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第一讲
机械运动(一)
Part
0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引入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我们的视觉总可靠吗?
NO!
引入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测量:测量就是将待测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
单位
国际单位:国际计量大会采纳和推荐各国使用的单位制,
我国和大部分国家、地区已采用国际单位制
一、长度的单位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是m
其他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
?
?
?
?
?
随便指一个符号,你能立刻说出每个符号所代表的单位吗?
?
?
?
?
?
?
?
一、长度的单位换算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微米
厘米
分米
米
?
纳米
毫米
随便指一个单位,你能立刻说出每个单位的代表符号吗?
随便指一个单位,你能立刻说出每个单位的代表符号吗?
?
?
?
?
?
?
?
?
?
一、长度的单位换算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
?
?
?
?
?
?
?
?
?
?
?
?
微米
厘米
分米
米
?
纳米
毫米
一、长度的单位换算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
?
?
?
?
?
?
×1000
×10
×10
×1000
×1000
×1000
?
?
?
?
?
?
?
×10
?
如:1km=?cm
1km=
103×101×101cm=103+1+1cm=105cm
1nm=?dm
1nm=
10-3×10-3×10-1×10-1dm=10-3-3-1-1dm=10-8dm
同底数幂相乘(除),
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减)
二、常见物体的长度估测
教室高度约为3.3______
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00________
课桌的高度约为85______
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大约是15_____
PM2.5是指颗粒直径小于或等于2.5_____
铅笔芯的直径约为0.7_____
一张作业本纸的厚度约为80_____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水分子直径约为0.3________
头发丝直径约为60______
指甲厚度约为1_______
指甲盖的宽度约为1______
成年人大拇指的宽度约为1_____
成年人手掌的宽度约为1_____
物理老师的身高约为1.8_____
nm
μm
mm
cm
dm
m
μm
cm
mm
cm
dm
cm
m
μm
0
1
2
3
cm
4
5
三、长度的测量
1、
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①使用前
a.
零刻度线是否磨损了?
b.
刻度尺的量程是多少?
c.
刻度尺的精确度(分度值)是多少?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单位
零刻度线
量程
分度值
0~5
1mm
如果零刻度线
磨损不清了怎么办?
cm
三、长度的测量
1、
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②使用时——紧贴且平行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a.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
b.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
c.刻度尺放正
0
1
2
3
cm
三、长度的测量
1、
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②使用时——紧贴且平行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a.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
b.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
c.刻度尺放正
0
1
2
3
cm
注意读数应减去
起始刻度
三、长度的测量
1、
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②使用时——紧贴且平行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0
1
2
3
cm
刻度尺较厚时,如何紧贴?
三、长度的测量
1、
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②使用时——紧贴且平行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0
1
2
3
cm
0
1
2
3
cm
0
1
2
3
cm
三、长度的测量
1、
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③读数时
0
1
2
3
cm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a.
视线正对刻度线
b.
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c.
减掉起始刻度线的读数
分度值:0.2cm
准确值:1.4cm
估读值:约0.05cm
?
起始刻度线:1.0cm
橡皮擦
偏大
偏小
三、长度的测量
1、
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③读数时:测量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0cm
1
2
3
4
5
分度值:1cm
分度值:0.1cm
准确值:2.3cm
准确值:2cm
估读值:约0.4cm
估读值:约0.05cm
?
?
0cm
1
2
3
4
5
三、长度的测量
1、
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③读数时:测量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0cm
1
2
3
4
5
三、长度的测量
1、
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③读数时:测量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0cm
1
2
3
4
5
?
三、长度的测量
1、
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③读数时:测量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0cm
1
2
3
4
5
?
三、长度的测量
1、
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③读数时:测量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0cm
1
2
3
4
5
?
三、长度的测量
2、
特殊测量
①累积法
如:测硬币的厚度(一摞硬币累积)
测金属丝直径(绕圈累积)
测纸张厚度(一打纸张累积)
测楼层高度(单个台阶累积)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L
L
三、长度的测量
2、
特殊测量
②平移法
如:测圆、球直径、圆锥高、人身高、硬币直径等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三、长度的测量
2、
特殊测量
③化曲为直法
如:根据地图和比例尺得出两地实际距离等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L
四、时间的测量和单位
1、时间测量的工具:秒表
2、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秒(s);
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天(d)
3、时间单位的换算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
?
×60
×60
?
?
四、时间的测量和单位
4、时间的估测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去操场做一节广播体操用时约为
。
眨一下眼睛用时约为
。
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
。
女子800m成绩约为
。
心脏跳动1次的时间约为
。
到距离家1.5km的学校上学用时约为
。
升旗唱国歌用时约为
。
中学生跑100m用时约为
。
男子1000m成绩约为
。
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
跳动75次。
?
?
?
?
?
?
?
?
?
?
四、时间的测量和单位
5、秒表测时间的读数规则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大圈上的数字表示s,转一周是30s(或60s)
小圈上的数字表示min,转一周是15min(或60min)
四、时间的测量和单位
5、秒表测时间的读数规则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读数时,先看小盘,再看大盘
读法:读数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
小盘指针指向1min和2min之间的后半分钟
先小盘+后大盘
1min30s+10.2s=1min40.2s
1min+40.2s=1min40.2s
或100.2s
四、时间的测量和单位
5、秒表测时间的读数规则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读数时,先看小盘,再看大盘
读法:读数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
小盘指针指向5min和6min之间的后半分钟
5min+37.5s=5min37.5s
337.5s
5
6
7
五、误差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三个人
各自测量同一个物体
却得到了三个不同的读数
他们的读数都是正确的,结果却不同
分度值不同
为什么?
五、误差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起动手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结果却不相同
然而,你们的刻度尺分度值是一样的
所以……
五、误差
1、测量时,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
避免的,而错误是
避免的.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
①人为因素
②量具因素
③环境因素
误差产生的原因
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改进测量方法
②选用更精确测量工具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如:读数时估读产生误差
如:刻度尺精确度限制,本身存在误差范围±0.02mm
如:热胀冷缩,夏天钢尺会受热膨胀
五、误差
1、测量时,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
避免的,而错误是
避免的.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
①人为因素
②量具因素
③环境因素
误差产生的原因
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改进测量方法
②选用更精确测量工具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如:累积法与化曲为直法
如:选用精确度更高的刻度尺
五、误差
1、测量时,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
避免的,而错误是
避免的.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在多次测量减少误差时,错误数据一定要剔除,然后才能求平均值.
如: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如下,
25.1
mm、25.2
mm、25.1
mm、27.2
mm、25.3
mm,根据以上测量记录
,
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_________.
错误数据
?
注意:要保持与测量记录相同的有效数字
可以
不可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在长度的测量时,产生的误差大小决定于刻度尺的精确度和测量者的准确性(
)
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是m.(
)
3.只要注意操作规范,细心,认真,误差总是可以避免的(
)
4.实验室用的“停表”,是最准确的计时器(
)
5.日晷和沙漏是古代人们计量时间的仪器(
)
典例精练
【例01】
√
√
×
×
√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6.零刻线被磨损的刻度尺就一定不能再使用了(
)
7.测量长度时,估读到分度值下两位将比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更好一些(
)
8.测量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否则测量结果不准确(
)
9.记录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在数字后面注上测量单位(
)
10.
一层楼的高度约为300mm(
)
典例精练
【例01】
×
×
×
√
×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7.2×10-7
m=______________
mm
=_________
um
5×10-4
mm
=_____________m=_________
7×10-8
=______________
um
=_________
典例精练
【例02】
7.2×10-4
7.2×10-1
5×10-7
5×10-10
7×101
7×104
在写出下列物体的单位:
(1)物理老师的身高约为180______
(2)一支铅笔长约为180_____
(3)椅子的高度约为35
_____
(4)物理课本的宽为1.85______
(5)乒乓球直径约为40_______
(6)一张纸的厚度约为
0.1_______
(7)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为70_______
(8)可吸入颗粒物PM2.5是指颗粒直径小于或等于2.5______
典例精练
【例03】
cm
mm
cm
dm
mm
mm
μm
μm
如图所示,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刻度尺放置正确的是( )
A.
B.
C.
D.
典例精练
【例04】
D
如图所示的A、B两种读数方法中,正确的读数方法是
,铅笔的长度为
cm.
典例精练
【例05】
B
4.00
根据如图所示的内容,填空:
(1)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cm
(2)如图用刻度尺A、B分别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A尺示数是______cm,B尺示数是_______cm.用________(选填“A”或“B”)刻度尺测出的结果更精确.
典例精练
【例06】
2.00
2.7
2.70
B
一位同学测得课本的长度为25.85cm,他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是
,其中准确值是
,估读数值是
.另一位同学用刻度尺测得某物体的长度为3.21dm,则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该读数的准确值为
,估计值为
.
典例精练
【例07】
1mm
25.8cm
0.05cm
3.2dm
0.01dm
1cm
某同学测一本480页的书的总厚度是4.80cm,则每张纸的厚度是( )
A.0.01cm
B.0.1mm
C.0.02cm
D.0.5mm
典例精练
【例08】
C
如图所示,在铅笔上紧密排绕20匝铁丝,此时螺旋管的长度为________cm,则铁丝直径约________mm.
典例精练
【例09】
3.80
1.9
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
(1)测圆的直径如图1所示,读数是
cm;
(2)他把一条厚薄均匀的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2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的厚度是
(用D1、D2、n表示).
典例精练
【例10】
1.78
(D2﹣D1)
下图所示的四个图中,能正确测出圆柱体截面直径的方法是(
)
A.
B.
C.
D.
典例精练
【例11】
B
如何测量一段弯弯曲曲的硬铁丝的长度?
典例精练
【例12】
要测量硬铁丝的长度,我们可以找一根易弯曲但弹性不大的细棉
线,使其与硬铁丝完全重叠,并在棉线的两端做上标记,拉直棉
线,用刻度尺测出标记间距离即为硬铁丝的长度.
下列过程中,经历的时间差不多为1秒的是( )
A.人的眼睛眨一下的时间
B.人呼吸一次的时间
C.人的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
D.人行走5米路程所需的时间
典例精练
【例13】
C
通常情况下,中学生跑100m大约时间是
.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大约是
.每呼吸一次的时间大约是
.正常人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0.8
;眨眼一次的时间约为0.3
.军乐队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间约为0.8
.
典例精练
【例14】
16s
70次
2.5s
s
s
min
很多同学都有戴电子手表的经历,当我们第一次看电子手表时,其表盘示数为10:00:01,隔了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该电子手表,此时表盘的示数为11:01:02.则关于两次观察的时间间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h
1
min
2
s
B.1
min
1
s
C.1
h
1
min
1
s
D.11
h
1
min
典例精练
【例15】
C
如图是对应的秒表的示数是:甲图:
min
s
或者______s.乙图:
min______s
或者______s.丙图:
min______s
或者______s.
典例精练
【例16】
4
28.7
268.7
3
38
188
2
170
5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测量时出现误差,则说明一定是出了差错( )
2.优化实验方案可以减少误差( )
3.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 )
4.采用科学的测量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
5.误差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减小误差是不可能的( )
6.错误是能够避免的( )
7.多次测量不能减小误差( )
8.读取、记录结果时粗心等就会造成测量的误差( )
典例精练
【例17】
×
√
√
√
×
√
×
×
小明用塑料卷尺测一张桌子的长度,五次测量记录分别是:75.1cm、75.2cm、75.1cm、77.2cm、75.3cm,根据以上测量记录,可以判断其中测量错误的数据是_________cm;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做________.若测量时用力拉塑料卷尺,则会引起测量结果__________(填“变大”、“不变”、“变小”)
典例精练
【例18】
77.2
75.2cm
变小
回答以下问题:
(1)
小明和小华用不同的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块木头的长度,测量结果分别是12.35和12.352,谁的测量结果更加准确,为什么?
(2)
要测量1角硬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则最佳选择是(
)
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个1角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D.用刻度尺测出10个1角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个硬币的厚度
典例精练
【例19】
D专题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知识点一: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1.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2.换算关系
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知识点二:认识和使用刻度尺
1.认识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前要“三看”:
一看量程。也就是看刻度尺的最大测量范围。
二看零刻度线。看刻度尺的起始刻度。
三看分度值。看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所表示的长度。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选: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在实际的测量中,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精确程度和量程,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放:零刻度线(或某一数值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有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三部分组成。
知识点三:长度的估测方法
1.目测法.在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1m,1dm,1cm等长度有较深刻的印象,通常把被测物体的长度和已知长度进行比较,用眼睛估计两者的倍数,就能得到目测值,此种方法快捷方便,但误差较大。
2.手测法.古代人们常用“拃”和”指”来做长度单位。
3.步测法.“一步”是指人们步行时两足尖的距离,因为年龄不同,步伐的大小不一。
知识点四:时间的测量
1.测量工具:古代用日晷、沙漏。现代用钟,表。常用的钟、表有: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
2.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1)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
用符号s
表示;时间的其他单位还有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
(2)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1h=60min,
1min=60s,
1s=1000ms,
1ms=1000μs
3.机械停表的使用与读数
知识点五:误差
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
2.误差产生的原因
(1)测量仪器的精密度不够,或测量方法不够完善等原因造成误差
(2)测量人读数时估读造成的。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读值与真实值可能有差异。
3.减小误差的方法
(1)采用精密的测量仪器;(2)改进测量方法;(3)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注意:求平均值时,对于除不尽的数,保留的小数位数应与测量值的小数位数相同。在计算时,要计算到比测量值多一位数字后再四舍五入,平均值应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数(只有一位估读数字)。
1.掌握长度测量的一些方法是重点
长度测量方法有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用刻度尺直接测长度属于一般方法,主要学会刻度尺的使用何注意事项,这点在上面知识点扫描栏目已经给出。下面介绍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
A.估测法:用目视方法,根据身边熟悉的物体或长度作为标准,估计物体大约的长度。如估测普通教室的天花板距教室地面的高度。
B.累积法:当被测物体的长度小于刻度尺分度值时,可以把数个相同的长度很小的物体,放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物体的个数就得到这个物体的长度。如测金属丝的直径。
C.组合法:借助其他测量工具,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换为可用刻度尺测量的长度。如测纽扣的直径需要用三角板和直尺配合。
D.化曲为直法:用棉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做好两端的记号,然后轻轻把棉线拉直,用刻度尺量出棉线长度,就是曲线的长度。如在地图上测黄河的长度。
E.滚轮法:可用轮子沿曲线或直线滚动,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测出轮子的周长,用轮子周长乘以圈数便可得到被测曲线或直线的长度。如测跑道的长度。
F.取样法:对于不方便整体测量的情况,先测“样品”长度,再根据比例将整体长度估算出来。如测一捆细铜丝的长度。
G.化暗为明:有些待测物体,不是明显地露在外面,而是隐含在物体的内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量,如玻璃管的内径、工件的裂缝等,可以选择大小合适的钢针插入孔内,在管口处给钢针作上记号,然后再测钢针记号处的直径即可。
2.机械停表的使用与读数是难点
实验室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停表的使用方法如下:
(1)使用前先上好发条并校零;
(2)认清大表盘和小表盘每大格、每小格表示的时间;
1整圈
1大格
1小格(分度值)
大表盘
30s
1s
0.1s
小表盘
15min
1min
读数时注意:当小表盘的指针没有超过两数字之间的半刻线时,大表盘上在0——30s之间读数;
当小表盘的指针超过两数字之间的半刻线时,大表盘上在30——60s之间读数。
记录的结果是小表盘的读数加上大表盘的读数。
(3)第一次按按钮,指针开始走动,计时开始,随即放手,按钮自动弹回;
(4)第二次按按钮,指针停止走动,停表指示的是两次按按钮之间的时间,等于分针和秒针指示的示数之和;
(5)第三次按按钮,秒针和分针都弹回零点;
(6)使用停表不用估读。因为其表盘的运行是靠齿轮转动的,秒针不会停在两小格之间,一定会停在刻度线上。
注意:小圈读分,大圈读秒,然后大圈读数加小圈读数。注意分钟是否过半。
3.了解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是难点
区别
测量误差
测量错误
产生原因
①跟测量工具的的精确度有关;②跟测量人读取估读值不同有关。
①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②读取、记录结果时粗心。
减小或避免
不可避免,只能减少
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就可以避免
知识点一: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例题1】单位变换:(l)25cm=_______m;
(2)52mm=_______cm。
【答案】(1)0.
25(2)5.2
【解析】(1)1m=10dm=100cm=1000mm
1cm=10-2m
25cm=25×1cm=25×10-2m=0.
25m
所以,25cm=0.
25m
(2)1cm=10mm,这个关系很容易记住,所以有:
1mm=0.1cm,这个关系得到后,很容易知道
52mm=52×1mm==52×0.1cm=5.2cm。
知识点二:认识和使用刻度尺
【例题2】如图所示,铅笔的长度为
cm。
【答案】7.50。
【解析】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位1mm;
铅笔左侧与1.0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与8.50cm刻度线对齐,所以铅笔的长度为
L=8.50cm﹣1.00cm=7.50cm。
知识点三:长度的估测方法
【例题3】以下长度的估测中最接近3m的是( )
A.教室的高度
B.课桌的高度
C.物理课本的宽度
D.中学生的身高
【答案】A
【解析】A.一层楼的高度约3m,教室的高度与此差不多,在3m左右。故A符合题意;
B.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0.8m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物理课本的宽度与此差不多,在17cm=0.17m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在160cm=1.6m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四:时间的测量
【例题4】物理学中“质量、长度、时间”是基本物理量,即将初中毕业
的同学们应该对常见物品的质量、长度,常见运动的时间能做出大致的估计。在教室里学习
是我们最熟悉的生活内容,胳膊肘不小心将文具从课桌上挤落到地上是常有的事。文具从桌
面落到地面的时间最接近下列选项中的( )
A.1min
B.4s
C.2s
D.0.5s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时间过程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时间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题意的答案。课桌的高度在0.8m左右,笔从课桌上落到地上的时间很短,在0.5s左右。
知识点五:误差
【例题5】关于误差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的错误
B.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采用精密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D.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
【答案】D
【解析】误差与错误是截然不同的,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而错误是由于实验者粗心或不遵守实验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
再者测量仪器不可能制造的十分精确,环境的温度、湿度对测量仪器都有影响,这些都可以造成误差;
所以误差只能减小,是不能避免的,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这是减小误差的方法,所以选项ABC错误,选项D正确.
1.单位变换:(l)25cm=_______μm;
(2)52mm=_______m;
(3)900s=_______min;
(4)0.4h=_______s。
【答案】(l)2.5×105
;(2)
5.2×10-4;(3)
15
;(4)
1440
。
【解析】记住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记住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是________cm.
【答案】1.82~1.84都可
【解析】此题考查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首先要观察,是否是零刻线与物体边缘对齐,如果不是要从读数中减去物体左边对应的数值,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3.82cm-2.00cm=1.83cm
3.如图所示的机械停表,读数是_______。
【答案】1分10.8秒
【解析】机械秒表读数问题是难点。要知道在读大表盘的读数时,一般没有估读,读数只读到大表盘的最小分度值,因为机械秒表是靠齿轮转动,指针不是连续的转动,而是在跳动,它不可能停在两小格之间.多训练这方面知识是解决问题突破口。
首先要观察小刻度盘的分度值和量程,再观察大刻度盘分度值和量程。分针刚过1分钟(没过半分钟),秒针按前半分钟读数为10.8秒,所以该表记录的时间为1分10.8秒。
4.请你总结一下,使用刻度尺时容易出现哪些错误?哪些做法会引起较大的误差?
【答案】见解析。
【解析】使用刻度尺常出现的错误有:(1)不注意起始刻度;(2)读数时视线与尺面不垂直,测量结果不写单位;(3)刻度尺没有与被测物体重合。
容易引起较大误差的做法有:没有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太大.
一、填空题
1.在下列数据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
(1)某学生的身高为1.6
_______;
(2)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75_______;
(3)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1_______;
(4)你的百米赛跑成绩约为16
_______
。
【答案】(1)m(2)dm(3)mm(4)s
【解析】该题属于估测类问题。解决办法是要求学生知道或者了解一些物体基本的长度和时间;还要知道长度、时间的单位都有哪些,换算关系也要知道的清清楚楚。
2.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_______.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A的长度,则该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cm.
【答案】分度值。1mm,2.82。
【解析】测量前:一看零刻度;二看量程;三看分度值。
测量时:一放:刻度尺要与被测对象平行;刻度线紧贴被测物;零刻线与被测对象一端对齐。
二读:视线要垂直刻度尺刻线,不要斜视;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三记:记录数据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图中A物体的长度为
cm。
【答案】2.13
【解析】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0刻线对齐,右侧与2.13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2.13cm。
4.如图所示,测得圆筒的外径是____
cm,若圆筒的内径是11.1mm,则筒壁的厚度为____cm,这个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
【答案】2.91,
1.80,
1mm。
【解析】圆筒的外径就是外圆的直径,圆筒的内径就是内部圆的直径。筒壁的厚度就等于外圆的直径减去内部圆的直径。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刻度尺上
两个最小刻度之间的长度。
二、选择题
5.
北京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时,护旗队员每一步行进的距离是(
)
A.75mm
B.75cm
C.75dm
D.75m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长度的估测。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可知道,护旗队员每一步行进的距离应该在0.5m到1m之间,只有选项B符合。
6.用直尺和三角板测圆柱体底面圆的直径,下面四幅图中方法正确的是
(
)
【答案】D
【解析】A.B测量错误是:没有把“0”刻度一下的长度抛去,C答案三角板没有垂直,不能准确的卡出直径的长度
7.如图所示的机械秒表读数为(
)
A.3min37.5s
B.3min7.7s
C.3.5min37.5s
D.3.5min7.5s
【答案】A
【解析】如图所示的机械秒表读数等于小盘的分钟数加上大盘的秒数。小盘分钟数是3min.由于小盘的分针超过30s,在大盘里读取的秒数37.5s。所以如图乙所示的机械秒表读数为3min37.5s。所以A项说法正确。
8.下列给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四幅场景图。其中给出四项表述错误的是
(
)
甲
乙
丙
丁
A.如图甲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用它测得物体的长度为3.40cm。
B.如图乙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用它测得铅笔的长度为52.5mm。
C.如图丙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所测物体的长度为1.45cm。
D.如图丁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用它测得金属球的直径为3.29cm。
【答案】D
【解析】四个刻度尺分度值都是1mm,测量结果肯定记录到毫米的下一位,然后写清单位。
甲丙物体一端都在与0刻度对齐,另一端读数就是物体长度;乙丁物体一端不在0刻度处,记录结果应该是物体两端读书之差。
三、综合能力题
9.某同学用一把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所示,图中A是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这位同学测量中的三个错误之处。
【答案】(1)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2)刻度尺边缘没有和被测物体的边沿平行;
(3)读书时斜视。
【解析】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是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在实际的测量中,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精确程度和量程,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2)零刻度线(或某一数值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3)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4)记录的测量结果应有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三部分组成。
0
1
2
3
4
cm
A
PAGE专题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知识点一: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1.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2.换算关系
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知识点二:认识和使用刻度尺
1.认识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前要“三看”:
一看量程。也就是看刻度尺的最大测量范围。
二看零刻度线。看刻度尺的起始刻度。
三看分度值。看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所表示的长度。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选: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在实际的测量中,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精确程度和量程,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放:零刻度线(或某一数值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有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三部分组成。
知识点三:长度的估测方法
1.目测法.在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1m,1dm,1cm等长度有较深刻的印象,通常把被测物体的长度和已知长度进行比较,用眼睛估计两者的倍数,就能得到目测值,此种方法快捷方便,但误差较大。
2.手测法.古代人们常用“拃”和”指”来做长度单位。
3.步测法.“一步”是指人们步行时两足尖的距离,因为年龄不同,步伐的大小不一。
知识点四:时间的测量
1.测量工具:古代用日晷、沙漏。现代用钟,表。常用的钟、表有: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
2.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1)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
用符号s
表示;时间的其他单位还有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
(2)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1h=60min,
1min=60s,
1s=1000ms,
1ms=1000μs
3.机械停表的使用与读数
知识点五:误差
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
2.误差产生的原因
(1)测量仪器的精密度不够,或测量方法不够完善等原因造成误差
(2)测量人读数时估读造成的。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读值与真实值可能有差异。
3.减小误差的方法
(1)采用精密的测量仪器;(2)改进测量方法;(3)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注意:求平均值时,对于除不尽的数,保留的小数位数应与测量值的小数位数相同。在计算时,要计算到比测量值多一位数字后再四舍五入,平均值应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数(只有一位估读数字)。
1.掌握长度测量的一些方法是重点
长度测量方法有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用刻度尺直接测长度属于一般方法,主要学会刻度尺的使用何注意事项,这点在上面知识点扫描栏目已经给出。下面介绍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
A.估测法:用目视方法,根据身边熟悉的物体或长度作为标准,估计物体大约的长度。如估测普通教室的天花板距教室地面的高度。
B.累积法:当被测物体的长度小于刻度尺分度值时,可以把数个相同的长度很小的物体,放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物体的个数就得到这个物体的长度。如测金属丝的直径。
C.组合法:借助其他测量工具,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换为可用刻度尺测量的长度。如测纽扣的直径需要用三角板和直尺配合。
D.化曲为直法:用棉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做好两端的记号,然后轻轻把棉线拉直,用刻度尺量出棉线长度,就是曲线的长度。如在地图上测黄河的长度。
E.滚轮法:可用轮子沿曲线或直线滚动,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测出轮子的周长,用轮子周长乘以圈数便可得到被测曲线或直线的长度。如测跑道的长度。
F.取样法:对于不方便整体测量的情况,先测“样品”长度,再根据比例将整体长度估算出来。如测一捆细铜丝的长度。
G.化暗为明:有些待测物体,不是明显地露在外面,而是隐含在物体的内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量,如玻璃管的内径、工件的裂缝等,可以选择大小合适的钢针插入孔内,在管口处给钢针作上记号,然后再测钢针记号处的直径即可。
2.机械停表的使用与读数是难点
实验室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停表的使用方法如下:
(1)使用前先上好发条并校零;
(2)认清大表盘和小表盘每大格、每小格表示的时间;
1整圈
1大格
1小格(分度值)
大表盘
30s
1s
0.1s
小表盘
15min
1min
读数时注意:当小表盘的指针没有超过两数字之间的半刻线时,大表盘上在0——30s之间读数;
当小表盘的指针超过两数字之间的半刻线时,大表盘上在30——60s之间读数。
记录的结果是小表盘的读数加上大表盘的读数。
(3)第一次按按钮,指针开始走动,计时开始,随即放手,按钮自动弹回;
(4)第二次按按钮,指针停止走动,停表指示的是两次按按钮之间的时间,等于分针和秒针指示的示数之和;
(5)第三次按按钮,秒针和分针都弹回零点;
(6)使用停表不用估读。因为其表盘的运行是靠齿轮转动的,秒针不会停在两小格之间,一定会停在刻度线上。
注意:小圈读分,大圈读秒,然后大圈读数加小圈读数。注意分钟是否过半。
3.了解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是难点
区别
测量误差
测量错误
产生原因
①跟测量工具的的精确度有关;②跟测量人读取估读值不同有关。
①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②读取、记录结果时粗心。
减小或避免
不可避免,只能减少
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就可以避免
知识点一: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例题1】单位变换:(l)25cm=_______m;
(2)52mm=_______cm。
知识点二:认识和使用刻度尺
【例题2】如图所示,铅笔的长度为
cm。
知识点三:长度的估测方法
【例题3】以下长度的估测中最接近3m的是( )
A.教室的高度
B.课桌的高度
C.物理课本的宽度
D.中学生的身高
知识点四:时间的测量
【例题4】物理学中“质量、长度、时间”是基本物理量,即将初中毕业
的同学们应该对常见物品的质量、长度,常见运动的时间能做出大致的估计。在教室里学习
是我们最熟悉的生活内容,胳膊肘不小心将文具从课桌上挤落到地上是常有的事。文具从桌
面落到地面的时间最接近下列选项中的( )
A.1min
B.4s
C.2s
D.0.5s
知识点五:误差
【例题5】关于误差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的错误
B.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采用精密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D.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
1.单位变换:(l)25cm=_______μm;
(2)52mm=_______m;
(3)900s=_______min;
(4)0.4h=_______s。
2.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是________cm.
3.如图所示的机械停表,读数是_______。
4.请你总结一下,使用刻度尺时容易出现哪些错误?哪些做法会引起较大的误差?
出门测
出门测
一、填空题
1.在下列数据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
(1)某学生的身高为1.6
_______;
(2)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75_______;
(3)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1_______;
(4)你的百米赛跑成绩约为16
_______
。
2.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_______.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A的长度,则该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cm.
3.图中A物体的长度为
cm。
4.如图所示,测得圆筒的外径是____
cm,若圆筒的内径是11.1mm,则筒壁的厚度为____cm,这个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
二、选择题
5.
北京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时,护旗队员每一步行进的距离是(
)
A.75mm
B.75cm
C.75dm
D.75m
6.用直尺和三角板测圆柱体底面圆的直径,下面四幅图中方法正确的是
(
)
7.如图所示的机械秒表读数为(
)
A.3min37.5s
B.3min7.7s
C.3.5min37.5s
D.3.5min7.5s
8.下列给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四幅场景图。其中给出四项表述错误的是
(
)
甲
乙
丙
丁
A.如图甲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用它测得物体的长度为3.40cm。
B.如图乙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用它测得铅笔的长度为52.5mm。
C.如图丙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所测物体的长度为1.45cm。
D.如图丁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用它测得金属球的直径为3.29cm。
课后作业
9.某同学用一把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所示,图中A是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这位同学测量中的三个错误之处。
0
1
2
3
4
cm
A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