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4 15:2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朝代歌
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赢政称始皇。
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
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
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灭南唐,
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
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
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
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
【时空定位 】
618
唐太宗
875
唐朝建立
贞观之治
武则天
唐玄宗
改国号周
开元盛世
755
763
907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朱温灭唐
581
隋朝建立
589
隋朝统一
大运河
960
北宋建立
开皇之治
605
五代十国
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阅读教材“隋朝的兴亡” ,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所学,说明隋朝统一的原因。分析隋朝对唐朝盛世局面形成的重要影响。
2、概括隋朝灭亡的原因。试比较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
(二)阅读教材“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回答以下问题:
1、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贞观之治”与 “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2、简述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3、归纳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时的措施,并分析其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三)阅读教材“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回答以下问题
1、简述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如何评价藩镇割据?
3、简述唐朝灭亡的原因?
4、结合地图,了解五代十国及其影响。
5、思考唐朝盛世的表现有哪些?说明唐朝由盛而衰给后世留下了怎样的启示?
思考:隋朝统一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政治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局部统一(如北魏等)为隋朝大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经济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南北经济差距 缩小
民族和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隋朝统一奠定了民族和谐的基础
民心所向:三国两晋南北朝,历经300多年的长期分裂动荡,人民渴望统一
其他因素:隋文帝励精图治,通过改革国力增强;隋朝统一全国的战略决策正确。
2、影响:
隋朝的经济发展为唐朝盛世奠定了基础
隋朝开通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
隋朝暴政而亡,为唐朝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促使唐朝统治者注重调整政策,缓和社会矛盾
隋朝创建的制度经唐朝发展完善,也是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思考】隋亡的原因:
①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②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
③隋朝贵族李渊趁机起兵,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思考】秦朝和隋朝有哪些相似之处?
1.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
2.都建立了一些开创性的制度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如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以庸代役。
3.都有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如秦朝万里长城,隋朝大运河。
4.都因大兴土木,实行暴政,导致大规模农民大起义,都是二世而亡。
5.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训。西汉接受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唐朝接受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而出现繁荣局面。
1.贞观之治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经济
政治
文化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
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
第二代皇帝 文治武功 以能纳谏著称
唐太宗李世民
2.武周政治“贞观遗风”
高宗死后不久,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 创立殿试制度、武举;并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这使得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建立的周朝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
3.唐玄宗时期:

隆基
(1)政治:
(2)经济:
(3)文化:大兴文治,发展科举。
(4)宗教方面:限制佛教。(5)军事方面:实行募兵制。
选贤任能、整顿吏治 裁减冗官,精简机构严格选拔官吏
发展生产 抑制土地兼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开元盛世
曲辕犁
唐时在江东水田地区推广。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改进犁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 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手工业发展: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秘色瓷、唐三彩。瓷器大量输出国外。唐朝丝织技术高,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商品经济发展:
1..柜坊(银行雏形)飞钱(类似汇票)出现
2.唐朝中后期夜市已经出现,商业管理有所松动
水车,每辐用水筒一枚,前仰后俯,转轮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为轮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
筒车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民族
与唐朝关系
政策
表现
突厥
战争
设置机构
回纥
归附
册封
吐蕃
和亲
会盟
靺鞨族
册封
贞观初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东突厥灭亡。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时设北庭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后改名为回鹘,是维吾尔先民主体
7世纪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
9世纪中期唐与吐蕃会盟
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2.特点
(1)政策开明,开放包容;以议代战;怀柔羁縻。
(2)措施灵活,方式多样。
3、作用
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加强民族间的联系与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规模空前;为后世的民族政策提供了借鉴。
归纳:唐朝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特点及作用。
安史之乱
(1)背景
(2)过程
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八年,763年被唐平定。
①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
②边疆危机: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
③军事失当:任用胡人担任节度使;兵力外重内轻。
(3)影响:唐朝由盛转衰
①迫使大量北方民众南迁,破坏北方经济,但促进了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
②中央集权被大大削弱,参与平叛的许多将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边防空虚也导致少数民族趁机侵扰,边疆告急。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杜甫《无家别》
藩镇割据
(1)藩镇的权力
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
在经济上,拥有财权;在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
藩镇割据形势图
(2)评价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权,但又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藩镇相互征战,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影响了中央财政,但藩镇内部经济又有一定的发展
唐政府为解决藩镇问题,提高宦官权力,导致后面宦官专权乱政及党争不断(例如牛李党争)
(2018·全国Ⅰ卷,25) 据学者研究, 唐朝“安史之乱” 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 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真题再现
D
关于唐朝的藩镇,有这样的说法:东南型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型(西北)从武力上奠定了关中,中原型从军事上镇遏叛镇。
唐朝盛世的表现及启示
表现:制度完备,吏治清明;政局较为稳定,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经济快速发展;民族交融,交流频繁;文化发展繁荣;外交繁盛。
启示:知人善任,重用贤能;完善制度,提升效能;关注民生,重视发展;政策开明,民族交融;改良社会,风清气正;居安思危,心系万民

对历史进行认识
要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
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
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要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
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
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 唯物史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了解隋朝短暂而亡,而唐朝前期繁荣强盛的原因是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即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创造者
认识到隋朝灭亡,唐朝贞观之治等局面的出现,是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巨大推动作用使然。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时空观念 1、京杭大运河

复习总结:三个点: (一个中心、两个端点)四段;五大水系;三个重要地点古今名称(涿郡、余杭、江都)、目的、作用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条件和主观动机:
条件:①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开通运河势在必行;②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③社会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为大运河开凿创造了物质条件;④中央集权加强,能够组织大规模人力和物力进行开凿.
主观动机:①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②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③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
隋炀帝于605年至610年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时空观念 2、唐朝边疆民族形势
唐朝边疆民族形势图
唐朝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措施。
灭东突厥
灭西突厥,然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统辖
与吐蕃和亲(7世纪)、会盟(9世纪)
唐玄宗封靺鞨族的首领大祚荣为渤海君王
唐·阎立本·《步辇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读图指导(35页)
1.突厥、回纥、吐蕃、靺鞨族、安西都护、北庭都护府相对位置及政策
2.古今地名对照:
长安----西安
幽州---北京
益州---成都
于阗---和田
疏勒---喀什
琉球---台湾
逻些---拉萨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 历史解释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朋党之争 五代十国
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不同派别的争权斗争,史称“朋党之争”。唐宪宗李纯元和三年(808),制科考试时,牛僧孺、李宗闵在策论中批评时政,抨击宰相李吉甫,遭李吉甫排斥,久不叙用。到唐穆宗时,牛僧孺曾一度为相,李吉甫之子李德裕等,指斥李宗闵主持科考舞弊,李宗闵等人被贬官,斗争更趋复杂。朝廷大臣分化组合,形成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两派相互倾轧四十余年。李党领袖李德裕和郑覃皆出身士族高第、宰相之子,皆以门荫人仕,主张“朝廷显贵,须是公卿子弟”。其理由是自幼漂染,“不教而自成”。而牛党领袖牛僧孺、李宗闵等,多由进士登第,反对公卿子弟垄断仕途;在对待藩镇的态度上,两派各执一词。李党世代公卿,支持唐廷抑制强藩,因为节度使强大,影响他们的利益;牛党大多来自地方州郡,与藩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利害相关,主张姑息处之,希望朝廷承认割据事实。在对待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问题上,双方态度也相去甚远……两党争持日久,最后变为意气相攻。除去不同利害,已无明显的政见不同。如当时朝堂宦官擅权,两党争相攀附权阉,以为援助。两党交替执政,相互攻伐,使腐败的朝廷更加混乱。唐武宗时,李德裕高居相位,将李宗闵贬斥流放封州;宣宗时,牛党得势,李党皆被罢斥,李德裕被贬死崖州。宣宗时牛僧孺病死,牛李党争才告结束。唐文宗为此感慨:“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安史之乱”、“牛李党争”与藩镇割据以及中官(即宦官)干政使强大的唐王朝一蹶不振,江河日下。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 史料实证1、 隋大运河的功过得失
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银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利:①贯通南北,对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②维护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③对当代及后世的水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弊:①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
②促阶级矛盾被激化,加速隋朝灭亡。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怀古二首》
敦煌莫高窟第23窟壁画《雨中耕作图》
该图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区的农业生产的生动画面。而敦煌地区的人口也由新旧《唐书?地理志》所载的“户4265,ロ16250”增长为《通典》所载的“户6395,口32234”,人口几乎增长一倍。
1.有利于推动民族融合
2.有利于祖国边疆开发
3.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 史料实证2、 唐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先是有若干单一的民族内部统一的出现,如夏、商、周等族的最初形成。然后有地区性的多民族的统一,如战国七雄。然后有全国性多民族的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隋唐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材料二: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而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重用魏征、房玄龄等人。唐玄宗则重用姚崇、宋璟等贤臣。
材料三:隋唐时期继续推行北朝的府兵制,这种寓兵于农的制度减少了国家的军费开支,也有效防止了统兵将领兵权过大威胁皇权的现象。
材料四:唐太宗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于是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努力发挥科举制的作用,大兴文治,发展教育。
①国家统一,政局稳定;②统治者政治上选贤任能,从谏如流;
③统治者经济上发展生产轻徭薄赋;④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对外用兵节制;
⑤文化上,统治者大兴文治,兴学重教;⑥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民族融合;
⑦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 史料实证3、 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 家国情怀 大统一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幅员辽阔的疆域奠定了华夏版图的基础。
课堂总结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文帝建隋
隋朝的“基础设施”建设:仓库、洛阳城、大运河
炀帝亡隋
大唐初建(唐高祖李渊)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武后称帝
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
盛世大唐的民族关系:战争→设置机构、册封、和亲、会盟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
唐朝覆亡(黄巢起义)
隋朝
(581-618)
唐朝
(618-907)
五代十国(907-96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