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5-13 12:4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二课时)说课稿

河池市金城江区保平中学 韦丽淑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二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将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等六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以前几个课时学习的天气、气温和降水知识为准备和基础,是本章知识的归纳和延伸,是以后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方面有重要意义,也突显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新理念。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①使学生了解影响气候的几个主要因素,能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②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运用前面已有知识,让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②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生产、生活与气候的密切联系以及气候异常带来的灾害,而气候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会随着经济和技术的提高而减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懂得热爱科学,遵循自然规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影响气候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为本节的重点。
而本节的难点是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是:分析影响气候要素本身是较为复杂的问题,加上七年级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还比较浅,综合分析能力还比较差,对此不容易理解。
(过渡)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那么,如何去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下面是我说课的第二个环节
二、说教法
教法的选择是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标“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现实的学习潜力、主导的思维活动品质、个性意识范围和情感范围。初一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自己,我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遵遁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本节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每6人一组,组员都有明确的分工,人人参与讨论,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探究式学习法: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亲身体验现有知识的创造经历:既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又体验到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提高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中地理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3、计算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增强教学直观性,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体现了“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新理念。
三、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地理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从地理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地图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显性和隐性地理知识,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图文结合,以图导学,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互动,增强学生的积极参与协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类型,是因为各地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差异很大。那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是哪些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有影响?
(总结)因为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因此它们也就成为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设计意图):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创设问题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板书)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
海陆因素
地形因素
(二)教学新课
(学生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P59第1—4题,(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安排这样的活动,目的是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养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师纠错补充总结)
(展示课件)全国各地过春节的图片
问:同样是春节,因什么画面人们的衣着有很大的差别呢?(因为各地的气候不一样)。让学生举例说明气候对生活哪些方面还有影响(饮食,住房、交通等)
(承转)除了生活方面的影响,气候对人类的生产活动有没有影响呢?
(学生阅读P61阅读材料)。
(完成P61活动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对生活经历的体验,由学生自己分析、从而体会、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承转)有时候天气异常变化,也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从而产生灾害。
就今年年初我们河池受的冰冻灾害为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家乡受灾的情况(农作物、交通等)。举出气候灾害还有哪些(冰雪灾、水灾、旱灾等)。
完成P61活动二)
第1题,让学生认识到气候对人类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受气候的限制会越来越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第2题,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使学生热爱科学,遵循自然规律,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更好地为生产服务。
第3题,让学生认识到灾害只是对人类的危害而言,否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成不了灾害,同理,同样等级的灾害,在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的地区造成的损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经济落后地区大得多。培养学生的减灾防灾意识。
第4题,作为开放性思考题,先让学生阅读材料,然后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也有影响,对于负面影响要理性控制。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小结
结合板书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五、说板书设计
(附: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
海陆因素
地形因素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生活的影响
2、对生产的影响
3、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的危害
(设计意图)这种提纲式的板书设计比较直观,系统,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而且能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六、预期效果
a) 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提高。
b) 让学生更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体会到合作的快乐,探索的乐趣。
c) 学生的减灾防灾意识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