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1年小升初语文现代文专题复习试卷(成语故事)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1年小升初语文现代文专题复习试卷(成语故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3 10:03:20

文档简介

统编版2021年小升初语文现代文专题复习试卷(成语故事)
一、小升初语文现代文专题复习——成语故事 阅读角。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程门立雪
杨时是宋朝学者。他年轻时很爱学习,非常尊敬老师。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学在读书时为一个问题争论起来。为了尽快找到答案,他们冒着鹅毛大雪,一起去请教大学问家程颐。
他们走到程颐家门口,守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睡午觉。杨时悄悄地对同学说:“咱们就在这儿等一会儿吧!”他俩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静静地等着。雪花在天空中飘舞,不一会儿地上便积满了雪。凛冽的寒风吹得他们直打哆嗦,可是他们没有拂一拂身上的积雪,也没有踩一踩冻僵了的脚。
过了很久,程颐醒来了。当他知道门外雪地里有两个学生在等着,就急忙出去把他们拉进屋里。程颐见他们全身是雪,心疼地说:“外边雪这么大,为什么不早进屋呢?”杨时望着程颐慈祥的面容,说:“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能惊动您呢?”
程颐被他们尊师好学的精神感动了,详细地解答了他们的问题。
1.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把它改写成陈述句。
2.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用波浪线画出来。
3.再写2个与古人读书求学故事有关的四字词语:   、   。
【答案】1.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能惊动您呢?老师,您在休息,我们不能惊动您。
2.他年轻时很爱学习,非常尊敬老师。
3.铁杵成针;囊萤夜读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2)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先整体感知,然后再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1.反问句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也就是明知故问。如: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能惊动您呢?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①问号改为句号;②:删掉疑问词“怎能……呢”等。③肯定词“能”改为否定词“不能”。
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这段话的中心句在第1段第2句,即:他年轻时很爱学习,非常尊敬老师。
3.本题考查分类掌握成语的能力。要求写出的是与古人读书求学故事有关的四字词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悬梁刺股、铁杵成针、囊萤夜读。
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杯弓蛇影
晋朝制有个当官的名叫乐广,性情恬淡,非常好客。他有个朋友常到他家来喝酒,聊天。可是有长时间,不见那个朋友来家中做客了。乐广很思念他,便前去看望,登门后,只见朋友卧在病床上,样子很憔悴,使便关心地问道“你怎么病成啦?好些了吗?”那夜朋友有气无力地回答说:“上次去你家作客,端着酒杯喝酒时,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十分厌恶。可是当时有好几个朋友在座,不便说出,也不好不喝,只得硬着头皮把酒喝了下去。回家之后总觉得恶心,不知怎的就病倒了。”
乐广觉得奇怪,想来想去,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弓。他料想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中了。
看罢朋友,乐广归家。为了医治朋友的病,乐广又在原地置酒招待那位朋友。当把那位朋友请来后,乐广硬扶他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斟上满满的一杯酒,恭敬地请客人喝。那朋友连连摆手说:“杯里有蛇,我不喝,我不喝!”这时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那朋友豁然开朗,眉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杯弓蛇影”,用来比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原委:   
②豁然开朗:   
5.乐广朋友得病的原因是什么?
6.乐广是怎样治好朋友的病的?
7.在文中找出“杯弓蛇影”的比喻义。
8.谈一谈“杯弓蛇影”给你的启发。
【答案】4.事情的始末。;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5.端着酒杯喝酒时,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十分厌恶,但还是硬着头皮喝了下去。回家之后总觉得恶心,就病倒了。
6.乐广再次请朋友喝酒,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那朋友豁然开明,眉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
7.比响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8.示例:做任何事情都不要疑神疑鬼,自相惊扰找,要弄清事实。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我们要先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锁定范围(第1自然段),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考查对词语理解,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5)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那朋友豁然开朗,眉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句中“原委”事情的始末。句中“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5.由第1自然段“上次去你家作客,端着酒杯喝酒时,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十分厌恶。可是当时有好几个朋友在座,不便说出,也不好不喝,只得硬着头皮把酒喝了下去。回家之后总觉得恶心,不知怎的就病倒了。” 可知答案。
6.由第3自然段可知,乐广得知朋友的病因后再次请朋友喝酒,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那朋友豁然开明,眉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
7.由最后一自然段可知,“杯弓蛇影”,用来比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8.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短文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要草率的做出结论。一定要多做研究,找出事实背后的真相。我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实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孟母三迁
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哭咿咿(yī)唔唔(wú)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她决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鱼、肉……各种东西都有。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有时,老师领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演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bīn)彬有礼的孩子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9.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情不自禁:   
彬彬有礼:   
10.填空。
①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孟”指的是   ,名叫   。
②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11.按要求改写句子。
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①改成“把”字句:   
②改成“被”字句:   
12.给第3~5自然段各加一个小标题。
         
13.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请在括号内打“√”。
事不过三(  ) 知错就改(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择邻而居(  ) 投机取巧(  ) 知子莫如父(母)(  )
【答案】9.孟母看到儿子的进步激动的不能自控地笑了。;孟子成为了一个文质兼备的人。
10.孔子;孔丘;孟子;孟轲;城外公墓旁;城里一个市场边;学堂旁边
11.他把什么样的新鲜事都看到了。;什么样的新鲜事都被他看到了。
12.一迁公募旁;二迁市场边;三迁学堂边
13.择邻而居(√)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我们要先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①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②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掌握陈述句改写成把字句的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此题主要考查在理解段意的前提下提炼段落标题的能力。
(5)此题考查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掌握,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再结合选项判断。
9.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句中“情不自禁”孟母看到儿子的进步激动的不能自控地笑了。“孟子成了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了。”句中“彬彬有礼”孟子成为了一个文质兼备的人。
10.①考查文化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孔子,名叫孔丘;“孟”指的是孟子,名叫孟轲。②整体感知短文内容可知,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第一次住在城外公墓旁,第二次住在城里一个市场边,第三次住在学堂旁边。
11.将陈述句改成把字句、被字句方法是:,句子中要含有“把”或“被”这个字,其结构模式可以记作:甲把乙怎么样。或“甲被乙怎么样”的句式,解答此题即可。即:①他把什么样的新鲜事都看到了。②什么样的新鲜事都被他看到了。
12.考查拟定小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看看每部分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概括段意,再进一步提炼标题。第一自然段写:一迁公募旁第二自然段写:二迁市场边。 第一自然段写:三迁学堂边。
1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判断。 孟母三迁都与周围的环境有关, 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为择邻而居。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叶公好龙
古时候有个叶公,非常喜欢龙。他穿的衣服上绣着龙,戴的帽子上(  )着龙,住的房子也一样,墙壁上(  )着龙,柱子上(  )着龙。这些龙张牙舞爪,回旋盘绕,好像在云雾里飞翔。
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这么喜欢龙,就决定去拜访他。霎时间,乌云滚滚,雷电交加,真龙到了叶公家里,把头伸进了南窗,把尾巴绕到了北窗。
叶公见了真龙,吓得脸色发白,浑身发抖,连忙跑走了。原来他喜欢的不是真龙。
14.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字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镶 画 雕
15.《叶公好龙》这个故事的小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这句话对应上面短文中的哪一句?请找出来,并解释加点的两个字。
“之”的解释:    “走”的解释:   
16.《叶公好龙》这个故事讽刺了   的人。
【答案】14.镶、画、雕
15.叶公见了真龙,吓得脸色发白,浑身发抖,连忙跑走了。指真龙。;跑。
16.只唱高调而不务实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填空。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3)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4.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镶: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戴的帽子上镶着龙。画: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做出图形。墙壁上画着龙。雕: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上面刻画。柱子上雕着龙。
15.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解释,在文言文中,解释加点的词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在学习中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识记。“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意思是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恐惧而神色不定。之:真龙。走:跑。
16.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叶公好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人要诚实,做人要做表里如一的人,不要盲目的去追捧、崇拜一些事物,喜欢一样东西,不能只看它表面的现象,而要深入了解它内在的本质。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纸上谈兵
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谈论起行军打仗来,头头是道,有时连他父亲都说不过他。赵奢知道自己的儿子只是说说而已,没有带兵打仗的真本事,临终前对赵括说:“你不是当大将的人才,千万不要担任将军的职务。如果你当了大将,会给赵国军队带来覆灭的命运。”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犯赵国。赵王听信谗言,任命赵括为大将。有人劝赵王说:“赵括虽然兵书读得很熟,但是不会灵活运用。”赵王不听。
赵括接受任命后,不根据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文,传令全军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准备攻击秦军。
公元前260年的一天,赵括向秦军发起全面攻击。秦军假装战败,边战边退,赵军一直引诱到秦军大营前。赵括知道中计,忙下令撤军,可是为时已晚,退路已被秦军堵死;他又下令攻打秦军大营,但秦军的防御工事坚固,根本奈何不得;等他下令收兵暂歇时,秦军又四处骚扰,赵军得不到休息。
秦军不忙于攻击赵军,只是将赵军紧紧围困,并切断赵国的援军和粮草救济。几十万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成了瓮中之鳖。
九月的一天,赵军断粮已有四十六天,秦军的包围圈也越来越小,赵括决心孤注一掷地向外突围。可还没跑到秦国阵地前,他就被乱箭射死。主帅一死,赵军全线崩溃。饿坏了的官兵,不得不向秦军投降。最后,整整四十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
赵国的精锐部队早这次长平战役中全军覆灭,从此以后,赵国便一蹶不振。
17.选择下面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谗言(chán cán)    引诱(xiù yòu)   
骚扰(sāo shāo)    崩溃(guì kuì)   
18.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①比喻逃脱不了的人和动物。 (   )
②比喻一遭到挫折就不能再振作起来。 (   )
③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   )
19.赵军是如何成为秦军的瓮中之鳖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0.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的原因有(  )。(多选)
A.赵王顽固,用人不当。
B.秦国兵强马壮。
C.赵括纸上谈兵,他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术,而是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文进行作战。
2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赵括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7.chán;yòu;sāo;kuì
18.瓮中之鳖;一蹶不振;孤注一掷
19.赵括接受任命后,不根据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文,传令全军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准备攻击秦军。
20.A;C
21.我觉得赵括是一个不懂得灵活变通的人,他熟读兵书却没有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最终兵败沙场。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5)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17.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谗言”的“谗”读卷舌音chán,不要读成平舌音“cán”。“ 引诱”的“诱”读yòu ,不要读成形近字“秀xiù”。“骚扰”的“骚”读平舌音sāo,不要读成卷舌音“shāo”。“ 崩溃”的“溃”读kuì ,不要读成形近字“贵guì”。
18.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了。①意思是“比喻逃脱不了的人和动物。”的词语结合短文应选“瓮中之鳖”。②意思是“比喻一遭到挫折就不能再振作起来。”的词语结合短文应选“一蹶不振”。③意思是“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的词语结合短文应选“孤注一掷”。
19.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范围第三自然段找到答案。即:赵括接受任命后,不根据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文,传令全军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准备攻击秦军。
20.整体感知短文内容可知,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的原因是赵王顽固,用人不当。赵括纸上谈兵,他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术,而是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文进行作战。故选AC。
21.考查结合具体事例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赵括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 他熟读兵书,但不晓活用,担任赵军主帅时,由于指挥错误而使得赵军全军覆没,自己也冲阵战死,赵军四十万人尽数被秦将白起活埋。
阅读
风雨同舟
春秋时,吴、越两国相邻,但彼此之间争端不断,战争频繁。有一次,两国的人同乘一条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风突起,大浪滔天,眼看着就要翻船。在这危急时刻,人们忘记了过去的仇恨,齐心协力,共同排除险情,使渡船安全地到达了岸边。在船上的两国人就像一家人一样。
22.文中划线句子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
A.深化文章主题
B.渲染氛围
C.烘托或反衬人物形象
23.船上的两国人像家人一样的原因是(  )
A.两国停止了战争。
B.两国人在船上相处久了,关系变得亲近了。
C.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两国人齐心协力共同克服了危险。
24.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团结一致面对困难和挑战。
B.战争带给人们非常大的苦难。
C.要学会宽容,要忘记仇恨。
【答案】22.B
23.C
24.A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掌握及运用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感悟。
(2)解答此题要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再读一读这个给出的选项,然后分析判断。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2.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可以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做题时细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去分析句子。文中划线句子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氛围。
2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由后两句可知,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人们忘记了过去的仇恨,两国人齐心协力共同克服了危险。
24.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这个故事给启示我们要团结一致面对困难和挑战。选A。
阅读回答问题。
出类拔萃
孟子是春秋末期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说:“麒麟和一般走兽是同类,凤凰和普通飞禽是同类,圣人和百姓也是同类;而孔子作为圣人,远远超越同类人中的佼佼者,没有人比他更伟大了。”
25.与出类拔萃的“拔”意思相同的是(  )
A.拔类超群 B.拔刀相助 C.坚忍不拔
26.这个故事的出处最有可能是(  )
A.《论语·子罕》
B.《孟子·公孙丑上》
C.《隋书·经籍志》
27.与文中划线句子意思不相同的是(  )
A.孔子是最伟大的人。
B.难道说孔子不是最伟大的人吗?
C.孔子不是最伟大的人。
【答案】25.A
26.B
27.C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的能力。平时要注意理解和识记。
(2)此题主要考查对语段的理解及名著的了解能力。
(3)句式转换题,一定要理解句意掌握方法。
25.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多指人的品德才能。“拔”意思超出;高出。A:拔类超群:指高出众人。“拔”意思超出;高出。B:拔刀相助:形容见义勇为,打抱不平。“拔”意思抽出。C:坚忍不拔:意志坚定、顽强,不可动摇。“拔”意思是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拉。拔:动摇。
26.在理解语段的前提下筛选恰当的出处。“出类拔萃”这个典故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超出那一类;高出那一群。形容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故可能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27.句式转换:即是根据原有句子成分,特点,在不改变愿意的前提下对句子的形式进行不同样式的改变。题干“没有人比他更伟大了。”是否定句。意思是孔子是最伟大的人。 A:是陈述句,意思是与题干相符。B:是反问句,意思是孔子是最伟大的人。意思是与题干相符。C:是否定句孔子不是最伟大的人。意思与题干不符。
阅读回答问题。
四分五裂
战国时,七国之中秦国最为强大。其他六国想联合起来共同与秦国抗衡。秦王的策略是各个击破,就派张仪去分化六国。张仪对魏王说:“魏国无法与接壤的五国都相处得一样好,搞不好就会四面受敌,国家四分五裂,不如与秦国修好。”魏王被说服了,与秦国结了盟。
28.张仪给魏王的建议是(  )
A.联合五国对抗秦国。
B.按兵不动,什么也不做。
C.与秦国修好。
29.以下哪个词语形容张仪最合适(  )
A.巧舌如簧 B.据理力争 C.忠肝义胆
30.通过故事可以分析出六国联合没有成功的原因是(  )
A.秦国太强大,六国太弱小。
B.张仪的游说。
C.六国之间不够团结。
【答案】28.C
29.A
30.C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锁定范围,再结合选项判断。
(2)此题主要考查对语段及成语的理解能力。
(3)解答此题要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再读一读这个给出的选项,然后分析判断。
28.由“魏国无法与接壤的五国都相处得一样好,搞不好就会四面受敌,国家四分五裂,不如与秦国修好。”可知张仪给魏王的建议是与秦国修好。
29.考查理解词语。A:巧舌如簧:意思是舌头灵巧,能言善辩,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B:据理力争:依据道理,竭力维护自己方面的权益、观点等。C:忠肝义胆:形容十分忠诚。结合短文内容可知,选A 。
30.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整体感知短文内容可知六国联合没有成功的原因是六国之间不够团结。选C。
阅读回答问题。
举一反三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31.“举一反三”出自?(  )
A.《论语·述而》 B.《春秋》 C.《道德经》
32.“举一反三”的“举”与以下哪个词语中的“举”意思相同?(  )
A.举世闻名 B.不胜枚举 C.举手之劳
3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A.要认真学习,不能偷懒。
B.学习要开动脑筋,灵活变通。
C.遇到一个问题,一定要想出三个办法,才能解决好问题。
【答案】31.A
32.B
33.B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对内容的出处、作品的作者应该有准确地掌握,填空要根据要求和课文的内容来分析作答。
(2)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的能力。平时要注意理解和识记。
(3)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1.“举一反三”是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形容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宋朱熹《答胡伯逢书》:“夫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者皆适。” 反:类推。
32.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举:提出。 A:举世闻名:意思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形容非常著名。举:全。
B:不胜枚举:意思是指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举:提出。 C:举手之劳:意思是办事情轻而易举,毫不费力。举:往上托;往上伸。
33.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要开动脑筋,灵活变通。选C。
阅读回答问题。
塞翁失马
古时候,边塞有位老人,人称塞翁。有一天,他丢了一匹马。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后来,丢失的马带回来一匹好马。大家来祝贺,他说:“这不见得是好事。”不久,他儿子骑这匹好马时,摔瘸了腿,他说:“没准是好事呢。”后来爆发了战争,他的儿子因腿瘸没有当兵而活了下来。
34.塞翁失马中的“失”的意思是(  )
A.错误 B.丢失 C.违背
35.通过阅读,你认为塞翁是一个(  )的人。
A.有长远眼光、乐观,看问题全面
B.善于计划,深谋远虑
C.能掐会算,能预知未来
36.以下更符合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的诗句是(  )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答案】34.B
35.A
36.A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的能力。平时要注意理解和识记。
(2)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及运用能力,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34.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塞翁失马: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失:丢掉。
35.考查结合具体事例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塞翁是一个有长远眼光的人,乐观,看问题全面的人。 ①不被表象所迷惑,能够看清事情的本质; ②具有长远目光,不是目光短浅之人。 ③冷静理性,不人云亦云的人。 ④明白祸福得失之间的转换。选A。
36.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比喻在遇到困难一种办法不行时,可以用另一种办法去解决,通过探索去发现答案。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游山西村》。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意思:是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C:“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意思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结合段文内容可知选A。
1 / 1统编版2021年小升初语文现代文专题复习试卷(成语故事)
一、小升初语文现代文专题复习——成语故事 阅读角。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程门立雪
杨时是宋朝学者。他年轻时很爱学习,非常尊敬老师。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学在读书时为一个问题争论起来。为了尽快找到答案,他们冒着鹅毛大雪,一起去请教大学问家程颐。
他们走到程颐家门口,守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睡午觉。杨时悄悄地对同学说:“咱们就在这儿等一会儿吧!”他俩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静静地等着。雪花在天空中飘舞,不一会儿地上便积满了雪。凛冽的寒风吹得他们直打哆嗦,可是他们没有拂一拂身上的积雪,也没有踩一踩冻僵了的脚。
过了很久,程颐醒来了。当他知道门外雪地里有两个学生在等着,就急忙出去把他们拉进屋里。程颐见他们全身是雪,心疼地说:“外边雪这么大,为什么不早进屋呢?”杨时望着程颐慈祥的面容,说:“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能惊动您呢?”
程颐被他们尊师好学的精神感动了,详细地解答了他们的问题。
1.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把它改写成陈述句。
2.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用波浪线画出来。
3.再写2个与古人读书求学故事有关的四字词语:   、   。
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杯弓蛇影
晋朝制有个当官的名叫乐广,性情恬淡,非常好客。他有个朋友常到他家来喝酒,聊天。可是有长时间,不见那个朋友来家中做客了。乐广很思念他,便前去看望,登门后,只见朋友卧在病床上,样子很憔悴,使便关心地问道“你怎么病成啦?好些了吗?”那夜朋友有气无力地回答说:“上次去你家作客,端着酒杯喝酒时,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十分厌恶。可是当时有好几个朋友在座,不便说出,也不好不喝,只得硬着头皮把酒喝了下去。回家之后总觉得恶心,不知怎的就病倒了。”
乐广觉得奇怪,想来想去,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弓。他料想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中了。
看罢朋友,乐广归家。为了医治朋友的病,乐广又在原地置酒招待那位朋友。当把那位朋友请来后,乐广硬扶他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斟上满满的一杯酒,恭敬地请客人喝。那朋友连连摆手说:“杯里有蛇,我不喝,我不喝!”这时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那朋友豁然开朗,眉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杯弓蛇影”,用来比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原委:   
②豁然开朗:   
5.乐广朋友得病的原因是什么?
6.乐广是怎样治好朋友的病的?
7.在文中找出“杯弓蛇影”的比喻义。
8.谈一谈“杯弓蛇影”给你的启发。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孟母三迁
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哭咿咿(yī)唔唔(wú)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她决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鱼、肉……各种东西都有。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有时,老师领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演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bīn)彬有礼的孩子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9.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情不自禁:   
彬彬有礼:   
10.填空。
①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孟”指的是   ,名叫   。
②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11.按要求改写句子。
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①改成“把”字句:   
②改成“被”字句:   
12.给第3~5自然段各加一个小标题。
         
13.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请在括号内打“√”。
事不过三(  ) 知错就改(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择邻而居(  ) 投机取巧(  ) 知子莫如父(母)(  )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叶公好龙
古时候有个叶公,非常喜欢龙。他穿的衣服上绣着龙,戴的帽子上(  )着龙,住的房子也一样,墙壁上(  )着龙,柱子上(  )着龙。这些龙张牙舞爪,回旋盘绕,好像在云雾里飞翔。
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这么喜欢龙,就决定去拜访他。霎时间,乌云滚滚,雷电交加,真龙到了叶公家里,把头伸进了南窗,把尾巴绕到了北窗。
叶公见了真龙,吓得脸色发白,浑身发抖,连忙跑走了。原来他喜欢的不是真龙。
14.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字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镶 画 雕
15.《叶公好龙》这个故事的小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这句话对应上面短文中的哪一句?请找出来,并解释加点的两个字。
“之”的解释:    “走”的解释:   
16.《叶公好龙》这个故事讽刺了   的人。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纸上谈兵
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谈论起行军打仗来,头头是道,有时连他父亲都说不过他。赵奢知道自己的儿子只是说说而已,没有带兵打仗的真本事,临终前对赵括说:“你不是当大将的人才,千万不要担任将军的职务。如果你当了大将,会给赵国军队带来覆灭的命运。”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犯赵国。赵王听信谗言,任命赵括为大将。有人劝赵王说:“赵括虽然兵书读得很熟,但是不会灵活运用。”赵王不听。
赵括接受任命后,不根据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文,传令全军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准备攻击秦军。
公元前260年的一天,赵括向秦军发起全面攻击。秦军假装战败,边战边退,赵军一直引诱到秦军大营前。赵括知道中计,忙下令撤军,可是为时已晚,退路已被秦军堵死;他又下令攻打秦军大营,但秦军的防御工事坚固,根本奈何不得;等他下令收兵暂歇时,秦军又四处骚扰,赵军得不到休息。
秦军不忙于攻击赵军,只是将赵军紧紧围困,并切断赵国的援军和粮草救济。几十万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成了瓮中之鳖。
九月的一天,赵军断粮已有四十六天,秦军的包围圈也越来越小,赵括决心孤注一掷地向外突围。可还没跑到秦国阵地前,他就被乱箭射死。主帅一死,赵军全线崩溃。饿坏了的官兵,不得不向秦军投降。最后,整整四十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
赵国的精锐部队早这次长平战役中全军覆灭,从此以后,赵国便一蹶不振。
17.选择下面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谗言(chán cán)    引诱(xiù yòu)   
骚扰(sāo shāo)    崩溃(guì kuì)   
18.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①比喻逃脱不了的人和动物。 (   )
②比喻一遭到挫折就不能再振作起来。 (   )
③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   )
19.赵军是如何成为秦军的瓮中之鳖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0.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的原因有(  )。(多选)
A.赵王顽固,用人不当。
B.秦国兵强马壮。
C.赵括纸上谈兵,他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术,而是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文进行作战。
2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赵括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
风雨同舟
春秋时,吴、越两国相邻,但彼此之间争端不断,战争频繁。有一次,两国的人同乘一条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风突起,大浪滔天,眼看着就要翻船。在这危急时刻,人们忘记了过去的仇恨,齐心协力,共同排除险情,使渡船安全地到达了岸边。在船上的两国人就像一家人一样。
22.文中划线句子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
A.深化文章主题
B.渲染氛围
C.烘托或反衬人物形象
23.船上的两国人像家人一样的原因是(  )
A.两国停止了战争。
B.两国人在船上相处久了,关系变得亲近了。
C.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两国人齐心协力共同克服了危险。
24.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团结一致面对困难和挑战。
B.战争带给人们非常大的苦难。
C.要学会宽容,要忘记仇恨。
阅读回答问题。
出类拔萃
孟子是春秋末期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说:“麒麟和一般走兽是同类,凤凰和普通飞禽是同类,圣人和百姓也是同类;而孔子作为圣人,远远超越同类人中的佼佼者,没有人比他更伟大了。”
25.与出类拔萃的“拔”意思相同的是(  )
A.拔类超群 B.拔刀相助 C.坚忍不拔
26.这个故事的出处最有可能是(  )
A.《论语·子罕》
B.《孟子·公孙丑上》
C.《隋书·经籍志》
27.与文中划线句子意思不相同的是(  )
A.孔子是最伟大的人。
B.难道说孔子不是最伟大的人吗?
C.孔子不是最伟大的人。
阅读回答问题。
四分五裂
战国时,七国之中秦国最为强大。其他六国想联合起来共同与秦国抗衡。秦王的策略是各个击破,就派张仪去分化六国。张仪对魏王说:“魏国无法与接壤的五国都相处得一样好,搞不好就会四面受敌,国家四分五裂,不如与秦国修好。”魏王被说服了,与秦国结了盟。
28.张仪给魏王的建议是(  )
A.联合五国对抗秦国。
B.按兵不动,什么也不做。
C.与秦国修好。
29.以下哪个词语形容张仪最合适(  )
A.巧舌如簧 B.据理力争 C.忠肝义胆
30.通过故事可以分析出六国联合没有成功的原因是(  )
A.秦国太强大,六国太弱小。
B.张仪的游说。
C.六国之间不够团结。
阅读回答问题。
举一反三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31.“举一反三”出自?(  )
A.《论语·述而》 B.《春秋》 C.《道德经》
32.“举一反三”的“举”与以下哪个词语中的“举”意思相同?(  )
A.举世闻名 B.不胜枚举 C.举手之劳
3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A.要认真学习,不能偷懒。
B.学习要开动脑筋,灵活变通。
C.遇到一个问题,一定要想出三个办法,才能解决好问题。
阅读回答问题。
塞翁失马
古时候,边塞有位老人,人称塞翁。有一天,他丢了一匹马。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后来,丢失的马带回来一匹好马。大家来祝贺,他说:“这不见得是好事。”不久,他儿子骑这匹好马时,摔瘸了腿,他说:“没准是好事呢。”后来爆发了战争,他的儿子因腿瘸没有当兵而活了下来。
34.塞翁失马中的“失”的意思是(  )
A.错误 B.丢失 C.违背
35.通过阅读,你认为塞翁是一个(  )的人。
A.有长远眼光、乐观,看问题全面
B.善于计划,深谋远虑
C.能掐会算,能预知未来
36.以下更符合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的诗句是(  )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能惊动您呢?老师,您在休息,我们不能惊动您。
2.他年轻时很爱学习,非常尊敬老师。
3.铁杵成针;囊萤夜读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2)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先整体感知,然后再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1.反问句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也就是明知故问。如: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能惊动您呢?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①问号改为句号;②:删掉疑问词“怎能……呢”等。③肯定词“能”改为否定词“不能”。
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这段话的中心句在第1段第2句,即:他年轻时很爱学习,非常尊敬老师。
3.本题考查分类掌握成语的能力。要求写出的是与古人读书求学故事有关的四字词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悬梁刺股、铁杵成针、囊萤夜读。
【答案】4.事情的始末。;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5.端着酒杯喝酒时,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十分厌恶,但还是硬着头皮喝了下去。回家之后总觉得恶心,就病倒了。
6.乐广再次请朋友喝酒,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那朋友豁然开明,眉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
7.比响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8.示例:做任何事情都不要疑神疑鬼,自相惊扰找,要弄清事实。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我们要先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锁定范围(第1自然段),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考查对词语理解,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5)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那朋友豁然开朗,眉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句中“原委”事情的始末。句中“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5.由第1自然段“上次去你家作客,端着酒杯喝酒时,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十分厌恶。可是当时有好几个朋友在座,不便说出,也不好不喝,只得硬着头皮把酒喝了下去。回家之后总觉得恶心,不知怎的就病倒了。” 可知答案。
6.由第3自然段可知,乐广得知朋友的病因后再次请朋友喝酒,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那朋友豁然开明,眉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
7.由最后一自然段可知,“杯弓蛇影”,用来比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8.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短文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要草率的做出结论。一定要多做研究,找出事实背后的真相。我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实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
【答案】9.孟母看到儿子的进步激动的不能自控地笑了。;孟子成为了一个文质兼备的人。
10.孔子;孔丘;孟子;孟轲;城外公墓旁;城里一个市场边;学堂旁边
11.他把什么样的新鲜事都看到了。;什么样的新鲜事都被他看到了。
12.一迁公募旁;二迁市场边;三迁学堂边
13.择邻而居(√)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我们要先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①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②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掌握陈述句改写成把字句的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此题主要考查在理解段意的前提下提炼段落标题的能力。
(5)此题考查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掌握,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再结合选项判断。
9.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句中“情不自禁”孟母看到儿子的进步激动的不能自控地笑了。“孟子成了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了。”句中“彬彬有礼”孟子成为了一个文质兼备的人。
10.①考查文化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孔子,名叫孔丘;“孟”指的是孟子,名叫孟轲。②整体感知短文内容可知,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第一次住在城外公墓旁,第二次住在城里一个市场边,第三次住在学堂旁边。
11.将陈述句改成把字句、被字句方法是:,句子中要含有“把”或“被”这个字,其结构模式可以记作:甲把乙怎么样。或“甲被乙怎么样”的句式,解答此题即可。即:①他把什么样的新鲜事都看到了。②什么样的新鲜事都被他看到了。
12.考查拟定小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看看每部分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概括段意,再进一步提炼标题。第一自然段写:一迁公募旁第二自然段写:二迁市场边。 第一自然段写:三迁学堂边。
1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判断。 孟母三迁都与周围的环境有关, 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为择邻而居。
【答案】14.镶、画、雕
15.叶公见了真龙,吓得脸色发白,浑身发抖,连忙跑走了。指真龙。;跑。
16.只唱高调而不务实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填空。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3)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4.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镶: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戴的帽子上镶着龙。画: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做出图形。墙壁上画着龙。雕: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上面刻画。柱子上雕着龙。
15.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解释,在文言文中,解释加点的词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在学习中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识记。“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意思是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恐惧而神色不定。之:真龙。走:跑。
16.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叶公好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人要诚实,做人要做表里如一的人,不要盲目的去追捧、崇拜一些事物,喜欢一样东西,不能只看它表面的现象,而要深入了解它内在的本质。
【答案】17.chán;yòu;sāo;kuì
18.瓮中之鳖;一蹶不振;孤注一掷
19.赵括接受任命后,不根据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文,传令全军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准备攻击秦军。
20.A;C
21.我觉得赵括是一个不懂得灵活变通的人,他熟读兵书却没有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最终兵败沙场。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5)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17.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谗言”的“谗”读卷舌音chán,不要读成平舌音“cán”。“ 引诱”的“诱”读yòu ,不要读成形近字“秀xiù”。“骚扰”的“骚”读平舌音sāo,不要读成卷舌音“shāo”。“ 崩溃”的“溃”读kuì ,不要读成形近字“贵guì”。
18.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了。①意思是“比喻逃脱不了的人和动物。”的词语结合短文应选“瓮中之鳖”。②意思是“比喻一遭到挫折就不能再振作起来。”的词语结合短文应选“一蹶不振”。③意思是“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的词语结合短文应选“孤注一掷”。
19.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范围第三自然段找到答案。即:赵括接受任命后,不根据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文,传令全军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准备攻击秦军。
20.整体感知短文内容可知,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的原因是赵王顽固,用人不当。赵括纸上谈兵,他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术,而是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文进行作战。故选AC。
21.考查结合具体事例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赵括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 他熟读兵书,但不晓活用,担任赵军主帅时,由于指挥错误而使得赵军全军覆没,自己也冲阵战死,赵军四十万人尽数被秦将白起活埋。
【答案】22.B
23.C
24.A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掌握及运用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感悟。
(2)解答此题要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再读一读这个给出的选项,然后分析判断。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2.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可以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做题时细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去分析句子。文中划线句子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氛围。
2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由后两句可知,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人们忘记了过去的仇恨,两国人齐心协力共同克服了危险。
24.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这个故事给启示我们要团结一致面对困难和挑战。选A。
【答案】25.A
26.B
27.C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的能力。平时要注意理解和识记。
(2)此题主要考查对语段的理解及名著的了解能力。
(3)句式转换题,一定要理解句意掌握方法。
25.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多指人的品德才能。“拔”意思超出;高出。A:拔类超群:指高出众人。“拔”意思超出;高出。B:拔刀相助:形容见义勇为,打抱不平。“拔”意思抽出。C:坚忍不拔:意志坚定、顽强,不可动摇。“拔”意思是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拉。拔:动摇。
26.在理解语段的前提下筛选恰当的出处。“出类拔萃”这个典故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超出那一类;高出那一群。形容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故可能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27.句式转换:即是根据原有句子成分,特点,在不改变愿意的前提下对句子的形式进行不同样式的改变。题干“没有人比他更伟大了。”是否定句。意思是孔子是最伟大的人。 A:是陈述句,意思是与题干相符。B:是反问句,意思是孔子是最伟大的人。意思是与题干相符。C:是否定句孔子不是最伟大的人。意思与题干不符。
【答案】28.C
29.A
30.C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锁定范围,再结合选项判断。
(2)此题主要考查对语段及成语的理解能力。
(3)解答此题要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再读一读这个给出的选项,然后分析判断。
28.由“魏国无法与接壤的五国都相处得一样好,搞不好就会四面受敌,国家四分五裂,不如与秦国修好。”可知张仪给魏王的建议是与秦国修好。
29.考查理解词语。A:巧舌如簧:意思是舌头灵巧,能言善辩,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B:据理力争:依据道理,竭力维护自己方面的权益、观点等。C:忠肝义胆:形容十分忠诚。结合短文内容可知,选A 。
30.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整体感知短文内容可知六国联合没有成功的原因是六国之间不够团结。选C。
【答案】31.A
32.B
33.B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对内容的出处、作品的作者应该有准确地掌握,填空要根据要求和课文的内容来分析作答。
(2)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的能力。平时要注意理解和识记。
(3)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1.“举一反三”是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形容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宋朱熹《答胡伯逢书》:“夫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者皆适。” 反:类推。
32.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举:提出。 A:举世闻名:意思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形容非常著名。举:全。
B:不胜枚举:意思是指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举:提出。 C:举手之劳:意思是办事情轻而易举,毫不费力。举:往上托;往上伸。
33.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要开动脑筋,灵活变通。选C。
【答案】34.B
35.A
36.A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的能力。平时要注意理解和识记。
(2)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及运用能力,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34.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塞翁失马: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失:丢掉。
35.考查结合具体事例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塞翁是一个有长远眼光的人,乐观,看问题全面的人。 ①不被表象所迷惑,能够看清事情的本质; ②具有长远目光,不是目光短浅之人。 ③冷静理性,不人云亦云的人。 ④明白祸福得失之间的转换。选A。
36.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比喻在遇到困难一种办法不行时,可以用另一种办法去解决,通过探索去发现答案。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游山西村》。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意思:是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C:“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意思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结合段文内容可知选A。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