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
教学设计
教 学 设 计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环节
教 学 目 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的艺术形象。
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3.深入理解“好好儿活”的意味,思考自己对母爱和生命的感悟。
教 学 环 节 :激趣导入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给史铁生的授奖词:
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是谁?他就是史铁生。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他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对作家作品阅读的渴望,为走进文本作铺垫。
教 学 环 节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要求:
1.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2.思考:
文章写的是_______(谁)由_________(事)引发的对
________(谁)的怀念。
教 学 环 节 :整体感知
tān huàn jì shì chuí
瘫 痪 沉寂 侍弄 捶打
qiáo cuì xù jué fù
憔 悴 絮叨 诀别 翻来覆去
作者由在秋天看菊花这件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
学生活动一:读“瘫痪”知我痛苦
跳读课文,找到描写“我”的句子,并在书上作批注。
这句话写出了一个_______的儿子。
提示:
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描写。
学 法 指 导
跳读是在阅读中,有意识的跳过一些句段或篇章而抓住读物的关键性材料的速读方法。读的过程中只抓住自己所需要的同特定主题有关的词语,而略去其他的段、句、词。
学生活动一:读“瘫痪”知我痛苦
跳读课文,找到描写“我”的句子,并在书上作批注。
这句话写出了一个_______的儿子。
提示:
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描写。
学生活动一:读“瘫痪”知我痛苦
预设1:一个暴怒无常的儿子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动作描写)
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扔向四周的墙壁。
学生活动一:读“瘫痪”知我痛苦
预设2:一个痛苦绝望的儿子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
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学生活动一:读“瘫痪”知我痛苦
预设3:一个意志消沉的儿子
“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
(语言描写)
史铁生16岁毕业于清华附中,18岁时怀着青春的梦想去延安农村施展抱负。20岁时一场大雨让他高烧不止,这让原本就有隐性脊柱裂的史铁生走不了路,在21岁生日那天,住进医院,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
不久,哥哥行动越来越费劲了,他动不动就发脾气。看见他把鸡蛋羹一下扔到了屋顶,把床单撕成一条一条,我吓得已经不会哭了,只是大气不出地看着,盼着这一天赶紧过去。只是又怕明天还会发生什么。我亲眼看见他把一整瓶药一口吞下,然后疼得在床上打滚,看见他一把摸向电源,全院电灯瞬间熄灭,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恐惧和绝望。
这种日子经常发生。
——史岚
学生活动一:读“瘫痪”知我痛苦
预设4:一个内疚、自责的儿子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
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学生活动一:读“瘫痪”知我痛苦
预设5:一个积极、乐观的儿子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
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跳读课文,找到描写母亲的句子,并在书上作批注。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描写,写出了一位_______的母亲。
刻画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
学生活动二:读“憔悴”懂母深情
预设1:一位疼爱、理解儿子的母亲。
学生活动二:读“憔悴”懂母深情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预设2:这是一位难过却坚忍、坚强的母亲。
学生活动二:读“憔悴”懂母深情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儿,好好活儿……”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预设3:这是一位病重的母亲。
学生活动二:读“憔悴”懂母深情
她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预设4:这是一位小心翼翼的母亲。
学生活动二:读“憔悴”懂母深情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动作描写)
预设5:一位敏感的母亲。
学生活动二:读“憔悴”懂母深情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这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语言描写)
预设6:一位牵挂孩子的母亲。
学生活动二:读“憔悴”懂母深情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语言描写)
学生活动三:读“诀别”好好儿活
她病成了那样,还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她病成了那样,还挡在窗前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她病成了那样,还在我答应看花后,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来。
她病成了那样,还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比我还敏感。
她病成了那样,还在昏迷前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在那段日子里——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打算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他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我与地坛》
学生活动三:读“诀别”好好儿活
学生活动三:读“诀别”好好儿活
如果时间能够倒回到从前,这时候,
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三:读“诀别”好好儿活
“咱娘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学生活动三:读“诀别”好好儿活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
咳嗽了,才知道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
刚坐上轮椅,便觉天昏地暗。
等又生出褥疮,才明白端坐轮椅多么清朗。
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
终于明白,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
在任何灾难面前都有可能加上一个“更”字。
——《病隙碎笔》
教 学 环 节 :拓展提升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好好儿活”?
教 学 环 节 :拓展提升
阅读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