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1年小升初语文专题冲刺模拟卷(诗歌鉴赏一)
一、诗词曲鉴赏
古诗阅读。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的“清明”是指( )。
A.清澈明净 B.清醒明白 C.二十四节气之一
②“路上行人欲断魂”中“断魂”是对行人的( )描写。
A.动作
B.神态 C.外貌
2.诗中用“欲断魂”形容行人悲伤愁苦的样子,请你写出两个表示“悲伤愁苦”意思的成语。
3.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的“雨纷纷”既形容春雨,也形容人的情绪。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是诗人杜牧向牧童打听哪里有酒家。
③“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遥指”是摇着手指。
【答案】1.C;B
2.愁眉苦脸;心如刀割
3.正确;错误;正确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①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能力。平时要注意理解和识记。②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1.考查诗句的理解。①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②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这是神态描写。
2.考查词语的归类和仿写。类似的还有 悲痛欲绝、哀痛欲绝、刺痛心扉、伤心欲绝、痛彻心扉、悲不自胜、悲从中来、悲伤憔悴、哀毁骨立等。
3.考查诗句的理解。②错误,“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遥”是“远处”,“遥指”意思是向远处指。
阅读理解。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①雪白菜花稀。
日长②篱落③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④飞。
(注释)①麦花:养麦花。养麦是一种春秋皆可种植的农作物。②日长:天长了。③篱落:篱笆。④蛱蝶:蝴蝶。
4.诗的一、二句中,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初夏农村特有的景象?
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三、四两句的内容。
【答案】4.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5.夏天的白昼很长,但是篱笆旁没有一个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在那里飞来飞去。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考查对诗中描写景物的掌握。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物挑出来即可。
(2)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即可。此题主要考查对词语、诗句的理解的能力。
4.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掌握。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第一二句描写的景物有:梅子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5.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掌握。“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意思是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三四句抒情,描写了田园闲适的生活,抒发了诗人对田园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
冰心现代诗一首。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很小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在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挚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
6.诗人明明知道纸船不可能漂洋过海,为什么还不灰心地叠着?( )
A.因为纸船代表着冰心对母亲的爱与思念。
B.因为冰心喜欢折纸船。
C.因为冰心是个不服输的人。
D.冰心喜欢节俭,怕浪费。
7.假如诗人的母亲在梦中看到这纸船,会说些什么?
【答案】6.A
7.我的孩子,快回来吧,到妈妈身边来。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2)此题主要考查结合语境对人物语言的揣摩能力,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6.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信息分析。结合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进行分析。从“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可以得知冰心想让小船把自己的思念带给母亲。所以A选项正确。
7.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述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提炼重点信息,结合语境组织语言进行作答。结合母亲对孩子的爱进行分析。
假如诗人的母亲在梦中看到这纸船,得知诗人是如此思念自己,而自己也很思念孩子,想象下母亲可能会说的话写下来即可。
示例:我的孩子,快回来吧,到妈妈身边来。
阅读理解。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8.《元日》的作者是宋代诗人 ,诗中描写的节日是 ,即农历 ,俗称元日。
9.诗中写了 、 、 等一系列的仪式加之太阳灿烂,春风送暖,渲染了节日的气氛。
10.给诗句中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 )
A.去掉。 B.过去。 C.表示不计算在内
②千门万户曈曈日( )
A.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
B.形容太阳落山后天色渐暗的样子。
11.“总把新桃换旧符”,在今天也就是更换春联。请你写一副对联,愿新的一年会给农民带来吉祥和好运。
【答案】8.王安石;春节;正月初一
9.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桃符
10.B;A
11.上联:民安国泰逢盛世;下联:风调雨顺颂华年;横批:国泰民安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考查对诗中描写景物的掌握。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物挑出来即可。
(3)理解词语的意思时,读一读词语所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了解对联的特点。对联就是对偶句,由上下两对句组成。字数相等,节奏一致。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多不少。上、下联内部的语音节奏要一致。
8.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元日》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从“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可知,诗中描写的节日是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
9.本题主要对内容的理解。从“爆竹、屠苏、新桃换旧符”可知,诗中写了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桃符等一系列的仪式加之太阳灿烂,春风送暖,渲染了节日的气氛。
10.本题主要考查对字词的解释。①“爆竹声中一岁除”意思: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除:过去。②“千门万户曈曈日”意思: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曈曈: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
11.本题考查撰写对联的能力,实际上是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注意对联的拟写规律及样式以及要求。写一副对联关于愿新的一年会给农民带来吉祥和好运。例如:新春福旺鸿运开,佳节吉祥如意来。
课内阅读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2.这是一首宋词,请写出词牌名 ,题目 ,作者 。
13.补充横线上所缺的句子。
14.“亡赖”的“亡”字,这里应读 (注音),意思是 。
15.读完这首词的下片“大儿锄豆溪东,……溪头卧剥莲蓬”,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请写下来。
【答案】12.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13.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4.wú;顽皮、淘气
15.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苗地里锄草,二儿子在家编织鸡笼,小儿子年纪小没什么事做,卧在溪头草地上剥着莲蓬吃呢。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
(3)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古文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4)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理解句意是前提。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描绘这两句的意境。
12.考查学生对常识的积累。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所以本题的词牌名为:清平乐,题目为:村居。作者是宋代的辛弃疾。
13.考查学生对诗文的积累与识记。本文出自于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原文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4.考查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及解释。“亡”应读:wú,意思是指顽皮、淘气。
15.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画面内容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细致地描绘,这部分可以结合细节描写丰富情节,语言合理,注意逻辑思维即可,答案不唯一。
(2020·大足)诗歌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6.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7.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18.诗歌赏析,请你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答案。
“白雨跳珠”写出了雨(急而大 小而疏); “忽吹散”写出了雨(持续时间长 持续时间短) 的特征;“水如天”写出了雨(大 小) 。从而感受到这个时节的天气是变化无常的,骤雨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19.诗人50岁时又来西湖赏雨,还写下了“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结合这首诗想想: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6.夏季。夏天的雨来的急,持续时间又短。
17.云、雨、风、楼。
18.急而大;持续时间短;大
19.表达了作者淡然与豁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整体感知,然后再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
(2)考查对诗中描写景物的掌握,先整体感知再找出即可。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16.这首诗描述作者乘船在湖中巡游时所看到的情景: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从雨来的急,持续时间又短来看,夏季的雨。
17.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细读诗句将诗句中写景物挑出来即可,如:云、雨、风、楼。
18.“白雨跳珠”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跳”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忽吹散”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写出了雨持续时间短的特征;“水如天”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天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19.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①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②诗歌的写作背景。①作者的生平经历。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的“未遮山”以及“跳珠”、“乱入船”这几处写出了雨下得很急,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窜上了船.雨才刚刚下了一会儿,忽然卷地而来的一阵大风就把雨和乌云吹得无影无踪,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这首诗主要是写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闲适开朗的思想感情。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___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
20.补全古诗。
21.第一句中“怜”的意思是( )。
A.可怜、怜悯 B.喜爱
22.“诗中有画”,请你发挥想象,试着把后两句诗所表现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答案】20.春潮带雨晚来急
21.B
22.近傍晚的时候,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水势更见湍急。郊野的渡口荒凉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
(2)理解词语的意思时,读一读词语所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理解句意是前提。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描绘这两句的意境。
译文:唯独喜欢涧边幽谷里生长的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鸣的黄鹂。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20.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积累和理解。我们需要先根据所学补全古诗,再完成练习。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言绝句。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全诗为: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1.本题考查古诗中的字词解释。连理解整句诗的意思,在解释单独的字。“独怜幽草涧边生”的意思是“我唯独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所以“怜”是喜爱的意思,正确答案是B。
2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扣住画面,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古诗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思是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课内阅读。
乘着温暖的春风,
我们四处寻觅。
啊,终于找到了——
哪里需要献出爱心,
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2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温暖——( ) 寻觅——( )
24.根据课文内容,将句子补充完整。
哪里 ,哪里就有
25.“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这句话的意思是( )
A.雷锋叔叔时时处处都想着别人,他把爱心酒遍了祖国大地。
B.在人们需要奉献爱心的地方,到处都有像雷锋叔叔那样的人。
【答案】23.暖和;寻找
24.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
25.B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诗句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3)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23.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温暖:感到暖和。近义词是暖和。寻觅:意思为寻求;探索。近义词是寻找。
24.整体感知短文内容可知,结合最后一句“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补写句子。
25.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人们需要奉献爱心的地方,到处都有像雷锋叔叔那样的人。故选B。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6.“中庭地白树栖鸦”中“地白”的意思是 。这种清美的意境让我们联想到学过的李白的诗句“ , ”。
27.“ ”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下列没有表达思念之情的是( )。
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8.下列对古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树栖鸦”以动衬静,既描写了鹊鸦栖树的情形,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朗读时,“冷露无声湿桂花”可以读得轻柔一些,读出其中的静寂、幽美之意
C.“人尽望”说明中秋月夜景色奇特,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D.整首诗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的
【答案】26.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7.不知秋思落谁家;D
28.C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理解词语的意思时,读一读词语所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26.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地白”的意思根据课文注释即可填写出来。在理解了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回想之前背诵的李白的古诗,即可写出后两空的答案。
27.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回答这道题,要知道诗句的意思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答时,首先,要明白本诗描写的是中秋赏月,表达的是思念之情;其次,要知道各选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选出正确的答案。A项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B项表达的是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C项表达的是对亲友的思念之情。D项表达的是离别时对友人的劝慰。第二空选D。
28.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回答这道题,首先要清楚诗句的含义与古诗的主旨。首句“中庭地白树栖鸦”用静止的树衬托动态的鹊鸦,既为我们描绘了鹊鸦栖树的状态,又体现出月夜的寂静,因此A项正确。“冷露无声湿桂花”写的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表现出了夜之深,夜之静,因此读时应轻柔些,才能体现静寂、幽美之意,因此B项正确。诗的前两句写清幽冷寂之景,后两句写今晚人们都在仰望皎洁的月亮,却不知道这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在谁家,抒发了诗人孤独、望月苦思之情,因此D项正确。C项中,“人尽望”不是因为中秋月夜景色奇特,而是中秋月圆象征团圆,引起众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因此C项错误。本题选C。
1 / 1统编版2021年小升初语文专题冲刺模拟卷(诗歌鉴赏一)
一、诗词曲鉴赏
古诗阅读。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的“清明”是指( )。
A.清澈明净 B.清醒明白 C.二十四节气之一
②“路上行人欲断魂”中“断魂”是对行人的( )描写。
A.动作
B.神态 C.外貌
2.诗中用“欲断魂”形容行人悲伤愁苦的样子,请你写出两个表示“悲伤愁苦”意思的成语。
3.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的“雨纷纷”既形容春雨,也形容人的情绪。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是诗人杜牧向牧童打听哪里有酒家。
③“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遥指”是摇着手指。
阅读理解。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①雪白菜花稀。
日长②篱落③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④飞。
(注释)①麦花:养麦花。养麦是一种春秋皆可种植的农作物。②日长:天长了。③篱落:篱笆。④蛱蝶:蝴蝶。
4.诗的一、二句中,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初夏农村特有的景象?
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三、四两句的内容。
冰心现代诗一首。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很小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在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挚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
6.诗人明明知道纸船不可能漂洋过海,为什么还不灰心地叠着?( )
A.因为纸船代表着冰心对母亲的爱与思念。
B.因为冰心喜欢折纸船。
C.因为冰心是个不服输的人。
D.冰心喜欢节俭,怕浪费。
7.假如诗人的母亲在梦中看到这纸船,会说些什么?
阅读理解。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8.《元日》的作者是宋代诗人 ,诗中描写的节日是 ,即农历 ,俗称元日。
9.诗中写了 、 、 等一系列的仪式加之太阳灿烂,春风送暖,渲染了节日的气氛。
10.给诗句中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 )
A.去掉。 B.过去。 C.表示不计算在内
②千门万户曈曈日( )
A.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
B.形容太阳落山后天色渐暗的样子。
11.“总把新桃换旧符”,在今天也就是更换春联。请你写一副对联,愿新的一年会给农民带来吉祥和好运。
课内阅读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2.这是一首宋词,请写出词牌名 ,题目 ,作者 。
13.补充横线上所缺的句子。
14.“亡赖”的“亡”字,这里应读 (注音),意思是 。
15.读完这首词的下片“大儿锄豆溪东,……溪头卧剥莲蓬”,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请写下来。
(2020·大足)诗歌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6.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7.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18.诗歌赏析,请你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答案。
“白雨跳珠”写出了雨(急而大 小而疏); “忽吹散”写出了雨(持续时间长 持续时间短) 的特征;“水如天”写出了雨(大 小) 。从而感受到这个时节的天气是变化无常的,骤雨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19.诗人50岁时又来西湖赏雨,还写下了“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结合这首诗想想: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___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
20.补全古诗。
21.第一句中“怜”的意思是( )。
A.可怜、怜悯 B.喜爱
22.“诗中有画”,请你发挥想象,试着把后两句诗所表现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内阅读。
乘着温暖的春风,
我们四处寻觅。
啊,终于找到了——
哪里需要献出爱心,
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2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温暖——( ) 寻觅——( )
24.根据课文内容,将句子补充完整。
哪里 ,哪里就有
25.“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这句话的意思是( )
A.雷锋叔叔时时处处都想着别人,他把爱心酒遍了祖国大地。
B.在人们需要奉献爱心的地方,到处都有像雷锋叔叔那样的人。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6.“中庭地白树栖鸦”中“地白”的意思是 。这种清美的意境让我们联想到学过的李白的诗句“ , ”。
27.“ ”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下列没有表达思念之情的是( )。
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8.下列对古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树栖鸦”以动衬静,既描写了鹊鸦栖树的情形,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朗读时,“冷露无声湿桂花”可以读得轻柔一些,读出其中的静寂、幽美之意
C.“人尽望”说明中秋月夜景色奇特,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D.整首诗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的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B
2.愁眉苦脸;心如刀割
3.正确;错误;正确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①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能力。平时要注意理解和识记。②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1.考查诗句的理解。①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②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这是神态描写。
2.考查词语的归类和仿写。类似的还有 悲痛欲绝、哀痛欲绝、刺痛心扉、伤心欲绝、痛彻心扉、悲不自胜、悲从中来、悲伤憔悴、哀毁骨立等。
3.考查诗句的理解。②错误,“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遥”是“远处”,“遥指”意思是向远处指。
【答案】4.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5.夏天的白昼很长,但是篱笆旁没有一个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在那里飞来飞去。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考查对诗中描写景物的掌握。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物挑出来即可。
(2)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即可。此题主要考查对词语、诗句的理解的能力。
4.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掌握。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第一二句描写的景物有:梅子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5.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掌握。“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意思是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三四句抒情,描写了田园闲适的生活,抒发了诗人对田园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
【答案】6.A
7.我的孩子,快回来吧,到妈妈身边来。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2)此题主要考查结合语境对人物语言的揣摩能力,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6.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信息分析。结合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进行分析。从“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可以得知冰心想让小船把自己的思念带给母亲。所以A选项正确。
7.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述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提炼重点信息,结合语境组织语言进行作答。结合母亲对孩子的爱进行分析。
假如诗人的母亲在梦中看到这纸船,得知诗人是如此思念自己,而自己也很思念孩子,想象下母亲可能会说的话写下来即可。
示例:我的孩子,快回来吧,到妈妈身边来。
【答案】8.王安石;春节;正月初一
9.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桃符
10.B;A
11.上联:民安国泰逢盛世;下联:风调雨顺颂华年;横批:国泰民安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考查对诗中描写景物的掌握。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物挑出来即可。
(3)理解词语的意思时,读一读词语所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了解对联的特点。对联就是对偶句,由上下两对句组成。字数相等,节奏一致。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多不少。上、下联内部的语音节奏要一致。
8.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元日》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从“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可知,诗中描写的节日是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
9.本题主要对内容的理解。从“爆竹、屠苏、新桃换旧符”可知,诗中写了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桃符等一系列的仪式加之太阳灿烂,春风送暖,渲染了节日的气氛。
10.本题主要考查对字词的解释。①“爆竹声中一岁除”意思: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除:过去。②“千门万户曈曈日”意思: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曈曈: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
11.本题考查撰写对联的能力,实际上是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注意对联的拟写规律及样式以及要求。写一副对联关于愿新的一年会给农民带来吉祥和好运。例如:新春福旺鸿运开,佳节吉祥如意来。
【答案】12.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13.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4.wú;顽皮、淘气
15.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苗地里锄草,二儿子在家编织鸡笼,小儿子年纪小没什么事做,卧在溪头草地上剥着莲蓬吃呢。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
(3)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古文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4)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理解句意是前提。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描绘这两句的意境。
12.考查学生对常识的积累。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所以本题的词牌名为:清平乐,题目为:村居。作者是宋代的辛弃疾。
13.考查学生对诗文的积累与识记。本文出自于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原文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4.考查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及解释。“亡”应读:wú,意思是指顽皮、淘气。
15.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画面内容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细致地描绘,这部分可以结合细节描写丰富情节,语言合理,注意逻辑思维即可,答案不唯一。
【答案】16.夏季。夏天的雨来的急,持续时间又短。
17.云、雨、风、楼。
18.急而大;持续时间短;大
19.表达了作者淡然与豁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整体感知,然后再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
(2)考查对诗中描写景物的掌握,先整体感知再找出即可。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16.这首诗描述作者乘船在湖中巡游时所看到的情景: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从雨来的急,持续时间又短来看,夏季的雨。
17.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细读诗句将诗句中写景物挑出来即可,如:云、雨、风、楼。
18.“白雨跳珠”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跳”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忽吹散”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写出了雨持续时间短的特征;“水如天”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天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19.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①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②诗歌的写作背景。①作者的生平经历。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的“未遮山”以及“跳珠”、“乱入船”这几处写出了雨下得很急,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窜上了船.雨才刚刚下了一会儿,忽然卷地而来的一阵大风就把雨和乌云吹得无影无踪,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这首诗主要是写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闲适开朗的思想感情。
【答案】20.春潮带雨晚来急
21.B
22.近傍晚的时候,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水势更见湍急。郊野的渡口荒凉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
(2)理解词语的意思时,读一读词语所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理解句意是前提。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描绘这两句的意境。
译文:唯独喜欢涧边幽谷里生长的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鸣的黄鹂。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20.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积累和理解。我们需要先根据所学补全古诗,再完成练习。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言绝句。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全诗为: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1.本题考查古诗中的字词解释。连理解整句诗的意思,在解释单独的字。“独怜幽草涧边生”的意思是“我唯独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所以“怜”是喜爱的意思,正确答案是B。
2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扣住画面,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古诗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思是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答案】23.暖和;寻找
24.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
25.B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诗句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3)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23.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温暖:感到暖和。近义词是暖和。寻觅:意思为寻求;探索。近义词是寻找。
24.整体感知短文内容可知,结合最后一句“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补写句子。
25.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人们需要奉献爱心的地方,到处都有像雷锋叔叔那样的人。故选B。
【答案】26.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7.不知秋思落谁家;D
28.C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理解词语的意思时,读一读词语所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26.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地白”的意思根据课文注释即可填写出来。在理解了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回想之前背诵的李白的古诗,即可写出后两空的答案。
27.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回答这道题,要知道诗句的意思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答时,首先,要明白本诗描写的是中秋赏月,表达的是思念之情;其次,要知道各选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选出正确的答案。A项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B项表达的是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C项表达的是对亲友的思念之情。D项表达的是离别时对友人的劝慰。第二空选D。
28.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回答这道题,首先要清楚诗句的含义与古诗的主旨。首句“中庭地白树栖鸦”用静止的树衬托动态的鹊鸦,既为我们描绘了鹊鸦栖树的状态,又体现出月夜的寂静,因此A项正确。“冷露无声湿桂花”写的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表现出了夜之深,夜之静,因此读时应轻柔些,才能体现静寂、幽美之意,因此B项正确。诗的前两句写清幽冷寂之景,后两句写今晚人们都在仰望皎洁的月亮,却不知道这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在谁家,抒发了诗人孤独、望月苦思之情,因此D项正确。C项中,“人尽望”不是因为中秋月夜景色奇特,而是中秋月圆象征团圆,引起众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因此C项错误。本题选C。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