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说课稿
龙集初中钱永轼
一、教材分析
1、课题: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2、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元朝的建立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对明、清乃至后来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及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课程目标及重、难点分别设置为:
3、课程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了解蒙古族的兴起,识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统一全国、行省制度的建立,理解元朝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地评价元朝统一和文天祥抗元等历史事件。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多方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文天祥抗元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元朝统一和施行行省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肯定元朝的历史地位。
4、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5、难点:行省制度、对元朝统一意义的认识与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
二、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及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主要采用问题导学、自学指导、导学释疑、合作探究和自主测评五步教学法。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我利用简单课件适时点拨,使学生视觉与听觉结合,旧知与新知联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学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和史料,学会感知历史。引导学生注意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2、元朝的统一和行省制度,充分利用《元朝疆域》图,增强学生的空间地理概念,把握行省制度的三步曲(目的、内容、影响)。民族融合的表现从四个方面来把握,培养良好的思维和记忆习惯,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采用情景导入法:上课后课件展示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指一名学生朗诵并体会这首歌所描绘的景象。
师出示问题1:这首诗描绘什么地方什么民族的生活情景?学生展开想象,说出答案和感受。接着出示问题2:提到蒙古族你们想到的是什么?本节课我采用情境导入法,让学生轻松进入历史课堂学习,感受历史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同时又为本课埋下伏笔。
紧接着揭示本节课课题和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出示本节课的自学思考题,鼓励学生结合思考题自学教材内容,有疑难的地方合作解决。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情,参与他们的讨论,解决个别学生的疑难。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一目,因为是重点内容,所以我设计了5个小问题和一个活动与探究题,层层推进,让学生感受到12世纪时,蒙古人遭受战乱和他族奴役之苦难,渴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宁生活。引出课文第一目核心人物---成吉思汗,我让学生观看课本成吉思汗的画像、成吉思汗的陵墓和蒙古帐幕车这三幅图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出示活动与探究题: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评价他为“一代天骄”,你知道他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我把前后两排四个学生作为一个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最后让学生归纳出其主要历史功绩,肯定其历史地位。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一目,又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我让学生结合历史地图册P26当时的疆域图,谈谈蒙古军队是怎样一步步吞并了周边的政权,建立了元朝,又是怎样灭了南宋最终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从而理清基本线索,增强直观性。文天祥抗元,先出示其画像,增强感性认识,让学生讲述其抗元事迹并对其进行评价,之后找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过零丁洋》全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掀起课堂的一个高潮。接着出示问题:你从文天祥身上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值得敬佩?生:可能答出面对强敌,无所畏惧,或爱国爱民,勇于牺牲等。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紧接着出示本节的活动与探究题:如果说元朝统一中国是历史的进步,那么文天祥抗元保宋又如何评价?
展开讨论。先让学生各抒己见,若学生概括不出来,教师可适当提示,得出两个观点:一是抗元英雄,二是不识时务。最后师指出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在肯定文天祥抗元斗争中所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的同时,也指出抗元保宋的历史局限性----南宋统治者已腐朽,没落是必然的,这一结论。
(三)、“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措施”一目,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我出示了一个问题:元朝统一后,统治者必然会想方设法来维持它的统治,那么你是元世祖,你会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是国家长治久安呢?我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来总结归纳。(1)经济方面:让学生归纳出三个小点:农业、水路交通运输业、商业。学生回答农业方面较容易,在让学生回答交通运输业时,提醒学生注意区分“通惠河”和“会通河”的名称及地理位置,同时要求学生将课本P68元运河和P4隋运河进行比较,说出元运河和隋运河的主要区别以及元运河和海运的路线图,既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又增强了学生的地理区域观念。(2)对外交往方面,学生容易答出。(3)政治方面:又是本节的重中之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我设计了活动与探究题: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怎样进行有效的管辖呢?又是如何实施的? 这一制度的实施对我国以后历史有何影响?(指导学生分析回答: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它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我还引导学生借助《元朝疆域》图,强调管辖大都及其周围的机构名称、管辖我们家乡的行省,增强学生的空间概念。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在课本《元朝疆域图》上,重笔标出。同时启发学生回顾三国时内地与台湾往来的史实,以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西藏的管辖,先让学生回忆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再转向元朝时二者之间关系的变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4)“民族融合”一目,又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融合开始,两次民族迁徙分别是什么时候?哪个民族哪位杰出政治家为了民族融合进行了成功改革?学生经过思考回忆能回答出来。第二个是活动与探究题:元朝大一统促进了民族融合,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元朝民族融合的加强有何历史影响?
师生共同归纳出四个方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融合对元朝统一的影响。
(四)最后,由学生小结,在此基础上,我出示知识结构图,理顺本课线索。
统一蒙古
成吉 成吉思汗
建立 蒙古政权
建立元朝
经济 经 济:农业、交通、商业
忽必烈 统一全国 政 治:行省制度、西藏、台湾
统一措施 对外交往:《马可·波罗行纪》
民族关系:回族
(六
(五)为了巩固本节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题目。
1、【活动与探究】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教师总结: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疆域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管辖,促进民族大融合;社会经济繁荣,中外交往频繁。)
2、课后习题:练一练应选B
3、写于元朝的诗句“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反映了元朝 ( D )
A.统一全国,疆域辽阔 B.文化事业发展
C.中外交往频繁 D.民族融合发展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