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10小题,10分)
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功施到今 施:施加
B.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携带
C.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主持、掌握
D.于反覆不宜卤莽 反覆:反复无常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唯君图之 唯:希望 ②辟邪说 辟:开辟
③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恩惠 ④素善留候张良 善:善良
⑤终必不蒙见察 察:查看 ⑥凡百元首 凡百:所有的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①④⑥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暴霜露 B.不复一一自辨
C.故今具道所以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冀君实或见恕也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B.六王毕,四海一 群贤毕至
C.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操童子业
D.而今安在哉 思国之安者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役聪明之耳目 B.约为婚姻
C.故略上报 D.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现象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作状,像翅膀一样
B.蚕食诸侯 名词作状语,像蚕那样
C.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名词作状语,在......之下
D.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名词作动词,办(事)
7.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B.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C.苟以天下之大 D.何厌之有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现象分组正确的一项是( )
①阙秦以利晋 ②日削月割 ③强公室 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⑤以膏泽斯民 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⑦辇来于秦 ⑧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A.①②⑦/③④⑧/⑤/⑥ B.①③⑧/②⑦/④⑤/⑥
C.①③/②⑦/④⑤/⑥⑧ D.①③⑧/②⑦/④⑤⑥
9.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江南金锡不为用
A.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B.举以予人
C.以谓受命于人主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0.下列各项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一律”是西方古典主义戏剧的主导原则,要求戏剧有时间、地点和行动(情节)的一致。
B.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C.卿是古代对女子的敬称。或用于君对臣的称谓,或用于朋友、夫妻之间的爱称。如“荆卿”。
D.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的柳宗元、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随着近年全球化进入退潮期,在人口红利与工业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外向型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土地财政收紧和老龄化加剧等因素的交叠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进入了新旧动能转换期。这给城镇化空间带来了重要变化,突出表现在全国城市增长的显著分化。人口持续向主要城市群、都市圈及省会以上特大城市集聚。同时,局部收缩作为另一面也同步浮现。在我国660多个建制市(地级和县级市)中,约有80个人口流失的“收缩型城市”。
“收缩型城市”这一概念萌芽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对人口流失和城市衰退等问题的关注,后由两位德国学者在鲁尔转型研究中正式提出。伴随着21世纪初美欧房屋止赎和债务危机的发酵,“收缩型城市”的使用语境不断扩展,也指那些长期难以逆转低迷发展势头、人口不断流失的城市。当时,这一现象虽得到学界和政策界的关注,却仍被视为城市发展历程中一个短暂可逆的局部现象。但多年来,欧美收缩城市治理效果并不显著,而“收缩”又如传染般继续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蔓延,这引起了城市理论界和规划政策界的反思:收缩的现象或许已超出了个体城市增长和衰落的解释范畴,其也许并非只是发生在少数城市身上的一个短期可逆的过程,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个结构性的长期过程。
回到中国的语境中,如前所述,当一些大城市、都市圈不断扩容时,一些市县正向着另一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滑去。个别城市出现的“空城”、“鬼城”、“空心化”等问题,正是收缩现象比较激烈的呈现。中国“收缩型城市”,基本对应着三种类型:以东北城乡为代表的整体性收缩、以东部外向型工贸城市为代表的局部性收缩,以及大都市外围的中小城镇为代表的依附性收缩。
具体来说,首先,中国的城市化进一步走向大都市化,突出表现为大城市的都市(圈)化和城市群的不断发育成熟,并成为关键设施、人才智力和资本财富的汇聚平台,而都市圈与城市群外的边缘区域难免出现“收缩型城市”。其次,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城市化中期,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将进一步加快内陆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尤其是中西部省会城市人口吸纳能力将明显增强,并不断带动周边的中小城市人口回流。最后,除了“被动收缩”外,一线超大和资源环境相对脆弱的城市,其空间发展战略和规划逻辑将由“增量”转为“存量”甚至“减量”,成为“主动收缩”的城市。
面对“收缩型城市”这一新现象,如何积极制定有效的适应战略?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应以“网络联系论”更新“城市规模论”,转变传统“做大规模”和“盲目扩张”的思路,在双循环新格局下,立足实际,分析城市所处的生产网络位置和城市网络分工,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条件下构建兼顾“内、外”部联系的网络式发展范式,做到精明发展。此外,需积极应对收缩型城市的棕地(注:被遗弃、闲置的前工业和商业用地及设施)和空地治理,并与生态系统服务联动改善,发展“绿色空间存储”,为城市再开发储备土地,用绿地为收缩型城市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在发生“局部收缩”和老龄化并存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也要充分考虑匹配需求者,并通过有机更新来提升城市的活力与中心性,强化公共交通与各类服务中心的有机结合。由此,综合应对“收缩型城市”带来的城市治理新命题。
(摘编自吴康《“收缩型城市”带来治理新命题》,《光明日报》2021年04月1日)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城市增长显著分化是大城市人口都持续增长,多数小城市人口不断流失。
B.中国收缩型城市指因房屋止赎和债务危机而长期难以逆转低迷发展势头的城市。
C.受“做大规模”思想影响,中国大城市、都市圈不断扩容,导致一些城市收缩。
D.大都市关键设施、人才智力和资本财富会辐射周边城市,小城市收缩短暂可逆。
1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先引出城市收缩的大背景,目的是论证“收缩型城市”是全球普遍现象。
B.文章引用国外“收缩型城市”的治理,对中国面对这一现象有警示和启发作用。
C.文章开篇提出问题,中间分析问题,结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证层次清晰。
D.文章针对城市收缩现象,既分析其状况,又指出适应战略,显示了作者的眼光。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诸因素的交叠作用,宏观经济产生新旧动能转换,中国城市呈现收缩现象。
B.收缩城市是全球化的一个结构性的长期过程,所以欧美多年治理而效果不显著。
C.中国城市出现“空城”“鬼城”等问题,表明我国城市收缩正处于激烈高潮期。
D.构建网络式发展范式、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等是综合应对“收缩型城市”新策略。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
材料一:文化反映着城市的特质品位和形象风格,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近年来,哈尔滨以“文化创城”为牵动,打造冰城符号。通过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培育出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精神,展现出生机勃勃、大气厚重的文化新境界和文明新高度。
哈尔滨是一座音乐之城。19世纪末,歌剧、芭蕾、爵士乐等传入哈尔滨,与本地文化交融,诞生了中国最早一批音乐学院和交响乐团。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数以百计的业余合唱团定期、定点活动,音乐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音乐,是哈尔滨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记,也是哈尔滨“文化创城”的发力点。2019年6月至10月,哈尔滨音乐厅、老会堂音乐厅等演出场馆及专业文艺院团,陆续推出135台264场国内外经典演出。
从今年起,道里区提出打造具有冰城音乐文化特色的10公里“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将东起中东铁路公园、西至松花江公路大桥的沿江10公里地带打造成集休闲、活动、学习、展示于一体的文旅融合观光带。
(摘编自姜雪松《“文化创城”打造冰城符号,滋养一座城市》)
材料二:文化符号是记载人类发展历程的重要工具。文化是由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符号组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符号体系,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地选择并运用文化符号。对于文化符号的提取可以从当地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礼仪等方面入手,也可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深入挖掘具有代表象征意义的符号。建筑本身就是凝结的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符号包罗万象,如文字符号、色彩符号、图象符号、特色建筑等多种样态。城市文化符号是构成城市文化的最外层,当人们提及北京这座城市时,我们就会想到胡同、四合院、天坛、京剧等。法国作家雨果曾讲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位于黄河中游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在这座拥有浓厚文化的古城中有一条西大街,西大街的建筑体现的是仿唐建筑的风格。经过多年的岁月洗礼,现代人发现了西安西大街珍贵的文化内涵,将其进行新的改造。整个建筑立面的改造上延续着传统的历史文脉,对沿街原有的和新建的建筑都采用以唐风为主的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并下大功夫恢复了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城隍庙牌坊,大大增强了古城的历史特色。
建筑立面的设计也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手段,它通过色彩、形态、均衡、比例等造型元素,体现着建筑外立面对城市文化符号的表达。建筑美不美观,好不好看,它需要经历岁月的检验,这些都是与建筑的色彩、形态、光影、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的,往往这些就是设计师们所要表达的。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史需要不断地传承与弘扬,即通过对建筑立面的设计运用“象征”“引用”等表现手法来展现它深刻的寓意。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那些缺乏寓意的造型符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那些蕴涵着丰富文化内涵、代表着城市文化的城市文化符号应用于建筑立面的设计中才有真正的深刻寓意。
一座城市的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面貌的特点和视觉连续性,体现着城市文化特征,也可以说城市建筑设计的改造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在改造中,以尊重原有年代风格和特点为核心,保留结构,改变外观,将城市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建筑立面的设计上,不仅提高了使用价值,也提高了其艺术欣赏价值。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应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在大和谐中寻求小变化,以城市文化符号为设计手法进行改造设计,让现代建筑立面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实用艺术。
(摘编自李梅红《浅谈城市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
材料三:每天一份报纸,每月固定的《读者》和《知音》,这些许的文字信息需求,在小区门口的报刊亭就能逐一实现。作为城市重要“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承载着许许多多海口市民以及阅读爱好者的美好回忆。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猛普及,这一原本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风景线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而正在逐渐消失。在第24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记者对海口市的多家报刊亭进行了实地走访。
“以前的报刊亭很多,相隔一公里就有一个,现在两三公里都不一定能见到一个,甚至有些新的小区周边乃至整条街上都没有一个。”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报刊亭没有那么深的需求,但像他们这拨人都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阅读习惯了,每天一份报纸是必不可少的。
经营者也普遍反映生意不好做,读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收入也就相应的少了很多。经营者章女士告诉记者:“原来一天从早到晚开门12个小时,现在能有4、5个小时就不错了。没有生意守着也白守,你看现在好多人都增加了很多‘副业’,要不然真没办法。”
每天在报刊亭购买报纸的人鲜而有之,记者蹲守海口某处报刊亭2个小时,才有一人路过购买一份报纸。市民李女士也表示,定期阅读的那些杂志和期刊,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了。“现在工作都比较忙,能闲下来阅读一下自己喜欢的书籍和杂志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虽然现在网络发达,很多人是手机不离手的,加上电商的出现也对传统书店和报刊亭等行业的冲击很大。但对于我们普通市民来讲,回家的途中路过报刊亭,买上一份读物,很方便的,这对于我来说才是‘生活’。”李女士说,现在的报刊亭少了,没有以前那么方便了,但就算多走两公里也还是希望到店里翻一翻、看一看,这是一种情怀。
希望这一抹充满文化魅力的城市风景线不会消失,而是更好地为那些心存情怀的阅读爱好者们营造一个文化驿站、一个心灵港湾,也为这个城市,留下充满人情味的无限美好与遐想……
(摘编自《海口城市“文化符号”——报刊亭现状:经营难“副业”多》)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哈尔滨着力打造冰城符号,提升城市魅力,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境界和文明高度。
B.各种符号按既定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庞大的符号体系,形成了世界上各具特色的文化。
C.作为城市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文化符号诸如文字、色彩等可成为城市的标志。
D.材料三以记者实地调查的形式报道海口文化符号报刊亭的现状,比材料一更具权威性。
1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音乐作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演出常态化、多样化,而且深入市民内心,成为城市文化印记。
B.设计师在建筑立面中艺术化地表达各种造型符号,就能赋予建筑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展现这些符号的深刻寓意。
C.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造城市建筑设计的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而建筑立面的改造设计又以城市文化符号为设计手法。
D.城市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的文化特征,对城市建筑立面的恰当改造可以有效地提升建筑的实用功能以及审美价值。
16.作为海口“城市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近年逐渐消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老鲁
汪曾棋
有一天,似乎看见校警们所住的房间热闹起来。看看,似乎多了一个人。想,大概是哪个来了从前队伍上的朋友了(学校校警多是退伍的兵)。再过几天,我们在挑菜时看见一个光头瘦长个子穿半旧草绿军服的人也在那里低着头掐灰藿菜的嫩头。走过去,他歪了头似笑不笑地笑了一下。这是一种世故,也不失其淳朴。这个“校警的朋友”有五十岁了,额上一抬眉有细而密的皱纹。看他摘菜,极其内行,既迅速且准确。我们之中有一位至今对摘菜还未入门,摘苋菜摘了些野茉莉叶子,摘灰菠菜则更不知道什么麻啦蓟啦的都采了,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有时拣不胜拣,觉得麻烦,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哗啦一起倒下锅。这样,在摘菜时每天见面,即心仪神往起来,有点熟了。他不时给我们指点指点,说哪些菜吃得,哪些吃不得。照他说,可吃的简直太多了。这人是一部活的《救荒本草》!他打着一嘴山东话,说话神情和所用字眼都很有趣。
后来,大家都称呼他为老鲁。不久,老鲁即由一个姓刘的旧校警领着见了校长,在校警队补了一个名字。校长说:“饷是一两个月发不出来的哩。”老鲁说不要紧的,只想清清静静地住下,在队伍上时间久了,不想干了,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老鲁名为校警,其实做了本来是工友所做的事。他每天必做的事是挑水。
每年春末夏初,几乎全校都要泻一次肚,泻肚的同时,大家的眼睛又必一起通红发痒。是水的关系。
这村子叫观音寺。昆明春天不下雨,是风季,或称干季,灰沙很大。黄土坡尤其厉害。我们穿的衣服,在家里看看还过得去。一进城就觉得脏得一塌糊涂。你即使新换了衣服进城,人家一看就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头发总是黄的!学校附近没有河,也没有井,我们食用的水只能从两处挑来:一个是前面胡萝卜田地里的一口塘;一个是后面山顶上的一个“龙潭”。龙潭,那也是一口塘,想是下面有泉水冒上来,故终年盈满,水清可鉴。在龙泉边坐一坐,便觉得水气沁人,眼目明爽。如果从山上龙潭里挑水来吃,自然极好。但是,我们平日饮用、炊煮、漱口、洗面的水其实都是田地里的塘水。塘水是雨水所潴积,大小虽不止半亩,但并无源头,乃是死水,照一学生物的同学的说法:浮游生物很多。他去舀了一杯水,放在显微镜下,只见草履虫、阿米巴来来往往,十分活跃。向学校抗议呀!是的。找事务主任。主任说:“我是管事务的,我也是×××呀!”这意思是说,他也是一个人,也有不耐烦的时候。他跟由校警转业的工友三番两次说:“上山挑!”没用。说一次,上山挑两天;第三天,仍旧是塘水。你不能看着他,不能每次都跟着去。实在的,上山路远,路又不好走。也难怪,我们有时去散散步,来回一趟,还怪累的,何况挑了一担水乎?教员们呢,不到眼红肚泻时也想不起这码事。等想起来,则已经红都红了,泻都泻了。自从老鲁来了,情况才有所改变。老鲁到山上、田里两处都看了看,说底下那个水“要不的”。——老鲁的专职是挑水。全校三百人连吃带用的水由他一个人挑,真也够瞧的。老鲁天一模糊亮就起来,来回不停地挑。一担四桶。水挑回来,还得劈柴。劈了柴,一个人关在茶炉间里烧。自此,我们之间竟有人要了茶叶,泡起茶来了!因为水实在太方便。老鲁提了一个很大的铅铁水壶,挨着个儿往各个房间里送,一天送三次。
老鲁来了,我们且问问他:
“老鲁,你累不累?”
“累什么,我的精神是顶年幼儿的采!”
这个“顶年幼儿的”,好新鲜的词!老鲁身体很好。他并不高大,但很结实。他不是像一个运动员那样浑身都是练出来的腱子肉,他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力气呢?老鲁是从沙土里长起来的一棵枣树。说像枣树好像不大合适。然而像什么呢?得,就是枣树!
寒假以后,学校搬了家,从观音寺搬到白马庙。我是跟老鲁坐一个马车去的。老鲁早已到那边看过,远远的就指给我们看:“那边,树郁郁的,哎,是了,就是那儿!”老鲁好像很喜欢,很兴奋。原因是“那边有一口大井,就在开水炉子旁边,方便!”
自从学校迁到白马庙,我不在学校里住,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民房,除了上课,很少到学校来,下了课,就回宿舍了。对老鲁的情况就不大了解了。
一九四五年写,在昆明白马庙
(有删改)
1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与摘菜内行的老鲁相比,我们之中的一位至今对摘菜还未入门,摘完菜后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这说明这位同事做事的态度不够认真。
B.在老鲁来之前,我们也就水向事务主任抗议,事务主任尽管三番两次地跟工友说,效果却不是很明显,这样写是表明事务主任不够权威。
C.小说注重环境描写,文章写到学校在观音寺时的情景,突出了我们工作环境的恶劣,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乐观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D.发生在校警老鲁身上的故事平凡而又动人,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过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尊重及其命运的关切。
小说在刻画老鲁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小说用了很多文字介绍我们过去用水的情况,有何用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五、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0-23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佾所为尔。”冯京曰:“臣亦闻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已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B.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C.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D.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2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翰林学士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唐时常能升为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明清两代从进士中选拔。
B.熙宁是宋神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皇帝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自汉武帝开始,历代帝王都用年号纪年。
C.岭南指五岭以南地区,大体就是今广东、广西一带,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
D.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并非是指具体的官名。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安石博闻强识,文采不俗。他小时候读书过目不忘,写文章时下笔如飞,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B.王安石见解超凡,受到赏识。每当韩维的谈话得到神宗称赞时,他就说是王安石说的,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
C.王安石果敢刚毅,消除危机。京城安上门监门官郑侠上奏要求罢免王安石,结果郑侠就被判罪并流放到了岭南。
D.王安石擅长文章,执政不佳。朱熹评论王安石文章节操品行高出世人,为政却导致了崇宁宣和之际的极大祸乱。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5分)
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4-25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lóng 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2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5.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2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 , ”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2) 《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写招待客人时,自己舀尽西江的水,用北斗星做酒器的句子是: , 。
(3)《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 : , 。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 , ”,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5)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阿房宫赋》中说: , 。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7-29题。
2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据有关资料表明,全球变暖使日本建筑物、农作物等受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最多可达8.7万亿日元以上。
B.“一带一路”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伟大战略,中国未来数十年的改革开放都围绕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
C.政府把“治污”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出台了系列环保“铁腕”措施,大力治理污染,还给百姓碧水蓝天。
D.马伟明院士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不仅成功研制航空母舰电磁弹射技术,而且攻克了更高难的电磁拦阻技术难关。
2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宝玉还是有些歪才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时候已有显现,只不过他无心进取,所以在贾府人眼中,他才苗而不秀,成了个“银样镴枪头”。
B.网络时代舆论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简直难以想象,那些不实言辞所形成的言论力量堪称积毁销骨。
C.《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对听、说、读、写这些建立在文学基础上的要求,应该说是具体而微的。
D.细节来自观察,真知出于实践,语感源于积累。唯有深入细致的观察、苦心孤诣的实践、持之以恒的积累,才能妙笔生花 。
2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部恰当的一组是( )(2分)
①全球纸浆价格的上扬和用纸量的增加,造成了当前洛阳纸贵的局面。
②国家体操队的几位小将在世界锦标赛上表现出色,被誉为中国体操的明日黄花。
③老人步履艰难地翻过一个山头,狂风吹得他有些摇晃,使他越发显得老气横秋。
④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就是让其他国家来替它承担经济危机带来的后果,这种做法无异于李代桃僵。
⑤重大问题必须党委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如果个别领导干部好为人师,后果将不堪设想。
⑥一个人再有才干,若是无人赏识,或入错了行,也是明珠暗投, 很难有所建树。
A.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④⑤⑥
五、写作
3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回首2020年,时光的坐标轴上标记下许多感人至深的中国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出现了一些现象级的“中国称谓”,例如:
真国士——“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指一国中才能最优秀、最勇敢、最有力量的人。
逆行者——最初源于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消防员冒着险情逆行进入火场,被称作“世界上最帅的逆行者们”。
引路人——走在前边指引道路的人,比喻领袖人物或先驱。
中国兄弟——出自塞尔维亚举办的声援中国抗击疫情音乐会,音乐会主题是“塞尔维亚人民永远和中国兄弟在一起”。
以上“中国称谓”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哈尔滨市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考试答案
C 施: 延续 赍:送给 反覆:书信往来
B 辟:驳斥 善:交好 察:理解
C 暴,同曝;辨,同辩;倍,同背
A B.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完结,指为秦国所灭 群贤毕至 副词,全都,全部
C.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动词,持 操童子业 动词,从事
D.而今安在哉 疑问代词,哪里 思国之安者 形容词,安定
D 〔聪明〕古:听觉、视觉灵敏 今: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婚姻〕古: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今: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上报〕古:写回信。 今: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C C错误,应是名词作动词。
C ABD是宾语前置;C是定语后置。
B 1、3、8是使动;2、7是名词作状语;4、5是名词作动词;6是为动。
A 例句和A是被动,B是省略,C是状语后置,D是判断。
C 卿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11. C ???12. A ???13. C
【11题详解】A.“中国城市增长的显著分化是大城市人口都持续增长,多数小城市人口不断流失”错误。原文第一段“在我国660多个建制市(地级和县级市)中,约有80个人口流失的‘收缩型城市’”,这说明人口流失的小城市并不是多数。第四段“最后,除了‘被动收缩’外,一线超大和资源环境相对脆弱的城市,其空间发展战略和规划逻辑将由‘增量’转为‘存量’甚至‘减量’,成为‘主动收缩’的城市”,这说明大城市人口也并非都在持续增长。B.“中国收缩型城市指因房屋止赎和债务危机而长期难以逆转低迷发展势头的城市”错误。这不是中国中国收缩型城市,而是欧美收缩城市。由第二段可知。D.“大都市关键设施、人才智力和资本财富会辐射周边城市,小城市收缩短暂可逆”错误。由原文第四段“大城市的都市(圈)化和城市群的不断发育成熟,并成为关键设施、人才智力和资本财富的汇聚平台,而都市圈与城市群外的边缘区域难免出现‘收缩型城市’”以及第二段“并非只发生在少数城市身上的一个短期可逆的过程,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个结构性的长期过程”可知,选项无中生有。故选C。
【12题详解】A.“目的是论证‘收缩型城市’是全球普遍现象”错误。见第一段,引出城市收缩的大背景,是提出本文要论证的话题。从后文可知,也并未说是全球普遍现象,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个结构性的长期过程。
故选A。
【13题详解】C.“表明我国城市收缩正处于激烈高潮期”错。由原文第三段“个别城市出现的‘空城’‘鬼城’‘空心化’等问题,正是收缩现象比较激烈的呈现”以及第四段“其次,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城市化中期,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将进一步加快内陆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尤其是中西部省会城市人口吸纳能力将明显增强,并不断带动周边的中小城市人口回流”,选项以偏概全。故选C。
14.A (B.“按既定规则组合在一起”错误,主观臆断,于文无据,原文材料二是“文化是由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符号组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符号体系,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地选择并运用文化符号”,没有说要“按既定规则”。C.“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错误,程度太重,文中材料二是“构成城市文化的最外层”,二者表意有区别。D.“更具权威性”说法错误,写作的内容和目的决定了表现的形式,材料一哈尔滨通过“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为“打造冰城符号”进行的一系列举措与材料三“记者对海口市的多家报刊亭进行了实地走访”相比,只是报道的方面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故两则材料在这一方面无法比较。)
15.B (B.“设计师在建筑立面中艺术化地表达各种造型符号,就能赋予建筑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说法过于绝对,由材料二第一段“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可知赋予建筑精神文化内涵需要“将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以及材料二倒数第二段说到的“只有那些蕴涵着丰富文化内涵、代表着城市文化的城市文化符号应用于建筑立面的设计中才有真正的深刻寓意”。
16 ①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报刊亭的生存空间遭到挤压。②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阅读纸质刊物的人更少,对报刊亭需求降低,营收额少使经营难以维系。③电商大量出现对报刊亭等实体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
17.D (A项,“这说明这位同事做事的态度不够认真”不准确,还说明摘菜也是一门学问;B项,“这样写是表明事务主任不够权威”错误,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老鲁的勤劳又肯吃苦;C项,“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乐观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错误,应是我们的无奈。)
①热情能干。指点我们摘菜,并且摘菜极其内行。②朴实诚恳。面对校长说有可能欠薪的话,他认为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③勤劳敬业。每天前往龙潭挑水,还往教员房间送水。④乐观开朗。对新的生活环境满怀希望。(答出三点即可,6分)
①内容上,介绍学校信息和老师生活情况,彰显出时代背景。②人物上,介绍过去的用水情况,并通过与他人的对比,突出老鲁的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③结构上,既承上文继续表现老鲁的热情能干,又引出下文我们的疑问,并与后来学校的搬迁相呼应。④效果上,丰富文章的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答对3点6分)
B
B
C
(1)当(韩维)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刚一即位当皇帝,就委任他为江宁府知府。
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就是尧、汤也无法避免。这不足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做好变法中的各种事情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
【分析】20.按照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B项,“年号是皇帝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是错误的,年号是帝王即位后为纪年颁布的名号。故选B。
C项,“王安石果敢刚毅,消除危机”是错误的,王安石不肯听从反对党意见,并没有消除危机。
参考译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不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神宗在颍王府时,韩维任记室,每当他的谈话得到神宗称赞时,就说:“这不是我的说法,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当他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刚一即位当皇帝,就委任他为江宁府知府。几个月后,召入朝廷任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才到朝廷。他进宫答对神宗询问时,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的政策。”神宗问道:“唐太宗怎么样?”他答道:“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学者不能晓,才以为高不可及。“神宗说:“你这可说是以难为之事要求我了,我自顾微末之身,恐怕无法与你的这番好意相称。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助我,希望共同成就这一目标。”熙宁七年春天,天下已经干旱很久了,饥饿的百姓流离失所,神宗忧形于色,在朝廷上嗟叹不已,想废除所有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说:“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就是尧、汤也无法避免。这不足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做好变法中的各种事情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神宗回答说:“这哪里是小事呢,我之所以恐惧,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变法中的事情啊!从士大夫到后宫,没有不议论它的危害性的。两位太后向我哭诉,担心京城发生混乱,认为干旱虽可怕,更怕失去民心。”王安石回答说:“说这个话的大臣不知道是谁,如果说两位太后说这些话,那是向经、曾佾进的谗言。”冯京说:“臣也听说了。”王安石说:“士大夫不满的意见,都集合到冯京处,所以冯京才听到这些议论,臣就没有听说。”京城安上门监门官郑侠将自己的奏疏,以及画着他所见的灾民扶老携幼、困苦挣扎惨状的长卷,向神宗上呈。郑侠在奏折里说:“大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引起的,罢免了王安石,天上就会下雨了。”于是郑侠被判罪流放到岭南。朱熹曾经评论王安石“以文章节操品行高出世人,而且尤其以品德修养经世济民为已任,被神宗所知遇,位至宰相,朝廷期望能仰仗他有所作为,或许可以在出现二帝三王时期的兴盛。而王安石却急切地以财利兵革为首要事务,推举任用凶险邪恶的人,排挤贬斥忠诚正直的人,毒害流传到四海,以至于崇宁、宣和时期,祸乱达到极点。”此天下之公言也。以前宋神宗想任命宰相,问韩琦说:“王安石当宰相如何?”韩琦回答说:“王安石当輸林学士是游刃有余的,但让他处于辅佐天子的位置上却不行。”神宗没有听韩琦的话,于是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唉,这虽然是宋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的不幸。
24.(3分) B(“跌宕起伏的心情”不正确。)
25.(6分) ①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一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6.默写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2)尽挹西江,细斟北斗。
(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7. C【解析】A 项,“可达”后面跟确数,与“以上”矛盾。B项,杂糅。“都围绕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可改为“围绕这一战略布局展开”,或“以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D项,搭配不当,“研制……技术”不当。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