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三讲
声现象
2019秋季
/
成长B班
Part
0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引入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产生
传播
接收
一、声音的产生
1、大量的观察、实验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桌面振动也不明显,如何改进实验?
①转换法:
将音叉的振动转换为乒乓球的振动
②乓球的作用:
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一、声音的产生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古筝琴弦振动发声
若此时按住琴弦不动,古筝会继续发声吗?
一、声音的产生
3、找发声体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出声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下列图片中的声音,发声体分别是什么?
打击乐器发声体:鼓面或锣面振动
管乐器发声体:空气柱振动
弦乐器发声体:琴弦振动
一、声音的产生
3、找发声体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出声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敲瓶子
吹瓶子
发声体:瓶子和水
发声体:空气柱
下列情境中的声音,发声体分别是什么?
二、声音的传播
1、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①真空不能传声;
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实验结论
实验器材
实验推理法或理想实验法
实际操作时几乎无法实现完全的真空条件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实验结论
实验器材
二、声音的传播
2、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常见介质中的声速
介质
声速
介质
声速
空气(0℃)
331m/s
海水(25℃)
1531m/s
空气(15℃)
340m/s
冰
3230m/s
空气(25℃)
346m/s
铜棒
3750m/s
软木
500m/s
大理石
3810m/s
水(常温)
1500m/s
铁棒
5200m/s
一般地,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固体>
v液体>
v气体。
空气(15℃)
340m/s
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声音在同种介质相同温度下传播速度相等吗?
温度的高低会如何影响声速呢?
二、声音的传播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人耳区分原声与回声所需的时间间隔为0.1s
在宽广空旷的山谷里喊话时能听到自己的回声,但是在自己的房间说话却听不到回声,这是为什么呢?
二、声音的传播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S
S
△t
人耳区分原声与回声所需的时间间隔为0.1s
≥0.1s
人与悬崖之间的距离
;取声速为340m/s,
要区别回声与原声,即当t
≥0.1s时,S
≥17m。
二、声音的传播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
①敲击空水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t
人耳区分原声与回声所需的时间间隔为0.1s
≥0.1s
Duang
Duang
Duang
△t=
s
若要听到两次回声,需要多长的空水管?
v空气=340m/s
v铁管=5200m/s
二、声音的传播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
②敲击装水水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t1
人耳区分原声与回声所需的时间间隔为0.1s
≥0.1s
Duang
Duang
Duang
s
v空气=340m/s
v水=5200m/s
v铁管=1450m/s
△t2
≥0.1s
Duang
若要听到三次回声,需要多长的水管?
△t1=
△t2=
二、声音的传播
3、回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传声性能问题
固体传播声音比气体传播声音效果更好,速度更快
地震被困地下时,应该敲击铁管求救还是呼叫求救,为什么?
二、声音的传播
3、回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回声的利用
回音壁
回声测距
二、声音的传播
4、回声相关计算——
①车与声音同向运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回音壁
回声测距
回声测距
二、声音的传播
4、回声相关计算——
①车与声音同向运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回声测距
s声
s车
L开始鸣笛
L听到回声
L开始鸣笛=
L听到回声=
开始鸣笛
听到回声
二、声音的传播
4、回声相关计算——
②车与声音反向运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回声测距
二、声音的传播
4、回声相关计算——
②车与声音反向运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回声测距
L开始鸣笛
L听到回声
s声
s车
L开始鸣笛=
L听到回声=
开始鸣笛
听到回声
三、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空气传导:声波—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
(2)骨传导:声波—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
三、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双耳效应:双耳效应是人们依靠双耳间的音量差、时间差、和音色差
判别声音方位的效应。声音强弱不同时,可感受出声源与
听音者之间的距离。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t1
t2
△t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发出声音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
2.空气、水、大地、铁轨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
3.声音产生是由于物体振动,有振动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
)
4.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
)
5.声音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慢(
)
6.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
)
典例精练
【例01】
√
√
×
×
×
√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7.因物体的材料、结构不同,所以有的物体振动时能发声,有的物体振动时不能发声(
)
8.振动慢的物体不能发声,振动快的物体能发声(
)
9.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传播速度快
(
)
10.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就马上消失
(
)
典例精练
【例01】
×
×
×
×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句中风声是________
振动产生的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钟声是由________振动产生的
(3)“雨打芭蕉”发出声音,这里主要发声振动的物体是________
典例精练
【例02】
空气
钟
芭蕉
小明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明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__________.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_______(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典例精练
【例03】
多次弹开
物体发声时在振动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转换法
(3)若将此实验移到月球表面去做.回答下列问题:
①听到和看到的现象分别是什么?____
A.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B.不能听到声音,但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C.既不能听到声音,也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②根据实验现象的变化,你又可以总结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精练
【例03】
B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下列实例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即将上钩的鱼儿被岸上走动的人吓跑
B.课堂上,我们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C.古代土兵晚上枕着箭筒睡觉,这样能及早发现敌情
D.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发现水面荡起了波纹
典例精练
【例04】
D
在图中,小明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土电话”能够传声,说明声音能在_______中传播.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棉线和金属丝中_______的传声性能更好.
典例精练
【例05】
固体
金属丝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棉线的_______停止,发声停止.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是松弛的线_______(填“容易”或“不易”)传声.
典例精练
【例05】
振动
不易
下表是某些介质的声速
v
(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只须写出两种)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精练
【例06】
声速大小可能和介质种类有关
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1450
冰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
至
50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
声速大小可能和温度有关
声音在
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
(2)设海水温度为
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
2s
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___________,计算出海水深度为____________
(3)真空中声速是_______
典例精练
【例06】
s=vt
1531m
0m/s
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足够长自来水铁管,若自来水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耳朵贴近铁管的另一端可以听见_______次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沿_______传来的,最后一次听到的声音是沿_______传来的.若换成一根20m铁管,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
次敲击声﹙空气中声速为340m/s,水中声速为1470m/s,铁中声速为5200m/s﹚
典例精练
【例07】
三
铁管
空气
一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手指蘸水摩擦杯口发声,同时增加杯中的水量
B.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
C.室内收音机播音时,导致喇叭前方的烛焰摇晃
D.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
典例精练
【例08】
B
小明面对远处的山崖喊话,经过2秒听到回声.设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求山崖与人之间的距离?
典例精练
【例09】
山崖与人之间的距离为340m
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驶向一座山崖,司机在一桥头鸣笛,4s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则:
(1)4s内汽车走过的路程是多少?
(2)4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多少?
(3)该桥头离山崖多远?
典例精练
【例10】
4s内汽车走过的路程是80m
声音传播的距离1360m
桥头距山崖的距离720m专题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1)振动: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振动,往返一次即振动一次。
(2)能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人说话靠声带振动,弦乐是靠弦的振动,管乐是靠管内空气柱振动,蝉鸣靠胸部的两片鼓膜振动,鸟靠鸣膜振动,蟋蟀、蜜蜂、蚊子、苍蝇是靠翅膀振动发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错误的表述: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1)声的介质:凡是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靠介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知识点三:声速
(1)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气体中的声速小于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
(2)声速还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3)人类的听觉范围:一般在20--20000Hz范围内。
重点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
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
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例题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正在传声的介质处于
(填“振动”或“静止”)
状态;当声音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时,声速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振动;会。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正在传声的介质处于振动状态;
声音在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传播最慢;声速还与温度有关;当声音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时,声速会发生变化。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例题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B.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从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
C.座机电话间的导线传递的是声波信号
D.区分钢琴和二胡的声音是根据响度来判断的
【答案】A
【解析】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受温度的影响,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故A说法正确。
B.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说法错误。
C.座机电话间是靠变化的电流来传播声信号的,即导线传递的是电信号,故C说法错误。
D.区分钢琴和二胡的声音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D说法错误。
知识点三:声速
【例题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B.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从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
C.座机电话间的导线传递的是声波信号
D.区分钢琴和二胡的声音是根据响度来判断的
【答案】A
【解析】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受温度的影响,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故A说法正确。
B.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说法错误。
C.座机电话间是靠变化的电流来传播声信号的,即导线传递的是电信号,故C说法错误。
D.区分钢琴和二胡的声音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D说法错误。
1.声速的大小跟介质有关,还跟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______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
气体中最慢.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m/s.
【答案】固体。340
【解析】1.声速的大小跟介质有关,还跟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
气体中最慢.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_____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又传入人耳的声音.人耳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____s.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比如:同学们听到自己在空教室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声音要洪亮,就是这个原因.
【答案】回声.0.1
【解析】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又传入人耳的声音.人耳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0.1s.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3.2025年我国将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
A.月球上真空不能传声
B.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
C.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
D.月球上宇航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答案】A
【解析】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的宇航员面对面的交谈也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
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C.汽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传递能量
D.声源的振幅越大,听到声音的响度就一定越大
【答案】B
【解析】A.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一般在20Hz~20000Hz范围内,在此范围以外的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听不到,故A错误;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故B正确;
C.汽车的倒车雷达利用的是超声波的回声定位,是利用声传递信息,故C错误;
D.振幅越大,人听到的声音响度不一定越大,因为响度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故D错误。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铃声
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
D.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了
【答案】A
【解析】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当把空气全部抽空后听不到声音,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大。说明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2.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
B.鼓手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
C.二胡演奏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D.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交流时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
【答案】C
【解析】本题是有关声音的知识考查,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三要素及影响因素、及电磁波的有关应用,难度不大,属基础知识的考查。
A.“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故A错误;
B.鼓手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响度就越大,故B错误;
C.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D.太空中是真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宇航员与地面的交流时的声音是通过电磁波传回地球的,故D错误。
3.同学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下面四种看法,请根据你学的知识,认为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运动产生的”.
B.“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有的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答案】D
【解析】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故此种说法错误;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相同的,故此种说法错误。
4.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减弱。则
(
)
A.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该实验也能说明真空能传声。
D.根据这个实验,用理想推理法可以得出真空能传声的结论。
【答案】A
【解析】A.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罩内空气越来越少,传播介质逐渐减少,声音传播速度越来越小,当玻璃罩内的空气被抽干,几乎处于真空状态时,声音就不能传播了。所以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减弱。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A正确,B错误,C错误,D错误。
二、填空题
5.唐诗《枫桥夜听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体现出的物理知识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①
;
②
。
【答案】①物体振动发声;②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等。
【解析】这是物理与语文知识的渗透。大量古诗词、名言警句中蕴含着物理知识,同学们只有学好语文,理解诗句含义,才能用物理学知识分析诗句中反映出的物理现象。理解诗句大致意思,然后找出隐含的物理信息,最后给出内涵的物理知识。这句诗意思是在姑苏这座城外有一个寒山寺,夜里诗人在船上听到了寒山寺庙的钟声。这里面听到钟声说明钟振动产生了声音,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到人耳。
6.用牙轻轻咬住铅笔上端,用手指轻敲铅笔下端,注意听这个敲击声,然后张开嘴使牙不接触铅笔,而保持铅笔位置不变,手指用与前同样的力轻敲铅笔下端,这时他也听到了声音。
两次听到的声音不同,第一次听到是利用
传声,第二次听到是利用
传声。
【答案】固体,空气。
【解析】两次听到的声音效果不同,因为声音的传播方式不同,传播声音的介质不同,接收的的信息引起振动的方式不同,第一次听到是利用固体传声,第二次听到是利用空气传声,固体传声效果比空气好。
7.“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1m/s,则我们周围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你提出三个有关的场景。(1)
;(2)
;(3)
。
【答案】有关的场景是:
(1)教室内学生听不能清楚教师的讲课声;
(2)汽车的喇叭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
(3)管乐队在会场内的演奏效果会很差;
(4)我们听到万米高空传来的飞机声时,却看不到飞机了。
【解析】在真实世界里,声速约为340m/s,老师发出的声音与其反射的声音到听者处的时间差小于0.1s,这两个声音重合,声音听起来更响,若声速变为1m/s,发出的声音和经反射的回声到达人耳处的时间间隔很大,会出现第二次、第三次发出的声音直接到达人耳处时第一次的反射声才到达,这样反射的声音就会干扰后面传来的声音,所以不易听清楚。乐队演奏效果也是如此。再比如司机按喇叭时,由于汽车正常行驶时速度远大于1m/s,所以嗽叭声会落在汽车之后,无法知道有车的作用。同样当飞机飞过人上方时,声音还没有传到人耳处,等声音传到人耳处时,飞机早就飞过人的上方很远处。
三、探究实验题
8.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解析】喉头振动、水花溅起这些发声体体现的共同特征是振动,
即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有些发声体的振动幅度小,不容易观察,
可以采用转化法,如在敲击的桌面上放一杯水、撒部分细沙等轻小物体,通过水面的波动、小物体的跳动反映出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9.科学探究的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本节探究点拨中指出:“注意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注意准确表述这些问题,还应学习寻找问题中的矛盾。”下面的几个问题,符合探究点拨中的哪一点?
(1)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松涛、鸟语、流水潺潺……让人心旷神怡;轰鸣、嚎叫、电锯“吱吱”……让人心烦意乱。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声音又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
这是从
提出问题的。
(2)学校即将召开春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李老师和本班四位参加4X100m接力赛跑的同学到运动场进行赛前训练。训练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始讨论: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准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李老师看同学们争论起来,笑了笑说:“同学们,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你们提出了一个关于速度是否变化的问题。接下来,大家议一议,你们应该如何收集证据,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李老师是
提出问题的。
(3)编钟演奏的乐曲为什么悦耳动听,木棍敲石头的声音为什么不好听?除了响度和音调的区别之外,各种声音还有什么不同呢?
这是在
发现并提出问题的。
(4)你能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吗?
。
【答案】(1)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2)在学生的争论中寻找问题中的矛盾。
(3)学习过程中。(4)如:你能听到你牙齿嚼动声音而别人却听不到等。
【解析】(1)松涛、鸟语、流水潺潺……让人心旷神怡;轰鸣、嚎叫、电锯“吱吱”……让人心烦意乱。这都是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2)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准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学生的争论中寻找问题中的矛盾,从中提出问题。
(3)编钟演奏的乐曲为什么悦耳动听,木棍敲石头的声音为什么不好听?除了响度和音调的区别之外,各种声音还有什么不同呢?
这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
(4)根据说话声,为什么你能分辨出甲乙两个同学的名字?
四、计算应用题
10.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阅读下表中列举的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
(2)在长884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下隔2.43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气温约为15
oC)
【答案】见解析。
【解析】(1)一般的声音在不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一般的声音在固体传播比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速度快。
S/V1
-S/V2=
884m/340m/s
-884m/V2=2.43s
V2=
5200m/s
对照表格可知该金属可能是铁材料制成的。
11.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4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多少?这种方法能否用来测月球与地球的距离?为什么?(声音在海水传播速度为1500m/s)
【答案】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3000m;不能,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水的深度.
超声波属于声波,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月球表面是没有空气的.
(1)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t=4s/2=2s,
该处海水的深度:h=s=vt=1500m/s×2s=3000m.
(2)月球周围没有空气,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超声波不能到达月球,更不能利用声波的反射测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专题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1)振动: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振动,往返一次即振动一次。
(2)能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人说话靠声带振动,弦乐是靠弦的振动,管乐是靠管内空气柱振动,蝉鸣靠胸部的两片鼓膜振动,鸟靠鸣膜振动,蟋蟀、蜜蜂、蚊子、苍蝇是靠翅膀振动发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错误的表述: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1)声的介质:凡是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靠介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知识点三:声速
(1)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气体中的声速小于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
(2)声速还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3)人类的听觉范围:一般在20--20000Hz范围内。
重点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
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
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例题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正在传声的介质处于
(填“振动”或“静止”)
状态;当声音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时,声速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例题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B.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从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
C.座机电话间的导线传递的是声波信号
D.区分钢琴和二胡的声音是根据响度来判断的
知识点三:声速
【例题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B.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从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
C.座机电话间的导线传递的是声波信号
D.区分钢琴和二胡的声音是根据响度来判断的
1.声速的大小跟介质有关,还跟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______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
气体中最慢.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m/s.
2._____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又传入人耳的声音.人耳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____s.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比如:同学们听到自己在空教室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声音要洪亮,就是这个原因.
3.2025年我国将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
A.月球上真空不能传声
B.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
C.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
D.月球上宇航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C.汽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传递能量
D.声源的振幅越大,听到声音的响度就一定越大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铃声
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
D.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了
2.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
B.鼓手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
C.二胡演奏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D.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交流时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
3.同学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下面四种看法,请根据你学的知识,认为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运动产生的”.
B.“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有的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4.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减弱。则
(
)
A.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该实验也能说明真空能传声。
D.根据这个实验,用理想推理法可以得出真空能传声的结论。
二、填空题
5.唐诗《枫桥夜听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体现出的物理知识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①
;
②
。
6.用牙轻轻咬住铅笔上端,用手指轻敲铅笔下端,注意听这个敲击声,然后张开嘴使牙不接触铅笔,而保持铅笔位置不变,手指用与前同样的力轻敲铅笔下端,这时他也听到了声音。
两次听到的声音不同,第一次听到是利用
传声,第二次听到是利用
传声。
7.“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1m/s,则我们周围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你提出三个有关的场景。(1)
;(2)
;(3)
。
三、探究实验题
8.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科学探究的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本节探究点拨中指出:“注意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注意准确表述这些问题,还应学习寻找问题中的矛盾。”下面的几个问题,符合探究点拨中的哪一点?
(1)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松涛、鸟语、流水潺潺……让人心旷神怡;轰鸣、嚎叫、电锯“吱吱”……让人心烦意乱。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声音又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
这是从
提出问题的。
(2)学校即将召开春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李老师和本班四位参加4X100m接力赛跑的同学到运动场进行赛前训练。训练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始讨论: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准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李老师看同学们争论起来,笑了笑说:“同学们,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你们提出了一个关于速度是否变化的问题。接下来,大家议一议,你们应该如何收集证据,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李老师是
提出问题的。
(3)编钟演奏的乐曲为什么悦耳动听,木棍敲石头的声音为什么不好听?除了响度和音调的区别之外,各种声音还有什么不同呢?
这是在
发现并提出问题的。
(4)你能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吗?
。
四、计算应用题
10.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阅读下表中列举的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
(2)在长884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下隔2.43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气温约为15
oC)
11.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4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多少?这种方法能否用来测月球与地球的距离?为什么?(声音在海水传播速度为150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