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回顾
1.窗含西岭千秋雪, 。
会当凌绝顶, 。
3.随风潜入夜, 。
朱门酒肉臭, 。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览众山小
润物细无声
路有冻死骨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2.
5.
4.
《春望》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春夜喜雨》
《望岳》
《绝句四首》
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
知人论世
登高
杜甫
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受意境特点来把握诗歌的主旨。(重点)
2、抓住诗眼,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笔下的“悲”。(难点)
缘景明情:
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一片混乱。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诵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清句读
3、读出感情
声音是流动的音符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杜甫
初读课文,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zhǔ
bìn
liáo
《登高 》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践离朗读
节奏:
七律一般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
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可作一停顿。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再读诗歌 置身诗境
请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然后思考: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的心情怎样?
作者的心情怎样?
在这首诗歌中:
我仿佛看到了……
我仿佛听到了……
我的心情是……
杜甫的心情是……
置身诗境
合作探究(一):
诗歌的首联、颔联描写了什么景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缘景明情
情在言语中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景物
特点
意境
风
渚
急:山高风急,给人寒冷之感
高:衬托出人的渺小
天
猿啸
哀:悲凉,空谷传响哀婉不绝
沙
鸟
白:
飞回:飞舞盘旋。易有无处停息、孤独无助之感
雄浑高远
肃杀冷清
苍凉悲壮
雄浑壮阔
落木
无边:空间之广
萧萧:连绵不绝
生命之短暂
长江
不尽:视野之远绝
滚滚:磅礴汹涌
时间之永恒
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
清:
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视听结合……
预习检查
诗歌的首联、颔联描写了什么景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6分)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这首诗通过写……的景象(具体描绘),构成了一幅……画面,营造了……的意境/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组织语言,链接高考
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
(景——境——情)
温馨提示:
如果运用了表现手法,则要明确运用了什么手法。
诗歌的首联、颔联描写了什么景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6分)
组织语言,链接高考
①这首诗通过写朔风凛冽,天高人小,孤猿哀鸣,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飞鸟盘旋,落叶纷纷,江水涛涛,(描图景)②构成了一幅空旷辽阔的秋景图,营造了雄浑高远、肃杀冷清、沉郁悲壮的意境(或氛围),(点氛围)③借景抒情,(点手法)抒发了作者孤独无依、生命短暂的感情。(析感情)
(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合作探究(二):
诗人为何而“悲”?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两联作简要分析。 (小组讨论,派代表进行展示,3分钟)
抓住诗眼,体会情感
情在言语中
(提示:宋人罗大经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中含有八层悲意,请找出“八悲”)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距离之远(漂泊之苦)
一年之尽头;一生之尽头
时间之长
羁旅在外
晚年
体衰
孤独
高迥处
抓住诗眼,体会情感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极其遗憾
白发日益增多
衰颓、失意
刚刚停下。说明一直借酒消愁
未过滤的酒
抓住诗眼,体会情感
景
首联
风、天、猿啸、
渚、沙、鸟
颔联
无边落木
不尽江水
情
颈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尾联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悲
常年漂泊、年老多病孤苦无依、国运艰难壮志难酬、潦倒失意
总结、尝试背诵
登高
雄浑高远
萧杀冷清
苍凉悲壮
雄浑壮阔
忧国忧民
伤时叹己
学完本课后,
你的收获是什么?
还存在什么疑问?
质疑解难
纸上谈兵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作业布置:读下面的诗,结合课本注释,按要求答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xì)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zhēn)。
问题: 诗歌描写了什么景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6分)
(小组合作,派代表发言)
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
(景——境——情)
(有手法点手法)
诵读要求:置身诗境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xì)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zhēn)。
分析景物特点
寒冷
凋伤
阴森萧瑟
波涛汹涌
阴沉密布
菊开两度
孤舟停泊
急促
加紧赶制
高高的城楼
捣衣声急促
意境:
孤寂肃杀
凄凉雄浑
萧瑟衰败
冷寂阔大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直接抒情:
离乱之苦
漂零之悲
故园之愁
触景生情
视听结合
组织语言,链接高考
问题: 诗歌描写了什么景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6分)
①这首诗通过写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江水波涛汹涌,风云阴沉密布,花开已两载,孤舟停泊,刀尺、捣衣声急促等景象,(描图景)②构成了一幅衰残阴沉的秋景图,营造了凄清衰败、萧瑟冷寂的氛围,(点氛围)③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点手法)抒发了作者的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析感情)
(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链接——暮砧(捣衣声)
捣衣声是古代诗歌思乡主题的典型意象。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称为“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炼”。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捶捣,通称“捣衣”。妇人一般晚上才有空,且往往在寒冬来临前的秋夜赶制冬衣。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声,在古诗中常被称为“清砧”、“寒砧”或“暮砧”,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感。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