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Entering
the
chemical
world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的物质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这些变化有什么区别呢?
实验探究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序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有无新物质产生
(1)
(2)
(3)
(4)
交流与讨论
水的沸腾:水的_______发生了改变,但_______新(其他)物质生成;
胆矾研碎:胆矾的_______发生了改变,但_______新(其他)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关键词
挥发、溶解、扩散、粉碎、吸附;
凝固/熔化/液化/气化/升华;??
气球/轮胎/蒸汽锅炉爆炸;?
电灯发光;铁水铸锅;水果榨汁......
实验1-(3)和1-(4)中,胆矾和石灰石在变化的过程中都有_______生成。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关键词
燃烧、分解、天燃气/火药/粉尘爆炸
冶炼金属、钢铁生锈
煮熟食物、食物变质
酿酒、杀菌消毒、酿醋、酸除水垢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总结
比较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本质区别
是否有其他(新)物质生成(判断依据)
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易错提醒
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灯泡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
2.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火药/天然气爆炸属于化学变化;
轮胎/气球/蒸汽锅炉爆炸属于物理变化。
当堂检测
1.下列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这种变化是(
)
A.汽油挥发
B.粉碎矿石
C.水变成冰
D.木材燃烧
2.下列传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南阳玉雕
B.洛阳剪纸
C.开封汴绣
D.汝州瓷器
3.生活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蜡熔化
B.
铁生锈
C.
米酿酒
D.
纸燃烧
4.下列过程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粮食酿酒
B.
石油分馏
C.
铁水铸锅
D.
麦磨成面
5.
资源利用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风力发电
B.
石油蒸馏得到汽油等
C.
海水晒盐
D.
煤分解得到煤焦油等
6.下列变化过程,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爆炸
B.燃烧
C.变色
D.升华
7.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橙子榨汁
B.滴水成冰
C.高粱酿酒
D.矿石粉碎
8.下列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到国外的发明和技术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使用火药
B.指南针指引航海
C.用泥土烧制陶瓷
D.冶炼金属
9.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词句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
A.木已成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百炼成钢
D.日照香炉生紫烟
10.下列诗句描述中,只隐含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后练习
一、单选题
1.人们改变世界的途径有很多,下列途径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水炮喷水降霾
B.分离液态空气
C.泥土烧成瓷器
D.膜法淡化海水
2.下列建盏制作工艺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揉泥
B.拉胚
C.修胚
D.烧制
3.“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稻草造纸
B.使用火药
C.蚕丝织布
D.冶炼金属
4.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下列成语涉及到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滴水成冰
B.钻木取火
C.刻舟求剑
D.铁杵磨针
6.抗击新冠病毒,人人有责。以下防护措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每天测量体温
B.出门戴口罩
C.定期用酒精杀菌消毒
D.建立健康绿码
7.下列实验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测定液体温度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8.下列物质的变化与其他三种不同的是(
)
A.葡萄酿酒
B.氢气爆炸
C.浓盐酸挥发
D.白磷自燃
9.2021年5月30日5时01分,我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引起世界关注,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火箭转场
B.燃料加注
C.点火发射
D.自动对接
10.流沙河的现代诗《理想》中写道:“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下列成语中包含的变化与这句诗中变化本质相同的是(
)
A.蜡炬成灰
B.百炼成钢
C.火上浇油
D.凿壁偷光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水炮喷水降霾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A错误。
B、利用空气中各成分沸点不同分离各物质,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错误。
C、泥土烧制成瓷器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C正确。
D、膜法淡化海水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D错误。
故选:C。
2.D
【详解】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揉泥、拉胚、修胚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烧制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3.C
【详解】
稻草造纸、使用火药、冶炼金属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蚕丝织布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睛】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4.B
【详解】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指春蚕死了才不吐丝,蜡烛燃烧完后烛油也就尽了,过程包含着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只是铁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是指从深山里开采出石灰石,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的是草燃烧后,春天来了,又发出新的芽,包含着物质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睛】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5.B
【详解】
A、滴水成冰只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物理变化;
B、钻木取火涉及燃烧,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
C、刻舟求剑只是物质形状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物理变化;
D、铁杵磨针只是物质形状的变化,物理变化。
故选B。
6.C
【详解】
A、每天测量体温没有生成新物质,物理变化;
B、出门戴口罩没有生成新物质,物理变化;
C、定期用酒精杀菌消毒是病菌被杀死,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
D、建立健康绿码没有生成新物质,物理变化。
故选C。
7.C
【分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刻舟求剑;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铁杵磨成针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
A、检查气密性过程中没有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测定液体温度过程中没有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铁丝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属于化学变化,故C符合题意;
D、研究影响电阻大小过程中没有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8.C
【详解】
A、葡萄酿酒,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氢气爆炸生成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浓盐酸挥发,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白磷自燃生成五氧化二磷,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9.C
【分析】
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来解答此题。
【详解】
A、火箭转场,是从一个地方转换到另一个地方,没有任何变化,所以A错误;
B、燃料加注,是往火箭里面加燃料,没有任何变化,所以B错误;
C、点火发射,火箭里面的燃料燃烧,助推火箭升空,有新物质生成,一定产生化学变化,所以C正确;
D、自动对接,对接是部件与部件之间连接成一个整体,没有化学变化,所以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熟练掌握即可。
10.D
【详解】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是比喻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A、蜡炬成灰是蜡烛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百炼成钢是碳与氧气反应生成新物质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C、火上浇油,由于油是很易燃烧的物质,所以火上浇油后,火会越烧越旺,属于化学变化;
D、凿壁偷光是凿洞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