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

文档属性

名称 陈涉世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7-02 09:02:00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陈涉世家 司马迁课件制作/乐平市浯口中学/彭伟明作者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其父司马谈为当时太史令。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随家迁于京城,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直言触怒了汉武帝,遂遭受腐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公元前87年,司马迁逝世,终年56岁。资料链接——《史记》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史记》不仅史料详实,而且文笔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而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资料链接——大泽乡起义 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公元前209年秦末民变的一部分,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政权,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后因陈胜得势后骄傲与秦将章邯镇压失败。 陈胜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 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世家”是《史记》中为那些对全国政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陈胜出身雇农,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是对他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的首先发难的功绩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又认为,陈胜曾一度建立政权,发号施令,因此列入“世家”,给予他重要的历史地位。司马迁这种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历史的态度,是其进步史学观的表现。初读课文,疏通文意。⒈结合注释,熟读注音之词。例:“阳夏(jiǎ)”
⒉找出通假字,并加以释义。例:“为天下唱”同“倡”
⒊文中古今义差异。 例:“今亡亦死”
⒋理解重点词的含义。 例:“法皆斩”
⒌归纳本文多处用到的词,体会一词多义。例:“之”
⒍归纳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例:“陈胜者,阳城人也。”研读第一段:本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胜的? 籍贯身世志向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从本段中找出对陈胜的人物描写。“怅恨久之”“太息”“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言神态筹划起义研读第二段:以小标题概括本段内容。本段记述了起义的哪些事情? ①起义的时间、地点、发起者、参加者及其人数。
②起义爆发的原因。
③起义前的谋划、准备。研读第三段:以小标题概括本段内容。揭竿而起本段记述的起义过程是怎样的?①并杀两尉——树威立信
②为坛而盟——号令徒属
③称王建政——势如破竹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 人平等,不分高低贵贱。一个人的成绩是做出来,不是天生的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不平等的命运!
这句话表达了陈胜敢作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批判和大无畏精神。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品味本文写作特色 ①围绕中心来选材组材。
文章围绕着秦末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详略得当地记叙了起义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作者首先简略地交代了主人公陈胜的身世和抱负,继而详写起义的原因、谋划情况、起义的经过及得取得的胜利。而战争过程,写得相当概括,以免人物形象淹没在的场面的活动中。
②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
全文共写了三次对话。第1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第2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第3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不仅如此,作者还善于根据人物不同的身分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与“等死,死国可乎?”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询的意味。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谢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