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备课教案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 科 语文 年 级 高二 备课时间
单 元 第五单元 课 题 《六国论》 备课人
备课意图 (分析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设计备课的主要目的) 本文选自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备课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及论证方法,感受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行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真挚而迫切的爱国之心,培养学生有关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翻译能力及观照现实的写作意识。
教学目标
(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细致)
积累重要实词、虚词、文言文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了解古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及论证方法;
感受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行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真挚而迫切的爱国之心;
培养学生有关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翻译能力及观照现实的写作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卓越的政治见解,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辽等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行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真挚而迫切的爱国之心;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式。
教学准备
以多媒体课件结合朗诵音频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2课时
集 体 备 课 教 学 设 计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旧唐书·魏征传》有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是一面镜子。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生过无数令人感奋、发人醒悟的事件,也留下许多经验教训。人们在记录历史、追踪历史的同时,总会涌现出许多联想,引发出许多感叹,这中间又有多少英雄的喟叹、智者的思索和文人墨客的浪漫诗心。那就是历史的回声,它从遥远的过去传来,又将裹挟着我们的声音向着未来绵延而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苏洵的《六国论》来聆听古人对历史的评论。
作者介绍
苏洵(1009 — 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后人有诗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洵27岁始发奋读书,考进士、茂才等,皆不中。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洵率子苏轼、苏辙到汴京,深得翰林学士欧阳修赏识,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给了宋仁宗,名声大噪。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言必中时之过,对北宋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淡化笔势,改变文章节奏,缓和文章语气,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多体现于针砭时弊的文章中。主要作品有《嘉祐集》。
题目解说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六国论》,谈谈六国灭亡的道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
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国难当头,矛盾尖锐,苏洵针对这样的现实作此文,用于讽喻宋王。
教授新课
(一)听朗诵音频,纠正字音
赂lù秦? 六国互丧sàng? 率shuài 赂秦耶yé? 小则获邑yì? 思厥jué? 暴pù霜露? 无厌yàn? 草芥jiè? 洎jì牧以谗诛??当tǎng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liáng? 悲夫fú? 为wèi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xuē月割?
(二)疏通文意,把握文章论证结构
第一段提出了怎样的论点?
(1)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中心论点)
(2)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分论点二)
总 分 总
第二段从哪个角度,围绕哪个分论点展开论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赂
秦受贿所得 战胜而得
诸侯行贿所亡 战败而亡
祖先得地之难 子孙失地之易
三国割地之繁 所得平安之短
诸侯有限之地 暴秦无厌之欲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
(引用)(比喻)
第三段从哪个角度,围绕哪个分论点展开论证?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分论点二)
齐 与嬴不助五国 勿附于秦
燕 以荆为计速祸 不行刺客
(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
赵 牧以馋诛 用武不终 良将犹在
(例证)
胜负存亡 或未易量(假设论证)
第四段主要内容和结构作用?
内容:
重用谋臣 礼贤下士 团结一致 谋设图存之道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总结沉痛教训
结构:
由赂者、不赂者到六国 总结上文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开启下文
第五段是否游离中心论点?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创作背景:
①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
②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与辽夏60余战,败多胜少。
③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签订不平等条约,每年向辽缴纳“岁币”。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与秦皆诸侯 不赂而胜之势
对比
讽谏
(宋)
以天下之大 从破亡之故事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画龙点睛 讽喻现实
六、课堂小结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二部分(2-3)?:?论证分论点。
第一层(2)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层(3)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部分(4-5)?:?作出结论。
第一层(4)?:总结六国教训,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第二层(5)?:?讽谏宋王朝,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七、作业
阅读苏辙《六国论》最后一段,比较二者异同
第二课时
回顾旧课,巩固新知
六国论:(典范议论文)
论点明确
论据充实
论证方法丰富
论证过程严密
结合《六国论》认识议论文的特点和要求,得到写作启发
启示一:论证逻辑要严密
1.论点严密,不留漏洞
D1.“六国破....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思维训练:我敢大胆地说:“我们江西的学生都非常优秀。?”
2.层次清晰,顺序合理
层次清晰
第一部分(1)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引论,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2-3)?:论证分论点。(本论,分析问题)
第三部分(4-5)?:作出结论。(结论,解决问题)
顺序合理
D2.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3.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示例:
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第一要敬业。
第二要乐业。
——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常见逻辑顺序:
①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②事理逻辑顺序: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主到次,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等。
用词准确,态度适中。
D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5.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示例:
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思维训练:
只要我们朝着目标不懈努力,就一定能抵达梦想的彼岸。
启示二:论证方法要丰富
六国灭亡史实——举例(事实)一证明观点正确性
秦/六国/秦与六国一对比——证明破灭必然性
“古人云:?...”——引用、道理、比喻一增强说服力,生动形象
向使三国——假设-一--进一步回扣观点
常见论证方法:
①事实论证:
举例论证,列举具体事例论证论点,使论证具体而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
用科学原理或谚语、格言等论证论点,使论证深入权威。
③对比论证:
比较事物的相反属性来揭示论点,突出强调。
④比喻论证:
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观点。使道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三)启示三:细节想象要动人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示例: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自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四)启示四:情感态度要鲜明
秦:?暴秦之欲无厌(讨厌、痛恨)
韩魏楚: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痛心、批判)
齐燕赵: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遗憾、惋惜)
示例: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五)启示五:观照现实心怀天下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铁肩担道义,辣(妙)手著文章——杨继盛/李大钊
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
——习近平
示例:
杜牧《阿房宫赋》从秦亡的教训立意,提出“秦爱纷奢”而亡国,借古讽今: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重蹈秦亡之覆辙。
杜甫三吏三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乱世飘泊之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表达了对饱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一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注: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的悲壮,抒发了作者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深沉。
1.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I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
2.承担记录、书写、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反映我们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习近平
课堂小结
一篇典范的议论文应该做到:
(1)论证逻辑严密
1.论点严密,不留漏洞。
2.层次清晰,顺序合理。
用词准确,态度适中。
论证方法丰富
1.事实论证
2.道理论证
3.对比论证
4.比喻论证
(3)细节想象动人
(4)情感态度鲜明
作业布置
1.预习新课2.撰写一篇议论文
板书设计
“赂” 赂者:韩魏楚
不赂者:燕赵齐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学生动态,不能自顾自讲演;
2.课堂讲课节奏要合理,教态自然;
3.ppt的制作要充分考虑字体字号以及内容多少;
4.课堂应多提问、多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