和性质。
9.由材料中“小桥、流水、人家”的描述可知,江南水乡河流密布,聚落多沿河流分布;“江南雨巷的幽深”说明聚落呈现条带状。故答案为:C。
10.根据所学可知,江南水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适宜发展水田和水产养殖,故答案为:D。
11.江南丘陵红壤贫瘠且土层较薄,过度农垦易造成水土流失,为保持水土,发展立体农业,因此主导区位是地形,A正确。北京郊区的乳畜业主要面向大城市广阔的市场,主导区位是市场,B错误。新疆地区水资源短缺,发展农业必须在水源充足的地区,因此主导因素是水源,C错误。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农业生产多在热量丰富的河谷地区,主要因素是热量,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2.C
13.B
【知识点】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办明确规定今后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
12.根据材料可知,地摊经济能迅速涌现,关键在于其创业门槛低,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不要求太高的学历、技能。地摊因规模小,摊位建设成本低,因此经营成本较低,所以C正确。服务范围和商品种类不是地摊经济的优势,A、B错误。环境开阔不是主要优势,而且地摊的安全性比不上店铺,D错误。故答案为:C。
13.因为“地摊经济”流通费用低,不需要购置固定资产,不需用租店铺,几乎不用交税,只需要少量流动资金就可以灵活经营,可以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B正确。“地摊经济”可以缓解人们的情绪,增加居民幸福感,但不是主要目的,A错误。无法分散城市人口,而且地摊经济脏乱差,污染环境,阻碍交通,影响城市市容,带来一定负面影响,C错误。引发人口流动,不会扩大城市规模,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14.C
15.A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五种指向型工业:
(1) 原料指向。某些原料消耗量远大于产品重量的行业(如炼铁),或原料不易运输且容易变质的行业(如水果、蔬菜、水产等加工工业),区位尽量靠近原料产地。
(2) 动力导向。某些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能源费用占很大比重的行业(如电解铝),区位尽量靠近廉价的能源产地。
(3) 市场导向。某些产品不易运输的行业(如硫酸),或随时需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的行业(如日用品工业),区位多靠近销售市场。
(4) 劳动力导向。需占用大量劳动力并在产品成本中工资占较大份额的行业(如采矿、缝纫等),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多选择在劳动力资源充裕和工资水平不高的地区发展。
(5) 技术导向。有些高技术工业,要求靠近科技中心;对技术熟练程度要求较高的行业(如特种手工艺、陶瓷等),多在有生产历史传统和熟练工人较多的地区发展。
14.由材料可知,普通制鞋业因劳动力成本占比较大,其区位选择一般在具有丰富廉价劳动力的地方,因此普通制鞋业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C正确;原料、市场、科技不是普通制鞋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A、B、D错误。故答案为:C。
15.结合上题可知,普通制鞋业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具有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①正确;上高县离珠三角较近,位置较为优越,便于承接珠三角制鞋业转移,②正确;上高县制鞋业发展较晚,不具有熟练技工多的优势,③错误;上高县具有相对的区位优势,但不具备绝对的区位优势,④错误。综上分析,①②正确,故答案为:A。
16.【答案】(1)C
(2)地处中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
(3)不可以。原因:黑河----腾冲线以西地区虽然地广人稀,但相对于该线以东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落后、科技文化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人口合理容量相对较小,不适合大规模接受移民
(4)发展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发展交通,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因地制宜,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充分开发太阳能、地热等能源,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分析】(1)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故A错误;环境承载力和人们的消费水平呈负相关,故B错误;科技水平越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可利用的资源增多,环境承载力增大,故C正确;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小,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
(2)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湿润,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基础雄厚;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发展速度快,环境人口容量大,所以人口稠密。
(3)黑河----腾冲线以西地区包括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寒地区,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青藏高寒地区气候高寒,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力较小,且交通落后导致对外开放程度低、文化科技落后和经济发展水平低导致资源利用水平低,从而使得资源环境承载力小,即环境人口容量相对较小,尽管目前人口稀疏,人口的环境压力并不小,如果大量移民到黑河----腾冲线以西地区,将导致当地环境恶化,因此不适合大规模移民到黑河----腾冲线以西地区。
(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水平、人们的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读图甲为我国西藏地区,地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海拔高,太阳能丰富,且青藏高原地区地热能丰富,可充分开发太阳能、地热能等能源,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其次,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或培育优良的农作物品种,提高粮食单产。再次,应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同时,发展交通,提高区域的对外开放程度。最后,还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速度,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点评】所谓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包含了资源、环境要素的综合承载力概念。其中,承载体、承载对象和承载率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出,和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17.【答案】(1)2500人以上的城镇数目增加,用地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比例提高。
(2)特点:城镇化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发展不合理。问题: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地价、房租昂贵;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绿地面积小;社会不太安定等。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题干和城市化的相关知识可知,1820年以后美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以上,1920年开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50%以上,此时间段内城镇化开始到城镇化的初步完成。根据表中1820-1920年的城市数目、总人口、城市人口比重分析美国城镇化的特征,即2500人以上的城镇数目增加,用地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比例提高。
(2)根据材料二的文字和图表及城市化相关知识,对比我国与世界各地区城镇化的起步早晚、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及大中小城市的发展回答。即我国城镇化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发展不合理。我国城镇化产生的环境问题可从环境、社会等方面回答,即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地价、房租昂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社会不太安定等。
【点评】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包括人口职业布局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利用格局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18.【答案】(1)D
(2)人口密度较大,对快递业务需求大;交通便利,有利于货物集散
(3)三轮车机动灵活(车型小),便于经过小巷(小路),装卸方便(周转快),适合短途运输(具有一定的载重量)
(4)信息化程度低,容易出现漏件或丢件;交通不够便利,居民点较分散,物流成本高;快递网点覆盖密度小,快件数量不稳定,盈利能力较差。
【知识点】商业中心及其形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
【解析】【分析】(1)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快递网点根据外卖订单信息,利用快递员的即时位置,合理分配外卖订单,一是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的功能,二是还需要运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定位和导航,据此分析,故答案为:D。
(2)考查农村快递网点选择的区位因素,结合材料进行分析,2019年我国的快递业务量在600亿件左右,农村地区达120亿件,说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市场需求量大;同时农村快递件占了20%,说明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利于快递行业的发展,有利于货物集散。
(3)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结合快递包裹的特点以及三轮车的特点进行分析,首先三轮车车型较小,灵活性较强,且农村村寨中道路狭窄,便于三轮车通过,装卸方便(周转快);其次三轮车适合短途运输,而且具有一定的承载量,且成本较低等。
(4)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与城市进行对比分析,与城市相比,农村信息化程度低,容易出现漏件或丢件;农村交通不够便利,且居民点较分散,集中分布的程度低,运输的时间长,增加了运输物流成本;农村的快递网点覆盖密度小,快件数量不稳定,经济效益低等。
【点评】“3S”技术的主要特点及应用:
名称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英文
缩写 RS GIS GPS
别称 人的视力的延伸 地图的延伸  
特征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限制少、应用广 采集、管理、分析、输出地理空间信息,空间分析、多要素的综合动态预测,计算机系统支持 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作用 较短时间内获得全面的资料,以便及时监测和安排防灾、救灾 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应用
举例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农业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调查,农作物长势监测等 对区域内各种条件进行精确分析、评价,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预测 在野外调查时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和高程,利用GPS为飞机、轮船和汽车导航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