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1.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时训练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就此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获得结论
2.
我们学习、研究和发展化学的最基本的手段是(
)
A.逻辑推理
B.大胆猜测
C.化学实验
D.精确运算
3.
下列观察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变化前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等
B.变化中,观察物质的形态、外观,出现的现象和能量变化等
C.变化后,只观察物质的形态、外观即可,不用记录
D.变化前后,要进行对比、总结,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得失
4.
说化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一点也不为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是化学科学发展和化学学习的重要途经
B.化学能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物质,也能消除我们不需要的物质
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
D.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5.
为了区别酱油和陈醋,小光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
和陈醋”。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猜想与假设
B.设计实验
C.收集证据
D.解释与结论
6.
下列关于石蜡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
B.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
C.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蜡油
D.石蜡可燃,燃烧时放热,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7.
将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相比较,含量明显降低的是( )
A.稀有气体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氮气
8.
下列现象中不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是(
)
A.晚秋季节,空气中常常弥漫着大雾
B.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瓶的瓶壁上有许多水珠
C.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吹气,玻璃片上有许多水雾产生
D.干而脆的饼干放在空气中会变软
9.
在下列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对有关实验现象和要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实验1中蜡烛火焰逐渐变小直至熄灭
B.实验2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
C.实验3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炭化
D.实验4成功的关键是导管不宜过长
10.
有一次上课时,小丽觉得很闷,呼吸不畅。是不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呢?小丽分别收集了250
mL教室内、外的气体样本,向其中分别加入10
mL澄清石灰水,充分振荡后观察现象。在此过程中,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
A.猜想
B.实验
C.控制变量 D.归纳
11.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了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用导管从母火焰的中心部位引出一缕“白烟”,点燃形成子火焰。据此实验,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子火焰中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子火焰处生成的气体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要使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12.
小华同学做“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差异探究”实验时,分别收集两瓶空气样品和两瓶人体呼出的气体进行探究。如图所示,关于这两个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实验1
实验2
A.实验1中,甲、乙两瓶里木条燃烧的现象不同
B.实验1和2都能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了
C.实验1和2都能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D.实验2中,甲瓶的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表明空气中无二氧化碳
13.
下列方法中能鉴别出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的是(
)
A.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B.闻气体的气味
C.分别将燃着的小木条伸入三瓶气体中
D.以上方法都不行
14.
关于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的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氧气的含量:空气>呼出的气体
②二氧化碳的含量:空气<呼出的气体
③水蒸气的含量:空气>呼出的气体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
15.
区分一瓶空气和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可行的方法是( )
①闻气味 ②看颜色
③分别倒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 ④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A.①③④
B.③④
C.②③
D.全部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6分)
16.
化学是一门以________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________。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可以发现和验证__________________,学习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
17.
下面是一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所述基本环节补充完整。
(1)“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环节。
(2)“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环节。
(3)“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环节。
(4)“将呼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节。
(5)“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环节
。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上述数字序号)
18.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________,氧气的含量越高,木条燃烧________;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二氧化碳中,木条________。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________,并且二氧化碳的含量越高,产生的________越多。
19.
将实验探究步骤的序号填在相应内容后面的横线上。
①反应现象 ②反应条件 ③结果或结论
点燃蜡烛____,从导管导出来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____,证明此气体是二氧化碳____。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4分)
20.
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_,硬度___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1所示),约1
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__处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温度最高。
(3)点燃蜡烛后,把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再把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明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如图2所示),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________。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21.
完成下列实验探究。
【发现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
【提出问题】它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
【查阅资料】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探究】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验证假设____(填字母),但是这样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DCCDB
6-10
ABCBD
11-15
CACAB
二、填空题
16.
实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化学的原理;科学探究
17.
(1)提出问题
(2)得出结论
(3)猜想与假设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5)反思与评价;(1)、(3)、(4)、(2)、(5)
18.
复燃;越旺;熄灭;变浑浊;沉淀
19.
②;①;③
三、实验探究题
20.
(1)小;小
(2)a;外焰
(3)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蜡烛燃烧生成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4)D
21.
(1)A;刚刚熄灭蜡烛时尚有残留的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水蒸气
(3)C;AB;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不能燃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