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本课通过三个子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讲述了新中国成立至今民族政策的发展演变。
本单元的知识主线是通过对从古至今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的演进和梳理,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从民族关系角度体会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正确认识民族关系的发展对于国家治理和制度建设的意义所在。
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通过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树立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他们在高一学段进行了通史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但是在时空观念的把握上依然薄弱;在史料实证方面,由于训练不足,学生整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在唯物史观的运用方面,也存在一定误区。这些问题给授课带来了一定困难。但是,学生经过了高一近一学期的学习,初步掌握了一些分析和理解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中国现代史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时事也有一定了解,这些都为本节课奠定了基础。
课程标准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
1.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
2.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3.
认识当代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国情的选择,坚持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进程;当代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问题引领法、史料教学法、分析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下的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2.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3.
认识当代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国情的选择,坚持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2017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表现。那么新中国成立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建立、发展和完善的?我们今天来共同学习。
一、历史背景
中国自秦汉到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从确立到发展巩固
(1)
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3)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
(4)宋朝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没有中断过。
北宋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5)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材料一
没有哪个民族是封闭的,在经济文化上一直互相交流依靠,历来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关系日益紧密......中华民族自秦统一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也有分裂的时候,但分裂的时间是比较短的,而且分裂时各地方和民族政权也都努力争取统一。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也就是说,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多元一体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杨圣敏《多元一体——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传统》(2017)
问题:依据材料一,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历史因素。
生: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但是,比如元朝政府实行民族区别对待的政策,对社会发展和政权巩固起了消极的负面的影响。这是近现代政府要吸取的重要教训。
我们来看一段材料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总体上说,比汉族落后了很多。......奴隶主、农奴主、地主、牧主占人口极少数,却掌握着......主要生产资料和财富......广大农牧劳动者及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为.....绝大多数人,却只占有极少量的生产资料......(他们)政治上被歧视、被统治;经济上被剥削、被奴役;精神上被束缚、被愚弄;生活极贫穷,文化极落后.
——摘编自杨建新
《论我国民族问题的“变”与“不变”》(2016)
问题:依据材料二,指出少数民族在近代中国所处的地位。
生:总体落后,被剥削、被歧视,生活贫穷,文化落后
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
(1)1941年,陕甘宁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2)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3)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它是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不论革命年代还是建设年代皆是如此,这彰显着中共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分析完历史和现实因素,我们来探寻理论依据。
理论来源
材料三
我们党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政权建设的总原则以及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创造性地在单一制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使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构想变成生动现实。?
?——人民日报《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17.08.08)
问题:依据材料三,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理论依据。
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符合中国国情。
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做出的抉择,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伟大创举。
这一制度植根于民族和国家历史渊源的土壤之中,适合中国国情、有着中国特色,包含中国智慧。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经历了从确立、发展再到完善三个时期。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重点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建立和健全与此相配套的法规体系。(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史料——)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28日修正)
问题:依据材料四,说明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依据是什么?
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师:因此,民族区域自治法有法律依据。
材料五
第四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依照宪法和本法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行使下设区、县的市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行使自治权。
第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必须维持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方的遵守和执行。
第七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要把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完成上级国家机关交给的各项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28日修正)
问题:依据材料五,可以看出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前提是什么?其首要目标是什么?
生:维护国家统一是前提;服从国家整体利益是首要目标。
师:同时,这种自治是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方的遵守和执行。
材料六
第六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领导各族人民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的情况,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下,有权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加速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各民族的物质生活水平。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建设具有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社会主义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28日修正)
问题:依据材料六,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机关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生:领导各族人民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生产力,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各民族的物质生活水平;加快文化建设,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建设具有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各族人民的社会主义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
材料七
第九条
上级国家机关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28日修正)
问题:依据材料七,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分裂势力坚持怎样的立场?
生:禁止破坏民族团结,禁止制造民族分裂。
师:从中不难看出,新中国通过法律的形式实现了民族平等,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与风俗习惯,打击民族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材料八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
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的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历史纵横
问题:依据材料八,民族区域自治机构的领导人员组成体现了什么特点?
生:都要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体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权利的特点。
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各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
材料九
第二十二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从当地民族中大量培养各级干部、各种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并且注意在少数民族妇女中培养各级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录用工作人员的时候,对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应当给予适当的照顾。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可以采取特殊措施,优待、鼓励各种专业人员参加自治地方各项建设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28日修正)
问题:依据材料九,可以看出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建设在人员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生:培养当地干部、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照顾当地少数民族人才选拔;优待和鼓励人才参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
材料十
第三十七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民族教育,扫除文盲
,举办各类学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普通高级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根据条件和需要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各少数民族专业人才。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为少数民族牧区和经济困难、居住分散的少数民族山区,设立
以寄宿为主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保障就读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
业。办学经费和助学金由当地财政解决,当地财政困难的,上级财政应当给予补助。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
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推
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财政方面扶持少数民族文字的教材和出版物的编译和出版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28日修正)
问题:依据材料十,指出国家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方面的重要举措。
生:发展民族教育,扫除文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培养各少数民族专业人才;国家进行财政补贴;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师:可以看出,国家非常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
材料十一
第四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五十六条
国家根据统一规划和市场需求,优先在民族自治地方合理安排资源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在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中适当增加投资比重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比重。
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民族自治地方配套资金的,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减少或者免除配套资金的照顾。
国家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实用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和有条件发展的高新技术,积极引导科技人才向民族自治地方合理流动。国家向民族自治地方提供转移建设项目的时候,根据当地的条件,提供先进、适用的设备和工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28日修正)
问题:依据材料十一,指出国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
生: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优先在民族自治地方合理安排资源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和有条件发展的高新技术,积极引导科技人才向民族自治地方合理流动。
师:可以看出,国家既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技术、人才的流动,同时注意保护生态,可持续性发展。
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但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文化事业,以维护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为原则,注重生态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意义和评价: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4)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述了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世纪之交,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又提出了新的规划——西部大开发
材料十二
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充分尊重和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全国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总体要求,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三个自治州参照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2005年2月)
问题:依据材料十二,阐述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举措。
生:原因——根据全国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总体要求;为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
相关举措是——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三个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西部大开发
(1)条件
我国西部地区,包含甘肃、贵州、宁夏、青海、陕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重庆、内蒙古、广西等省区市,拥有全国57%的国土面积和23%的人口。这里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在全国已发现的160项矿产资源中,西部不但每项都有,而且有相当种类的储量在全国占据重要位置。除此之外,西部地区的农业资源、林业资源、水和水能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等,都在全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社会经济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基本具备。
(3)重点工作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4)成果
2000年到2002年三年期间,国家在西部地区新开工36项重点工程,投资规模达6000多亿元。几大工程涉及:建设西安至南京铁路中的西安至合肥段,全长955k,总投资232亿元。投资182亿元,修建全长达640km的渝(重庆市)怀(湖南省怀化)公路,兴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形成以成都双流机场、昆明巫家坝机场、西安咸阳机场、兰州中川机场和乌鲁木齐机场为中心的轮辐式航空网络。修建柴达木盆地涩北至兰州的天然气管道,全长953km。修建四川紫坪铺和宁夏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总投资62亿元。在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地区实施退耕515万亩的计划,同时安排宜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648万亩。此外,“西电东送”工程、青海钾肥工程、西部高校基础建设工程和重庆市高架轻轨交通工程也开始投入建设。
四、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样,不断增进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这一意识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本课总结
建国前: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建国后:1954年,通过《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2001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十八大以后: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思维导图
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
肉关系。提出上述要求主要是基于( )
A.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B.民族团结可以消除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
C.加强民族团结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
D.我国民族具有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解读
正确答案:A
至2020年,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已经20余年。西部大开发二十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西部大开发的二十年,是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时期,这表明西部大开发有利于
( )
①实现民族地区的高度自治,促进和谐稳定
②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繁荣,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发展
③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政治平等
④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
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读
正确答案:B
课后作业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问题:结合上述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四项原则,分析应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本题解题思路提示:
1.
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2.
大力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3.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好的,谢谢倾听!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新课标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的知识主线是通过对从古至今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的演进和梳理,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从民族关系角度体会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正确认识国家关系的发展对于国家治理和制度建设的意义所在。基于此,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学习内容即为通过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认识我国国家治理和制度建设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其意义,认识国家对内对外体制发展的法制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本课的知识内容容量比较大,内容涉及面也比较广,基础史实多,怎样让学生能够化难为易、深入浅出的理解史实,同时获得一定的历史感悟和体会,是我主要考虑的问题。基于此,我主要以史料研读、构建时空、史实归纳、师生互动、交流分享等方式,来引导同学们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脉络,并深入挖掘,通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使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的体系化,形成对于历史的正确理解和解释,形成一定的家国情怀。
要想上好历史课,除了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之外,还得要有幽默风趣的语言。怎么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历史课处理的生动有趣、同时达成核心素养要求,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比如,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施展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师生共鸣。在坚持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前提下,加强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细心发现身边的事例,并合理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相信可以给学生更直观,贴切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观察,思考能力。
参考书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200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