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学习目标 
1.了解“农民工”这个群体,理解促使农民转移的主要因素。 
2.理解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个人、家庭及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3.了解城市中的农民工所面临的难题,探究解决措施。 
4.对课题计划的制订,相关材料的收集、分析、取舍,归纳概括,文档整理,论点的提出,论据的论证等调查研究的一般方法、流程有进一步的认识。 
课堂探究 
【资料收集】 
1.什么是农民工?他们主要从事的行业。 
2.农民工面临的难题。 
3.解决农民工面临难题的措施。 
课堂探究一:结合收集的材料及教材资料1,探究下列问题。 
1.在城市里的农民工主要从事哪些行业?结合你的所见所闻,印证这种说法。 
2.分析促使这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课堂探究二:阅读资料2“数百万农民工返乡创业”,探究下列问题。 
1.与农民工外出打工相比,返乡创业给农民工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好处有哪些? 
2.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课堂探究三:结合收集的材料及教材资料3,探究下列问题。 
1.上面这些想法和做法,你同意哪些?为什么? 
2.你还有什么建议?请举出两条,并说明理由。 
核心素养专练 
东部地区是外出农民工的主要接纳地,下表为2012年至2015年外出与本地农民工增速统计表。读表,回答1~2题。 
   年份 
增速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外出农民工人数 
增速比上年回落/% 
0.4 
1.3 
0.4 
0.9 
本地农民工增速/% 
5.4 
3.6 
2.8 
2.7 
  1.从表格数据可推出四年来(  ) 
A.外出农民工总数有增有减 
B.本地农民工持续增加 
C.外出农民工增速非常稳定 
D.本地农民工人数超过外地农民工 
2.农民工进出数量的变化说明了(  ) 
A.东部地区农民工容量已饱和 
B.东部农民工子女就学限制加大 
C.农民工家乡的产业得到发展 
D.本地农民大多在家乡创业发展 
调查报告显示,某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分别比上年下降2.4%和7.6%,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下图为该年我国农民工流向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年我国农民工流向变化及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向西部的农民工数量多于流向东部的 
B.流向东部的农民工占流动农民工的比例最低 
C.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东部地区 
D.东部地区的生活成本上升 
4.缓解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用工荒”,以下措施合理的是(  ) 
A.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吸引海外移民,鼓励生育 
C.减小投资规模,改善工业布局 
D.降低生活水平以减少生活成本 
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造就了近3亿农民工。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在减缓。近年在春节返乡后,一部分人不再回到务工的大城市,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称为务工潮倒吸现象。下图示意2008~2015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及月均收入变化。据此回答5~7题。 
5.图中资料显示2008~2015年(  ) 
A.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超过本地农民工 
B.本地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逐渐加大 
C.本地农民工数量超过外出农民工 
D.本地农民工数量增长速度超过外出农民工 
6.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近3亿农民工(  ) 
A.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促进了城市环境的改善 
C.丰富了城市劳动力 
D.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 
7.形成务工潮倒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内地(  ) 
A.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B.交通运输条件改善 
C.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增多 
D.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8.阅读材料和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的特征比较。 
比较特征 
第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 
个人 
情况 
文化特征;家庭背景 
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多子女家庭 
初中及以上文化为主;独生子女或二孩家庭 
续 表 
比较特征 
第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 
就业 
情况 
打工主要目的;工作期望;劳动供给决策 
为家庭,求生存;能挣到比种田多的钱即可;绝对收入比较 
为自己,追求生活质量;向往体面或接近市民的工作;相对剥削感较强 
城市 
适应 
性 
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外界的联系;生活方式 
较弱,多以同乡为主要交往对象;以口信、书信为主,信息量少,频率低,速度慢;与传统农民接近 
较强,向往城市生活,渴望融入城市;以电话、网络为主,信息量大,频率高,速度快;与现代市民接近 
  材料二 据统计,2000年上海外来总人口排名前10位中,安徽排名第一,占外来人口总量的32.2%,但2010年安徽流入上海的人口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占上海外来总人口的29%。 
材料三 据《新闻纵横》报道,到2014年10月,长江三角洲不足21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十年间,人口从8 000万涨到了1.2亿。 
(1)据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首要动因的异同点。 
(2)简要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外来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课堂探究 
【资料收集】 
1.农民工是农民身份的工人。是农业户口、但离开户籍所在地,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的人员,其中也有一部分在异地从事农业代耕。主要从事建筑、采掘、工厂工人、保安、服务员、保洁家政等。 
2.住房、医疗无保障;子女入学困难;遭受歧视等。 
3.深化户籍改革,让农民工举家进城落户;实施居住证制度,保障居住证持有人享有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健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机制,让进城务工农村人口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市民权利;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建设新农村。 
课堂探究一 
1.主要从事建筑、采掘、工厂工人、保安、服务员、保洁家政等。 
2.经济因素(城乡差距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国家政策;文化教育;个人动机和需要等。 
课堂探究二 
1.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家人团聚,能更好地照顾父母、子女,更好地解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 
2.形成农村先进生产力;促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流向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新兴业态发展;改善农村精神风貌。 
课堂探究三 
1.住房、医疗无保障;子女入学困难;遭受歧视等。 
2.深化户籍改革,让农民工举家进城落户;实施居住证制度,保障居住证持有人享有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健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机制,让进城务工农村人口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市民权利;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建设新农村。 
  核心素养专练 
1.B 2.C 3.D 4.A 5.D 6.C 7.D 
8.(1)相同点:都是为了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改善个人或家庭生活。 
不同点: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首要动因是农村的推力:就业机会少,收入低,生活困难等。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首要动因是城市的拉力: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教育医疗条件好,有较好的发展机会,社会福利好,交通便捷等。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差距和区域差异大;农民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