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四首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前准备 ?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 影仪。 ????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二、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1、思考下列问题?
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2、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3、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
4、齐背课文 ????《游山西村》陆游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2、竞背课文 3、抽查背诵 4、研读赏析 ??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三、拓展延伸《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 ??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
四、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二、教学设计 ?1、《使至塞上》??王维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齐读背诵 ????
《渡荆门送别》李白
1、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2、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学生讨论交流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3、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4、齐读背诵
延伸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著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课件33张PPT。诗 四 首
归园田居
陶渊明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著作《饮酒》《拟古》写作背景 归园田居: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反映出作者的深刻思想变化。词语解释菏锄:扛着斧头,荷,读hè,扛着。
草木长:草木丛生。精彩赏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裳沾湿了不值得惋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心愿就行了。 体现出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现实中失去自我。 《归园田居》:抒发了诗人不愿再混迹污浊的官场,而归园田居以求返璞归真的情感。诗作主题写作特色 《归园田居》用语平淡自然,朴素随口而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使至塞上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著有《王右丞集》作者简介 使至塞上: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主要以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的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写作背景词语解释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烟:烽火,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
长河奔流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空间阔大——层次丰富——鲜明优美精彩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作品主题写作特色 《使至塞上》诗歌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观的塞外景色。渡荆门送别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人。 著有《李太白集》作者简介 渡荆门送别:这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写作背景词语解释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色。 精彩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巴山尽头现出平山,长江沿着旷野奔流。 颔联写景,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变化。hàn 《渡荆门送别》:表达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诗作主题写作特色 《渡荆门送别》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叙事,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游山西村陆游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剑南诗稿》《沈园》著作作者简介 诗人正因推助张俊北伐,被罢归故里,诗人心中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写作背景词语解释柳暗花明:柳色深绿,所以说“暗”;花光红艳所以说“明”。
闲乘月:趁着月明之夜来闲游。精彩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两句诗字面上描绘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现的境界,移步换景,写曲折多变的景色,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现在比喻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游山西村》:书写了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之美里的快乐之情。诗作主题写作特色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句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了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精彩诗句《归园田居》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渡荆门送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课后习题解答二、1、《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愿”是体指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上强。陶渊明与陆游心态比较 陶渊明与陆游当时写下《归园田居》与《游山西村》这两首诗时都已弃官。但从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可看出,陆游仍然希望为国效力;而淘渊明则钟意于田园生活,钟意于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