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智取生辰纲
九年
级(上)
课时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小说,能用自己的话归纳故事梗概。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描写,了解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人物形象。
3.学习小说明线暗线结合的叙述手法,体会这种写法的效果,并尝试在写较复杂的记叙文时应用这种写法。
4.初步了解古代章回体小说的特点。
走进作者
施耐庵生平不详,仅知他是元末明初人,曾在钱塘(今浙江杭州)生活。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氏的资料,对其生平有较详细的说法,然可疑之处颇多。《水浒传》“施耐庵的本”的完成,大约比《三国演义》要迟二三十年。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它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的。
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它的主要倾向是“官逼民反”,局限在于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智取生辰纲》是主人公杨志被“逼”上梁山的前奏曲。
青面兽杨志
杨志,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十七位,梁山军马里做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排行第三。林冲来到梁山,王伦不容,要他先下山取“投名状”杀一人上山。不想正巧碰见青面兽杨志,两人拔刀大战三十余回,不分胜负。原来杨志是杨老令公杨家将的后代,本来是殿帅府制使,因押送花石纲在黄河里翻了船畏罪逃避。与林冲不打不相识,被王伦一起邀上梁山。但杨志一心想到东京找个官做,不肯入伙。杨志在东京花光了身上的钱,只好去卖祖传宝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为梁中书护送生辰纲去东京,又被晁盖等所劫。杨志无奈和鲁智深打上二龙山,杀了邓龙,做了山寨之主,后归了梁山泊。征讨方腊时在途中病故。
人物介绍
“三代将门之后”的杨志,走上梁山的道路更为曲折。“一刀一枪,搏个封妻荫子”是他的生活目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可以委曲求全。失陷“花石纲”并没有动摇他追求“功名利禄”意愿,高俅的排斥也未能把他从这条路上拉回来,在充军得到梁中书的青睐后,追求名利的欲望也更加炽烈了。在比武声上斗狠逞能。直到“生辰纲”被劫,不仅功名的道路被截断了,而且有落入牢狱的凶险,他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上了梁山。
趱行(
)
嗔怪(
)
恁地(
)
怨怅
怄气(
)
朴刀(
)
省得(
)
逞辩(
)
聒噪(
)
罗唣(
)
面面厮觑(
)
还言语
忒认真(
)
剜口割舌
芥菜(
)
甚么(
)
齐读并抄写生词和注音:
zǎn
chēn
nèn
chànɡ
òu
pō
xǐnɡ
chěnɡ
ɡuō
zào
qù
huán
tè
wān
jiè
shén
基本故事情节
故事发生:杨志改时送生辰纲(开头至“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
故事发展:七雄贩枣蒙杨志(“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歇凉”)。
故事进一步发展:白胜设计诱官军(“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
智取生辰纲
故事高潮:杨志无奈买白酒(“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
故事结局:杨志误失生辰纲(“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
尾声:吴用智取生辰纲(最后一段)。
分析小说情节
1、生辰纲是什么东西?
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都是搜刮百姓血汗钱的不义之财。
2、生辰纲是谁取的?又是用怎样的方式从谁的手中取走的?
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智取;杨志
。
3、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
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
暗线——晁盖智取生辰纲。
4、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以人物的主要行动为归纳点,简要分析出明、暗两条线索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交接在一起呢?
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
赶路
中计
失纲
定计
施计
劫纲
明线
暗线
杨志押送
生辰纲
好汉智取
生辰纲
六月初四正午
黄泥岗松树林
1
、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
“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课文探讨
(1)六月初四正午,在黄泥冈松树林中,押纲的杨志与劫纲的晁盖等人碰上了,他们的碰见是不是偶然的呢?
不是。吴用精心安排,设下圈套,等杨志来钻。
?
①时间:六月初四正午,有什么天气特征?
十分炎热,热不可当。为在松林休息和白胜卖酒作好准备。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时间是吴用精心挑选的,可说是智用天时。
(2)为什么吴用要安排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劫取生辰纲呢?
???
②地点:黄泥冈的松树林。
山冈可用来掩护,要松林既可以诱敌休息,又可以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实情况。为下文吴用取药、下药作准备。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地点也是精心挑选的,可说是智用地利。
(3)在“天时”“地利”起作用后,晁盖等又是如何发挥“人和”优势,使用计谋来智取生辰纲的呢?
①晁盖他们是以什么身份出现在杨志面前的?这样又有何用意?
扮客商,稳住对方,初步消除杨志的疑心。
②杨志是老江湖了,为什么他连酒中下蒙汗药这种勾当也防不住,而中了招呢?
晁盖等戏演得好。打扮卖酒,假装争酒,引诱对方,半瓢酒消尽了杨志的疑心。
③这蒙汗药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下到酒里去的?
?
先抢一瓢酒喝,后来在争半瓢酒中巧下药,麻倒对方,半瓢酒放倒青面兽。
?一稳——扮客商,稳住对方
(初消疑心)
二诱——佯争酒,引诱对方
(消尽疑心)
三麻——巧下药,麻翻对方
(全部放倒)
智
用
计
谋
小结:吴
、晁
之
智
1.智借天时
2.智借地利
3.智借人和
4.智用计策
乔装——稳住对手
诱饵——佯争酒、佯不卖
下药——巧下药,麻翻对手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就无智可言呢?
杨志为了押运成功,也是殚精竭虑、绞尽脑汁,文中许多地方可看出他的智谋:
(1)他不多带些兵,伪装成客商就是为了掩人耳目,智藏行踪。
(2)离京五七日后杨志对时间作了调整:五更→日中,辰牌→申时;说明他小心谨慎,智变行辰。怕在晨光中或暮色中遭偷袭,而正午天气炎热,恐怕歹人也不愿出来活动。
(3)杨志一行人放着宽平的官道不走,而净找偏僻崎岖的小径:说明他智选路径。这样艰难的路径,连强盗也不愿走。?
从智藏行踪,智变行辰,智选路径,可以看出杨志是用心良苦的,为保生辰纲的安全是煞费苦心的。
为了确保生辰纲的安全,杨志还有哪些举措?
?①逼赶:怕路长梦多,不惜打骂军士、斥责虞侯,得罪老都管;
②减少中途休息:担心军士懈怠;
③审察枣贩:谨慎、多疑;
④对卖酒汉子高度警惕;
⑤喝酒时慎之又慎,小心翼翼。
从中可以看出杨志是个精明、谨慎、多智之人。
为什么用如此一个精明,谨慎多智的杨志来押送生辰纲,仍逃不了失败的命运?杨志到现在仍不明白,请同学们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①内部失和
(关键)
军健—
骂、打
(怨怅)
虞侯—嗔
(怨怅、搬口)
?????????
老都管—烦
(恼他)
杨志?
②对手高明
(斗智)
外因
1、性格方面
粗暴蛮横
2、能力方面
管理方法不当
3、思维方面
思维定势
内因
矛盾冲突
主要人物:杨志、老督管、虞侯、军健、晁盖、吴用、
白胜、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
主要矛盾:
杨志押送与晁盖、吴用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
次要矛盾:
杨志与军健、虞侯、老督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
环境描写
找出本文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环境描写作用
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天热成为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
(2)同时吴用他们也正是利用了天气炎热的条件才得以成功,所以对天气炎热的描写完全是为智取服务的。
自然环境:是指天气酷热,伏下文的众人行动困难,伏下文的军士买酒解渴;
是指黄泥岗上松树林内,交代劫生辰纲的地方。
社会环境:一方面是指当时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如白胜歌中所唱“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另一方面是指都管等人对杨志的歧视、轻视,如“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草芥子大小的官职,值得恁地逞能”,揭示了内部的矛盾,交代了冲突的内因也暗示了杨志不得志于统治者的悲剧命运。
补叙
吴用妙计始真相大白。以杨志失陷生辰纲为主线叙写,令读者在阅读紧张曲折的情节时,始终留有不解之谜。最后悬念解除,出乎意料之外,又本乎情理之中。结尾补充交代八位好汉的姓名、用药过程,突出吴用等人的足智多谋,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点明了题目。
课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讨论:
本文运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几计?
瞒天过海——伪装客商
暗渡陈仓——走小路
以逸待劳——林中休息
声东击西——吴用下药
混水摸鱼——偷酒
抛砖引玉——送枣
欲擒故纵——不肯卖酒
走为上策——劫走生辰纲
釜底抽薪——杨志断了升官梦
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词
1、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
古义:赶。今义:拿,拿走。
2、这厮不值得便骂人。
古义:有必要。今义:做某事有意义。
3、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
强人
古义:强盗。今义:能独当一面,坚忍不拔,有所
作为的人。去处
古义:地方。
今义:去的地方。
4、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
古义:遮蔽,躲藏。今义:名词,影子。
5、你理会得甚么!
古义:懂得,知道。今义:理睬。
6、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什么
不紧?
古义:付给。今义:借了钱归还别人。
7、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
古义:(买卖场合)多给,让人占点便宜。今义:宽恕,饶恕。
8、我们胡乱也买这桶吃。
古义:索性,干脆。今义:任意;马虎,随便。
9、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
古义:被。今义:吃东西。
10、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
古义:计策。今义:计算比较;争论;算计,筹划。
智用天时
智用地利
智用矛盾
智用计谋
取
送
变更起止
提醒军汉
盘问枣客
谨慎买酒
智
得
失
好汉们
足智多谋
杨智
机警谨慎
文章结构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去往东京的途中,在黄泥冈被晃盖、吴用等人用计夺去生辰纲的经过,刻画了杨志精明能干、小心谨慎、蛮横急躁的性格特征,集中反映了以蔡京、梁中书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与广大农民的矛盾,热情歌颂了晃
盖、吴用等英雄的大智大勇与组织才能。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