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 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2、了解黄河的常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导语)
黄河文化的兴起与内涵 源远流长,物华天宝。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二.简介作者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三.读课文,解决字词
四.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五.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课文
1. 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1)大水车 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
2. 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 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2) 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 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
4. 黄河的险险在何处?夷、平地又是怎样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5. 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
三.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衬托:正衬:大水车 ----黄河的大
-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
正衬、正衬错杂: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
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
总体构思的衬托:黄河衬托出筏子,由筏子衬托 “黄河的主人”
总之,这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
四.讨论
1.文中哪句话最深刻?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
2. 本文导课时老师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黄河的文章,学完本文了,你觉得此文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与黄河有没有关系?
五.作业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
参考答案: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3.对比往往会使人、物的特点更鲜明,请你用对比写一个片段,表现家人、同学、事物的不同特点。(共25张PPT)
袁鹰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后,曾在中学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初编辑上海《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其间写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和诗。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记者,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等。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像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
关于羊皮筏子
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时,对照注释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向其他同学请教.
要求:大声自由地朗读,要让老师看到你的表情。
规 模
汹 涌
心 悸
浊 浪
相 称
化险为夷
吞噬
mó
zhuó
jì
chèn
xiōngyǒng
湍 急
tuān
浏 览
liú
shì
yí
如履 平地
lǚ
认知阅读
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
听了同学的课文复述你有何感想?
1、 羊皮筏子虽然很小,却能经得起大的风浪。
3、乘客的胆子真大,处变不惊。
2、艄公的技巧高超,令人佩服。
4、黄河的气势让人感到震撼。
认知阅读
上一篇课文写的是了长江,这篇课文写的是黄河。两位作者是不是把它们都作为自然景观来写呢?如果不是,作者想要表现什么呢
这篇课文的作者想要歌颂的是征服自然的人类,这赞美包括了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和毅力,也颂扬了黄河的雄浑磅礴。
答案提示
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1) 大水车 羊皮筏子
自主、合作、探究
(2)人的心情
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 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自主、合作、探究
(2) 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
作者极力描写的是黄河上的艄公形象,写乘客的大胆镇静又是为什么呢?
自主、合作、探究
衬托艄公技巧高超
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
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
勇敢、智慧、镇静、机智
自主、合作、探究
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
自主、合作、探究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阐明这一道理?
鲜明的、一系列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有正衬,如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写黄河的深,以筏子的载重多衬托。写黄河的急,以羊皮筏子的快来衬托;有反衬,如见到羊皮筏子前和见到羊皮筏子后的想法,岸上的人和乘客的不同心情的比较;有正衬、反衬错杂,如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即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有衬托对比交织,如提心吊胆和从容谈笑即使对比,又是前者反衬后者。这一连串的的对比、衬托是文章结构紧凑、文脉连贯。
自主、合作、探究
说一说:
在人与外界的各种挑战中,除课文中介绍的艄公战胜了惊涛骇浪而成为黄河的主人之外。你还能说出像艄公一样,征服和改造自然的事例吗?
黄河的开发利用
黄河的污染与破坏
黄河的污染与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