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诗四首[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9-18 08:23:00

文档简介

课件99张PPT。诗 四 首
1、了解有关每首诗的作者的文学常识及时代背景。
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把握并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理解诗中个别词、句的特殊含 义和意境。
4、领会诗词的美。学习目标:田园归居(其三)陶渊明 陶渊明生活在充满战乱的时期,自幼博览群书,有大济苍生的政治抱负,从29岁入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将军、彭泽县令等职,直到41岁归隐。13年的仕途生活,使他看透了官场的腐朽和仕途的险恶,感到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指望,为其与黑暗的势力同流合污,不如摆脱官场的羁绊,退归田园,保全自己的品格和气节。 ??? 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 陶渊明: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名潜,字元亮
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三仕三隐 . “不为五斗米折腰”
代表作品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最为出名。 陶渊明由於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理想的道路,因而退隐田园,寄情山水。他否定污浊的现实,热爱纯朴的田园生活,因而写 了大量的田园诗,后世称他为 代表作家。
田园诗人写作背景 归园田居: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反映出作者的深刻思想变化。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荒秽(huì):杂草丛生。带月:顶着月亮。荷(hè)锄:扛着锄头。
狭(xiá):道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沾(zhān):沾湿。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wéi):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请你说说诗句的意思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㈠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 ㈡劳作的辛苦与执着;
㈢自己的田园之乐。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思考:“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 这是本诗的第一层,交代了劳动的 ,以及 。地点劳动的收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晨兴:早上起来。荒秽:丛生的杂草。
  前1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 ,“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 图”。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 ,
反而 。扛着锄头。带月:顶着月亮。荷锄:艰辛月下归耕不以为苦享受这劳作的乐趣名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_____句点明主旨。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做
一个农夫,享受田园劳作之乐,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陶渊明有怎样的愿望?末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1诗中哪一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诗人体现在诗中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说?诗中哪一句体现了全诗的主旨,点明了作者的志趣?小结:  此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遁世思想。   朗读背诵,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写作特色 《归园田居》用语平淡自然,朴素随口而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又很含蓄。在魏晋时代没有得到认可 钟嵘<<诗品>>陶诗列为“中品”1表现了诗人田园生活愉快 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
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
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
境醇美。反映的深刻思想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
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而
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表现感情特点:《 归去来兮辞》 朗读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总结——诗歌赏析的方法: 1、意境美——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创造的意境和饱含的情感。 2、音乐美——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和谐动听的音调。 3、语言美——通过仔细的品味,体会诗歌凝烁集中而形象的语言。 4、要学会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一些古典诗词。 A、感情:轻松愉快 激愤昂扬 哀怨悲伤 B、节奏:明快朗畅 急促有力 低沉缓慢 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一般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三拍(2/3,2/2/1,2/1/2),七言诗是四三拍(4/3,2/2/1/2,2/2/2/1)
使至塞上作者:王维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宗称王维是“天宝中诗名冠代”人物。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701—761),字摩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就像读诗。苏轼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代表人物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维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王维)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的大雁一般飞入胡天的上空。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使至塞上(结构思路)首联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写使者进入边塞)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以“蓬” “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首先,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不多,但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赏析: 其次,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状,仿佛抽象派的作品。赏析: 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上,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赏析:难怪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
长河奔流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空间阔大——层次丰富——鲜明优美精彩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
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 “落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 在前线。
(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尾联

思想内容:《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游山西村作者:陆游 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年),字 ,号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______著名爱国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是古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著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务观放翁南宋作者轶事提起文人,就使人想起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然而陆游既是文人之佼佼者,又有非凡的武艺。为了实现收复失地的心愿,他曾经千里投师学习剑术40多岁时,他应邀到了抗金前线南郑。有一天,他带兵到山中围猎,天色渐暗,大家准备回营了,。猛然见袭来一阵腥风,传来一声怒吼,随着扑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大家见了无不惊慌失色,纷纷逃避;只有陆游毫不惧怕,挺身仗剑,向虎刺了去,于是人虎之间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最后,陆游一剑刺中了老虎的咽喉。陆兄如此骁勇,怎不令人咋舌!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 (南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húntúnguānkòu文言知识一词多义
1.衣沾不足惜(值得)
2.丰年留客足豚(丰足)
古今异义词
春社近:古义“土地神”,今义一种集体组织。
词类活用
拄杖无时夜扣门: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足社夜一、整体感知课文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 围绕一个“游”字展开。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3、《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精彩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两句诗字面上描绘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现的境界,移步换景,写曲折多变的景色,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现在比喻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诗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答: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涵着希望。 在遇到挫折,身处逆境时,要充满信心,振作起来,就能摆脱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足”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什么情感?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的热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村民风的赞赏。
佳句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生.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祭祀灶神,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 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来赞美这个古来的乡土风俗,显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至此,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本诗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了农村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请从诗中找出这些句子。全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歌写了诗人在山西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农村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从而表达了诗人的陶醉、恋恋不舍之情。体味、积累: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写的是山绕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还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
望。全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感情: 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 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送别诗 渡荆门送别李白李白作者简介:字 ,号 ,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与杜甫并为唐一代之冠,享誉甚隆。
太白青莲居士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渡荆门送别:这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写作背景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诗文解释】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 《渡荆门送别》主要内容:写出蜀至荆门到楚地时所见的景色及感受(表达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说说全诗的主要内容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叙送别缘起) 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绘山势,流水,原野) 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水中映月图 天边云霞图)颔联写景,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变化。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 中间四句对偶本诗工稳,“平 野”对“大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意真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这真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深沉思乡之情)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找出诗中的写景句,说说它们的妙处。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
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
之情。 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
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写作特色 《渡荆门送别》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叙事,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3、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4、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
并说说理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陶醉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 4.《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 我们的发现:陶渊明与陆游心态比较 陶渊明与陆游当时写下《归园田居》与《游山西村》这两首诗时都以弃官。但从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可看出,陆游仍然希望为国效力;而淘渊明则钟意于田园生活,钟意于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日子。课后练习二、
1.《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是把这首诗和作者其他的诗结合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3.《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红楼梦》 第四十八回,对于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 ‘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课后练习三:她虽然不能够清楚地说出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啊。
作业:
1.背诵四首诗,默写2次。
2.做课后练习
3.搜集背诵其他〈边塞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