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咏怀古迹(其三)
唐·杜甫
《咏怀古迹》共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祠,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shì)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官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与《秋兴八首》写于同一年,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漂泊西南的第七年。七年前自己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才叫《咏怀古迹》。
饱含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找出其中点明昭君情感的词语。
怨恨
首联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昭君家乡的自然风光
拟人手法,写出千山万壑既有
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侧面烘托昭君坚强的性格
一
去
独
留
紫台
青冢
连
向
朔漠
黄昏
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
富丽繁华;荒凉冷落
无边无际的大漠;笼罩四野的昏黄
生离汉宫
死葬异域
颔联
对比
对比
一般指时间,而这里主要指空间,和
“朔漠”相对,即笼罩四野的昏黄的天幕。
不幸、孤苦
孤寂、冷落
写尽昭君一生的悲剧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典故,指出昭君悲剧的根源
对故土深沉的爱
一个“空”字,将诗人的同情之意、悲愤之情传达得淋漓尽致。
颈联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悲
剧
凄
凉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尾联
怨恨时间之长
怨恨之强烈
美不得宠
生离汉宫
思念故国
怨恨
为什么怨恨?
昭君
诗人
思念长安
思念故国
才不得用
生离汉宫
漂泊西南
美不得宠
怨恨
怨恨
咏史抒怀
主旨:
借史抒情——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但他不敢明说,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来抒写自己的悲愤,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和亲功绩
怨恨
比较鉴赏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
登
高
杜甫
整体感知
体
会
本
诗
的
感
情
基
调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鉴赏景物意象
1、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有何意义?
诗歌中的形象蕴含诗人的情感和志向。鉴赏景物形象首先分析形象特征,再看形象特征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志向。
2、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情)?
风
天
猿
清
渚
沙
鸟
急
使人感到非常寒冷。(身心俱寒)
高
高天底下使人感到渺小孤单
哀啸
让人听了十分悲伤
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白
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回
鸟儿尚且有家可回,自己无家可归
颔联
这两句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
长江
对比、衬托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因而作者感到凄凉、无奈。
生命的晚秋
短暂
无穷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落木
长江
无边
不尽
萧萧
滚滚
生命之短暂
时间之永恒
意境:苍凉、雄浑而悲壮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下
来
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叹老嗟病,实则是诗人忧时愤世、国难家愁、心情悲苦的实录。
方法总结
意象分析法: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
移情入境法:
体会沉郁顿挫的诗风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
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
杜诗的沉郁与伤感或忧郁有质的区别。杜甫处于干戈扰攘的乱世,奔走衣食,贫病交加,但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人的苦难,更多的是想到国家和人民,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这种深厚的感情,宽广的胸襟,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高尚、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