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07 生物进化
1.下列哪项形成了新物种
A.二倍体的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
B.克隆多莉羊
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
D.桦尺嫂体色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
【答案】 A
【解析】两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新的物种要能在自然状态下繁殖后代
2.下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该种群中杂合体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体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C
【解析】由曲线知,Q点后,A a两曲线发生变化,代表环境发生变化,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改变,A基因频率增大,代表A基因控制的性状适应环境,生存能力增大,A说法正确;P点时,A a基因频率相同,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B说法正确;基因型AA和Aa的个体表现型相同,具有相同的生存能力,C说法错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上升,,不利变异的个体的恰好相反,D说法正确。
3.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下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答案】B
【解析】图a为地理隔离,b为自然选择。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形成新物种。①~⑥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新物种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
4.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甲种群: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乙种群: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
B.乙种群生物基因突变率很高
C.乙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
D.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
【答案】 D
【解析】首先计算出甲种群Aa=72%,乙种群AA=36%;然后分别计算出甲种群A=(24%+36%)=60%,乙种群A=(36%+24%)=60%,。即甲乙两种群基因频率不变,说明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没有进化。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可以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B.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
C.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基因型
D.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总是不一致
【答案】A
【解析】考点:生物进化
自然选择可以使生物发生进化,而生物进化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新基因的产生与自然选择没有关系,A项正确;地理隔离导致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环境改变后会使种群的频率朝着不同方向进化,进而导致种群的基因库发生差异,B项错误;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性状,不是基因型,C项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定向的,只要突变的方向能够适应环境,两者的方向可能一致,D项错误。
6.下列所示的生物学意义中,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a处害虫种群不抗药个体比抗药个物体多;c处抗药基因频率最高
B.由丁图可看出,b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种内斗争也最强烈
C.丙图中表示植物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实际上就是植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
D.乙图中,2号个体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则1号与2号所生的第一个孩子表现型正常的几率是1/3
【答案】D
【解析】甲图中因在a点时使用农药,不具有抗药性的死亡,所以在b点存活下来的都是具有抗药性的害虫,抗药性的害虫大量繁殖导致c点害虫抗药基因的基因频率最高,故A错误;在b点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个体数量增长最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点种群数量最多,种内斗争也最激烈,B错误;丙图光合作用曲线实际表示是植物净光合作用CO2吸收量,光合作用曲线的最高点对应的温度是植物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C错误;对于甲病,由系谱图中左边的家庭可知是隐性遗传,若为伴X隐性遗传,女儿有病,父亲也一定患病,由此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同理,由右边的家庭分析得知乙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若1号和2号结婚,对于甲病(用A,a来表示)来说,1号的基因型为AA或Aa,其中Aa的概率为2/3,而2号个体不存在甲病的致病基因,即基因型为AA,所以孩子均正常;对于乙病(用B,b来表示)来说,1号的基因型为bb,2号的基因型为BB或Bb,其中Bb的概率为2/3,则孩子正常(基因型是bb)的概率为2/3×1/2=1/3;综合甲病和乙病,1号和2号所生孩子表现正常的概率为1×1/3=1/3.
7.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在一个有30000人的人群中,蓝眼的有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纯合子有12000人。那么在这一个人群中a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A.0.64和0.36 B.0.36和0.64
C.0.50和0.50 D.0.82和0.18
【答案】 A
【解析】A的基因频率为[12000×2+(26400-12000)]/(30000×2)=0.64,则a的基因频率是1-0.64=0.36。
8.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B.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D.共同进化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答案】D
【解析】共同进化的含义还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进化。
9.下列关于生物遗传与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个体数量一定比隐性性状个体多
B.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性个体中易于表现
C.一对等位基因中,基因频率相等时,显性性状个体数量多
D. 在一对等位基因中,基因频率大的一定是显性基因
【答案】C
【解析】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个体数量不一定比隐性性状个体多; 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在雌性个体中易于表现;在一对等位基因中,基因频率大的不一定是显性基因。
10.下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I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A.I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Ⅱ突变;Ⅲ基因重组;Ⅳ染色体变异
B.I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Ⅱ体液调节;Ⅲ神经调节;Ⅳ激素调节
C.I生态系统的结构;Ⅱ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Ⅲ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Ⅳ食物网
D.I染色体变异;Ⅱ染色体结构变异;Ⅲ染色体数目变异;Ⅳ个别染色体减少
【答案】D
【解析】个别染色体减少属于染色体的数目变异。
1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重组、遗传漂变、生物个体的迁入、迁出等。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证明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
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代,同时在每一代中要除去残翅果蝇;
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
比;
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请分析回答:
(1)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2)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3)请判断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
①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2 (2)1/3
(3)不科学 没有设置对照(没有对照实验)
(4)②将子一代果蝇分成性状完全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
配5代,同时将乙组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
③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
蝇的种群中的百分比
④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
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
(5)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频率增大,b基因的频率减小
【解析】按照题中所说的方法,若每代淘汰残翅果蝇,在F3中,长翅果蝇纯合子为1/2。
若不淘汰,F2之后,果蝇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不再发生变化,显性纯合子、杂合子、隐性
纯合子分别为1/4、1/2、1/4。该实验缺少对照,只能说明在人工选择的情况下果蝇种群
基因频率的变化,而不能说明在不进行选择的情况下果蝇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在进行
人工选择的情况下,果蝇种群中bb的个体被淘汰,因此,B基因的频率增加,b基因的
频率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