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二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二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5 07:1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课程标准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4.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第一单元学习目标
1.以时空为序搜集和运用史料,论述农业文明的产生发展是自然界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过程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因素、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各具特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探讨现代农业发展与问题,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涵。深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自觉担负起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努力的时代责任。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史实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描绘、对比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食物物种交流,说明近代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和食物物种的广泛交流和传播。食物物种的世界性交流与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课标要求】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美洲与亚非欧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学会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素养目标:唯物史观)
(2)通过绘制玉米、马铃薯、甘薯在欧洲传播的时空路线图,学会用恰当的时空观表达叙述历史。(素养目标:时空观念)
(3)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明清时期玉米在我国种植情”、“甘薯传入中国并大量种植的原因”等。(素养目标:史料实证)
(4)学会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解释。(素养目标:历史解释)
(5)通过了解不同大洲间的物种交流及其影响,认识世界历史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培养国际视野,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世界观。(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下图是早期(新航路开辟前)农业传播示意图,请结合教材导言内容,谈谈早期物种交流的特点?
早期农业传播示意图
特点:
(1)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洲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
(2)交流物种较少;
(3) 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
尽管人类及其祖先已在地球上生存了二百多万年。 但是真正的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 ——选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问题探究】:根据教材并结合图片资料,新航路开辟后人类食物物种是如何交流的?我们一起来探究!
新航路开辟是一场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
课堂导引
一、世界物种的宝库----美洲物种的外传
(一)传入欧洲(西、葡)
①玉米:从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②马铃薯:16世纪末,开始推广。
③甘薯:传播比较缓慢。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玉米、马铃薯、甘薯是如何外传的?
(二)传入中国
玉蜀黍重出西土,种者亦罕。
---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李时珍(1518-1593)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
--- [清]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②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①玉米:明朝时,通过多种途径(西北、西南、东南沿海)传入中国。清朝前期,全国各地多有种植;鸦片战争前,已遍布全国。
明朝时
(1)传入欧洲: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也是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2)传入中国: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中国现存最早的食用辣椒记载,是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据《思州府志》记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思州,就是今天贵州的前身,乾隆年间的《贵州通志物产》、《黔南识略》再次佐证——贵州是我国辣椒吃用的起点。“在贵州,辣椒完成了从外来新物种融入于中国饮食中的调味副食的过程。”
(1)传入欧洲: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2)传入中国: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番茄是如何外传的?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辣椒是如何外传的?
二、移居新大陆----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P10页内容,分类总结其他地区有什么作物传入美洲并推广。
欧洲物种传入美洲分类:
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黄瓜、甜瓜、豌豆
经济类:甘蔗
牲畜家禽:牛、驴、骡、马(役畜)猪、羊、鸡(食用)
欧洲物种传入美洲表现:
(1)小麦:成为主要的食物,品种繁多,小麦产业兴盛。
(2)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
(3)牲畜家禽:牛、驴、骡、马(役畜)猪、羊、鸡(食用),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阅读教材P10【历史纵横】:咖啡和咖啡馆。
请结合你的理解试谈谈对咖啡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形成特有的咖啡文化的认识。
①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
②不同肤色的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会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
③一粒粒咖啡豆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还蕴含世界文化的融合。
海南福山咖啡
【问题探究】阅读教材P9“学思之窗”(材料略),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甘薯
材料一:万历二十一年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番薯到福州长乐县;
材料二:万历十年陈益从越南引种番薯至广东东莞。
(1)甘薯原产于美洲,哥伦布带到欧洲,经葡萄牙人传入非洲,并由
太平洋群岛传入亚洲。
(2)甘薯最早引入中国是明朝万历年间,福建华侨陈振龙常去吕宋
(今菲律宾)经商,发现甘薯产量高,他耐心向当地农民学习种植方
法,后经陈氏家族推广,甘薯在中国传播开来。
(3)甘薯的传入是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同时,其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与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有密切关系,也在一定程度缓解了当时中国因人多地少,而出现的粮食危机。
拓展:物种交流的特点
材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特点:范围具有全球性;交流就有双向互补性;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双向、互补
交流交融,命运与共
材料1:以日本为例,虽然地理位置过北不利于树薯生长,日本人民也从未喜欢上玉米,可是美洲马铃薯,不论甘薯,白薯却都已多年成为该国重要营养内容。17世纪晚期甘薯经琉球群岛,从中国传到日本……甘薯也向众人证明,有了它铁定不会断粮:四个不同的年月里——1832年、1844年、1872年、1896年大量日本人发现,自己是靠甘薯方才活了下来。 ——摘自《哥伦布大交换》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新旧世界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了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材料2:明朝《三农记》卷12载:“番豆,乃落花生也。始生海外,过洋者移入百越,古因此名。初时为果,今湖田沙土遍植。”。
梵高(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吃马铃薯的人》
展示你的风采!
材料3: 在北美地区,水稻仅有3%供本地消费,其余全都用于出口。玉米、番薯的上市贸易,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起到了平抑粮价的作用。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史料4: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沟洫之制,水陆失宜”。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期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漠化现象凸显。
(4)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辩证分析)
(1)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2)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3)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4)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归纳:新旧世界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思考:食物物种交流怎样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极大丰富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原有的饮食结构,逐渐形成新的饮食文化。高产作物的引进,缓解了粮食紧缺,保障了粮食供应,有利于社会稳定。以往的奢侈品变为日常消费品,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丰富了普通人的生活。
材料:明朝后期,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后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问题探究】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中国有何影响?
积极影响:
①.丰富食物结构;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
②.增加粮食产量;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③促进土地的开发,增加耕地面积,
④.促进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
⑤.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开发(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消极影响
①.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
②生态失衡(一些物种在没有天敌的新环境下泛滥成灾)
【学习聚焦】:外来物种的交流传播丰富了人类生活的同时,但也出现了生物入侵现象,参看图片,阅读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外来物种的传播?
食人鱼
材料: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指出:当前,外来生物入侵是导致原生物种衰竭、物种多样性减少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的重要原因。外来物种入侵是一场生态灾难,现已成为全球问题。“生物入侵和气候变化、栖息地减少、环境污染防治一样,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6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结果表明,215种外来入侵物种已入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48种外来入侵物种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1)加快推进生物安全法的立法工作。
(2)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
(3)加强外来生物入侵的科普宣传教育



















移居新大陆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世界物种的宝库
——美洲作物的外传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双向
互补
世界经济
人口增长
日常生活
环境变化
玉米、红薯、番茄、辣椒….
小麦、水稻、咖啡、禽畜…
课堂知识小结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习近平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
谢谢!敬请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