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卞之琳
卞之琳《断章》手书
卞之琳
1910- 2000年12月2日
卞之琳,笔名:季陵,1910年12月生于江苏海门。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被认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是“汉园三诗人”之一。卞之琳还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中国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
主要作品:《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面对着眼前的美景
一副心醉神迷之态
对身外之事却浑然不知
然而……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
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
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
登临高楼……
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
而是那个——
“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
那楼上人
又有谁知?
这时在想些什么?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
如织月色
那么神秘,那么奇妙
那么甜蜜,那么惬意
一片淡雅、轻柔、迷朦
窗前……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别人的梦中……
你款款走进梦中
美丽了别人的梦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也有人认为是哲理诗。你认为呢?
1、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2、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我常想世间人和事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作用”的抽象哲理。
问题探究
镜头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你”是看风景的主体。
镜头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你”却成了被别人看的客体了。这种主体与客体位置的转换,暗示了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对性。
问题探究
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问题探究
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板书设计
赏 析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远和近》
扭曲了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
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
《风雨》
—— 芦荻
《风雨》
风中大地卷来
雨中大地卷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
在大地的海上
《风雨》
芦荻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三十年代曾编辑诗刊,解放后从事教学和文艺工作。
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有《桑野》《田园新歌》《海南颂》《芦荻抒情》等诗集。
了解作者
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这首短诗。
写作背景
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认识作品
诗中,“大地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发生了动摇,对未来感到茫然。“大地的海” 是与风雨如晦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的。进一步产生了“房舍如舟”、“年轻的舵手”等联想,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认识作品
“我”所面对的不仅仅是自然的风雨,更是社会的、人生的风雨
成语积累
风雨如晦:
风雨交加使得天色昏暗,
就像在夜里一样。
晦:夜晚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
——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错误
“愁予”源于辛弃疾的《菩萨 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郑愁予
学习生字词
跫(qióng)音:
春帷(wéi)不揭:
脚步声
春天的帷幕还没有拉开。
用来形容好的结果、好的生活还没有来临。好的希望还没有实现等。
郑愁予,台湾诗人,台湾“现代诗社”成员。祖籍河北,生于济南,1949年去台湾。
其诗作表现手法很现代,而选择的意象,运用的词藻,传达的情感,却多是传统的,于现代精神感受中交织着宋词元曲的遗韵。
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燕人行》等。
认识作者
这首诗写于1954年,作者诗的《后记》中说:“童稚时,母亲携着我的手行过一个小镇,那时是抗战初期,母亲牵着儿子赶路是常见的难民形象。我在青石的路上一边走一走踢着石子,在低头找石子的时候,我忽听背后传来轰轰的声响,只见马匹拉着炮车疾奔而来。母亲急忙将我拉到路旁,战马与炮车一辆一辆擦身而过。这印象永久地存在我脑海里。打仗的时候,男子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自古便是如此……等待是这首诗、也是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主题。”
写作意图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在古典的诗词中常用莲花来形容女子的容颜。
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莲花随季节的开落,代表女子在寂寞的等待中
随时间的推移,像莲花一样盛开又衰败。
问题探究
这首诗的背景是狼烟四起的战争年代。诗的主人公“你”在江南小城里寂寞地等待着亲人(爱人)从战场归来。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两句使我们知道了容颜美丽如莲花主人公的,随着“我”的来而又去的脚步,这容颜经历了希望和失望,就像莲花绽放又凋零。
解读文意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2.这两句的结构、句式完全一样。
主要写了什么?
女子等的人还没有回来,她将自己的心紧紧关闭着。
“三月”——“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
“寂寞的城”——“窗扉紧掩
女子等的人还没有回来,自己的春天还没有来临,
便将自己的心紧紧的关上。
把心比作城、窗,心关上就像关闭了城门,
窗户紧紧锁住
跫音不响:回家的脚步还没有响起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以“美丽”来修饰“错误”,具有一种错位的美,使主题更具有表现性,更能感动读者。
比如:真实的谎言
课文解读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巧妙地使用倒装语句。 如“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紧掩”,比起“向晚的青石街道”“小小的紧掩的窗扉”这样的表达,显然在意境和语气上都有更加悠长深远的韵味。
我们也可以把这首诗解读成情诗,表达闺中怨妇盼望归人的心情。
这首诗在结构上也有特别之处。开头两句应是结尾,最后两句是倒装。结构上造成错落,在不协调中闪烁出光彩。
整体梳理
3.请大家总结一下节意。
第1节:意象“莲花的开落”
第2节:写“我”对她的想象。
第3节:写“我”从想象中回到现实。
《错误》古典诗意象
“莲花”
“柳絮”
“马蹄”
“春帷”
“东风”
深入拓展
板书设计
找一些写莲花(荷花)的古典诗歌、诗句。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回旋舞》
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起手来,
她们可以在大海周围跳一个回旋舞。
假如全世界的男孩都肯做水手,
他们可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座美丽的桥。
那时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
假如全世界的男女都肯携起手来。
《回旋舞》
保尔·福尔(1872—1960)法国象征主义诗人,被称为“象征派诗王”。福尔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懈地写作“巴拉德(歌谣)”,这是他毕生创作诗歌的固定形式。
他的作品收入总集《法兰西巴拉德》,于1896年出版,后多次重版,直到1949年还有新版问世。戴望舒称他为“法国后期象征派中的最淳朴,最光耀,最富于诗情的诗人”。
这首诗的前两节提出了两个假设。假设了什么?
答:“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起手来”
“假如全世界的男孩都肯做水手”
这两个“假如”排除了全世界所有男孩女孩
之间的误解、隔阂、歧视,甚至冲突。
大家携起手来,团结起来。
课文解读
课文解读
如果这两个充满童话色彩的假设能够实现,
那么将会什么样呢?
“她们可以在大海周围跳一个回旋舞”
“他们可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座美丽的桥”
“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
世界上所有人之间的误解、隔阂、歧视,冲突
都消除了,那么将有可能组织起盛况空前的
世界大联欢。“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
课文解读
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
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
假如携手,就可以跳回旋舞
携起手是前提,可以跳舞是结果。
假如……就
请大家用假如……就,造句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在一个地铁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庞德
庞德(1885——1973),美国诗人,意象派诗人,被文学史家称为“美英现代主义文学的助产士”。他很早就离开了故乡——爱达荷州。15岁入宾西法尼亚大学,1906年获硕士学位。一度曾在印第安纳州的沃拜士学院任教。1908年前往英国。
了解作者
1912年他与友人一起创立了风靡一时的意象派。他的诗论对英美、现代诗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庞德乐于助人,他曾以不同方式帮助过乔伊斯、艾略特、弗罗斯特、海明威、叶芝等。庞德二战时居意大利。
它主要的著作是他花了五十年心血写成的长诗《诗章》。长诗中有许多章节以中国为题材,他特别喜欢中国诗。他的译诗《神州集》出版后,受到普遍好评,成为意象派诗人学习借鉴的榜样。
这首短诗仅两行的小诗作于20世纪初,是最早的意象派诗歌之一。
诗的上下两行,分别呈现了两组互相对应的意象。一是地铁车站的人群中,幽灵般显现的面孔;二是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两行诗句之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比喻关系,而是两组意象之间的相互叠加的关系。把这两组意象吸引在一起的力量,是诗人的直觉,它使两组意象在相互作用的状态下迸溅出诗的火花,产生深刻的意味。庞德自己说它是“一刹那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这首诗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把诗歌从19世纪陈旧的写作手法和抒情习惯中摆脱出来,给现代文学带来了启示。埃兹拉·庞德后来也成为意象派诗人的领袖。
板书设计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赏 析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4. 下面对庞德的《在一个地铁站》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准确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在走出地铁车站车厢那一瞬间的美感:一个阴沉的雨天,地铁车站人潮如流 ,突然黑压压的人群中闪现了一张张美丽动人的女子的脸庞,恰似朵朵开在湿漉漉的树枝上的美丽的花瓣。 B. 此诗妙在通过意象的叠加,用意象本身直接去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中第一行的“面孔”与第二行的“花瓣”本无联系,但两个意象一旦叠加,就形成了相互映衬的比喻,成为一个新的意象复合体。 C. 小诗通过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一种阴冷昏暗、压抑低沉的意境,暗示了作者对现代都市社会中冷漠的人际关系的厌恶和批判。 D. 综观全诗,“幽灵”一词揭示出那些“面孔”的出现在一瞬间就消失了,就像风雨中枝头上的“花瓣”,虽然美丽,但同样会很快凋零,作者似在感叹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短暂易逝。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