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多,内容时间跨度大,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篇,下限一直延伸到21世纪初。本课主要围绕共和制在中国确立的曲折过程展开,是在《中外历史纲要》教学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补充。
本课将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历程以近代和现代分别呈现。第一个子目“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第二个子目“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是在近代大背景下,按不同空间分别呈现;第三个子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呈现了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材第二个子目和第三个子目关联密切,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及高一的历史学习,学生对本课知识已有一定的涉及和积累,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与深度学习,深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近代以来共和制取代君主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理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艰巨性和独特性,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定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懈努力的理想。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难点: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独特性。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三幅图片,左图是《康熙亲政诏书》,中间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三幅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到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呢?这节课我们进行探讨。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引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讲授新课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材料一
“辛亥革命更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提问: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的一条分界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的建立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开启了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历史,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影响的理解。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得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国务员(国务总理、各部总长)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提问:结合教材,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政治制度与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有何不同?
提问:阅读教材,分析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国民党所谓的“训政”和“宪政”的实质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名存实亡,理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提问:阅读教材,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进行了哪些制度探索?各有什么意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共和制的探索,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材料三
“革命根据地虽在很大程度上移植了苏俄的制度,但仍不乏创新。……在苏维埃基层政权选举中,苏维埃政府还向选民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抗日根据地,各级参议会的选举中,目不识丁的农民占了选民的大多数,为了方便他们选举,共产党人创造了投豆法、画圈法、背箱法等行之有效的选举方法。……
总体来看,根据地和解放区在各个时期,通过普遍、直接、民主的选举保证了基层政权能真正代表工农群众利益,保证了人民意志得到切实执行。
——摘编自王兆刚《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提问:结合学思之窗《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回答,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民主政权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有哪些?说明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合作探讨,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将民主政治原则真正加以实行,将政权交到人民群众手中,保障了政权的稳定与发展;进一步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提问:阅读教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主要有哪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抓住知识要点,为下一步深入学习做铺垫。
围绕下面问题阅读教材,结合幻灯片上的表格,完成填空。
(1)梳理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如何建立和发展的?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
(2)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史料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完成表格填空,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历史脉络,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涵。
材料五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提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1954年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提问:1954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受1954年宪法带给中国的巨大变化。同时以此为引,引导学生理解沿用至今的1982年宪法的重要意义
提问:阅读教材,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共中央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树立高度的制度自信,以高度的制度自信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材料四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
有学者也感慨:“中国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人民日报》2009年9月4日01版
提问:结合本课所学,从学者的评价和感慨中你可得到哪些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探究,进一步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当前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课堂反馈】
1、有学者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之一是“揖欧(学习欧洲)仿美”。其“揖欧”表现在(
)
A.学习英国,实行责任内阁
B.效仿美国,确立民主共和
C.仿照法国,尝试君主立宪
D.以俄为师,推行改良道路
【答案】A
2、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九大,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其表现不包括( )
A.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B.形成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答案】C
【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中华民国建立。在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主共和名存实亡,一个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从上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为建立人民共和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并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民主。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更要砥砺前行,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板书计划】
1、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民主共和初建
(2)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2、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苏维埃制度
(2)三三制原则
(3)大行政区制度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四大民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削弱及破坏,恢复和完善)
(3)政治协商制度(确立,进一步确立,法制化轨道)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最大优势)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讲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篇,下限一直延伸到21世纪初。本课内容丰富,概念性强,又涉及国体和政体这些概念,学习难度较大。但对本课学习较为有利的是学生对本课知识已有一定的涉及和积累,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具有积淀作用。我认为本课应该给学生讲明白三点:一、推翻清政府后,资产阶级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最后失败了;二、从上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积累了宝贵的治国经验;三、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近代以来共和制取代君主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理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艰巨性和独特性,有利于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定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懈努力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