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4 16:2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据记载,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先民们经历了从“尝百草”到“播五谷”和“种粟”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  )
A.原始种植业发展的艰难
B.神农氏成为农业的始祖
C.原始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D.先民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2.据历史记载,物种交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但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范围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16世纪以来,物种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且范围遍布全球。该变化主要得益于(  )
A.耕作技术进步 B.新航路开辟
C.工厂制建立 D.欧洲价格革命
3.南菜北运、黔货出山、跨境海鲜……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农村冷链物流建设还需要在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完善标准、精准“补短”等方面发力。下列能促进农村冷链物流发展的财政政策是(  )
①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标准和技术标准
②加大对相关冷链物流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
③降低企业进口高性能物流设备的贷款利率
④增加对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建设的财政投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同学们喜欢吃的辣条是一种典型的工业化食物,工业化食物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同。工业技术明显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早晨的热粥被便利的冷食品取代。这说明(  )
A.食品的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下降
B.吃辣条就是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
C.工业化加工为我们创造了新食物
D.工业食品不符合国人的饮食习惯
5.以坎贝尔为代表的新时代学者认为:十七十八世纪,英国至少在诺福克地区,农业改良的先锋并非大地主,而是作为佃农和自耕农的小农场主,小农场上的单位面积产出,并不低于大农场,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比大农场还要高。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英国农业劳动力的构成中,雇佣劳动力的比例明显下降,而家庭劳动力的比例明显上升。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导致农工比例严重失调
B.工业革命促进农业生产发生革命性飞跃
C.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返朴归真
D.小农场经营有优越性
6.下图是1675年的一幅油画,园艺师正在向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敬献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菠萝。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在当时的英格兰被称为“国王的水果”。该油画可以体现(  )

A.新航路开辟促进洲际物种交流
B.南美洲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C.工业革命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
7.在大汶口一些富有的大墓中,既有棺椁,又有大量的随葬品,最多的达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等,这与葬在同一墓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反映出当时(  )
A.出现财产私有现象 B.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C.发明陶器制作技术 D.阶级社会已经产生
8.古希腊农业文明与大河流域不同,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古希腊人更早地提出节育、晚婚的理论。也更早地向希腊半岛以外移民。土地所有权是公民的专有权利,希腊的政治集体、公民集体和土地所有者集体是一回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古希腊以奴隶制工商业文明为主
B.古希腊以农业文明为主
C.古希腊节育政策导致了小国寡民
D.贵族因经商而积累财富
9.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如鹤嘴锄、曲辕犁、双齿锄等,轻便、小型,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源于(  )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农具制造技艺落后
C.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 D.地理形势的局限
10.古代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四大文明古国。孕育这四大文明的相同地理因素是(  )
A.海洋 B.沙漠
C.山地 D.大河流域
11.世界农业发展进程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主要阶段。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综合发展的结果。我国原始农业(  )
A.由“刀耕火种”发展到铁器牛耕
B.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C.采用育秧移栽方式种植水稻
D.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和城市出现
12.一般认为中国原始农业的发明大约是在距今近万年前,最早种植成功的谷物主要是粟、黍和水稻。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农业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黄河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  )
A.炭化的谷粒 B.稻谷遗存
C.规模较大的粮仓 D.幼体猪骨
13.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是食物生产的革命,即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其标志是(  )
A.农业的出现 B.小农经济的产生 
C.手工业的产生 D.火的使用
14.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类型为主的遗址,确切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和气势恢宏的宫殿。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形成特权阶层。据此可知,当时(  )
A.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开始产生贫富差别
C.进入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D.已进入传统农耕社会
15.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D.亚洲人口的膨胀
16.梭伦改革时规定除了橄榄油,禁止雅典城邦出口食品。此外,他还统一了雅典的度量衡,并鼓励外来工匠移民雅典。这些改革措施(  )
A.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有利于平民获得民主权利
C.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范围
D.有利于雅典城邦经济发展
17.《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
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18.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换个油盐钱。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小农经济 B.商品经济
C.消费习惯 D.畜牧业发达
19.促使远古居民由迁徙过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是 (  )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掌握建造房屋的技术
C.自然环境的变化 D.贫富贵贱分化的出现
20.下图为姜寨遗址复原图。该复原图反映出中国早期原始文明的突出特征是(  )
                

A.社会等级 B.南稻北粟
C.聚族而居 D.贵贱有别
21.18世纪以前,欧洲人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谷物的供应,而此后马铃薯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物体系,且日益成为了餐桌上的新主食。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美洲地区的开发 B.香料用品的大量输入
C.商业革命的发展 D.民众生活的不断提升
22.1933年,美国政府制定农产品储备计划,由农产品信贷公司负责实施联邦农产品储备计划,农场主储备由政府提供低息贷款建造仓储设施。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 (  )
A.调节市场供给,稳定农产品价格
B.加强资源保护,推动资源合理配置
C.提高国内需求,恢复社会经济
D.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强化政府职能
23.我国著名学者王武指出,现今我国养殖业约占47%,种植业占53%,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畜牧和水产养殖业,尤其是应优先发展水产养殖。王武主张优先发展水产养殖的主要原因是(  )
A.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B.确保粮食安全的考量
C.国人饮食习惯的落后
D.增加渔民及国家收入
24.1979年至2013年,我国化肥用量由1 086万吨增加到5 912 万吨。目前,我国农作物的亩均化肥用量为21.9千克,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千克),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针对以上问题,我国提出了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这说明我国(  )
A.农用化肥使用步发达国家后尘
B.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
C.注重兼顾农业科技和食物安全
D.大力提倡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
25.早期农村聚落采取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生活方式的根本原因是(  )
A.土地较少 B.生产力低下
C.血缘关系 D.共同劳动
二、非选择题
26.中国古代有非常发达的传统农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占重要地位,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它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传统农业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夏朝进入阶级社会,黄河流域也就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
——李根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1)在我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依次有哪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2)在原始农业阶段,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传统农业的标志和典型形态是什么?
(4)我国农业有何传统?这一传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食品掺假尤为严重。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他主张积极干预食品药品中存在的问题。社会上兴起了一场以中产阶级为主,有各阶级广泛参与的社会进步运动,新闻媒体发动了“'黑幕揭发”运动,食品药品行业是其关注的重要对象。这些运动不仅给罗斯福总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而且唤醒了广大的民众,最终加速了《纯净食品法》的出台,开启了美国食品监管的“联邦化”序幕。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一些疾病随海外贸易传入中国。为防止大规模的传染病流行,20世纪20—30年代,主要商埠开展了一定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例如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仿照英国,成立公共卫生处,逐步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卫生法规,并建立了公众投诉制度。但只是在少数城市,如上海、广州、汉口等,才进行了专门性的食品卫生管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纯净食品法》成功出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初中、美两国的食品安全管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数人并没有选择吃的权利。不过,这一情况随着人类社会步入近代而发生了巨大变化。
食物的大交换
十五世纪末,新大陆被发现后,美洲特有的农作物被带到了欧洲。进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像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与习惯,更成为人们在饥馑之年的救命口粮。到1800年左右,取材于美洲的蔗糖已经成为欧洲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同时,旧大陆的一些农作物和家畜被欧洲人带到了美洲;不过,家畜的过快繁殖也引发了美洲的生态危机。……至少在欧洲,新旧大陆之间的食物大交换,间接促成了一个更为平等社会的出现。当然,欧洲这种平等的背后是上千万背井离乡的黑人奴隶的血泪史。
食物的工业化
工业化食品的出现,解决了食物的保存和运输两大问题。1835年、1871年,美国人雅各布·珀金斯和德国人卡尔·冯·林德在大西洋两岸先后发明了制冷机和冷动机;同时,借助同时代铁路和航运技术的发展,大宗肉类食物的跨国和远洋运输不再是问题。大型屠宰厂、肉类加工厂、罐装食品厂纷纷建立,之前手工烹制食物的“温情脉脉”被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所追求的效率和价值所取代。但总体而言,民众尤其日益扩大的社会中下层人士从食品的工业化中还是得到了好处,因为获得了更多的权利。
食物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今天,麦当劳金色拱门的标志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象征。西方食物在向全球挺进的同时,必须经历一个被“地方化”的过程。也就是必须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
如肯德基公司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推出了粥、油条和大饼等产品。随着西方快餐和工业加工食物的传播,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与不健康饮食有关的疾病也在扩散。一系列新的健康风险抵消了工业化食物的好处,也让人们开始警觉快餐和工业化食物的弊端。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以来食物的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历史时期或全面综合考察皆可,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 
从题干先民们经历了从“尝百草”到“播五谷”和“种粟”的过程,可以想象到原始种植业发展的艰难,故选A项;农业的始祖是后稷而不是神农氏,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分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种植业,没有提到生存环境,故D项错误。
2.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联结为一个整体,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故选B。耕作技术在历史上就一直处于一个进步的过程,不可能在16世纪突然爆发成为关键性的影响因素,排除A;工厂制度建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欧洲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与物种交流速度加快没有太大关系,排除D。
3.D
【解析】
本题的问题是能促进农村冷链物流发展的财政政策,②④符合题意。本题的问题是能促进农村冷链物流发展的财政政策,不是国家制定标准,①不符合题意。降低企业进口高性能物流设备的贷款利率是国家促进农村冷链物流发展的货币政策,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4.C
【解析】
根据材料“工业化食物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同。工业技术明显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早晨的热粥被便利的冷食品取代”等信息可知,工业化加工为我们创造了新食物,C正确。
5.D
【解析】
“小农场上的单位面积产出,并不低于大农场”等字眼意在强调小农场经营是有其优越性的,选项D符合题意,正确;材料不涉及农工比例失调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工业革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农场经营有优越性,而非人们返朴归真等因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6.A
【解析】
题干中反映了原产于南美洲的菠萝传入并在英国成功种植,而油画时间是1675年,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洲际间的物种交流,A项正确;17世纪,南美洲主要是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地,B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
7.A
【解析】
大汶口文化墓葬品差距明显,说明社会贫富分化,出现了财产私有现象,故选A项;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不会出现此类现象,且此时的大汶口文化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排除B项;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大汶口文化时期早就发明了陶器,排除C项;材料中不涉及阶级社会,排除D项。
8.B
【解析】
根据材料所述,在古代希腊人地矛盾更为突出,为此希腊人提出节育、晚婚,并向希腊半岛以外移民,而土地所有权是公民的专有权利,希腊的政治集体、公民集体和土地所有者集体是一回事,这些充分表明古希腊以农业文明为主,B项正确。
9.A
【解析】
由材料中“轻便、小型”可知,中国古代的农具比较适合个人或家庭使用,这与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符,故选A项。
10.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文明产生于黄河、长江流域;古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流域;古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所以孕育这四大文明的相同地理因素是大河流域,D选项正确。
11.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B项符合题意;铁器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不属于原始农业,排除A项;用育秧移栽的方式种植水稻和城市出现都与原始农业的特征不符,排除C、D项。
12.A
【解析】
注意限定信息“黄河流域”,结合所学可知,粟是黄河流域最具有代表性的农作物,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是我国北方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故答案为A项;水稻是长江流域的农作物,与材料“黄河流域”不符,排除B项;粮仓用来贮存粮食,“粟、黍和水稻”都属于粮食,不能区分“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排除C项;幼体猪骨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家畜饲养业,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3.A
【解析】 
农业的出现使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故选A项。
14.A
【解析】
从材料中的“城址”“宫殿”“贫富分化”“特权阶层”等信息可知,陶寺社会已经出现国家机器和阶级划分,这说明其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故A项正确。
15.C
【解析】 
材料“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选C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排除A项;工业革命的开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亚洲人口的膨胀并不会导致农作物的种类增加和向世界范围内扩散,排除D项。
16.D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梭伦改革时禁止城邦内除橄榄油之外的其他食品等物资外流,同时还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这有利于商品贸易的发展,鼓励外来工匠移民雅典促进了雅典的繁荣,因此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促进城邦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17.A
【解析】
题目中的“豭”“豕”皆为“猪”的意思,由“豕居之圈曰家”可知是家畜饲养,故A项正确。
18.A
【解析】
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一俗语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这一观念是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而出现的,故A项正确;B、C两项与自给自足的特征不符,故排除;D项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也可排除。
19.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种植业的发展,远古居民的生活逐渐由迁徙、游牧走向定居,所以掌握原始农耕技能是远古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故A项正确。
20.C
【解析】
由姜寨遗址复原图中的房屋布局信息可知,中国早期原始农耕社会的人们过着聚族而居的生活,故C项正确。社会等级、南稻北粟、贵贱有别从图片中无法体现,故A、B、D三项均可排除。
21.C
【解析】
马铃薯本原产于美洲,而成为欧洲的主要食物,说明这是世界联系加强的结果,也就是商业革命发展的结果,故选C项。美洲的开发不等于欧洲食物的变化,故A项错误;香料与马铃薯没有直接的关系,且香料来自亚洲,马铃薯来自美洲,故B项错误;马铃薯与谷物是食物品种的变化,不能说明生活水平的提高,故D项错误。
22.A
【解析】
从材料中的“美国政府制定农产品储备计划,由农产品信贷公司负责实施联邦农产品储备计划,农场主储备由政府提供低息贷款建造仓储设施”可知,其主要意图是通过仓储方式来减少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数量,进而稳定农产品价格,故A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资源保护,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做法是减少市场供给,不是提高国内需求,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故D项错误。
23.B
【解析】
题干中王武提出的主张是在畜牧养殖和水产养殖中,应优先发展水产养殖,通过对比可知,水产养殖业相对于畜牧养殖可以减少对粮食的依赖性,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有的发达国家是优先发展畜牧养殖的,故A项错误;优先发展水产养殖或畜牧养殖不是出于改变国人饮食习惯的需要,故C项错误;增加渔民和国家收入是次要原因,故D项错误。
24.C
【解析】
从材料中可看出我国既注重化肥技术的使用,同时也看到了化肥使用量过高的问题,提出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长的目标,体现了对农业化肥技术和食物安全的统筹兼顾,故C项正确;题干中强调是中国化肥使用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别,不是步其后尘,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数据说明了我国使用化肥过多的现实,不能说明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故B项错误;题干中主张有限制地使用化肥,并没有涉及发展绿色农业的内容,故D项错误。
25.B
【解析】
原始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原始人群不得不采用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和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所以答案选B。
二、非选择题

26. (1)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2)特点: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
(3)标志: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典型形态:铁犁牛耕。
(4)精耕细作的传统。主要内容: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生产技术和耕作制度;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农田水利和灌溉。
27.(1)原因:总统重视;新闻媒体推动;社会各界参与;相对完善的民主法制体制等。
(2)同:法制方式;取得一定成效。
异:美国是独立的民主国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美国是联邦政府积极干预,中国是地方性质的;美国是各阶层共同参与,中国主要是外部力量的推动;美国制定了全国性质的法律,效果更为显著,中国则是局部性的,效果不佳等。
28.示例一
论题:近代以来食物的不断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论述:自新航路开辟始,经两次工业革命,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日益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并向全球化发展。这一过程也推动了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近代以来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以及食品加工技术与其他科技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改变着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这既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地之间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地的社会发展。但由此而日益滋生的食品卫生等健康风险问题不容忽视,值得人们反思与警惕。
总之,近代以来世界联系日益密切,食物也突破区域限制不断向全球范围传播,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示例二
论题:工业革命时代的食物发展与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论述: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条件与生活环境,也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两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即交通运输的进步,电及电器的广泛应用等,不仅促进了食物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也侧重了标准化生产及工业化食品的出现。标准化生产及工业化食品的出现,一方面提高了食品加工的效率,更加满足与丰富了普通民众的饮食需求;另一方面也冲击了传统手工食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与理念。
总之,工业革命推动了食物的快速发展与更大范围的传播,而工业食品的出现与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