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A9协作体2021届高三暑假返校联考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2019年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在浙江杭州举行,世界环境日主题聚焦空气污染防治,中文口号为“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下列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臭氧层能吸收多种射线,对人类和其他生物起保护作用
B.酸雨中含有的少量重金属不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C.二氧化碳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热平衡,导致全球变暖
D.监测城市空气质量时需要公布的项目有SO2含量、总悬浮颗粒和氮氧化物含量等
【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A、臭氧层能吸收多种射线,特别是紫外线,对人类和其他生物起保护作用,A正确;
B、酸雨中含有的少量重金属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B错误;
C、二氧化碳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热平衡,导致全球变暖,C正确;
D、监测城市空气质量时需要公布的项目有SO2含量、总悬浮颗粒和氮氧化物含量等,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减少、酸雨、温室效应等。
2.(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数目异常,可能导致的遗传病是( )
A.白化病 B.唇腭裂
C.猫叫综合征 D.特纳氏综合征
【答案】D
【知识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解析】【解答】A、白化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与染色体无关,A错误;
B、唇腭裂属于多基因遗传病,与染色体无关,B错误;
C、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疾病,C错误;
D、特纳氏综合征属于X染色体缺少的疾病,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3.(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核小体是染色质的结构单位,由一段长度为180~200bp(碱基对)的DNA缠绕在组蛋白上构成。下列有关核小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染色质中还有少量RNA
B.酵母菌细胞中存在核小体
C.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核小体
D.核小体中含有C,H,O,N,P元素
【答案】C
【知识点】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A、染色质中主要由DNA、蛋白质构成,还含有少量RNA,A正确;
B、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因此酵母菌的细胞核中存在核小体,B正确;
C、普通光镜下可观察到染色体,但观察不到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C错误;
D、核小体有DNA,因此含有C、H、O、N、P元素,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染色体是真核生物特有结构,因此核小体在真核生物的细胞核中存在,其中的DNA也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的,且组成元素为C、H、O、N、P。
4.(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肯定为单倍体
B.一个染色体组可含有本物种一套或二套遗传信息
C.一个染色体组中既含有常染色体也含有性染色体
D.一个染色体组中每条染色体的DNA的碱基序列不同
【答案】C
【知识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解析】【解答】A、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只能由配子发育而来,则一定为单倍体,A正确;
B、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B正确;
C、不是所有生物都有性别之分,没有性别之分的生物,其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没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之分,有性别之分的生物,其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也不一定既含有常染色也含有性染色体,如蜜蜂,C错误;
D、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所有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因此染色体的DNA的碱基序列不同,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5.(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下列关于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凋亡的产物
B.单性植物花器官的退化与细胞衰老有关
C.海拉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但染色体正常
D.健康成人体内也存在细胞分化、衰老、凋亡
【答案】D
【知识点】细胞分化及其意义;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的凋亡;细胞癌变的原因
【解析】【解答】A、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衰老色素积累的产物,A错误;
B、单性植物中花器官的退化是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是由基因控制的,属于细胞凋亡,B错误;
C、海拉细胞是一种癌细胞,存活至今,由于发生多次突变,所以染色体不正常,C错误;
D、健康成人体内也存在细胞分化、衰老、凋亡,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衰老细胞的特征有: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萋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有些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3、细胞凋亡是指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决定生命的过程。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6.(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胭脂红为水溶性大分子食用色素,呈红色。用无色洋葱鳞片叶表皮制备“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临时装片时,可用高浓度(质量浓度为0.075g/mL)的胭脂红溶液作为外界溶液,观察细胞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质壁分离时,表皮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B.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时,表皮细胞的液泡逐渐变红
C.当细胞质壁分离结束时,没有水分子进出表皮细胞
D.用不同浓度的胭脂红溶液处理细胞,均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及复原
【答案】A
【知识点】质壁分离和复原
【解析】【解答】A、发生质壁分离时,细胞逐渐失水,其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A正确;
B、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时,表皮细胞的液泡逐渐变浅,B错误;
C、当细胞质壁分离结束时,仍然有水分子进出表皮细胞,C错误;
D、当胭脂红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时,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当胭脂红溶液浓度过高时,细胞失水过低死亡,则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既发生了质壁分离。
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2、胭脂红是大分子化合物,不能透过生物膜;由于细胞液无色,因此可以依据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的颜色区域大小,可判断细胞是发生质壁分离还是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7.(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研究人员发现北欧鲫鱼在缺氧条件下体内存在如下代谢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②③均能产生少量的ATP
B.过程①②③均发生在细胞溶胶
C.过程①②③均能产的[H]
D.酒精以主动转运的方式出肌细胞
【答案】B
【知识点】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图中能产生ATP的过程只有①②,③过程不释放能量,没有ATP产生,A错误;
B、过程①③都属于无氧呼吸,过程②属于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所以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正确;
C、丙酮酸转化为酒精的过程中不产生[H],C错误;
D、酒精以自由扩散的方式排出肌细胞,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为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②为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③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物为酒精。2、在酸性条件下,酒精与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呈现灰绿色。
8.(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促红细胞生长素(ESF)是一种糖蛋白激素,既能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血液红细胞数增加,改善缺氧;又反馈性地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长素原(ESF原)的生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口服ESF可以治疗某些贫血类疾病
B.红细胞具有接收ESF的受体蛋白,从而改善缺氧
C.肝脏中的ESF原的生成受ESF浓度的调节
D.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还能产生淋巴细胞如巨噬细胞等,参与免疫调节
【答案】C
【知识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解答】A、促红细胞生长素(ESF)是一种糖蛋白激素,口服ESF会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等分解,不可以治疗某些贫血类疾病,A错误;
B、骨髓造血组织具有接收ESF的受体蛋白,从而改善缺氧,红细胞上没有,B错误;
C、肝脏中的ESF原的生成受ESF浓度的调反馈节,C正确;
D、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还能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调节,但巨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不同激素的化学组成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9.(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狮子鱼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具有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的深海环境生存着一个通体透明的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研究发现,该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终年无光环境使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
B.特殊极端条件诱导超深渊狮子鱼基因发生了定向突变
C.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
D.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A、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
B、特殊极端的环境条件直接对超深渊狮子鱼个体的表现型进行选择,B错误;
C、因自然选择,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使得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C正确;
D、狮子鱼与超深渊狮子鱼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0.(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与病毒的核酸结合消灭病毒
B.每个淋巴细胞表面只有一种受体分子,识别一种抗原
C.两次或多次接种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
D.T细胞直接受到抗原和淋巴因子刺激后分化为效应T细胞
【答案】C
【知识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不能消灭病毒,A错误;
B、每个淋巴细胞表面有多种受体分子,一种受体识别一种抗原,B错误;
C、两次或多次接种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
D、T细胞直接受到抗原可分化为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细胞免疫的大致过程: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11.(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2020年初,武汉爆发的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单链RNA,通过自身的S蛋白与人体某些细胞表面的ACE2蛋白结合入侵细胞。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 新冠病毒导致肺炎是因为其在人体呼吸道中大量增殖
B.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改变,编码的蛋白结构可能不变
C.注射抗生素不能明显地抑制该病毒的增殖过程
D.抑制S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可能阻断病毒侵染
【答案】A
【知识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新冠病毒导致肺炎是因为人体呼吸道上皮细胞和肺泡细胞等细胞表面ACE2蛋白大量表达,易引起病毒入侵,病毒首先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大量增殖,然后扩散至肺部引起肺炎,A错误;
B、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遗传物质若发生改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不一定会导致蛋白质的结构改变,B正确;
C、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增殖,对病毒没有预防和治疗的效果,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病毒通过自身的S蛋白与人体某些细胞表面的ACE2蛋白结合入侵细胞,因此抑制S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可能阻断病毒侵染,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DNA或RNA)构成,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活细胞,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由题干信息可知,新型冠状病毒属于RNA病毒,其侵入细胞是通过自身的S蛋白与人体某些细胞表面的ACE2蛋白结合,侵入细胞后利用细胞内的酶、核糖体、原料等合成身物质进行增殖。
12.(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下列有关某二倍体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临时装片观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进入间隙期的细胞大量合成分裂期所需的蛋白质
B.视野中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因为间期时间较长
C.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央会逐渐形成细胞板
D.若在视野中找不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则需要更换装片
【答案】B
【知识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解析】【解答】A、进入间期的细胞,有的在合成整个分裂期所需的蛋白质,有的在进行DNA的复制,A错误;
B、视野中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因为间期时间较长,B正确;
C、处于有丝分裂末期的期细胞,细胞中央会形成细胞板,C错误;
D、若在该视野中找不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则应该移动装片,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有丝分裂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间期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适度生长。分裂期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后期着丝点分裂,细胞核中的染色体被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末期染色体和纺锤体消失,重新出现核膜和核仁。、
13.(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搅拌不充分或培养时间不当,对两组检测结果均有影响
B.噬菌体DNA在细菌体内复制利用的是自身的模板和原料
C.若噬菌体DNA复制了三次,则含有32P的噬菌体占子代总数的1/4
D.因为噬菌体结构简单也可选用其作为探究DNA的复制过程的实验材料
【答案】C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解答】A、搅拌不充分影响35S标记组,培养时间不当影响32P标记组,A错误;
B、噬菌体DNA在细菌体内复制利用的是自身的模板和寄主细胞的原料,B错误;
C、若噬菌体DNA复制了三次,则含有32P的噬菌体有2个,子代总数共8个,占1/4,C正确;
D、因为噬菌体营寄生生活,DNA复制发生在宿主细胞内,不可选用其作为探究DNA的复制过程的实验材料,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噬菌体的结构只含:蛋白质外壳(C、H、O、N、S)和DNA(C、H、O、N、P);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14.(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下列关于变异和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果蝇棒眼性状的出现是X 染色体片段重复导致的
B.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发生的变异类型有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C.进行有性生殖的高等生物,发生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概率都比较大
D.同源染色体片段互换可导致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进而实现基因重组
【答案】C
【知识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单倍体育种
【解析】【解答】A、果蝇棒眼性状的出现是X 染色体中某一片段重复造成的,A正确;
B、单倍体育种过程中涉及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B正确;
C、进行有性生殖的高等生物,基因突变的概率比较小,但是发生基因重组的概率是比较高的,C错误;
D、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可导致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进而实现基因重组,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果蝇棒眼性状的出现是由于X染色体上的一个小片段的串联重复所造成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单倍体育种过程中涉及到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而基因重组非常普遍。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自由组合型,即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即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四分体时期) ,
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新组合。
15.(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下图为α-原肌球蛋白基因在不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α-原肌球蛋白基因在不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过程
A.①②③④过程均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B.①②③过程需RNA聚合酶的催化
C.①②③④过程在细胞中进行的场所相同
D.同一基因可以控制合成不同的蛋白质
【答案】D
【知识点】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A、①④过程均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②过程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③过程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形成,A错误;
B、①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B错误;
C、①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④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C错误;
D、不同的细胞中同一段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有区别,因此同一基因可以控制合成不同的蛋白质,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图示是a-原肌球蛋白基因在不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过程,①表示a-原肌球蛋白基因转录形成前体RNA,②表示剪去前体RNA无意义片段,③表示在不同细胞中进行选择性剪接形成成熟的mRNA,④表示成熟的mRNA翻译形成蛋白质。
16.(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下列有关利用生物技术培育作物新品种的相关操作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利用稀释涂布法在培养基上接种离体植物组织
B.用DNA连接酶识别目的基因并与载体连接
C.植物组织培养基需先配制母液后稀释使用
D.用抗原抗体杂交鉴定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导入
【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组织培养基的成分及作用;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详细)
【解析】【解答】A、离体的植物组织经过消毒后,通过无菌操作将外植体平铺于培养基表面或者插入培养基,A错误;
B、DNA连接酶不能识别目的基因,但是可以连接目的基因与载体,B错误;
C、配置植物组织培养基时,为了降低称量误差,可以先配置母液,用时稀释,C正确;
D、用抗原抗体杂交鉴定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片段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要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连接起来,需先选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使之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再用DNA连接酶将二者连接,以形成重组DNA分子。2、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插入,②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③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17.(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剧烈运动时,人体肌细胞会因厌氧呼吸而产生CO2
B.伤口较浅时,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繁殖并产生毒素
C.制作馒头时面团因酵母进行需氧呼吸产生气体而发起
D.农田定期排水可避免农作物根系厌氧呼吸产生酒精而腐烂
【答案】D
【知识点】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解析】【解答】A、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只有乳酸没有CO2,A错误;
B、破伤风芽孢杆菌是厌氧菌,伤口较浅时,破伤风芽孢杆菌不容易繁殖,B错误;
C、制作馒头时面团因酵母进行无氧呼吸产生气体而发起,C错误;
D、农田定期排水可避免农作物根系厌氧呼吸产生酒精而腐烂,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主要有:
(1)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
(2)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原理酿酒,利用其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制作面包、馒头。
(3)利用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的原理制作酸奶、泡菜。
(4)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
(5)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引起破伤风。
(6)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为了防止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
(7)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
(8)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
18.(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下列关于泡菜制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泡菜制作中,随腌制时间延长,亚硝酸盐含量一直减少
B.制作泡菜时,为缩短发酵时间,可加入已腌制过的泡菜汁
C.热水短时处理蔬菜的目的是破坏细胞膜,从而使成品泡菜口感较脆
D.用光电比色法测定泡菜样品溶液光密度值时,光源最好选用紫红色光
【答案】B
【知识点】泡菜的制作
【解析】【解答】A、整个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A错误;
B、已腌制过的泡菜汁含有乳酸菌,可为泡菜发酵提供菌种,因此为了缩短发酵时间,可加入已腌制过的泡菜汁,B正确;
C、热水短时处理蔬菜的目的是破坏细胞膜,有利于营养物质流出,C错误;
D、用光电比色法测定泡菜样品溶液光密度值时,光源最好是550nm的光,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分解为乳酸。泡菜的制作流程主要是:选择材料、配置盐水、调味装坛、密封腌制,制作泡菜时,需要控制的主要因素有腌制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等。
19.(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下列与生态系统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后,仍可能从分解者再流向消费者和生产者体内
B.当生态系统达到顶极状态时,其总初级生产量和异养生物的呼吸量相等
C.与适当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没有放牧的草原中植物间的竞争更激烈
D.海洋中的含碳量高于大气圈,所以CO2不能通过扩散作用从大气圈得到补充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如蚯蚓是分解者,蚯蚓体内的能量在蚯蚓被捕食之后可以流入消费者体内,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所以不能再流入生产者体内,A错误;
B、当群落演替达到顶极状态时,其总初级生产量和所有生物的呼吸量相等,B错误;
C、与适当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没有放牧的草原,植物生长稠密,植物之间为了获得空间、营养等,竞争激烈程度更大,C正确;
D、海洋中的含碳量是大气圈含碳量的50倍,但CO2还能通过扩散作用从大气圈得到补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
20.(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甲图表示某二倍体雄性动物细胞在某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情况,乙图表示该动物的一个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处于cd段的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有4种
B.乙图细胞中有4套该生物的遗传信息
C.乙图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若染色体①上有基因B,染色体②的相同位点上有基因b,则其原因可能是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
【答案】C
【知识点】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含有4个染色体组,根据图乙可知,一个染色体组含有4条染色体,由于两条性染色体形态不同,则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应有5种,A错误;
B、由分析可知,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无同源染色体,因此含有2套该生物的遗传信息,B错误;
C、由分析可知,乙图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该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有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即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
D、由于染色体①和②是染色体经过复制后形成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所得,而根据乙图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可知,没有发生交叉互换,因此若染色体①上有基因B,染色体②的相同位点上有基因b,则其原因应是基因突变,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图甲中,由于该细胞为二倍体雄性动物细胞,根据ab、ef段细胞内染色体组数均为2,而cd段染色体组数为4,可推断该曲线表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且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图乙中,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且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两极,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21.(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据英国《镜报》报道,墨西哥渔民诺约拉出海时遭风暴袭击遇险,在海上漂浮了8天8夜,饥渴交迫的他在寒冷的夜晚多次产生幻觉,有关诺约拉机体的调节叙述错误的是( )
A.幻觉是由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兴奋引起的
B.通过神经调节可使胰岛β细胞活动增强,维持血糖浓度
C.缺水导致内环境Na+浓度升高,使体内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变大
D.寒冷环境中,脂肪代谢的酶系统被激活,脂肪被分解氧化,释放能量
【答案】B
【知识点】体温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幻觉是由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兴奋引起的,A正确;
B、通过神经调节可使胰岛A细胞分泌更多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等方式来维持血糖浓度,B错误;
C、缺水导致内环境Na+浓度升高,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使体内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变大,C正确;
D、寒冷环境中,脂肪代谢的酶系统被激活,脂肪被分解氧化,释放能量,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寒冷刺激会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通过反射弧传到效应器引发相应反应,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等方式减少散热和骨骼肌战栗等方式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平衡。饥饿刺激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胰岛A细胞分泌更多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等方式来维持血糖浓度。
22.(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赤霉素及萌发密度对戟叶酸模种子萌发的影响。种子分低密度、中密度、高密度和有无赤霉素合并6组处理。将经过不同处理放有种子的培养皿置于温室中进行萌发。一段时间后获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不同萌发密度和赤霉素处理下50%种子萌发皿数随时间的变化
A.4月3日出现50%种子萌发的培养皿,随后培养皿数增加较快
B.该实验每组处理至少需要使用30只培养皿,即设置多个重复
C.赤霉素处理推迟了每个培养皿中种子萌发数量超过50%的时间
D.本实验中萌发密度和赤霉素对戟叶酸模种子的萌发都有显著影响
【答案】C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A、如图所示,在4月3日出现50%种子萌发的培养皿,随后培养皿数逐天增加,A正确;
B、在4月13日,50%种子萌发皿数最多,达到30只,因此实验中每组处理至少需要使用30只培养皿,B正确;
C、从4月3日到4月9日,在相同时间内,赤霉素处理组比无赤霉素处理组50%种子萌发皿数少,说明赤霉素处理可以推迟培养皿中种子萌发数量超过50%的时间,但是从4月9日开始,低萌发密度下,在相同时间内,赤霉素处理组比无赤霉素处理组50%种子萌发皿数多,C错误;
D、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相同萌发密度下,赤霉素对戟叶酸模种子的萌发有显著影响,在无赤霉素作用时,萌发密度对戟叶酸模种子的萌发有显著影响,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23.(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棉花纤维由纤维细胞形成。蔗糖经膜蛋白SUT转运进入纤维细胞后逐渐积累,在纤维细胞的加厚期被大量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研究人员用普通棉花品系培育了SUT表达水平高的品系F,检测两品系植株开花后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蔗糖在叶绿体内合成再转运到植物其他部位
B.曲线甲表示普通棉花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
C.提高SUT的表达水平会使纤维细胞加厚期提前
D.曲线乙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蔗糖水解后参与细胞呼吸
【答案】C
【知识点】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解析】【解答】A、蔗糖在叶绿体外细胞质中合成,通过筛管等运输,经膜蛋白SUT转运进入纤维细胞,不是在纤维细胞中合成的,A错误;
B、品系F中的SUT表达水平提高,对蔗糖的运输增加,分析曲线可知,甲曲线蔗糖含量的最高值大于乙且上升的时间早于乙,所以曲线甲应为品系F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B错误;
C、甲曲线蔗糖含量下降的时间早于乙曲线,故提高SUT的表达水平会使纤维细胞加厚期提前,C正确;
D、由题干信息“蔗糖在纤维细胞的加厚期被大量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可知,15-18天曲线乙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蔗糖被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题图,甲乙曲线蔗糖含量都是先上升是因为蔗糖经膜蛋白SUT转运进入纤维细胞后积累,随后蔗糖含量下降是因为在纤维细胞的加厚期被大量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造成的。品系F中的SUT表达水平提高,对蔗糖的运输增加,而甲曲线蔗糖含量的最高值大于乙且上升的时间早于乙,所以曲线甲应为品系F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
二、多选题
24.(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膝反射需要伸肌和屈肌共同完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膝反射发生时涉及5个神经元,其中2个是传出神经元
B.反射发生时各突触释放的递质均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C.膝反射的反射中枢位于脊髓中,但也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影响
D.适宜强度刺激刺激肌梭后,机体伸肌收缩和屈肌舒张共同完成膝反射
【答案】A,B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膝反射共有4个神经元参与,其中两个为传出神经元,一个与伸肌相连,一个与屈肌相连,故A项错误;
B、膝反射最后引起伸肌收缩,屈肌舒张,所以与屈肌相连的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并未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动作电位,故B项错误;
C、膝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灰质内,但是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控制,所以也会受大脑皮层影响,故C项正确;
D、刺激肌梭后,引起伸肌收缩,屈肌舒张,从而完成膝反射,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AB。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25.(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某种植物的E基因决定花粉的可育程度,F基因决定植株是否存活。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某抗病基因导入EEFF植株的受精卵,获得改造后的EeFF和EEFf两种植株(e和f分别指抗病基因插入E和F基因),e基因会使花粉的育性减少1/2。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从E和F基因的角度分析,插入抗病基因,其变异类型为基因重组
B.♂EeFF x ♀EEFF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F1 中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3
C.选择EeFF与EEFf进行杂交,再让F1中基因型为EeFf的植株自交,若两对基因的遗传满足自由组合定律,则F2中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1/12
D.抗病植株中,若同一植株所产生的花粉育性都相同,则这些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有3种
【答案】B,D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A、从E和F基因的角度分析,插入抗病基因,引起其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
B、♂EeFF×♀EEFF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EEFF只产生一种基因型为EF的配子,EeFF作为父本时,e基因会使花粉的育性减少1/2,故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EF:eF=2:1,F1中EEFF:EeFF=2:1,所以F1中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3,B正确;
C、Ee植株产生的雌配子及其比例为E:e=1:1,产生的花粉(雄配子)及其比例为E:e=2:1,因此Ee植株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EE:Ee:ee=2:3:1;Ff植株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FF:Ff:ff(死亡)=1:2:1,即FF:Ff=1:2;F1中基因型为EeFf的植株自交,若两对基因的遗传满足自由组合定律,则F2中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2/6EE×1/3FF=8/9,C错误;
D、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有EEFf、EeFf、eeFf、EeFF、eeFF,共5种,若同一植株所产生的花粉育性都相同,只有EEFf,eeFf,eeFF这三种,D正确。
故答案为:BD。
【分析】E基因决定花粉的可育程度,F基因决定植株是否存活,e和f分别指抗病基因插入E和F基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三、综合题
26.(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如图1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 2为该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营养结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1中过程①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是 ,如图2中的A、B、C、D为放养的四种鱼,图1中和A、B、C、D对应的成分是 。
(2)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为渔业捕捞提供依据,捕鱼时还可以通过控制网眼的大小,获得体型较大的鱼,以提高经济效益,并保持各种鱼的年龄组成为 。
(3)A,B,C,D四种鱼分别生活在鱼塘不同水层,体现该鱼塘群落的 结构。
(4)如果养殖户向鱼塘中投放了过多的饵料,残余饵料会沉到水底,导致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加强,水体溶氧量 (降低/升高),鱼类大量死亡,水质恶化,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是有限的。
【答案】(1)细胞呼吸;丙
(2)种群密度;增长型
(3)垂直
(4)降低;自我调节能力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1)过程①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是细胞呼吸。图2中的A、B、C、D表示消费者,和图1中对应的是丙。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捕鱼时可以通过控制网眼的大小,获得体型较大的鱼,使得生存下来的幼年个体居多,因此保持各种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3)A、B、C、D四种鱼分别生活在鱼塘不同水层,体现该鱼塘群落的垂直结构。
(4)残余饵料沉到水底会导致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加强,微生物主要通过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因此水体溶氧量降低,引起鱼类因缺氧而大量死亡,水质恶化,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分析】图1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其中甲是大气中的CO2库,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过程①表示细胞呼吸②主要表示光合作用③表示捕食关系④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图 2为该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营养结构关系,其中A、B、C、D为放养的四种鱼,鱼为消费者。
27.(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果蝇展翅和正常翅由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红眼和白眼由另一对基因(A、a)控制。已知亲本果蝇中有部分果蝇存在眼色基因所在片段缺失(缺失纯合子不能存活)。现将展翅红眼雄果蝇和若干只展翅白眼雌果蝇杂交,得到F1。取F1中展翅红眼雌果蝇和展翅白眼雄果蝇随机交配得到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展翅红眼 展翅白眼 正常翅红眼 正常翅白眼
雌性个体 8/45 8/45 4/45 4/45
雄性个体 8/45 6/45 4/45 3/45
注:缺失基因用符号“-”表示,a-表示缺失杂合子,一表示缺失纯合子。
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展翅和正常翅的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其遗传符合 定律;F2中展翅和正常翅分离比不为3:1的原因是 。
(2)F1展翅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
(3)取F2展翅白眼雌果蝇和展翅红眼雄果蝇相互交配,F3中正常翅雄果蝇的比例为 。
(4)如果用测交方法检测F2中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预期结果为 ,则为纯合子;预期结果为 ,则为杂合子。请用遗传图解表示该果蝇为杂合子的检测过程 。
【答案】(1)常;基因的分离;DD纯合致死
(2)DdXAXa : DdXAX- = 3:1
(3)7/45
(4)雌:雄=1:1;雌:雄=2:1;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1)由分析可知,控制展翅和正常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F2中展翅和正常翅分离比不为3:1,而是2:1,其原因是DD纯合致死。
(2)由分析可知,F2雄性中红眼:白眼=(8/45+4/45):(6/45+3/45)=4:3,雄性白眼中有1/4死了,也就是F1雌性产生的Xa : X- =3:1,因此亲本F1中红眼雌果蝇为XAXa和XAX- ,比例为3:1,亲本F1中白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aY。F2中展翅:正常=2:1,因此亲本F1中展翅雌雄果蝇基因型都是Dd。因此F1展翅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dXAXa: DdXAX- = 3:1。
(3)由上述分析可知,F2展翅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DdXaXa和 DdXaX- ,比例为3:1,F2展翅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DdXAY,F3中正常翅(dd)占的比例为1/3。F3中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1×1/2):(7/8×1/2)=8:7,故F3中正常翅雄果蝇的比例为1/3×7/15=7/45。
(4)由分析可知,F2中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或 XaX-,用测交方法检测F2中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若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纯合子),则后代基因型以及比例为XaXa:XaY=1:1,则雌:雄=1:1。若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X- (杂合子),则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以及比例为XaXa:XaX-:XaY:X-Y-=1:1:1:1, X-Y缺失纯合子不能存活,因此雌:雄=2:1。该果蝇为杂合子的检测过程遗传图解如下:
【分析】解:F2雌性中展翅:正常=2:1,雄性中展翅:正常=2:1,说明该性状与性无关,说明控制展翅和正常翅的基因(D、d)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展翅为显性性状,显性纯合子DD致死。F2雌性中红眼:白眼=1:1,F2雄性中红眼:白眼=(8/45+4/45):(6/45+3/45)=12:9,该性状与性别有关,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为显性性状。
28.(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1)果醋是以水果为主要原料,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酿制成的一种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的酸性调味品,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饮用。果醋的生产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某工厂山药胡萝卜果醋的制作流程如下图。请回答问题:
山药汁、胡萝卜汁制备→成分调制→酒精发酵→醋酸发酵→过滤→调配→包装灭菌→成品果醋
Ⅰ.在山药胡萝卜果酒制作阶段有时出现酒变酸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发酵装置密闭不严,导致 生长繁殖;也可能是发酵液中混有 ,发酵产生了乳酸。
Ⅱ.研究小组通过实验发现,从28℃到32℃醋酸转化率越来越高,但无法确定发酵最佳温度。为确定山药胡萝卜果醋发酵最佳温度,
研究小组需要做的工作是继续 ,并检测 ,最终确定 的温度为最佳发酵温度。
Ⅲ.在制备果汁时,往往添加适量的黑曲霉提取液,其中含有的 可水解果胶,从而使果汁澄清。在纯化所需黑曲霉时,采用平板划线法接种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第一划线区域上都不间断长满菌落,第二划线区域几乎无菌落,此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纯化得到的菌种可用划线法接种于 ,培养一定时间后保存。
(2)运用动物体细胞融合技术可实现基因定位,研究发现:用人体细胞与小鼠体细胞进行杂交得到的杂种细胞含有双方的染色体。杂种细胞在持续分裂过程中保留鼠的染色体而人类染色体则会逐渐丢失,最后只剩一条或几条。下图表示人的缺乏HGPRT酶的突变细胞株(HGPKT)和小鼠的缺乏TK酶的细胞株(TK)融合后并在HAT培养液中培养的过程,结果表明最终人的染色体在融合细胞中仅存有3号染色体或17号染色体或两者都有。已知只有同时其有HGPRT酶和TK酶的融合细胞才可在HAT培养液中长期存活与繁殖。
Ⅰ.体细胞杂交克服了 ,过程①常用的生物方法是 。还可以使用电融合技术,即在低压交流电场中击穿 ,导致胞质融合。
Ⅱ.过程②中,为了防止细菌的污染,所用培养液应该添加一定量的 ,此外还要定期用酶处理细胞,使 的细胞脱落形成细胞悬液。
Ⅲ.从培养过程看,HAT培养液不仅能提供养料,还起 作用。
Ⅳ.从图示结果看,可以确定人的TK酶基因位于 号染色体;该方法可以对鼠基因定位吗? 。
【答案】(1)醋酸菌;乳酸菌;继续升高发酵温度;醋酸转化率;最高的醋酸转化率对应;果胶酶;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就划线/未从第一区域末端开始划线;斜面
(2)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生殖隔离);用灭活的病毒诱导融合;质膜脂双层;抗生素;贴壁生长;选择;17;不能
【知识点】果酒果醋的制作;细胞融合的方法
【解析】【解答】(1)Ⅰ.根据题意分析,在果酒制作过程中出现酒变酸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发酵装置密闭不严,导致醋酸菌生长繁殖,产生醋酸;也可能是发酵液中混有乳酸菌发酵产生的乳酸。
Ⅱ.根据题意分析,已知从28℃到32℃醋酸转化率越来越高,但仍然无法确定发酵最佳温度,则应该继续升高发酵温度,检测发酵醋酸转化率,最高的醋酸转化率对应的温度即为最佳发酵温度。
Ⅲ.在制备果汁时,往往添加适量的黑曲霉提取液,其中含有的果胶酶可水解果胶,从而使果汁澄清。在纯化所需黑曲霉时,采用平板划线法接种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第一划线区域上都不间断长满菌落,第二划线区域几乎无菌落,此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就划线或者未从第一区域末端开始划线。纯化得到的菌种可用划线法接种于固体斜面培养基,培养一定时间后保存。
(2)
Ⅰ.体细胞杂交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生殖隔离),过程①常用的生物方法是用灭活的病毒诱导融合。还可以使用电融合技术,即在低压交流电场中击穿质膜脂双层导致胞质融合。
Ⅱ.过程②即动物细胞培养,为了防止细菌的污染,所用培养液应该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此外还要定期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细胞,使贴壁生长的细胞脱落形成细胞悬液。否则会出现贴壁生长的现象,进而出现接触抑制。
Ⅲ.从培养过程看,HAT培养液不仅能提供养料,还起选择作用。
Ⅳ.由题意可知图中表示的是人缺乏HGPRT酶的突变细胞株和小鼠的缺乏TK酶的细胞株(TK)融合后并在HAT培养液中培养结果,且只有同时其有HGPRT酶和TK酶的融合细胞才可在HAT培养液中长期存活与繁殖,在杂种细胞在持续分裂过程中保留鼠的染色体而人类染色体则会逐渐丢失,最后只剩一条或几条。而结果显示能存活的杂种细胞必须含有人的17号染色体,所以可以确定TK酶基因位于人的17号染色体上。因为在分裂过程中只是人类的染色体会逐渐丢失,所以不能用于对鼠基因的定位。
【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是;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为 ;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为 。
参与果酯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29.(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研究结果表明:除草剂2,4-D的使用对土壤生物群落中真菌数量有着明显影响,当浓度为5mg/kg时,土壤中真菌数量没有明显改变;当浓度为25mg/kg时,真菌数有明显下降但能逐渐恢复;当浓度等于或超过50mg/kg时,真菌数位明显下降且无法恢复。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对上述结果进行验证。
实验材料:未使用除草剂2,4-D的土壤、浓度为50mg/kg的2,4-D溶液、蒸馏水、培养皿若干个、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
(要求与说明:真菌计数的具体操作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1)请补充完善下列实验思路:
①用蒸馏水和50mg/kg的2,4-D配制浓度为5mg/kg、25mg/kg的2,4-D溶液;
②取一定量的土壤并制成 ,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在显微镜下计数并记录;
③取4组培养皿,各加上 ,并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浓度为5mg/kg、25mg/kg、50mg/kg的2,4-D溶液,另一组 ;
④ ;
⑤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2)预测实验结果 (设计一个坐标,用曲线图表示检测结果)。
(3)分析与讨论:
①在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时,细胞计数时,见到压在方格线上的细胞如何计数? ;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以避免 ,减少误差。该实验还可以利用 (仪器)测定溶液的浑浊度,来估算真菌的数量。
②该实验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请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分析不能过量施用2,4-D的原因: 。
【答案】(1)土壤悬液;适量且等量的土壤;不加;每隔一段时间,重复步骤②(或答: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土壤中真菌的数量)
(2)
(3)只计左线和上线上的细胞;重复计数;比浊计(比色计或者分光光度计);真菌属于分解者,过量2,4-D影响真菌数量而影响生态系统中土壤物质的分解。
【知识点】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的作用;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解析】【解答】(1)因为本实验要探究除草剂2,4-D的使用对土壤生物群落中真菌数量有着明显影响,故自变量是除草剂2,4-D浓度,因变量为土壤生物群落中真菌数量,对照实验可用蒸馏水。故实验思路可设计为:①用蒸馏水和50mg/kg的2,4-D配制浓度为5mg/kg、25mg/kg的2,4-D溶液;②取一定量的土壤并制成土壤悬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在显微镜下计数并记录;③取4组培养皿,各加上适量且等量的土壤,并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浓度为5mg/kg、25mg/kg、50mg/kg的2,4-D溶液,另一组不加;④每隔一段时间,重复步骤②(或答: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土壤中真菌的数量);⑤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2)当浓度为5mg/kg时,土壤中真菌数量没有明显改变;当浓度为25mg/kg时,真菌数量有明显下降但能逐渐恢复;当浓度等于或超过50mg/kg时,真菌数量明显下降且无法恢复,因此预测实验结果:
(3)分析与讨论:①在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时,细胞计数时,见到压在方格线上的细胞只计左线和上线上的细胞;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以避免重复计数,减少误差。该实验还可以利用比浊计(比色计或者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的浑浊度,来估算真菌的数量。②过量2,4-D影响真菌数量而影响生态系统中土壤物质的分解,因此不能过量施用2,4-D。
【分析】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平行重复原则、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和等量性原则。要注意在解题的过程中的分清楚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等。
四、实验题
30.(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水杨酸(SA)在植物体许多代谢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者以黄瓜幼苗为材料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
组 别 第1~3天 第4~9天 第10天
叶面喷洒 日温/夜温 光照 日温/夜温 光照 分组 检测
A H2O 25 ℃/18 ℃ 适宜 25 ℃/18 ℃ 适宜 A1 光合速率
A2 G基因表达量
B ? 25 ℃/18 ℃ 适宜 18 ℃/12 ℃ 弱光 B1 光合速率
B2 G基因表达量
C SA 25 ℃/18 ℃ 适宜 18 ℃/12 ℃ 弱光 C1 光合速率
C2 G基因表达量
(1)设计实验时,下列选项可以不用考虑的是______。(填写相应字母)
A.每组均用一株幼苗作为材料 B.幼苗进行随机分组
C.所选幼苗长势相同 D.重复进行实验
(2)实验中A 组为 组,B组叶面应喷洒 。检测光合速率之前,应 (填“诱导气孔开放”“诱导气孔关闭”或“不做处理”),以保证CO2供应充足使结果更科学准确。
(3)实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
①检测结果表明,在低温、弱光条件下黄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 ,但提前外施SA可明显减轻 的影响。
②G基因表达量检测结果表明,SA的上述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 光合作用相关的酶的合成以达到适应不良条件胁迫的能力。
(4)该实验的目的是 。
【答案】(1)A
(2)对照;(等量)H2O;诱导气孔开放
(3)明显降低;低温、弱光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促进
(4)探究水杨酸在低温、弱光条件下对黄瓜幼苗光合速率和G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1)设计实验时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和重复性原则,所以本实验所选幼苗长势相同、幼苗进行随机分组、重复进行实验;
(2)实验中A组用清水处理属于对照组; B组是C组的对照,所以叶面应喷洒等量清水;检测光合速率之前,应诱导气孔开放,以使结果更科学准确;
(3)①根据柱形图可知,在低温、弱光条件下黄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明显降低,但提前外施SA可明显减轻低温、弱光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②G基因表达量检测结果表明,SA的上述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促进光合作用相关的酶的合成,以达到适应不良条件的能力;
(4)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水杨酸,且条件是低温和弱光,检测的指标是光合作用,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水杨酸对低温、弱光条件下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分析】分析题干及表格可知,B组实验应为C组实验对照组,根据单一变量原则,B组叶面喷洒水。
1 / 1浙江省A9协作体2021届高三暑假返校联考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2019年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在浙江杭州举行,世界环境日主题聚焦空气污染防治,中文口号为“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下列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臭氧层能吸收多种射线,对人类和其他生物起保护作用
B.酸雨中含有的少量重金属不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C.二氧化碳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热平衡,导致全球变暖
D.监测城市空气质量时需要公布的项目有SO2含量、总悬浮颗粒和氮氧化物含量等
2.(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数目异常,可能导致的遗传病是( )
A.白化病 B.唇腭裂
C.猫叫综合征 D.特纳氏综合征
3.(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核小体是染色质的结构单位,由一段长度为180~200bp(碱基对)的DNA缠绕在组蛋白上构成。下列有关核小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染色质中还有少量RNA
B.酵母菌细胞中存在核小体
C.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核小体
D.核小体中含有C,H,O,N,P元素
4.(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肯定为单倍体
B.一个染色体组可含有本物种一套或二套遗传信息
C.一个染色体组中既含有常染色体也含有性染色体
D.一个染色体组中每条染色体的DNA的碱基序列不同
5.(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下列关于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凋亡的产物
B.单性植物花器官的退化与细胞衰老有关
C.海拉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但染色体正常
D.健康成人体内也存在细胞分化、衰老、凋亡
6.(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胭脂红为水溶性大分子食用色素,呈红色。用无色洋葱鳞片叶表皮制备“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临时装片时,可用高浓度(质量浓度为0.075g/mL)的胭脂红溶液作为外界溶液,观察细胞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质壁分离时,表皮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B.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时,表皮细胞的液泡逐渐变红
C.当细胞质壁分离结束时,没有水分子进出表皮细胞
D.用不同浓度的胭脂红溶液处理细胞,均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及复原
7.(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研究人员发现北欧鲫鱼在缺氧条件下体内存在如下代谢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②③均能产生少量的ATP
B.过程①②③均发生在细胞溶胶
C.过程①②③均能产的[H]
D.酒精以主动转运的方式出肌细胞
8.(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促红细胞生长素(ESF)是一种糖蛋白激素,既能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血液红细胞数增加,改善缺氧;又反馈性地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长素原(ESF原)的生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口服ESF可以治疗某些贫血类疾病
B.红细胞具有接收ESF的受体蛋白,从而改善缺氧
C.肝脏中的ESF原的生成受ESF浓度的调节
D.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还能产生淋巴细胞如巨噬细胞等,参与免疫调节
9.(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狮子鱼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具有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的深海环境生存着一个通体透明的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研究发现,该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终年无光环境使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
B.特殊极端条件诱导超深渊狮子鱼基因发生了定向突变
C.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
D.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10.(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与病毒的核酸结合消灭病毒
B.每个淋巴细胞表面只有一种受体分子,识别一种抗原
C.两次或多次接种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
D.T细胞直接受到抗原和淋巴因子刺激后分化为效应T细胞
11.(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2020年初,武汉爆发的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单链RNA,通过自身的S蛋白与人体某些细胞表面的ACE2蛋白结合入侵细胞。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 新冠病毒导致肺炎是因为其在人体呼吸道中大量增殖
B.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改变,编码的蛋白结构可能不变
C.注射抗生素不能明显地抑制该病毒的增殖过程
D.抑制S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可能阻断病毒侵染
12.(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下列有关某二倍体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临时装片观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进入间隙期的细胞大量合成分裂期所需的蛋白质
B.视野中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因为间期时间较长
C.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央会逐渐形成细胞板
D.若在视野中找不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则需要更换装片
13.(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搅拌不充分或培养时间不当,对两组检测结果均有影响
B.噬菌体DNA在细菌体内复制利用的是自身的模板和原料
C.若噬菌体DNA复制了三次,则含有32P的噬菌体占子代总数的1/4
D.因为噬菌体结构简单也可选用其作为探究DNA的复制过程的实验材料
14.(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下列关于变异和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果蝇棒眼性状的出现是X 染色体片段重复导致的
B.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发生的变异类型有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C.进行有性生殖的高等生物,发生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概率都比较大
D.同源染色体片段互换可导致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进而实现基因重组
15.(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下图为α-原肌球蛋白基因在不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α-原肌球蛋白基因在不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过程
A.①②③④过程均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B.①②③过程需RNA聚合酶的催化
C.①②③④过程在细胞中进行的场所相同
D.同一基因可以控制合成不同的蛋白质
16.(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下列有关利用生物技术培育作物新品种的相关操作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利用稀释涂布法在培养基上接种离体植物组织
B.用DNA连接酶识别目的基因并与载体连接
C.植物组织培养基需先配制母液后稀释使用
D.用抗原抗体杂交鉴定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导入
17.(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剧烈运动时,人体肌细胞会因厌氧呼吸而产生CO2
B.伤口较浅时,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繁殖并产生毒素
C.制作馒头时面团因酵母进行需氧呼吸产生气体而发起
D.农田定期排水可避免农作物根系厌氧呼吸产生酒精而腐烂
18.(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下列关于泡菜制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泡菜制作中,随腌制时间延长,亚硝酸盐含量一直减少
B.制作泡菜时,为缩短发酵时间,可加入已腌制过的泡菜汁
C.热水短时处理蔬菜的目的是破坏细胞膜,从而使成品泡菜口感较脆
D.用光电比色法测定泡菜样品溶液光密度值时,光源最好选用紫红色光
19.(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下列与生态系统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后,仍可能从分解者再流向消费者和生产者体内
B.当生态系统达到顶极状态时,其总初级生产量和异养生物的呼吸量相等
C.与适当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没有放牧的草原中植物间的竞争更激烈
D.海洋中的含碳量高于大气圈,所以CO2不能通过扩散作用从大气圈得到补充
20.(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甲图表示某二倍体雄性动物细胞在某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情况,乙图表示该动物的一个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处于cd段的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有4种
B.乙图细胞中有4套该生物的遗传信息
C.乙图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若染色体①上有基因B,染色体②的相同位点上有基因b,则其原因可能是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
21.(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据英国《镜报》报道,墨西哥渔民诺约拉出海时遭风暴袭击遇险,在海上漂浮了8天8夜,饥渴交迫的他在寒冷的夜晚多次产生幻觉,有关诺约拉机体的调节叙述错误的是( )
A.幻觉是由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兴奋引起的
B.通过神经调节可使胰岛β细胞活动增强,维持血糖浓度
C.缺水导致内环境Na+浓度升高,使体内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变大
D.寒冷环境中,脂肪代谢的酶系统被激活,脂肪被分解氧化,释放能量
22.(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赤霉素及萌发密度对戟叶酸模种子萌发的影响。种子分低密度、中密度、高密度和有无赤霉素合并6组处理。将经过不同处理放有种子的培养皿置于温室中进行萌发。一段时间后获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不同萌发密度和赤霉素处理下50%种子萌发皿数随时间的变化
A.4月3日出现50%种子萌发的培养皿,随后培养皿数增加较快
B.该实验每组处理至少需要使用30只培养皿,即设置多个重复
C.赤霉素处理推迟了每个培养皿中种子萌发数量超过50%的时间
D.本实验中萌发密度和赤霉素对戟叶酸模种子的萌发都有显著影响
23.(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棉花纤维由纤维细胞形成。蔗糖经膜蛋白SUT转运进入纤维细胞后逐渐积累,在纤维细胞的加厚期被大量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研究人员用普通棉花品系培育了SUT表达水平高的品系F,检测两品系植株开花后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蔗糖在叶绿体内合成再转运到植物其他部位
B.曲线甲表示普通棉花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
C.提高SUT的表达水平会使纤维细胞加厚期提前
D.曲线乙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蔗糖水解后参与细胞呼吸
二、多选题
24.(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膝反射需要伸肌和屈肌共同完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膝反射发生时涉及5个神经元,其中2个是传出神经元
B.反射发生时各突触释放的递质均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C.膝反射的反射中枢位于脊髓中,但也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影响
D.适宜强度刺激刺激肌梭后,机体伸肌收缩和屈肌舒张共同完成膝反射
25.(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某种植物的E基因决定花粉的可育程度,F基因决定植株是否存活。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某抗病基因导入EEFF植株的受精卵,获得改造后的EeFF和EEFf两种植株(e和f分别指抗病基因插入E和F基因),e基因会使花粉的育性减少1/2。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从E和F基因的角度分析,插入抗病基因,其变异类型为基因重组
B.♂EeFF x ♀EEFF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F1 中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3
C.选择EeFF与EEFf进行杂交,再让F1中基因型为EeFf的植株自交,若两对基因的遗传满足自由组合定律,则F2中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1/12
D.抗病植株中,若同一植株所产生的花粉育性都相同,则这些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有3种
三、综合题
26.(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如图1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 2为该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营养结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1中过程①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是 ,如图2中的A、B、C、D为放养的四种鱼,图1中和A、B、C、D对应的成分是 。
(2)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为渔业捕捞提供依据,捕鱼时还可以通过控制网眼的大小,获得体型较大的鱼,以提高经济效益,并保持各种鱼的年龄组成为 。
(3)A,B,C,D四种鱼分别生活在鱼塘不同水层,体现该鱼塘群落的 结构。
(4)如果养殖户向鱼塘中投放了过多的饵料,残余饵料会沉到水底,导致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加强,水体溶氧量 (降低/升高),鱼类大量死亡,水质恶化,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是有限的。
27.(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果蝇展翅和正常翅由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红眼和白眼由另一对基因(A、a)控制。已知亲本果蝇中有部分果蝇存在眼色基因所在片段缺失(缺失纯合子不能存活)。现将展翅红眼雄果蝇和若干只展翅白眼雌果蝇杂交,得到F1。取F1中展翅红眼雌果蝇和展翅白眼雄果蝇随机交配得到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展翅红眼 展翅白眼 正常翅红眼 正常翅白眼
雌性个体 8/45 8/45 4/45 4/45
雄性个体 8/45 6/45 4/45 3/45
注:缺失基因用符号“-”表示,a-表示缺失杂合子,一表示缺失纯合子。
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展翅和正常翅的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其遗传符合 定律;F2中展翅和正常翅分离比不为3:1的原因是 。
(2)F1展翅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
(3)取F2展翅白眼雌果蝇和展翅红眼雄果蝇相互交配,F3中正常翅雄果蝇的比例为 。
(4)如果用测交方法检测F2中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预期结果为 ,则为纯合子;预期结果为 ,则为杂合子。请用遗传图解表示该果蝇为杂合子的检测过程 。
28.(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1)果醋是以水果为主要原料,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酿制成的一种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的酸性调味品,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饮用。果醋的生产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某工厂山药胡萝卜果醋的制作流程如下图。请回答问题:
山药汁、胡萝卜汁制备→成分调制→酒精发酵→醋酸发酵→过滤→调配→包装灭菌→成品果醋
Ⅰ.在山药胡萝卜果酒制作阶段有时出现酒变酸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发酵装置密闭不严,导致 生长繁殖;也可能是发酵液中混有 ,发酵产生了乳酸。
Ⅱ.研究小组通过实验发现,从28℃到32℃醋酸转化率越来越高,但无法确定发酵最佳温度。为确定山药胡萝卜果醋发酵最佳温度,
研究小组需要做的工作是继续 ,并检测 ,最终确定 的温度为最佳发酵温度。
Ⅲ.在制备果汁时,往往添加适量的黑曲霉提取液,其中含有的 可水解果胶,从而使果汁澄清。在纯化所需黑曲霉时,采用平板划线法接种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第一划线区域上都不间断长满菌落,第二划线区域几乎无菌落,此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纯化得到的菌种可用划线法接种于 ,培养一定时间后保存。
(2)运用动物体细胞融合技术可实现基因定位,研究发现:用人体细胞与小鼠体细胞进行杂交得到的杂种细胞含有双方的染色体。杂种细胞在持续分裂过程中保留鼠的染色体而人类染色体则会逐渐丢失,最后只剩一条或几条。下图表示人的缺乏HGPRT酶的突变细胞株(HGPKT)和小鼠的缺乏TK酶的细胞株(TK)融合后并在HAT培养液中培养的过程,结果表明最终人的染色体在融合细胞中仅存有3号染色体或17号染色体或两者都有。已知只有同时其有HGPRT酶和TK酶的融合细胞才可在HAT培养液中长期存活与繁殖。
Ⅰ.体细胞杂交克服了 ,过程①常用的生物方法是 。还可以使用电融合技术,即在低压交流电场中击穿 ,导致胞质融合。
Ⅱ.过程②中,为了防止细菌的污染,所用培养液应该添加一定量的 ,此外还要定期用酶处理细胞,使 的细胞脱落形成细胞悬液。
Ⅲ.从培养过程看,HAT培养液不仅能提供养料,还起 作用。
Ⅳ.从图示结果看,可以确定人的TK酶基因位于 号染色体;该方法可以对鼠基因定位吗? 。
29.(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研究结果表明:除草剂2,4-D的使用对土壤生物群落中真菌数量有着明显影响,当浓度为5mg/kg时,土壤中真菌数量没有明显改变;当浓度为25mg/kg时,真菌数有明显下降但能逐渐恢复;当浓度等于或超过50mg/kg时,真菌数位明显下降且无法恢复。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对上述结果进行验证。
实验材料:未使用除草剂2,4-D的土壤、浓度为50mg/kg的2,4-D溶液、蒸馏水、培养皿若干个、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
(要求与说明:真菌计数的具体操作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1)请补充完善下列实验思路:
①用蒸馏水和50mg/kg的2,4-D配制浓度为5mg/kg、25mg/kg的2,4-D溶液;
②取一定量的土壤并制成 ,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在显微镜下计数并记录;
③取4组培养皿,各加上 ,并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浓度为5mg/kg、25mg/kg、50mg/kg的2,4-D溶液,另一组 ;
④ ;
⑤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2)预测实验结果 (设计一个坐标,用曲线图表示检测结果)。
(3)分析与讨论:
①在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时,细胞计数时,见到压在方格线上的细胞如何计数? ;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以避免 ,减少误差。该实验还可以利用 (仪器)测定溶液的浑浊度,来估算真菌的数量。
②该实验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请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分析不能过量施用2,4-D的原因: 。
四、实验题
30.(2020高三上·浙江开学考)水杨酸(SA)在植物体许多代谢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者以黄瓜幼苗为材料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
组 别 第1~3天 第4~9天 第10天
叶面喷洒 日温/夜温 光照 日温/夜温 光照 分组 检测
A H2O 25 ℃/18 ℃ 适宜 25 ℃/18 ℃ 适宜 A1 光合速率
A2 G基因表达量
B ? 25 ℃/18 ℃ 适宜 18 ℃/12 ℃ 弱光 B1 光合速率
B2 G基因表达量
C SA 25 ℃/18 ℃ 适宜 18 ℃/12 ℃ 弱光 C1 光合速率
C2 G基因表达量
(1)设计实验时,下列选项可以不用考虑的是______。(填写相应字母)
A.每组均用一株幼苗作为材料 B.幼苗进行随机分组
C.所选幼苗长势相同 D.重复进行实验
(2)实验中A 组为 组,B组叶面应喷洒 。检测光合速率之前,应 (填“诱导气孔开放”“诱导气孔关闭”或“不做处理”),以保证CO2供应充足使结果更科学准确。
(3)实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
①检测结果表明,在低温、弱光条件下黄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 ,但提前外施SA可明显减轻 的影响。
②G基因表达量检测结果表明,SA的上述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 光合作用相关的酶的合成以达到适应不良条件胁迫的能力。
(4)该实验的目的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A、臭氧层能吸收多种射线,特别是紫外线,对人类和其他生物起保护作用,A正确;
B、酸雨中含有的少量重金属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B错误;
C、二氧化碳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热平衡,导致全球变暖,C正确;
D、监测城市空气质量时需要公布的项目有SO2含量、总悬浮颗粒和氮氧化物含量等,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减少、酸雨、温室效应等。
2.【答案】D
【知识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解析】【解答】A、白化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与染色体无关,A错误;
B、唇腭裂属于多基因遗传病,与染色体无关,B错误;
C、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疾病,C错误;
D、特纳氏综合征属于X染色体缺少的疾病,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3.【答案】C
【知识点】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A、染色质中主要由DNA、蛋白质构成,还含有少量RNA,A正确;
B、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因此酵母菌的细胞核中存在核小体,B正确;
C、普通光镜下可观察到染色体,但观察不到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C错误;
D、核小体有DNA,因此含有C、H、O、N、P元素,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染色体是真核生物特有结构,因此核小体在真核生物的细胞核中存在,其中的DNA也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的,且组成元素为C、H、O、N、P。
4.【答案】C
【知识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解析】【解答】A、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只能由配子发育而来,则一定为单倍体,A正确;
B、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B正确;
C、不是所有生物都有性别之分,没有性别之分的生物,其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没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之分,有性别之分的生物,其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也不一定既含有常染色也含有性染色体,如蜜蜂,C错误;
D、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所有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因此染色体的DNA的碱基序列不同,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5.【答案】D
【知识点】细胞分化及其意义;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的凋亡;细胞癌变的原因
【解析】【解答】A、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衰老色素积累的产物,A错误;
B、单性植物中花器官的退化是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是由基因控制的,属于细胞凋亡,B错误;
C、海拉细胞是一种癌细胞,存活至今,由于发生多次突变,所以染色体不正常,C错误;
D、健康成人体内也存在细胞分化、衰老、凋亡,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衰老细胞的特征有: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萋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有些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3、细胞凋亡是指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决定生命的过程。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6.【答案】A
【知识点】质壁分离和复原
【解析】【解答】A、发生质壁分离时,细胞逐渐失水,其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A正确;
B、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时,表皮细胞的液泡逐渐变浅,B错误;
C、当细胞质壁分离结束时,仍然有水分子进出表皮细胞,C错误;
D、当胭脂红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时,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当胭脂红溶液浓度过高时,细胞失水过低死亡,则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既发生了质壁分离。
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2、胭脂红是大分子化合物,不能透过生物膜;由于细胞液无色,因此可以依据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的颜色区域大小,可判断细胞是发生质壁分离还是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7.【答案】B
【知识点】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图中能产生ATP的过程只有①②,③过程不释放能量,没有ATP产生,A错误;
B、过程①③都属于无氧呼吸,过程②属于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所以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正确;
C、丙酮酸转化为酒精的过程中不产生[H],C错误;
D、酒精以自由扩散的方式排出肌细胞,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为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②为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③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物为酒精。2、在酸性条件下,酒精与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呈现灰绿色。
8.【答案】C
【知识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解答】A、促红细胞生长素(ESF)是一种糖蛋白激素,口服ESF会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等分解,不可以治疗某些贫血类疾病,A错误;
B、骨髓造血组织具有接收ESF的受体蛋白,从而改善缺氧,红细胞上没有,B错误;
C、肝脏中的ESF原的生成受ESF浓度的调反馈节,C正确;
D、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还能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调节,但巨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不同激素的化学组成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9.【答案】C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A、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
B、特殊极端的环境条件直接对超深渊狮子鱼个体的表现型进行选择,B错误;
C、因自然选择,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使得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C正确;
D、狮子鱼与超深渊狮子鱼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0.【答案】C
【知识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不能消灭病毒,A错误;
B、每个淋巴细胞表面有多种受体分子,一种受体识别一种抗原,B错误;
C、两次或多次接种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
D、T细胞直接受到抗原可分化为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细胞免疫的大致过程: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11.【答案】A
【知识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新冠病毒导致肺炎是因为人体呼吸道上皮细胞和肺泡细胞等细胞表面ACE2蛋白大量表达,易引起病毒入侵,病毒首先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大量增殖,然后扩散至肺部引起肺炎,A错误;
B、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遗传物质若发生改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不一定会导致蛋白质的结构改变,B正确;
C、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增殖,对病毒没有预防和治疗的效果,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病毒通过自身的S蛋白与人体某些细胞表面的ACE2蛋白结合入侵细胞,因此抑制S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可能阻断病毒侵染,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DNA或RNA)构成,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活细胞,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由题干信息可知,新型冠状病毒属于RNA病毒,其侵入细胞是通过自身的S蛋白与人体某些细胞表面的ACE2蛋白结合,侵入细胞后利用细胞内的酶、核糖体、原料等合成身物质进行增殖。
12.【答案】B
【知识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解析】【解答】A、进入间期的细胞,有的在合成整个分裂期所需的蛋白质,有的在进行DNA的复制,A错误;
B、视野中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因为间期时间较长,B正确;
C、处于有丝分裂末期的期细胞,细胞中央会形成细胞板,C错误;
D、若在该视野中找不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则应该移动装片,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有丝分裂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间期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适度生长。分裂期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后期着丝点分裂,细胞核中的染色体被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末期染色体和纺锤体消失,重新出现核膜和核仁。、
13.【答案】C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解答】A、搅拌不充分影响35S标记组,培养时间不当影响32P标记组,A错误;
B、噬菌体DNA在细菌体内复制利用的是自身的模板和寄主细胞的原料,B错误;
C、若噬菌体DNA复制了三次,则含有32P的噬菌体有2个,子代总数共8个,占1/4,C正确;
D、因为噬菌体营寄生生活,DNA复制发生在宿主细胞内,不可选用其作为探究DNA的复制过程的实验材料,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噬菌体的结构只含:蛋白质外壳(C、H、O、N、S)和DNA(C、H、O、N、P);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14.【答案】C
【知识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单倍体育种
【解析】【解答】A、果蝇棒眼性状的出现是X 染色体中某一片段重复造成的,A正确;
B、单倍体育种过程中涉及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B正确;
C、进行有性生殖的高等生物,基因突变的概率比较小,但是发生基因重组的概率是比较高的,C错误;
D、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可导致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进而实现基因重组,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果蝇棒眼性状的出现是由于X染色体上的一个小片段的串联重复所造成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单倍体育种过程中涉及到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而基因重组非常普遍。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自由组合型,即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即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四分体时期) ,
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新组合。
15.【答案】D
【知识点】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A、①④过程均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②过程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③过程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形成,A错误;
B、①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B错误;
C、①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④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C错误;
D、不同的细胞中同一段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有区别,因此同一基因可以控制合成不同的蛋白质,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图示是a-原肌球蛋白基因在不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过程,①表示a-原肌球蛋白基因转录形成前体RNA,②表示剪去前体RNA无意义片段,③表示在不同细胞中进行选择性剪接形成成熟的mRNA,④表示成熟的mRNA翻译形成蛋白质。
16.【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组织培养基的成分及作用;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详细)
【解析】【解答】A、离体的植物组织经过消毒后,通过无菌操作将外植体平铺于培养基表面或者插入培养基,A错误;
B、DNA连接酶不能识别目的基因,但是可以连接目的基因与载体,B错误;
C、配置植物组织培养基时,为了降低称量误差,可以先配置母液,用时稀释,C正确;
D、用抗原抗体杂交鉴定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片段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要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连接起来,需先选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使之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再用DNA连接酶将二者连接,以形成重组DNA分子。2、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插入,②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③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17.【答案】D
【知识点】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解析】【解答】A、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只有乳酸没有CO2,A错误;
B、破伤风芽孢杆菌是厌氧菌,伤口较浅时,破伤风芽孢杆菌不容易繁殖,B错误;
C、制作馒头时面团因酵母进行无氧呼吸产生气体而发起,C错误;
D、农田定期排水可避免农作物根系厌氧呼吸产生酒精而腐烂,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主要有:
(1)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
(2)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原理酿酒,利用其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制作面包、馒头。
(3)利用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的原理制作酸奶、泡菜。
(4)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
(5)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引起破伤风。
(6)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为了防止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
(7)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
(8)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
18.【答案】B
【知识点】泡菜的制作
【解析】【解答】A、整个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A错误;
B、已腌制过的泡菜汁含有乳酸菌,可为泡菜发酵提供菌种,因此为了缩短发酵时间,可加入已腌制过的泡菜汁,B正确;
C、热水短时处理蔬菜的目的是破坏细胞膜,有利于营养物质流出,C错误;
D、用光电比色法测定泡菜样品溶液光密度值时,光源最好是550nm的光,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分解为乳酸。泡菜的制作流程主要是:选择材料、配置盐水、调味装坛、密封腌制,制作泡菜时,需要控制的主要因素有腌制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等。
19.【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如蚯蚓是分解者,蚯蚓体内的能量在蚯蚓被捕食之后可以流入消费者体内,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所以不能再流入生产者体内,A错误;
B、当群落演替达到顶极状态时,其总初级生产量和所有生物的呼吸量相等,B错误;
C、与适当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没有放牧的草原,植物生长稠密,植物之间为了获得空间、营养等,竞争激烈程度更大,C正确;
D、海洋中的含碳量是大气圈含碳量的50倍,但CO2还能通过扩散作用从大气圈得到补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
20.【答案】C
【知识点】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含有4个染色体组,根据图乙可知,一个染色体组含有4条染色体,由于两条性染色体形态不同,则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应有5种,A错误;
B、由分析可知,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无同源染色体,因此含有2套该生物的遗传信息,B错误;
C、由分析可知,乙图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该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有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即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
D、由于染色体①和②是染色体经过复制后形成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所得,而根据乙图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可知,没有发生交叉互换,因此若染色体①上有基因B,染色体②的相同位点上有基因b,则其原因应是基因突变,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图甲中,由于该细胞为二倍体雄性动物细胞,根据ab、ef段细胞内染色体组数均为2,而cd段染色体组数为4,可推断该曲线表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且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图乙中,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且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两极,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21.【答案】B
【知识点】体温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幻觉是由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兴奋引起的,A正确;
B、通过神经调节可使胰岛A细胞分泌更多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等方式来维持血糖浓度,B错误;
C、缺水导致内环境Na+浓度升高,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使体内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变大,C正确;
D、寒冷环境中,脂肪代谢的酶系统被激活,脂肪被分解氧化,释放能量,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寒冷刺激会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通过反射弧传到效应器引发相应反应,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等方式减少散热和骨骼肌战栗等方式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平衡。饥饿刺激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胰岛A细胞分泌更多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等方式来维持血糖浓度。
22.【答案】C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A、如图所示,在4月3日出现50%种子萌发的培养皿,随后培养皿数逐天增加,A正确;
B、在4月13日,50%种子萌发皿数最多,达到30只,因此实验中每组处理至少需要使用30只培养皿,B正确;
C、从4月3日到4月9日,在相同时间内,赤霉素处理组比无赤霉素处理组50%种子萌发皿数少,说明赤霉素处理可以推迟培养皿中种子萌发数量超过50%的时间,但是从4月9日开始,低萌发密度下,在相同时间内,赤霉素处理组比无赤霉素处理组50%种子萌发皿数多,C错误;
D、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相同萌发密度下,赤霉素对戟叶酸模种子的萌发有显著影响,在无赤霉素作用时,萌发密度对戟叶酸模种子的萌发有显著影响,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23.【答案】C
【知识点】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解析】【解答】A、蔗糖在叶绿体外细胞质中合成,通过筛管等运输,经膜蛋白SUT转运进入纤维细胞,不是在纤维细胞中合成的,A错误;
B、品系F中的SUT表达水平提高,对蔗糖的运输增加,分析曲线可知,甲曲线蔗糖含量的最高值大于乙且上升的时间早于乙,所以曲线甲应为品系F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B错误;
C、甲曲线蔗糖含量下降的时间早于乙曲线,故提高SUT的表达水平会使纤维细胞加厚期提前,C正确;
D、由题干信息“蔗糖在纤维细胞的加厚期被大量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可知,15-18天曲线乙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蔗糖被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题图,甲乙曲线蔗糖含量都是先上升是因为蔗糖经膜蛋白SUT转运进入纤维细胞后积累,随后蔗糖含量下降是因为在纤维细胞的加厚期被大量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造成的。品系F中的SUT表达水平提高,对蔗糖的运输增加,而甲曲线蔗糖含量的最高值大于乙且上升的时间早于乙,所以曲线甲应为品系F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
24.【答案】A,B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膝反射共有4个神经元参与,其中两个为传出神经元,一个与伸肌相连,一个与屈肌相连,故A项错误;
B、膝反射最后引起伸肌收缩,屈肌舒张,所以与屈肌相连的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并未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动作电位,故B项错误;
C、膝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灰质内,但是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控制,所以也会受大脑皮层影响,故C项正确;
D、刺激肌梭后,引起伸肌收缩,屈肌舒张,从而完成膝反射,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AB。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25.【答案】B,D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A、从E和F基因的角度分析,插入抗病基因,引起其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
B、♂EeFF×♀EEFF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EEFF只产生一种基因型为EF的配子,EeFF作为父本时,e基因会使花粉的育性减少1/2,故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EF:eF=2:1,F1中EEFF:EeFF=2:1,所以F1中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3,B正确;
C、Ee植株产生的雌配子及其比例为E:e=1:1,产生的花粉(雄配子)及其比例为E:e=2:1,因此Ee植株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EE:Ee:ee=2:3:1;Ff植株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FF:Ff:ff(死亡)=1:2:1,即FF:Ff=1:2;F1中基因型为EeFf的植株自交,若两对基因的遗传满足自由组合定律,则F2中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2/6EE×1/3FF=8/9,C错误;
D、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有EEFf、EeFf、eeFf、EeFF、eeFF,共5种,若同一植株所产生的花粉育性都相同,只有EEFf,eeFf,eeFF这三种,D正确。
故答案为:BD。
【分析】E基因决定花粉的可育程度,F基因决定植株是否存活,e和f分别指抗病基因插入E和F基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6.【答案】(1)细胞呼吸;丙
(2)种群密度;增长型
(3)垂直
(4)降低;自我调节能力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1)过程①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是细胞呼吸。图2中的A、B、C、D表示消费者,和图1中对应的是丙。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捕鱼时可以通过控制网眼的大小,获得体型较大的鱼,使得生存下来的幼年个体居多,因此保持各种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3)A、B、C、D四种鱼分别生活在鱼塘不同水层,体现该鱼塘群落的垂直结构。
(4)残余饵料沉到水底会导致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加强,微生物主要通过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因此水体溶氧量降低,引起鱼类因缺氧而大量死亡,水质恶化,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分析】图1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其中甲是大气中的CO2库,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过程①表示细胞呼吸②主要表示光合作用③表示捕食关系④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图 2为该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营养结构关系,其中A、B、C、D为放养的四种鱼,鱼为消费者。
27.【答案】(1)常;基因的分离;DD纯合致死
(2)DdXAXa : DdXAX- = 3:1
(3)7/45
(4)雌:雄=1:1;雌:雄=2:1;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1)由分析可知,控制展翅和正常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F2中展翅和正常翅分离比不为3:1,而是2:1,其原因是DD纯合致死。
(2)由分析可知,F2雄性中红眼:白眼=(8/45+4/45):(6/45+3/45)=4:3,雄性白眼中有1/4死了,也就是F1雌性产生的Xa : X- =3:1,因此亲本F1中红眼雌果蝇为XAXa和XAX- ,比例为3:1,亲本F1中白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aY。F2中展翅:正常=2:1,因此亲本F1中展翅雌雄果蝇基因型都是Dd。因此F1展翅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dXAXa: DdXAX- = 3:1。
(3)由上述分析可知,F2展翅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DdXaXa和 DdXaX- ,比例为3:1,F2展翅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DdXAY,F3中正常翅(dd)占的比例为1/3。F3中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1×1/2):(7/8×1/2)=8:7,故F3中正常翅雄果蝇的比例为1/3×7/15=7/45。
(4)由分析可知,F2中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或 XaX-,用测交方法检测F2中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若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纯合子),则后代基因型以及比例为XaXa:XaY=1:1,则雌:雄=1:1。若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X- (杂合子),则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以及比例为XaXa:XaX-:XaY:X-Y-=1:1:1:1, X-Y缺失纯合子不能存活,因此雌:雄=2:1。该果蝇为杂合子的检测过程遗传图解如下:
【分析】解:F2雌性中展翅:正常=2:1,雄性中展翅:正常=2:1,说明该性状与性无关,说明控制展翅和正常翅的基因(D、d)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展翅为显性性状,显性纯合子DD致死。F2雌性中红眼:白眼=1:1,F2雄性中红眼:白眼=(8/45+4/45):(6/45+3/45)=12:9,该性状与性别有关,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为显性性状。
28.【答案】(1)醋酸菌;乳酸菌;继续升高发酵温度;醋酸转化率;最高的醋酸转化率对应;果胶酶;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就划线/未从第一区域末端开始划线;斜面
(2)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生殖隔离);用灭活的病毒诱导融合;质膜脂双层;抗生素;贴壁生长;选择;17;不能
【知识点】果酒果醋的制作;细胞融合的方法
【解析】【解答】(1)Ⅰ.根据题意分析,在果酒制作过程中出现酒变酸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发酵装置密闭不严,导致醋酸菌生长繁殖,产生醋酸;也可能是发酵液中混有乳酸菌发酵产生的乳酸。
Ⅱ.根据题意分析,已知从28℃到32℃醋酸转化率越来越高,但仍然无法确定发酵最佳温度,则应该继续升高发酵温度,检测发酵醋酸转化率,最高的醋酸转化率对应的温度即为最佳发酵温度。
Ⅲ.在制备果汁时,往往添加适量的黑曲霉提取液,其中含有的果胶酶可水解果胶,从而使果汁澄清。在纯化所需黑曲霉时,采用平板划线法接种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第一划线区域上都不间断长满菌落,第二划线区域几乎无菌落,此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就划线或者未从第一区域末端开始划线。纯化得到的菌种可用划线法接种于固体斜面培养基,培养一定时间后保存。
(2)
Ⅰ.体细胞杂交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生殖隔离),过程①常用的生物方法是用灭活的病毒诱导融合。还可以使用电融合技术,即在低压交流电场中击穿质膜脂双层导致胞质融合。
Ⅱ.过程②即动物细胞培养,为了防止细菌的污染,所用培养液应该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此外还要定期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细胞,使贴壁生长的细胞脱落形成细胞悬液。否则会出现贴壁生长的现象,进而出现接触抑制。
Ⅲ.从培养过程看,HAT培养液不仅能提供养料,还起选择作用。
Ⅳ.由题意可知图中表示的是人缺乏HGPRT酶的突变细胞株和小鼠的缺乏TK酶的细胞株(TK)融合后并在HAT培养液中培养结果,且只有同时其有HGPRT酶和TK酶的融合细胞才可在HAT培养液中长期存活与繁殖,在杂种细胞在持续分裂过程中保留鼠的染色体而人类染色体则会逐渐丢失,最后只剩一条或几条。而结果显示能存活的杂种细胞必须含有人的17号染色体,所以可以确定TK酶基因位于人的17号染色体上。因为在分裂过程中只是人类的染色体会逐渐丢失,所以不能用于对鼠基因的定位。
【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是;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为 ;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为 。
参与果酯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29.【答案】(1)土壤悬液;适量且等量的土壤;不加;每隔一段时间,重复步骤②(或答: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土壤中真菌的数量)
(2)
(3)只计左线和上线上的细胞;重复计数;比浊计(比色计或者分光光度计);真菌属于分解者,过量2,4-D影响真菌数量而影响生态系统中土壤物质的分解。
【知识点】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的作用;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解析】【解答】(1)因为本实验要探究除草剂2,4-D的使用对土壤生物群落中真菌数量有着明显影响,故自变量是除草剂2,4-D浓度,因变量为土壤生物群落中真菌数量,对照实验可用蒸馏水。故实验思路可设计为:①用蒸馏水和50mg/kg的2,4-D配制浓度为5mg/kg、25mg/kg的2,4-D溶液;②取一定量的土壤并制成土壤悬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在显微镜下计数并记录;③取4组培养皿,各加上适量且等量的土壤,并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浓度为5mg/kg、25mg/kg、50mg/kg的2,4-D溶液,另一组不加;④每隔一段时间,重复步骤②(或答: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土壤中真菌的数量);⑤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2)当浓度为5mg/kg时,土壤中真菌数量没有明显改变;当浓度为25mg/kg时,真菌数量有明显下降但能逐渐恢复;当浓度等于或超过50mg/kg时,真菌数量明显下降且无法恢复,因此预测实验结果:
(3)分析与讨论:①在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时,细胞计数时,见到压在方格线上的细胞只计左线和上线上的细胞;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以避免重复计数,减少误差。该实验还可以利用比浊计(比色计或者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的浑浊度,来估算真菌的数量。②过量2,4-D影响真菌数量而影响生态系统中土壤物质的分解,因此不能过量施用2,4-D。
【分析】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平行重复原则、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和等量性原则。要注意在解题的过程中的分清楚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等。
30.【答案】(1)A
(2)对照;(等量)H2O;诱导气孔开放
(3)明显降低;低温、弱光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促进
(4)探究水杨酸在低温、弱光条件下对黄瓜幼苗光合速率和G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1)设计实验时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和重复性原则,所以本实验所选幼苗长势相同、幼苗进行随机分组、重复进行实验;
(2)实验中A组用清水处理属于对照组; B组是C组的对照,所以叶面应喷洒等量清水;检测光合速率之前,应诱导气孔开放,以使结果更科学准确;
(3)①根据柱形图可知,在低温、弱光条件下黄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明显降低,但提前外施SA可明显减轻低温、弱光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②G基因表达量检测结果表明,SA的上述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促进光合作用相关的酶的合成,以达到适应不良条件的能力;
(4)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水杨酸,且条件是低温和弱光,检测的指标是光合作用,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水杨酸对低温、弱光条件下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分析】分析题干及表格可知,B组实验应为C组实验对照组,根据单一变量原则,B组叶面喷洒水。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