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0 21:32:59

文档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 一项是( )
A. 竦峙(sǒng zhì) 黄晕(yūn) 窠巢(kē) 池畦(wā)
B. 酝酿 (náng) 发髻(jì) 静谧(bì) 澄清(chéng)
C. 粗犷(kuàng) 化妆(zhuāng) 萧瑟(sè) 伦敦(dūn)
D. 花苞(bāo) 睫毛(jié) 干涩(sè) 草垛(duò)
2.(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下列书写字形全对的 一项是( )
A. 铃铛 慈善 烘托 花枝招展 B. 伫蓄 宽敞 屋檐 一年之季在于春
C. 抖擞 娇媚 莅临 哆哆逼人 D. 喉咙 潦亮 健壮 呼朋引伴
3.(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 今天这个讨论会,希望同学们能各抒己见 , 畅所欲言。
B. 我们虽然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要精益求精。
C. 三月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带着几分凉意,飘飘洒洒,滋润着大地。
D. 他作为劳动委员不起模范带头作用,却在一旁任劳任怨。
4.(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 一项是( )
A.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B. 今天我们班大约60%左右的人都穿上了漂亮的新校服。
C.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养成了爱劳动、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
D. 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修改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地方
5.今天莅临贵校参观是我的荣幸。
6.鄙人《现代商业论》已经出版,现奉上大作一本,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斧正。
7.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
8.李老师坐了一会儿就离开了,王杰同学把李老师送到家门口激动地说: "李老师您辛苦,请留步,慢慢走!"
9.仿照句子,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片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________,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心是洒落在久旱土地上的一场甘霖,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23分)
(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古文阅读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0.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选项是( )
A.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B.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C.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D.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1.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错误的是( )
A. 期日中(期:约定) B. 友人惭(惭:感到惭愧)
C. 下车引之(引:引导) D. 诣其父(诣:拜访)
12.下列说法错误的 一项是( )
A.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尊君、令郎、舍弟、贤侄属于尊称,而家父、小女、贤弟、鄙人是谦称。
C. 《陈太丘与友期行》反映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尊重的道理。
D. (乙)文中表现了杨氏子的聪明,但是对待长辈也显得不够讲礼节。
13.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古代诗歌阅读: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东临”两句既点明“观”的位置又有“君临天下”的气势。
B. “水何”两句既有大海的动静相衬,又勾勒了大海的辽阔壮观。
C. “树木”四句虚写山岛与海水的景象,表现其不息的生命活力。
D. “日月”四句想象大海吞吐星辰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15.分析本诗是如何做到写景动静结合的。
16.(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古诗文默写:
(1)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
(2)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夜上受降城闻笛》)
(3)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________,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
(5)《天净沙 秋思》中体现主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37分)
(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散文阅读
雨的四季
刘湛秋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像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住身上的干净,可光头浇,洗个雨澡却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在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不像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在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而近处池畦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17.请简要概括文中所描述的四季的雨的特点。
18.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
19.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就是网上曾热议的“中国式过马路,在某市,这样的现象在部分路段也时有出现。
你不妨去某区锦江百货前的解放南路瞧瞧。这一带是某市商业繁华的闹市区,也是交通违法行为的“重灾区”。就说说过马路吧,一些市民根本不看前方是不是红灯,凑上三五人,想就走。别说是红绿灯,就是长排的隔离护栏,也挡不住这些人穿行的脚步。行人和机动丰抢道几乎成了每日的“必修课”。
材料二:某区一中学组织本校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文明出行”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他们经过仔细调查,给出了“社区居民交通出行违章情况调查表”和“闯红灯原因统计表”:
社区居民交通出行违章情况调查表
闯红灯原因统计表
闯红灯原因 有急事 看到没有车 看到别人闯 习惯了
闯红灯人数 12 86 369 84
材料三:2013年5月,记者在某路口看到,宽约25米的道路供行人过街的绿灯却仅有18秒,绿灯亮起时许多过街的行人都得一路小跑;供车辆通行的绿灯长达120秒,许多行人在等待一分中左右后便迫不及待地闯红灯在车流中穿行,导致了“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发生。
读到“中国式过马路”,一位专家说:“说到底,最重要的还是从众心理在作祟。”很多市民很久以来有一种从众心理,人家可以走,我为什么不可以走?这种心理大多数的人都存在,结果是法不责众。”
材料四:2013年3月21日开始,某市交警部门对行人过马路闯红灯、行人过路口不走人行横道等违法进行为说“不”,主要是予以警告或罚款,罚款金额在5元至50元之间。但是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交管部门陷入尴尬境地。
交整大队负责人说:“交警部门可以对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实行零容忍措施,也就是说只要发现有违法行为,无论是现场查获的,还是被电子警察抓拍到的,交警部门都将严格查处,绝不纵容。但是整治行人闯红灯,难度实在太大,执法成本也高。由于有些行人对处罚不支持、不配合,处罚一位违法行人,至少需要半小时。”
20.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在某市部分路段时有出现,繁华地段尤其严重。
B. 某校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交通出行违章情况十分普遍,半数以上居民经常违章。
C. 从材料二的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人们闯红灯最主要的原因是“看到别人闯"。
D. 由于整治“中国式过马路”难度太大,执法成本太高,交管部门陷入尴尬境地。
21.探究四则材料,请分析“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产生的原因。
22.有关专家指出,“处罚不是目的,关键是引导和规范"。结合上述材料,就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式过马路”问题,请你提出四条合理化建议。
(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 煜
①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②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③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④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⑤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⑥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⑦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⑧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⑨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⑩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地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23.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4.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25.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道“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6.结合全文,写出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理解。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四、名著阅读(6分)
27.(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结合小说《骆驼祥子》的阅读,完成各题。
(1)小说中除主人公________外,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此残忍霸道的车主________ ,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贫苦女孩________ 等等。
(2)《骆驼祥子》中祥子脸上的疤是怎么来的?( )
A.小时候驴咬的
B.虎妞咬的C 孙侦探打的 D.拉车时不小心磕破的
五、作文(60分)
28.(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小作文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发挥自己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观沧海》诗中的内容,展现诗人的情怀。不少于两百字。
29.(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大作文
请以“初中的 ▲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提示:横线处可填“笑声”“趣事”“风波”“烦恼”...... 展现丰富多彩的初中生活。作文中班级用“××班”,老师用“××老师”,不能出现学生真实姓名。六百字以上。
答案解析部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答案】 D
【考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黄晕(yùn), 池畦(qí) ;B酝酿 (niàng) ,静谧(mì),C粗犷( guǎng)。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重点字的读音积累,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答案】 A
【考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B“伫蓄”应为“贮蓄”,“一年之季在于春”应为“一年之计在于春”;C“哆哆逼人”应为“咄咄逼人”;D “潦亮”应为“嘹亮”。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对字形积累。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3.【答案】 D
【考点】褒贬色彩辨析
【解析】【分析】A各抒己见: 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B精益求精: 好了还求更好。C淅淅沥沥: 象声词。雨声。D任劳任怨: 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这是一个褒义词,这里用于批评劳动委员褒贬不当。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准确运用。对于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关键是其意义的理解,应抓住其中的关键字,先理解其原意,再试着揣摩它“比喻什么”或“形容什么”,同时,对一些特殊成语应从感彩、结构类型、适用对象等方面加以分类梳理,以便于比较、理解。
4.【答案】 A
【考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没有语病。B语意重复,“大约”和“左右”意思重复。C搭配不当,“养成”和“良好行为”搭配不当。D语序不当,“广泛”应修饰“关注”,应把“广泛”移到“关注”前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答题时应注意,辨析语病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份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答案】 5.“莅临”改为“来到”
6.“大作”改为“拙作”
7.“恭候”改为“等候”
8.“请留步,慢慢走”改为“请慢走”。
【考点】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辨析语言表达是否得体的能力。要想使语言表达得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看准对象,把握分寸;②适应场合,恰当用语;③注意遣词,谦敬恰当;④把握语体,用语准确;⑤认清文体,注意差别。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上述几个方面逐一对比,从而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5.“莅临”, 莅临就是来到、光临的意思,是一个褒义词,属于客套的书面语。不能用于自己,可以改为“来到”。
故答案为: “莅临”改为“来到”
6.“大作”, 对人著作的尊称,用来形容自己的著作不恰当。
故答案为: “大作”改为“拙作”
7.“恭候” 敬辞,恭敬地等候,不能用来形容自己。
故答案为: “恭候”改为“等候”
8.“请留步”和“坐了一会儿就离开了”“请慢走”的语境不符。
故答案为: “请留步,慢慢走”改为“请慢走”。
9.【答案】 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滋润
【考点】套用式仿写,命题式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仿写能力。先看第一句例句特点,首先是一个比喻句,爱心是什么,第二句,使什么样的人怎样。然后在仿写时只要符合例句句式特点,充满正能量即可,答案可以不唯一。
故答案为:1、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2、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滋润
【点评】仿写句子,贵在一个“仿”字,仿例句中的句式,仿例句中的修辞。所以认真观察例句特点才是关键,其次还要注意仿写的内容一定要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
二、古诗文阅读(23分)
【答案】 10.D
11.C
12.B
13.①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②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称谓,作家作品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思考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在梁国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0.这句话的意思是: 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应为: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故答案为:D
11.ABD解释正确。C引:牵,拉。
故答案为:C
12.B舍弟属于谦称,贤弟是敬称。
故答案为:B
13.①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过中:过了正午。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②示:给……看。未:没有。
故答案为: ①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②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答案】 14.C
15.静景有:山岛、树木、百草;动景有:水、洪波。静景的生机勃勃与静景的气势宏大融合一起。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与拟人不同。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14.ABD理解正确。C.“树木”四句实写山岛与海水的景象,表现其不息的生命活力。
故答案为:C
15.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故答案为: 静景有:山岛、树木、百草;动景有:水、洪波。静景的生机勃勃与静景的气势宏大融合一起。
16.【答案】 (1)落花时节又逢君
(2)略
(3)我寄愁心与明月
(4)潮平两岸阔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考点】一般型默写,理解型默写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古诗文的积累答题,注意“望、寄、涯”的书写。
故答案为:(1)落花时节又逢君;(2)一夜征人尽望乡;(3)我寄愁心与明月;(4)潮平两岸阔;(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平时学习中对于课本要求背诵的诗文内容要熟记于心,做到背诵无误,书写无误,理解无误。连续性默写,根据前后句的提示来填写;理解性默写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
三、现代文阅读(37分)
【答案】 17.春:温柔而娇媚;夏:热烈而粗犷;秋:端庄而沉思;冬:自然而平静
18.比喻和拟人修辞,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寒冷的冬天因为雨变得温暖而又柔和。
19.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作者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因此在四季的雨中看到的是一种生命中激动人心的美丽。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是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精灵。
【考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比喻,拟人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2)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
(3)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17.
根据“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像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可以概括出春雨的特点是:温柔而娇媚。根据“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概括夏雨的特点是热烈而又粗犷;根据“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可以概括出秋雨的特点是:端庄而沉思;根据“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可以概括出冬雨的特点是:自然而平静。
故答案为: 春:温柔而娇媚;夏:热烈而粗犷;秋:端庄而沉思;冬:自然而平静
18.“敲着窗户”把黎明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比作是“被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喻体的特点可以看出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寒冷的冬天因为雨变得温暖而又柔和。
故答案为: 比喻和拟人修辞,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寒冷的冬天因为雨变得温暖而又柔和。
19.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雨是沟通天地的美丽使者,在《雨的四季》中,作者笔下那或飘逸或缠绵的雨,把它们曼妙的身姿深深印在读者的眼眸中,而那清新、纯净的雨之心、雨之魂啊,却飘飘洒洒滴落在读者心海上,掀起阵阵波澜,荡起层层涟漪。作者非常喜欢雨,“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直接抒发了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据此分析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作者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因此在四季的雨中看到的是一种生命中激动人心的美丽。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是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精灵。
【答案】 20.B
21.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设施不够完善;交通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22.加强对行人交通安全的宣传和教育,提高行人交通安全的意识;让交通集中整治成为管理行为日常化,促进行人形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在交通基础建设上更加人性化,使行人过马路更加方便;通过树立榜样,形成一个人人遵守交通法规的环境氛围等。
【考点】图表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 ,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3)本题考查提出建议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建议要注意:①有内容,且直切主题,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②说话有理有据,力求意明句畅;③语言简明,要满足题目的要求,简明作答,符合字数要求,标点恰当。
20.ACD说法正确。B从图表可以看出,行人偶尔违规的占百分之六十四,但经常违规的只占百分之四,因此“社区居民交通出行违章情况十分普遍,半数以上居民经常违章”的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B
21.
根据材料三“读到‘中国式过马路’,一位专家说:‘说到底,最重要的还是从众心理在作祟。’很多市民很久以来有一种从众心理,人家可以走,我为什么不可以走?这种心理大多数的人都存在,结果是法不责众”可以概括出: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根据“2013年5月,记者在某路口看到,宽约25米的道路供行人过街的绿灯却仅有18秒,绿灯亮起时许多过街的行人都得一路小跑;供车辆通行的绿灯长达120秒,许多行人在等待一分中左右后便迫不及待地闯红灯在车流中穿行,导致了‘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发生”可以概括出:交通设施不够完善;根据材料四可以概括出:交通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故答案为: 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设施不够完善;交通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22.根据“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产生几个原因可以提出建议,根据“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可以提出的建议是:加强对行人交通安全的宣传和教育,提高行人交通安全的意识;根据“交通设施不够完善”可以提出的建议是;在交通基础建设上更加人性化,使行人过马路更加方便。另外,根据“2013年3月21日开始,某市交警部门对行人过马路闯红灯、行人过路口不走人行横道等违法进行为说“不”,主要是予以警告或罚款,罚款金额在5元至50元之间”可以提出的建议是:让交通集中整治成为管理行为日常化,促进行人形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根据“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可以提出的建议是: 通过树立榜样,形成一个人人遵守交通法规的环境氛围等。
故答案为: 加强对行人交通安全的宣传和教育,提高行人交通安全的意识;让交通集中整治成为管理行为日常化,促进行人形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在交通基础建设上更加人性化,使行人过马路更加方便;通过树立榜样,形成一个人人遵守交通法规的环境氛围等。
【答案】 23.①去邻居家读“报纸墙”;②借小人书读;③捡包鞭炮的纸读;④到废品收购人家的院子里读;⑤来到乡里读书,月光下读书。
24.动作描写,“抱”“奔”“扎”等一连串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得到书的喜悦心情,及对读书强烈的渴求之情。
25.句中的“花”指的是书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依恋。
26.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呼应开头,强化作者对读书往事的怀恋。
【考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即可。
(2)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4)本题考查理解结尾段作用的能力。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
23.①根据文章第②③④段“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等可以概括出:去邻居家读“报纸墙”;②根据第⑤⑥⑦⑧⑨⑩“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等可以概括出:借小人书读;③根据第 段“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地涌动而来,真好”等可以概括出:捡包鞭炮的纸读;④根据第 到 段“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等可以概括出:到废品收购人家的院子里读;⑤根据第 段“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来到乡里读书,月光下读…”可以概括出:来到乡里读书,月光下读书。
故答案为: ①去邻居家读“报纸墙”;②借小人书读;③捡包鞭炮的纸读;④到废品收购人家的院子里读;⑤来到乡里读书,月光下读书。
24.抱着、飞奔、放在、扎在、看过去,这几个动词是对我的动作描写,结合语境分析,我非常喜欢读书,好不容易借到了自己喜欢的小人书,因此想赶快回家阅读,这些动词就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这种心理状态。
故答案为: 动作描写,“抱”“奔”“扎”等一连串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得到书的喜悦心情,及对读书强烈的渴求之情。
25.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这篇文章依次回忆了“那年读书时”几件事,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喜爱和痴迷,因此句中的“花”指的是书的意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依恋。
故答案为: 句中的“花”指的是书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依恋。
26.结合全文内容和主旨分析,这篇文章依次回忆了“那年读书时”几件事,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喜爱和痴迷,“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总结全文,“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写读书对自己的影响,点明主旨。呼应开头“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从而强化作者对读书往事的怀恋。
故答案为: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呼应开头,强化作者对读书往事的怀恋。
四、名著阅读(6分)
27.【答案】 (1)祥子;刘四;小福子
(2)A
【考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1)祥子 :十八岁,身材高大,年轻力壮的洋车夫。为全书灵魂人物。祥子是个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许多优良的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性和坚韧的精神,但他也不讲理,满嘴谎话,好占便宜,还出卖人命。平常好像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格中也蕴藏有反抗的要求。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但祥子被旧社会摧残压迫,他的愿望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打破。祥子的悲惨生活深深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反映了当时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刘四: 六十九岁。人和车行的老板,为人苛刻,祥子的雇主。旧社会的袍哥人物,改良办起了车场,为人耿直,性格刚强,从不肯在外场失面子。因为愧于女儿虎妞,凡事都让她几分,可他实在不愿辛苦成果被祥子继承去,就跟女儿闹翻了,后来变卖了一些车享福去了。直到祥子偶然拉他才知道女儿死了,真正感到了孤独。
小福子: 一个善良的、可悲的人物,先是被父亲卖给了一个军官,军官被调走后她又回到了娘家,母亲已被父亲打死,父亲又酗酒成性,家里没有经济来源,看着两个弟弟挨饿被迫走上了卖身的道路。最后被父亲卖到了窑子里,等不到祥子接她,不堪非人的待遇,自己上吊自杀了。
(2)《骆驼祥子》第一节有如下的情节: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注:一边儿,即同样的。)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象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据此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1)祥子
刘四
小福子
(2)A
【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文学名著重要人物的掌握程度。平时阅读名著时,要运用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对名著中的重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要把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积累下来。
(2)此题考查对名著的积累。名著知识关键在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
五、作文(60分)
28.【答案】 略
【考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诗歌大意是: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据此分析和理解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诗歌内容,展现诗人情怀。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描绘画面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29.【答案】 略
【考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初中”二字告诉我们所写的人和事等应发生初中阶段,如果写小学时发生的人或事,就偏离了题目,根据题目提示可知,横线上可以填写的词语可以是“笑声”“趣事”“风波”“烦恼”。比如补题为:初中的笑声。可以通过描写笑声的片段来写自己对初中生活的感悟,这几个片段可以发生在不同年级,不同场景之中,比如可以是课间同学互相开玩笑的笑声,可以是课堂上老师幽默的讲课中同学们发出的笑声,可以是大家共同努力为集体挣得荣誉的笑声等,写作时可以运用小标题的形式把这些片段贯穿起来,要有具体的场景描写,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要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半命题作文写作时,首先要审题准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确定写作的内容和范围,不能错误的理解理解题意;其次要立意深刻。为文章确定一个明确,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传播正能量;再者,要围绕中心选择材料。选材要精确,明了,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这样才能突出真情实感,表述才能明了,精当。写作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突出表现题目的关键词语。
1 / 1(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 一项是( )
A. 竦峙(sǒng zhì) 黄晕(yūn) 窠巢(kē) 池畦(wā)
B. 酝酿 (náng) 发髻(jì) 静谧(bì) 澄清(chéng)
C. 粗犷(kuàng) 化妆(zhuāng) 萧瑟(sè) 伦敦(dūn)
D. 花苞(bāo) 睫毛(jié) 干涩(sè) 草垛(duò)
【答案】 D
【考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黄晕(yùn), 池畦(qí) ;B酝酿 (niàng) ,静谧(mì),C粗犷( guǎng)。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重点字的读音积累,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下列书写字形全对的 一项是( )
A. 铃铛 慈善 烘托 花枝招展 B. 伫蓄 宽敞 屋檐 一年之季在于春
C. 抖擞 娇媚 莅临 哆哆逼人 D. 喉咙 潦亮 健壮 呼朋引伴
【答案】 A
【考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B“伫蓄”应为“贮蓄”,“一年之季在于春”应为“一年之计在于春”;C“哆哆逼人”应为“咄咄逼人”;D “潦亮”应为“嘹亮”。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对字形积累。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3.(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 今天这个讨论会,希望同学们能各抒己见 , 畅所欲言。
B. 我们虽然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要精益求精。
C. 三月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带着几分凉意,飘飘洒洒,滋润着大地。
D. 他作为劳动委员不起模范带头作用,却在一旁任劳任怨。
【答案】 D
【考点】褒贬色彩辨析
【解析】【分析】A各抒己见: 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B精益求精: 好了还求更好。C淅淅沥沥: 象声词。雨声。D任劳任怨: 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这是一个褒义词,这里用于批评劳动委员褒贬不当。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准确运用。对于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关键是其意义的理解,应抓住其中的关键字,先理解其原意,再试着揣摩它“比喻什么”或“形容什么”,同时,对一些特殊成语应从感彩、结构类型、适用对象等方面加以分类梳理,以便于比较、理解。
4.(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 一项是( )
A.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B. 今天我们班大约60%左右的人都穿上了漂亮的新校服。
C.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养成了爱劳动、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
D. 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答案】 A
【考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没有语病。B语意重复,“大约”和“左右”意思重复。C搭配不当,“养成”和“良好行为”搭配不当。D语序不当,“广泛”应修饰“关注”,应把“广泛”移到“关注”前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答题时应注意,辨析语病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份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修改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地方
5.今天莅临贵校参观是我的荣幸。
6.鄙人《现代商业论》已经出版,现奉上大作一本,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斧正。
7.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
8.李老师坐了一会儿就离开了,王杰同学把李老师送到家门口激动地说: "李老师您辛苦,请留步,慢慢走!"
【答案】 5“莅临”改为“来到”
6“大作”改为“拙作”
7“恭候”改为“等候”
8“请留步,慢慢走”改为“请慢走”。
【考点】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辨析语言表达是否得体的能力。要想使语言表达得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看准对象,把握分寸;②适应场合,恰当用语;③注意遣词,谦敬恰当;④把握语体,用语准确;⑤认清文体,注意差别。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上述几个方面逐一对比,从而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5.“莅临”, 莅临就是来到、光临的意思,是一个褒义词,属于客套的书面语。不能用于自己,可以改为“来到”。
故答案为: “莅临”改为“来到”
6.“大作”, 对人著作的尊称,用来形容自己的著作不恰当。
故答案为: “大作”改为“拙作”
7.“恭候” 敬辞,恭敬地等候,不能用来形容自己。
故答案为: “恭候”改为“等候”
8.“请留步”和“坐了一会儿就离开了”“请慢走”的语境不符。
故答案为: “请留步,慢慢走”改为“请慢走”。
9.仿照句子,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片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________,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心是洒落在久旱土地上的一场甘霖,________。
【答案】 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滋润
【考点】套用式仿写,命题式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仿写能力。先看第一句例句特点,首先是一个比喻句,爱心是什么,第二句,使什么样的人怎样。然后在仿写时只要符合例句句式特点,充满正能量即可,答案可以不唯一。
故答案为:1、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2、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滋润
【点评】仿写句子,贵在一个“仿”字,仿例句中的句式,仿例句中的修辞。所以认真观察例句特点才是关键,其次还要注意仿写的内容一定要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
二、古诗文阅读(23分)
(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古文阅读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0.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选项是( )
A.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B.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C.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D.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1.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错误的是( )
A. 期日中(期:约定) B. 友人惭(惭:感到惭愧)
C. 下车引之(引:引导) D. 诣其父(诣:拜访)
12.下列说法错误的 一项是( )
A.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尊君、令郎、舍弟、贤侄属于尊称,而家父、小女、贤弟、鄙人是谦称。
C. 《陈太丘与友期行》反映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尊重的道理。
D. (乙)文中表现了杨氏子的聪明,但是对待长辈也显得不够讲礼节。
13.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答案】 10D
11C
12B
13①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②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称谓,作家作品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思考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在梁国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0.这句话的意思是: 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应为: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故答案为:D
11.ABD解释正确。C引:牵,拉。
故答案为:C
12.B舍弟属于谦称,贤弟是敬称。
故答案为:B
13.①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过中:过了正午。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②示:给……看。未:没有。
故答案为: ①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②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古代诗歌阅读: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东临”两句既点明“观”的位置又有“君临天下”的气势。
B. “水何”两句既有大海的动静相衬,又勾勒了大海的辽阔壮观。
C. “树木”四句虚写山岛与海水的景象,表现其不息的生命活力。
D. “日月”四句想象大海吞吐星辰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15.分析本诗是如何做到写景动静结合的。
【答案】 14C
15静景有:山岛、树木、百草;动景有:水、洪波。静景的生机勃勃与静景的气势宏大融合一起。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与拟人不同。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14.ABD理解正确。C.“树木”四句实写山岛与海水的景象,表现其不息的生命活力。
故答案为:C
15.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故答案为: 静景有:山岛、树木、百草;动景有:水、洪波。静景的生机勃勃与静景的气势宏大融合一起。
16.(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古诗文默写:
(1)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
(2)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夜上受降城闻笛》)
(3)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________,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
(5)《天净沙 秋思》中体现主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落花时节又逢君
(2)略
(3)我寄愁心与明月
(4)潮平两岸阔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考点】一般型默写,理解型默写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古诗文的积累答题,注意“望、寄、涯”的书写。
故答案为:(1)落花时节又逢君;(2)一夜征人尽望乡;(3)我寄愁心与明月;(4)潮平两岸阔;(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平时学习中对于课本要求背诵的诗文内容要熟记于心,做到背诵无误,书写无误,理解无误。连续性默写,根据前后句的提示来填写;理解性默写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
三、现代文阅读(37分)
(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散文阅读
雨的四季
刘湛秋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像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住身上的干净,可光头浇,洗个雨澡却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在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不像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在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而近处池畦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17.请简要概括文中所描述的四季的雨的特点。
18.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
19.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7春:温柔而娇媚;夏:热烈而粗犷;秋:端庄而沉思;冬:自然而平静
18比喻和拟人修辞,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寒冷的冬天因为雨变得温暖而又柔和。
19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作者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因此在四季的雨中看到的是一种生命中激动人心的美丽。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是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精灵。
【考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比喻,拟人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2)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
(3)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17.
根据“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像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可以概括出春雨的特点是:温柔而娇媚。根据“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概括夏雨的特点是热烈而又粗犷;根据“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可以概括出秋雨的特点是:端庄而沉思;根据“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可以概括出冬雨的特点是:自然而平静。
故答案为: 春:温柔而娇媚;夏:热烈而粗犷;秋:端庄而沉思;冬:自然而平静
18.“敲着窗户”把黎明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比作是“被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喻体的特点可以看出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寒冷的冬天因为雨变得温暖而又柔和。
故答案为: 比喻和拟人修辞,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寒冷的冬天因为雨变得温暖而又柔和。
19.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雨是沟通天地的美丽使者,在《雨的四季》中,作者笔下那或飘逸或缠绵的雨,把它们曼妙的身姿深深印在读者的眼眸中,而那清新、纯净的雨之心、雨之魂啊,却飘飘洒洒滴落在读者心海上,掀起阵阵波澜,荡起层层涟漪。作者非常喜欢雨,“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直接抒发了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据此分析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作者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因此在四季的雨中看到的是一种生命中激动人心的美丽。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是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精灵。
(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就是网上曾热议的“中国式过马路,在某市,这样的现象在部分路段也时有出现。
你不妨去某区锦江百货前的解放南路瞧瞧。这一带是某市商业繁华的闹市区,也是交通违法行为的“重灾区”。就说说过马路吧,一些市民根本不看前方是不是红灯,凑上三五人,想就走。别说是红绿灯,就是长排的隔离护栏,也挡不住这些人穿行的脚步。行人和机动丰抢道几乎成了每日的“必修课”。
材料二:某区一中学组织本校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文明出行”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他们经过仔细调查,给出了“社区居民交通出行违章情况调查表”和“闯红灯原因统计表”:
社区居民交通出行违章情况调查表
闯红灯原因统计表
闯红灯原因 有急事 看到没有车 看到别人闯 习惯了
闯红灯人数 12 86 369 84
材料三:2013年5月,记者在某路口看到,宽约25米的道路供行人过街的绿灯却仅有18秒,绿灯亮起时许多过街的行人都得一路小跑;供车辆通行的绿灯长达120秒,许多行人在等待一分中左右后便迫不及待地闯红灯在车流中穿行,导致了“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发生。
读到“中国式过马路”,一位专家说:“说到底,最重要的还是从众心理在作祟。”很多市民很久以来有一种从众心理,人家可以走,我为什么不可以走?这种心理大多数的人都存在,结果是法不责众。”
材料四:2013年3月21日开始,某市交警部门对行人过马路闯红灯、行人过路口不走人行横道等违法进行为说“不”,主要是予以警告或罚款,罚款金额在5元至50元之间。但是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交管部门陷入尴尬境地。
交整大队负责人说:“交警部门可以对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实行零容忍措施,也就是说只要发现有违法行为,无论是现场查获的,还是被电子警察抓拍到的,交警部门都将严格查处,绝不纵容。但是整治行人闯红灯,难度实在太大,执法成本也高。由于有些行人对处罚不支持、不配合,处罚一位违法行人,至少需要半小时。”
20.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在某市部分路段时有出现,繁华地段尤其严重。
B. 某校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交通出行违章情况十分普遍,半数以上居民经常违章。
C. 从材料二的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人们闯红灯最主要的原因是“看到别人闯"。
D. 由于整治“中国式过马路”难度太大,执法成本太高,交管部门陷入尴尬境地。
21.探究四则材料,请分析“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产生的原因。
22.有关专家指出,“处罚不是目的,关键是引导和规范"。结合上述材料,就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式过马路”问题,请你提出四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 20B
21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设施不够完善;交通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22加强对行人交通安全的宣传和教育,提高行人交通安全的意识;让交通集中整治成为管理行为日常化,促进行人形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在交通基础建设上更加人性化,使行人过马路更加方便;通过树立榜样,形成一个人人遵守交通法规的环境氛围等。
【考点】图表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 ,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3)本题考查提出建议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建议要注意:①有内容,且直切主题,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②说话有理有据,力求意明句畅;③语言简明,要满足题目的要求,简明作答,符合字数要求,标点恰当。
20.ACD说法正确。B从图表可以看出,行人偶尔违规的占百分之六十四,但经常违规的只占百分之四,因此“社区居民交通出行违章情况十分普遍,半数以上居民经常违章”的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B
21.
根据材料三“读到‘中国式过马路’,一位专家说:‘说到底,最重要的还是从众心理在作祟。’很多市民很久以来有一种从众心理,人家可以走,我为什么不可以走?这种心理大多数的人都存在,结果是法不责众”可以概括出: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根据“2013年5月,记者在某路口看到,宽约25米的道路供行人过街的绿灯却仅有18秒,绿灯亮起时许多过街的行人都得一路小跑;供车辆通行的绿灯长达120秒,许多行人在等待一分中左右后便迫不及待地闯红灯在车流中穿行,导致了‘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发生”可以概括出:交通设施不够完善;根据材料四可以概括出:交通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故答案为: 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设施不够完善;交通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22.根据“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产生几个原因可以提出建议,根据“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可以提出的建议是:加强对行人交通安全的宣传和教育,提高行人交通安全的意识;根据“交通设施不够完善”可以提出的建议是;在交通基础建设上更加人性化,使行人过马路更加方便。另外,根据“2013年3月21日开始,某市交警部门对行人过马路闯红灯、行人过路口不走人行横道等违法进行为说“不”,主要是予以警告或罚款,罚款金额在5元至50元之间”可以提出的建议是:让交通集中整治成为管理行为日常化,促进行人形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根据“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可以提出的建议是: 通过树立榜样,形成一个人人遵守交通法规的环境氛围等。
故答案为: 加强对行人交通安全的宣传和教育,提高行人交通安全的意识;让交通集中整治成为管理行为日常化,促进行人形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在交通基础建设上更加人性化,使行人过马路更加方便;通过树立榜样,形成一个人人遵守交通法规的环境氛围等。
(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 煜
①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②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③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④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⑤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⑥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⑦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⑧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⑨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⑩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地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23.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4.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25.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道“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6.结合全文,写出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理解。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答案】 23①去邻居家读“报纸墙”;②借小人书读;③捡包鞭炮的纸读;④到废品收购人家的院子里读;⑤来到乡里读书,月光下读书。
24动作描写,“抱”“奔”“扎”等一连串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得到书的喜悦心情,及对读书强烈的渴求之情。
25句中的“花”指的是书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依恋。
26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呼应开头,强化作者对读书往事的怀恋。
【考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即可。
(2)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4)本题考查理解结尾段作用的能力。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
23.①根据文章第②③④段“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等可以概括出:去邻居家读“报纸墙”;②根据第⑤⑥⑦⑧⑨⑩“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等可以概括出:借小人书读;③根据第 段“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地涌动而来,真好”等可以概括出:捡包鞭炮的纸读;④根据第 到 段“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等可以概括出:到废品收购人家的院子里读;⑤根据第 段“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来到乡里读书,月光下读…”可以概括出:来到乡里读书,月光下读书。
故答案为: ①去邻居家读“报纸墙”;②借小人书读;③捡包鞭炮的纸读;④到废品收购人家的院子里读;⑤来到乡里读书,月光下读书。
24.抱着、飞奔、放在、扎在、看过去,这几个动词是对我的动作描写,结合语境分析,我非常喜欢读书,好不容易借到了自己喜欢的小人书,因此想赶快回家阅读,这些动词就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这种心理状态。
故答案为: 动作描写,“抱”“奔”“扎”等一连串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得到书的喜悦心情,及对读书强烈的渴求之情。
25.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这篇文章依次回忆了“那年读书时”几件事,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喜爱和痴迷,因此句中的“花”指的是书的意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依恋。
故答案为: 句中的“花”指的是书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依恋。
26.结合全文内容和主旨分析,这篇文章依次回忆了“那年读书时”几件事,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喜爱和痴迷,“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总结全文,“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写读书对自己的影响,点明主旨。呼应开头“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从而强化作者对读书往事的怀恋。
故答案为: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呼应开头,强化作者对读书往事的怀恋。
四、名著阅读(6分)
27.(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结合小说《骆驼祥子》的阅读,完成各题。
(1)小说中除主人公________外,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此残忍霸道的车主________ ,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贫苦女孩________ 等等。
(2)《骆驼祥子》中祥子脸上的疤是怎么来的?( )
A.小时候驴咬的
B.虎妞咬的C 孙侦探打的 D.拉车时不小心磕破的
【答案】 (1)祥子;刘四;小福子
(2)A
【考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1)祥子 :十八岁,身材高大,年轻力壮的洋车夫。为全书灵魂人物。祥子是个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许多优良的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性和坚韧的精神,但他也不讲理,满嘴谎话,好占便宜,还出卖人命。平常好像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格中也蕴藏有反抗的要求。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但祥子被旧社会摧残压迫,他的愿望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打破。祥子的悲惨生活深深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反映了当时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刘四: 六十九岁。人和车行的老板,为人苛刻,祥子的雇主。旧社会的袍哥人物,改良办起了车场,为人耿直,性格刚强,从不肯在外场失面子。因为愧于女儿虎妞,凡事都让她几分,可他实在不愿辛苦成果被祥子继承去,就跟女儿闹翻了,后来变卖了一些车享福去了。直到祥子偶然拉他才知道女儿死了,真正感到了孤独。
小福子: 一个善良的、可悲的人物,先是被父亲卖给了一个军官,军官被调走后她又回到了娘家,母亲已被父亲打死,父亲又酗酒成性,家里没有经济来源,看着两个弟弟挨饿被迫走上了卖身的道路。最后被父亲卖到了窑子里,等不到祥子接她,不堪非人的待遇,自己上吊自杀了。
(2)《骆驼祥子》第一节有如下的情节: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注:一边儿,即同样的。)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象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据此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1)祥子
刘四
小福子
(2)A
【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文学名著重要人物的掌握程度。平时阅读名著时,要运用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对名著中的重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要把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积累下来。
(2)此题考查对名著的积累。名著知识关键在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
五、作文(60分)
28.(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小作文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发挥自己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观沧海》诗中的内容,展现诗人的情怀。不少于两百字。
【答案】 略
【考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诗歌大意是: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据此分析和理解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诗歌内容,展现诗人情怀。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描绘画面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29.(2021七下·东坡开学考)大作文
请以“初中的 ▲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提示:横线处可填“笑声”“趣事”“风波”“烦恼”...... 展现丰富多彩的初中生活。作文中班级用“××班”,老师用“××老师”,不能出现学生真实姓名。六百字以上。
【答案】 略
【考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初中”二字告诉我们所写的人和事等应发生初中阶段,如果写小学时发生的人或事,就偏离了题目,根据题目提示可知,横线上可以填写的词语可以是“笑声”“趣事”“风波”“烦恼”。比如补题为:初中的笑声。可以通过描写笑声的片段来写自己对初中生活的感悟,这几个片段可以发生在不同年级,不同场景之中,比如可以是课间同学互相开玩笑的笑声,可以是课堂上老师幽默的讲课中同学们发出的笑声,可以是大家共同努力为集体挣得荣誉的笑声等,写作时可以运用小标题的形式把这些片段贯穿起来,要有具体的场景描写,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要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半命题作文写作时,首先要审题准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确定写作的内容和范围,不能错误的理解理解题意;其次要立意深刻。为文章确定一个明确,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传播正能量;再者,要围绕中心选择材料。选材要精确,明了,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这样才能突出真情实感,表述才能明了,精当。写作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突出表现题目的关键词语。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