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4 16:5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本课通过三个子目(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生产关系的变化)讲述了早期人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从原始人群到阶级国家的演变历程。
1.重点: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2.难点: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远古人类渔猎生活,右图是古埃及人在田间耕作。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反映了早期人类什么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对!采集渔猎和农业生产。那么,早期人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过程如何?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状况如何?对生产关系有何影响?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先后有哪两种主要的方式?其发展演变的表现和影响如何?
自主学习
1.采集渔猎
(1)时间:远古时期。
(2)表现: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
2.原始农业
(1)原因: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2)时间: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3)表现:
农耕业:①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②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③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业:①距今约9
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②距今约7
000年前,中国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
③距今约6
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视频情境
播放视频——原始农业
图片情境
自主学习
(4)影响:
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建造长期住所,并逐渐形成聚落;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
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图片情境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有何共同点?其原因和表现如何?
自主学习
1.共同点:灌溉农业发达
(1)原因: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统治者重视。
(2)表现:古埃及人修堤筑坝、挖沟开渠。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
图片情境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有何不同点?其表现如何?
自主学习
图片情境
合作探究
探究一
古代东西方耕作方式的差异
材料 在罗马帝国时代,来源于地中海地区的二田制已在高卢、不列颠部分地区实行,后来才逐步在二田制和抛荒制基础上发展起三田制。与西欧不同,我国战国秦汉时代推广铁犁牛耕,进入传统农业社会发展阶段后,直接过渡到轮作制和复种制。诸子著作留下了当时农业生产“一年两收”和“四年五熟”的记载。《氾胜之书》记有“区种麦……禾收,区种”,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已实行谷子和冬麦轮作复种。
—摘编自卢锋《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力系统考察之二》
思考: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东西方在耕作方式上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提示:差异:古代西方主要实行二田制和三田制的休闲农耕制;古代中国主要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
原因:古代西方地广人稀;古代中国人多地少,铁犁牛耕等精耕细作技术的推广。
探究二
古代东西方农业和畜牧业比重的差异
材料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经济都是农本经济,以丰衣足食为根本目的,耕织结合,但对牧养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中国养畜主要为农耕提供动力,牛耕发展缓慢,纺织原料又靠畜产品。南欧、中亚土质黏重,很早就使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甚至八牛拉犁,养牛较多;纺织原料主要是羊毛,养羊业比较普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饮食奶酪的习惯,故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单一种植业结构决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与西方不大一样。
——摘编自叶茂等《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
思考: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东西方在农业和畜牧业比重上的差异,及由此引发的饮食文化的不同。
提示:差异:古代西方农牧并重;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不同:古代西方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古代中国则以植物性饭菜为主。
探究三
全面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1)经济布局:南稻北粟(后为南稻北麦)。
(2)经济结构:以农业种植为主,家庭畜牧业为辅。
(3)耕作模式:不断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模式日益完善。
(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5)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为主,土地兼并盛行。
(6)区域特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区域多样性、不平衡性、互补性明显。
(7)国家干预:一方面国家通过兴修水利、赈灾和救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生产关系的变化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早期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有何变化?
自主学习
1.男子地位上升: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私有财产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有了剩余产品,氏族部落首领利用权势将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3.阶级国家产生:部落交战中的军事首领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不断加强。战俘变成奴隶,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出现;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国家应运而生。
图片情境
合作探究
探究四
以唯物史观认识早期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生的变化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由于磨制石器或弓箭等生产工具的大量使用,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食物增多,懂得了种植作物和饲养禽畜,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产生。男子的体力优势逐渐显现,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始有了剩余产品,氏族首领往往利用权势将其变成私有财产。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争夺财富的部落战争中,战俘往往被变成奴隶,氏族首领成为奴隶主贵族,氏族成员成为平民,于是阶级产生了。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国家应运而生。
【课堂小结】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