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生物中考题分类汇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021·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小草依依,踏之何忍”,公园的草坪上经常有这样的提示语,提示人们不要踩踏小草,因为人们在草坪上行走多了,会造成上壤板结,土壤板结直接影响小草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壤板结导致小草缺少水
B.
土壤板结导致小草缺少无机盐
C.
土壤板结导致小草根的呼吸作用减弱
D.
土壤板结导致小草缺少有机物
(2021·山西省太原市)生物社团同学们把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24小时后移至光下照射几小时,然后采用一定的方法检验两装置中的叶片是否遇碘变蓝色(注: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你认为同学们探究的问题是光合作用( )
A.
是否产生了氧气
B.
是否需要光
C.
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D.
是否分解了有机物
(2021·山西省晋中市)选取生长状况相似的三个天竺葵枝条,按如图所示进行处理,然后将装置放在阳光充足,温度适宜的同一环境中。你预期几天后三个枝条的生长状况是( )
A.
甲组生长最好
B.
乙组生长最好
C.
丙组生长最好
D.
无明显差别
(2021·吉林省)下列能进行呼吸作用的是( )
A.
柳树
B.
煮熟的种子
C.
智能机器人
D.
电脑病毒
(2021·四川省成都市)将蔬菜集中堆放保存,较长时间后会发热进而出现腐烂。蔬菜细胞中能产生热量的生理过程是( )
A.
光合作用
B.
吸收作用
C.
呼吸作用
D.
蒸腾作用
(2021·山东省青岛市)下列对生物不同生理活动曲线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如图表示某人进餐前后血糖含量的变化,CD段下降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增加
B.
如图表示将狗和响尾蛇从5℃移至25℃的环境中耗氧量的变化,E代表响尾蛇
C.
如图表示绿豆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质量变化的曲线,甲是有机物质量的变化
D.
如图表示存放水果时氧气浓度与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关系,H点时保存效果最佳
(2021·湖南省张家界市)如图所示,萝卜长在地上部分呈绿色,地下部分呈白色,对这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
产生这种差异只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B.
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细胞内控制性状的基因不同
C.
萝卜根性状的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D.
若用地下部分进行组织培养得到的试管苗,在同样环境下种植,根均为白色
(2021·湖北省黄石市)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用于溶解叶绿素的是( )
A.
生理盐水
B.
酒精
C.
碘液
D.
石灰水
(2021·福建省)为探究绿萝的生理活动,选取生长状况相近的花斑叶绿萝多株,均分为两组,分别置于密闭玻璃箱内进行水培,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
实验组
条件
二氧化碳的变化量
甲
放置于黑暗处12小时
Q1
乙
放置于阳光下12小时
Q2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叶片的白斑部分不进行光合作用
B.
Q1与植株所有细胞有关
C.
Q1是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量
D.
Q2是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的量
(2021·山西省太原市)如图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概念图,图中①、②、③处应依次填写( )
A.
叶绿体、线粒体、有机物和氧气
B.
线粒体、叶绿体、有机物和氧气
C.
线粒体、叶绿体、二氧化碳和水
D.
叶绿体、线粒体、二氧化碳和水
(2021·黑龙江省绥化市)贮藏粮食时,保持干燥和低温是为了降低粮食的( )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
蒸腾作用
D.
吸收作用
(2021·吉林省)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判断金鱼藻产生的气体是( )
A.
氧气
B.
空气
C.
水蒸气
D.
二氧化碳
(2021·四川省成都市)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在1864年做过这样的实验:先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结果未遮光部分变成了蓝色,遮光部分未变蓝(如图所示)。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光是叶绿素形成的必需条件
B.
光是绿叶合成淀粉的必需条件
C.
绿叶在光下能够释放氧气
D.
绿叶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2021·四川省成都市)叶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其结构如图所示。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叶片中的叶绿体主要存在于(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21·山西省太原市)在如图所示探究种子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中,可得出的结论是种子进行呼吸作用( )
A.
利用了氧
B.
释放了热量
C.
生成了水
D.
释放了二氧化碳
(2021·海南省)将豆苗盆栽放置在带洞孔的暗盒内,并在盒子中放入两片厚纸板做成迷宫,豆苗会绕过厚纸板弯曲生长,并从洞孔伸出来(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说明植物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
B.
土壤中的有机物为豆苗生长提供能量
C.
盒内的温度可能会影响豆苗伸出洞孔的时间
D.
盒内的豆苗茎叶多为黄白色,原因是黑暗中无法形成叶绿素
(202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农业生产中,促进植物呼吸作用的措施是( )
A.
给农作物松土
B.
植物移栽后遮荫
C.
给农作物施肥
D.
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
(2021·四川省资阳市)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人说:“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物是“攀附”着植物的茎蔓才站在这个星球上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氧气,对维持大气中碳氧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B.
绿色植物给其他生物提供了构建自身的材料和生命活动的能量
C.
植物体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内进行
D.
绿色植物在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夜晚只进行呼吸作用
(2021·湖北省随州市)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环境因素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如图装置开展探究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装置是为了研究无机盐浓度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B.
相同时间内,LED灯管调至第1级时产生的气泡最多
C.
烧杯中金鱼藻产生的气泡,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
烧杯中碳酸氢钠溶液的作用具可的加水中氧气的含量
(2021·云南省昆明市)“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叶片滴加碘液后易观察到变蓝的是( )
A.
光照部分
B.
遮光部分
C.
未脱色的叶片
D.
整片叶片
(2021·江西省)下列栽培蔬菜的措施,利用了呼吸作用原理的是( )
A.
中耕松土
B.
带土移栽
C.
合理密植
D.
延长光照
(2021·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居里夫人曾经说过: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伟大的魔术。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见证了一代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科学品质和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到目前为止,共有8次诺贝尔奖的桂冠被从事光合作用研究的12名科学家摘取。下列相关经典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的实验中,泥土的重量减少了90克,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无机盐被植物吸收利用了的缘故
B.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实验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绿色植物可以更新因为动物呼吸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C.
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证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而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D.
在上述的相关实验中,可以通过测定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氧气的释放量以及有机物的积累量来表示植物实际光合作用的强度
(2021·陕西省)将银边天竺葵(银边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体)的一片叶用黑色圆纸片两面遮盖(如图),置于暗处一昼夜后再移至光下数小时,取下此叶经脱色后滴加碘液。对此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在暗处放置一昼夜目的是抑制叶片的呼吸作用
B.
滴加碘液后①处变蓝,说明该处产生了淀粉
C.
此装置包含两组对照实验,分别是①与②、①与③
D.
此装置可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
(2021·湖南省岳阳市)在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实验过程中,如图所示实验现象说明了( )
A.
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B.
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C.
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D.
呼吸作用产生水
(2021·山东省菏泽市)下列表示“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部分实验步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的先后顺序是①③④②⑤
B.
叶绿素能够溶解在图④小烧杯内的酒精里
C.
叶片的遮光部分不变蓝,未遮光部分变蓝
D.
此实验能够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2021·云南)如图是“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前应将两支长势相同的枝条进行暗处理
B.
甲乙两装置中加入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
C.
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是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
D.
滴加碘液后,甲装置内的叶片不变蓝
(2021·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等植物叶片制造的有机物大部分运输到果实、种子和根等部位,叶片是有机物的“源”,果实、种子和根等部位是有机物的“库”.某科研团队利用棉花植株研究了“库“的变化对“源“的影响。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淀粉是暂时储存的光合产物,其在叶肉细胞中的合成场所是
______
。叶片制造的有机物经
______
由“源”运输到“库”。
(2)已知叶片制造的有机物运输到果实等部位被利用和储存。因此去除棉花植株的果实后,叶片中有机物的输出量
______
,进而有机物在叶片中
______
。
(3)为进一步研究棉花植株去除果实后对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选取至少有
10个果实的植株,按不同比例去除果实,一段时间后,测定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用二氧化碳固定速率相对值表示),结果如图。据图可知随着去除果实百分率的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强度
______
。本实验的空白对照组是
______
。
(4)综合(2)和(3)可推测,
______
会抑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
(2021·湖北省襄阳市)国家一直推广“有氧运动,科学健身”,如图为几项活动的每小时耗氧量,请回答:
(1)单位时间内耗氧量最多的是
______
。
(2)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食物中的
______
提供的。
(3)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是心脏,心脏四腔中壁最厚的是
______
,这与它输送血液距离较远的功能相适应。
(4)下列结构中,流静脉血的有
______
(填序号,多选)。
①左心房
②右心室
③主动脉
④肾静脉
⑤肺静脉
⑥上、下腔静脉
(5)慢跑时看到“前方修路,请绕行”的告示牌后改变了行走路线,这种反射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与
______
中枢有关。
(6)当我们运动过后感到口渴又没有及时补充水分时,肾脏中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会
______
(选填“增强”或“减弱”)。
(7)人体之所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主要是受到神经调节的作用,但也受到
______
调节的影响。
(2021·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绿色植物使山川大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一)图甲为在一定二氧化碳浓度、适宜温度和氧气等条件下,测定某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光合作用强度。图乙1?6表示叶绿体和线粒体吸收或释放气体的过程。
(1)图甲中A点时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乙图中参与的结构有
______
。
(2)图甲中B点时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对应的是图乙中的
______
(填数字)。
(二)为了更全面的探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某生物实验小组选取一株有白斑叶片和绿色叶片的牵牛花进行如图丙所示的实验(二氧化碳气体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3)实验前先将这株牵牛花进行暗处理,这样处理的目的是
______
。
(4)把经过暗处理的牵牛花植株按上图所示方式处置后移至光下数小时,再将a、b、c、d四片叶子取下,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______
加热,待叶片变成黄白色后,取出叶片漂洗,向这四片叶子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5)若a叶铝箔遮盖部分不变蓝,c叶白斑部分不变蓝。a、c叶中其它绿色部分都变蓝,则说明光合作用需要
______
。
(6)本实验中b叶和d叶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预期实验结果是
______
。根据本组实验,请你提出提高大棚蔬菜产量的措施:
______
(2021·湖南省邵阳市)某科研小组研究大棚内作物种植密度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研究过程中保持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其他因素不变),得到如图坐标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梅雨季节,某地持续出现多阴寡照的天气,主要影响了图中的
______
作用,导致作物生长缓慢,长势较弱。
(2)当种植密度大于m7时,作物将减产,原因是
______
。
(3)在保证水、肥适宜的条件下,当种植密度为
______
时,最利于提高产量,理由是在该种植密度时
______
,作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最多。因此,在种植作物时应该合理密植。
(4)在种植黄瓜、丝瓜等有藤作物时,人们常在每株作物的旁边插立一根小竹竿,让作物沿着小竹竿向上攀爬生长,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
,促进光合作用,提高作物产量。
(2021·湖南省怀化市)“黄梅时节家家雨”,阴雨天光照强度低。明明同学提出问题:在阴雨天的光照条件下,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吗?他设计了图一中的实验装置,选用天竺葵在黑暗房间内进行探究实验。他还上网查找到某植物在阴天条件下一天内各时刻氧气释放速率曲线图,如图二。据题意回答问题:
(1)实验前,先将天竺葵放在黑暗房间一昼夜,目的是耗尽叶片原有的
______
。
(2)实验时,图一实验装置的光源应选用强光还是弱光?
______
。
(3)光照一段时间后,要判断见光部分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检验方法是用酒精给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观察是否变
______
。
(4)根据图二的曲线可推知,在A、B、C、D四点中,该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
______
点。
(5)明明认为给植物浇水越多越好,实验结束后每天早、晚给天竺葵大量浇水,几周后发现天竺葵的根大部分腐烂,这是因为土壤中缺乏
______
,抑制了根部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
(2021·湖南省怀化市)怀化素有“药材之乡”的美誉。新晃黄精在全国享有盛誉,功效主要是滋肾润肺,补脾益气,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
(1)黄精每年5~6月开花,8~9月结果,从开花到结果必须经过
______
和受精。
(2)黄精可用根状茎繁殖,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______
生殖(选填“有性”或“无性”),这种繁殖方式的优点是
______
。
(3)黄精干燥后可贮藏较长时间,这主要是因为
______
抑制了的生长繁殖。
(4)请你提出一种使黄精增产的方法
______
。
(202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如图表示发生在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如果该图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则[①]二氧化碳和[③]
______
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其中二氧化碳是通过叶片上的
______
进入植物体的。
(2)如果该图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则[①]表示
______
,[②]表示
______
。
(2021·江苏省常州市)图甲为植物的叶肉细胞内进行某些生理活动的示意图,其中①、②为相关气体,A为细胞内的相关结构;图乙为温度对该植物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的影响的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叶绿体中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______
作用,①代表的气体为
______
,②代表的气体为
______
。结构A中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______
作用,细胞通过分解部分有机物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
______
。
(2)图乙中,该植物在温度约为
______
℃时,葡萄糖的合成量最高;在未达到该温度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葡萄糖的合成量
______
。
(3)请根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写出一条提高大棚菜产量的措施:
______
。
(2021·山东省聊城市)夏日炎炎,新鲜的西瓜是最受大家喜欢的降暑佳品,但正常培育西瓜的上市时间较晚且季节性较强。为了满足人们对西瓜的消费需求,瓜农会在大棚中种植西瓜。某生物兴趣小组对密闭大棚中的西瓜种植过程进行观察研究并绘制了如下图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为西瓜叶片横切面结构示意图,叶片可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并释放氧气,叶片进行气体吸收和释放的结构是[
______
]
______
,此结构同时也是叶片进行
______
作用的“门户”。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机物可由图中[
______
]
______
运输至果实储存,该结构同时还可以运输
______
。
(2)乙图为密闭大棚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一昼夜变化曲线。由图分析可知:12时至18时,西瓜的光合速率
______
呼吸速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图示的
24小时内,西瓜植株中有机物积累量在
______
时左右最多,24时比0时的西瓜植株内有机物量
______
。
(3)丙图为夜间密闭大棚在不同温度下,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由曲线分析可知:若要进一步促进西瓜生长,可以在夜间采取
______
的措施。
(2021·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山茶花即滇山茶,是云南八大名花之一,1983年被定为昆明市市花。与云南山茶花同属于山茶属的茶原产于中国,是最具世界性经济意义的作物之一,曾为“茶马古道文明”增姿添彩。如图①~③表示发生在云南山茶花体内的三个重要生理过程。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云南山茶花以花大繁茂、花色绚丽、品种多等观赏特性闻名于世,构建其花朵的有机物通过图中过程
______
(填序号)制造。
(2)云南山茶花不仅美化生活,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
______
,在“碳中和”(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基本平衡)中发挥作用;云南山茶花还可通过[①]
______
作用提高大气湿度。
(3)茶通过
______
(填名称)作用分解细胞中的有机物,为其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在生产上为了保证此生理过程正常进行,可采取的措施有
______
(答出1点即可)。
(2021·浙江省杭州市)小金同学为验证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设计了如下实验。
材料用具:银边天竺葵(叶边缘呈白色,无叶绿体)、黑纸片、打孔器、白纸板、吸管、适宜浓度的酒精、碘液、回形针。
实验步骤:
①将天竺葵放置黑暗环境中24小时。
②把黑纸片用回形针夹在天竺葵植株的某一叶片上半部,然后把植株放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
③剪下此叶片,用打孔器分别在A(黑纸片遮光的绿色部位)、B(未遮光的绿色部位)和C(未遮光的白色部位)各取一个叶圆片(如图所示)。
④把取下的叶圆片放入装有酒精溶液的试管中,水浴加热,脱色后在清水中漂洗。
⑤将3个叶圆片放在白纸板上,用吸管吸取碘液,分别演在3个叶圆片上,观察实验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步骤④中将叶圆片放入酒精溶液中进行脱色处理的目的是
______
。
(2)小金同学是根据
______
作为观察指标来判断3个叶圆片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光合作用。
(3)A和B进行对照的目的是,验证
______
。
(4)若实验结果叶圆片B变蓝,C不变蓝。则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
(2021·浙江省衢州市)小科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种子呼吸作用速率。
【实验步骤】
取6个相同的盛有等量饱和氢氧化钡溶液的广口瓶,称取30克已消毒刚萌发的小麦种子,平均分成6份,将其中的3份煮熟,分组进行实验:将种子装入小篮内,立即塞紧瓶塞,每隔10分钟轻轻晃动几次广口瓶。30分钟后打开瓶塞迅速取出小篮,滤去瓶中沉淀物,向滤液中先滴入2滴酚酞试液,液体变红,再滴入等浓度草酸(一种酸)溶液至红色恰好消失,记录消耗草酸溶液的体积。
【实验数据】
实验组别
1
2
3
4
5
6
种子类别
萌发的种子
煮熟的种子
消耗草酸体积/mL
9.34
9.36
9.35
11.40
11.40
11.40
消耗草酸平均体积/mL
9.35
11.40
【交流讨论】
(1)实验中煮熟的种子起
______
作用。
(2)每隔10分钟轻轻晃动几次广口瓶是为了
______
。
(3)小科通过
______
反映种子呼吸作用速率。
(2021·湖南省张家界市)在“互联网+新农业应用”中,农民通过监控系统对大棚内的水分、二氧化碳、温度等实时监控,为农作物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甲图是二氧化碳发生器(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一种仪器),乙图表示大棚内某蔬菜二氧化碳吸收量与光照强度变化的关系,丙表是该蔬菜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连续12小时光照,再连续12小时黑暗的实验结果。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mg/h)
1.75
2.50
3.15
3.85
3.50
3.00
黑暗下吸收二氧化碳(mg/h)
0.75
1.10
1.60
2.25
3.00
3.50
(1)大棚中安装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可检测土壤中的含水量,实现农作物的自动灌溉。根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______
。大棚中安装二氧化碳发生器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原理是
______
。
(2)下面是四位同学对图乙的理解,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______
。
A.B点表示该植物既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进行呼吸作用
B.BC段表示该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C.AC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D.AB段表示该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3)分析丙表可得出,温度控制在
______
℃时,该蔬菜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4)请你运用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帮助农民提出在农业生产上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
______
(写两点即可)。
(2021·山东省青岛市)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洗择了此大豆种子和几株健壮的、处于生长期的大豆植株,在适宜的温度下,完成如下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表示探究种子呼吸作用和植株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阀门1和2均关闭)。实验时,将该装置放在较强的光照下,先将阀门2打开、流入适量的清水后关闭。一段时间后,打开阀门1,乙装置内植株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是
______
。然后把阀门1关闭,甲装置内种子的呼吸作用会减弱,主要原因是
______
。
(2)图二表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大豆叶片横切面结构图。制造有机物的场所是②中的
______
,通过④中的筛管将有机物运输到植物体各部分。在较强的光照下,从⑤释放出的气体有
______
。
(3)图三表示将大豆植株放在不同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受光照强度影响的变化曲线。引起A点和B点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
,与B点比较,C点光合作用强度弱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
,除图中因素外,请运用光合作用原理,再写出一条提高大豆产量的措施
______
。
(4)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我国科学家利用X射线和化学药物对大豆种子进行处理,从后代中选出抗病性强的优良个体,该育种方式属于
______
。有这些性状的大豆不断繁衍,至今仍然是我国抗病性最强和应用最广的种源。
(2021·黑龙江省绥化市)下面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
______
处一昼夜。
②用黑纸片把叶片上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③几小时以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
④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
______
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
______
色。
⑤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⑥稍停片别,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把实验步骤①和④补充完整。
(2)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
______
色,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的有机物是
______
。
(3)绿色植物通过
______
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2021·辽宁省营口市)某生物实验小组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图一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部分实验步骤,图二是小组同学们集思广益,将实验材料由普通天竺葵换成银边天竺葵并进行有关创新实验。
(1)图一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部分实验步骤,请按实验的先后顺序排序
______
。
(2)图一B步骤中,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的目的是
______
。
(3)图一C步骤中小烧杯内的液体是
______
,能溶解叶绿素。
(4)图一D步骤中进行暗处理的目的是
______
。
(5)图二中,经按正确实验步骤操作后,分别向叶片A、叶片B滴加碘液,现象是:叶片A的绿色部分变蓝、非绿色部分不变蓝;叶片B的绿色部分不变蓝。通过以上现象能说明绿叶制造有机物与
______
有关。
(2021·山东省滨州市)科学探究是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常用方法。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银边天竺葵做图一所示处理,图二为叶片甲的放大图。光照一段时间后,取甲、乙、丙三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说明:透明塑料袋内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请分析回答问题:
(1)将银边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______
。实验过程中将叶片放入
______
中隔水加热,目的是脱去叶绿素,便于观察。
(2)叶片乙与叶片丙对照,实验结果说明
______
。
(3)经过染色处理后,叶片甲上的A与C均不变蓝,其原因分别是
______
,两者能否形成对照?
______
,原因是
______
。
(4)通过甲叶片相关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
。
(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仅制造有机物,同时对维持大气中的
______
有重要作用。
(2021·浙江省台州市)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可以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制造的有机物质量来表示。某同学按下列步骤测量樟树叶光合作用速率:
①选取n张对称性良好的樟树叶片,将每张叶片标记为如图的A、B两部分;
②将叶片的A部分作遮光处理,B部分不作处理;
③光照小时后,在所选的每张叶片A、B的对应部位各截取面积为S的小方片,分别烘干,称得A部分小方片总质量为mA,B部分小方片总质量mB;
④计算出樟树叶光合作用速率;
(1)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步骤①中选取的樟树叶片在数量上有什么要求?
______
。
(2)另一同学认为,上述方法在测量时没有考虑光合作用产物会运出叶片,这样会使测量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为了减小偏差。在步骤②之前对叶片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______
。
A.摘下叶片以切断叶柄
B.环剥叶柄以切断筛管
C.破坏叶柄木质部以切断导管
(3)樟树叶光合作用速率可表示为
______
。(用字母表示)
(202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根据如图“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______
。
(2)在实验中,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
______
(填“变蓝”或“不变蓝”)。
(3)实验现象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
______
。
(2021·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栽培措施可以影响作物的生理活动,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轮作是指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农民通常将玉米和大豆按不同的年份进行轮作。玉米对土壤中氮和硅的吸收量较多,而对钙的吸收量较少;豆科植物吸收大量的钙,而吸收硅的数量极少。根据题意可知,将玉米和大豆轮作的好处是
______
。
(2)间作是指同一生长期内在同一田块上间隔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中国有五千年的茶文化历史,研究发现,氨基酸总含量高的鲜叶更适合制作优质绿茶。生物兴趣小组在学习了相关知识以后,对单作、间作两种种植方式影响茶叶品质的光合作用生理机制进行了如下研究。
步骤一:实验分组
甲组(单作):只种植茶树(1米左右);
乙组(间作):桂花树(高5~6米)、含笑树(高10~12米)分别与茶树间行种植。
步骤二:在同一个茶厂,试验地坡势平缓度、土壤肥力基本一致,分别于春茶、夏茶生长季节进行测定。选择天气晴好的日期,从8:00~18:00时每隔2h测定一次茶树的相关数据。结果如图所示。
指示
处理
春茶
夏茶
氨基酸总含量(
%)
甲组
2.38
1.49
乙组
2.96
2.00
茶多酚含量(
%)
甲组
15.17
17.81
乙组
14.83
16.15
表:两种种植条件下不同季节对茶叶氨基酸总量、茶多酚的影响
①图1中,导致8:00~12:00期间甲、乙两组净光合速率均增加的环境因素是
______
。图2中,与甲组相比,乙组在10:00~12:00期间净光合速率继续增加的原因是
______
。
②两组种植中,更适合制作优质绿茶的采摘季节和种植方式是
______
。
(3)如图3表示夏季玉米地里距地面高度不同处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实线表示10时的测定结果,虚线表示22时的测定结果。
10时与22时植物在a点高度固定二氧化碳是否相同?
______
(答“是”“否”或“不一定”)。
在富含有机肥的农田中,分别说明图3中c点会如何移动与其主要原因
______
。
(2021·四川省眉山市)如图甲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放置暗处一昼夜的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不含叶绿体,呈白色)所进行的相关实验。光照一段时间后,取A、B两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观察实验现象;图乙表示植物叶片所进行的相关生理活动;图丙为植物叶肉细胞结构简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的A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后,非绿色部分与绿色部分能变蓝的是
______
部分,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
(2)图甲中的B叶片经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后,其绿色部分能否变蓝?
______
(填“能”或“不能”),原因是
______
。
(3)实验初,若要以图甲中的A叶片进行相关实验,以此验证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那么需要对A叶片进行的相应处理是
______
。
(4)图乙叶片进行的生理活动B是
______
,植物通过这种生理活动从而可参与
______
。
(5)图乙叶片夜间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______
(填“A”或“C”),该生理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是图丙所示细胞中的[
______
]
______
(注意:[]内填丙图中所示结构的数字序号、横线空白处填结构名称)。
(6)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比较,其特有的结构除叶绿体外,还具有[
______
]细胞壁、[
______
]
______
(注意:[]内填丙图中所示结构的数字序号、横线空白处填结构名称)
(2021·浙江省绍兴市)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敏对植物产生氧气的条件和场所进行了研究。
实验一:取两个相同的密闭玻璃罩,甲中放入点燃的蜡烛,乙中放入与甲相同的点燃蜡烛和植物,并置于充足的光照下(如图甲乙)。观察并记录现象,得出结论:植物可以产生氧气。
实验二:在图甲、乙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实验得出:植物在光照条件下才能产生氧气。
实验三:用水绵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一侧,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图丙);
②将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如图丁)。
根据实验回答:
(1)小敏根据
______
现象得出实验一的结论。
(2)要得出实验二的结论,请设计“进一步实验”的必要步骤是:
______
。
(3)实验三中使用好氧细菌的目的是
______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小草的呼吸作用吸收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使土壤缝隙减少,土壤中的空气减少,小草的根无法呼吸,从而影响小草的生长。
故选:C。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植物的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的关系。解答时可以从小草的呼吸作用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
2.【答案】C
【解析】解:氢氧化钠有吸收二氧化碳的特性,这样甲装置是氢氧化钠把二氧化碳吸收了,乙装置里是清水有二氧化碳,俩装置除二氧化碳不同外,其余都相同,所以变量是二氧化碳。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故选:C。
甲、乙两装置以二氧化碳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具有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观图可知:甲装置中没有二氧化碳,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乙装置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作淀粉,各取一片叶,经处理后滴碘液,甲装置中的叶片不变蓝,乙装置中的叶片变蓝,解答即可。
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3.【答案】B
【解析】解:甲组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周围的二氧化碳,装置内的植物得不到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体生长不茂盛;丙清水不吸收二氧化碳,也不能产生二氧化碳,数天后,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有可能被全部吸收,植物体再不能得到足够的二氧化碳,生长不茂盛;乙碳酸氢钠溶液不稳定,经阳光照射受热后,能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乙装置内的植物生长茂盛。
故选:B。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4.【答案】A
【解析】解:呼吸作用是指生活细胞在氧的作用下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能进行呼吸作用的细胞是活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细胞器是线粒体。煮熟的种子,种子以死亡,没有生命现象了,智能机器人、电脑病毒都没有生命,都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只有活的柳树能进行呼吸作用。
故选:A。
呼吸作用是指生活细胞在氧的作用下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生活细胞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5.【答案】C
【解析】解:呼吸作用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时放出能量的过程。释放出的能量一部分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动力,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发掉。因此蔬菜细胞中能产生热量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故选:C。
生物细胞利用氧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在生物体的线粒体中进行的。
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6.【答案】C
【解析】解:A、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如图,人在饭后,刚获得了糖类等营养物质,因此血糖含量升高(C~D),这时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增加,来调节糖的代谢,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A正确;
B、动物的呼吸作用利用氧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用公式表示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释放的能量有两个应用:维持动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维持体温。响尾蛇是变温动物,从5℃的环境中移到25℃的环境中,响尾蛇的体温升高,新陈代谢升高,耗氧量增加,如图中的E曲线;而狗是恒温动物,把它从5度的室温移至25度的环境中,体温是不变的,呼吸作用要减弱,因此耗氧量会减小,如图中的F曲线,B正确;
C、由于大豆幼苗还没长出叶前,植株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因此有机物是减少的,即干重下降,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有机物,如图乙,C错误;
D、水果在呼吸作用过程中要释放二氧化碳,从图示中可以看出,当氧气浓度在H点时,水果释放的二氧化碳最少,即此时呼吸作用最弱,消耗的有机物最少。因此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在H点时最好,D正确。
故选:C。
(1)人体内有许多腺体,其中有些腺体没有导管,它们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这类腺体叫做内分泌腺。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由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叫做激素,不同的激素在分泌异常时,会出现不同的症状。
(2)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体表被毛或羽毛,有保温作用,体内具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为恒温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无脊椎动物属于变温动物。
(3)绿色植物在光下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相反的两个生理过程。
(4)贮藏过程中的水果仍然具有生命力,在贮藏过程中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使水果的品质变差;因此水果在贮藏过程中要尽量抑制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胰岛素的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生物呼吸作用的因素,结合图形,即可解答。
7.【答案】C
【解析】解:白萝卜裸露在地上部分是绿色,而埋在地下部分白色,是因为在培育的过程中,地下部分没有接受到阳光的照射,没有叶绿素形成。地上部分见光能形成叶绿素,因此是绿色,这一实验验证出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合成。所以这一事实可以说明:①同是萝卜,基因组成相同,但性状表现不一定相同;?②性状的表现受环境因素的影响;③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若用地下部分进行组织培养得到的试管苗,在同样环境下种植,见光部分为绿色,可见ABD错误。
故选:C。
(1)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影响,又受环境的影响。
(2)叶绿素在光下才能形成。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含有叶绿素等色素的质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8.【答案】B
【解析】解: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绿素。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便于观察。装有酒精和叶片的小烧杯,一定要隔水加热。这是因为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热,不仅酒精蒸发太快,造成浪费,而且溶解叶绿素的效果也不够好,尤其容易引燃酒精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隔水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所以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用于溶解叶绿素的是酒精。
故选:B。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9.【答案】D
【解析】解:A、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片的白斑部分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
B、植株的所有活细胞时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所以表中的Q1与植株所有细胞有关,B正确;
C、在黑暗处植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所以Q1是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量,C正确;
D、在光下植株既能进行呼吸作用也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Q2是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与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的量之间的差,D错误。
故选:D。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
10.【答案】D
【解析】解:由分析可知,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故图中①代表叶绿体;
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线粒体,故图中②代表线粒体;
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二氧化碳和水又能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故③代表二氧化碳和水;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同时机物和氧气又能作为呼吸作用的原料。故④代表有机物和氧气。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场所
叶绿体
线粒体
条件
在光光下才能进行
有光无光都进行
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有机物和氧气
产物
?有机物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
物质和能量转化
合成有机物有机物储存能量能量
分解有机物有机物释放能量能量
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基础
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从物质转变和能量转变上看,光合作用是物质合成与储能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物质分解与释能的过程,这是两个正好相反的过程.但两者并非简单的逆转.
11.【答案】B
【解析】解:种子的寿命是指种子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生活力的最长期限,超过这个期限,种子的生活力就丧失,也就失去萌发的能力。不同植物种子寿命的长短是不一样的,种子的贮藏条件,对种子寿命的长短起着十分明显的影响。贮藏种子的最适条件是干燥、低温和缺氧,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种子的呼吸作用最微弱,种子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最少,有可能渡过最长时间的休眠期。如果湿度大、温度高、氧气充足,种子的呼吸作用强,种子内贮存的有机养料将会通过种子的呼吸作用而大量消耗,种子的贮藏期限也就必然会缩短。因此贮藏粮食时,保持干燥和低温的目的是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
故选:B。
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呼吸作用受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呼吸作用影响种子的寿命和品质。
12.【答案】A
【解析】解: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氧气有助燃的特性能使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或木条复燃。因此在“检验光合作用释放的气体”的实验中,产生的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金鱼藻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故选:A。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氧气有助燃的特性,氧气能使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或木条复燃。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明确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以及氧气有助燃的特性。
13.【答案】B
【解析】解:淀粉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照光部分的叶片,遇碘变蓝,说明了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遮光部分的叶片,遇碘不变蓝,说明了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产生淀粉。萨克斯的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萨克斯的实验还可以证明绿色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是光。
故选:B。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是解题的关键。
14.【答案】B
【解析】解:②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
故选:B。
叶片的结构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图示结构:①上表皮、②叶肉、③叶脉、④气孔。
掌握叶片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15.【答案】A
【解析】解:种子的呼吸作用,会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氧气有助燃的作用,蜡烛熄灭表明瓶中没有氧气,原因是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瓶中的氧气参与了有机物的分解,被消耗尽了。
故选:A。
明确呼吸作用的概念,知道呼吸作用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掌握呼吸作用在所用的活细胞中进行,不断的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
16.【答案】B
【解析】解:A、该实验说明植物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正确;
B、豆苗生长需要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以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提供能量,根不能吸收土壤中的有机物,错误;
C、盒内的温度可能会影响豆苗伸出洞孔的时间,正确;
D、盒内的豆苗茎叶多为黄白色,原因是黑暗中无法形成叶绿素,正确;
故选:B。
大多数陆生植物的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形成庞大的根系,比地上的枝叶系统还发达,根在土壤中的分布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根系的分布特点。
17.【答案】A
【解析】解:A、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土壤板结,土壤中的氧气减少,不利于根的呼吸;给植物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促进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A符合题意;
B、植物移栽后遮荫,目的是降低蒸腾作用,利于植物成活,B不符合题意;
C、给农作物施肥,是为了为植物提供无机盐,不是为了促进呼吸作用。C不符合题意;
D、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在一定范围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随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而加强,制造的有机物就多,释放的氧气增多,大棚与空气隔绝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就会降低。所以,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获得蔬菜的丰收,有些菜农在大棚里增施二氧化碳。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受水分、温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影响。
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应用中关键是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受温度、氧气浓度的影响。
18.【答案】D
【解析】解: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对维持大气中碳氧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A正确;
B、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有机物氧化分解为生命体提供能量,B正确;
C、植物体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内进行,C正确;
D、呼吸作用在白天和夜晚都要进行有无光都可以,D错误。
故选:D。
光合作用是一切生物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根本保障。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能满足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其产生的氧气是生物圈的氧气的来源。
熟练掌握光合作用的知识,在完成题目的同时,最好还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的我们的生活中。
19.【答案】B
【解析】解:A.可升降的LED灯距离不同,表示光照强度不同,所以此实验探究的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A错误。
B.相同时间内,LED灯管调至第3级时,因为烧杯中的金鱼藻与灯的距离越远,光照越弱,光合作用就弱,此时产生的气泡最少,LED灯光调至第一级时离金鱼藻距离最近、光照强度最强,金鱼藻的光合速率最高,产生的气泡最多,B正确。
C.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因此烧杯中金鱼藻产生的气泡是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错误。
D.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二氧化碳的浓度可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在一定范围内,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光合速率越高。烧杯中的碳酸氢钠溶液能够释放二氧化碳,使金鱼藻光的光合作用增强,D错误。
故选:B。
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条件主要是光照时间、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限度内,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若光照过强,气孔会关闭,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观图可知:LED灯光调至第一级时离金鱼藻距离最近、光照强度最强,金鱼藻的光合速率最高,产生的气泡最多。
正确识记并理解握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20.【答案】A
【解析】解:叶绿素能溶解在酒精中,因此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放入大烧杯内隔水加热,叶片逐渐由绿色变成黄白色。所以,用黑纸对叶片的一部分进行两面遮盖,光照一段时间,经酒精脱色处理后酒精变成绿色,光照部分的部分变蓝。
故选:A。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光照→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21.【答案】A
【解析】解:A、中耕松土--利于根的呼吸作用,A符合题意。
B、幼苗带土移栽--保护幼根和根毛,B不符合题意。
C、合理密植--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C不符合题意。
D、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适当延长光照,-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中耕松土利于根的呼吸作用;植物吸收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可以吸收水分。
(2)合理密植,充分利于光能,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提高产量。据此分析解答。
掌握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解答。
22.【答案】D
【解析】解:A、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的实验中,泥土的重量减少了,说明土壤中的部分物质被柳树吸收并利用了,而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除了水还有可溶性无机盐,A正确;
B、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实验中,将小白鼠和绿色植物同时放在密封的钟罩内,绿色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供给小白鼠呼吸,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绿色植物可以更新因为动物呼吸变得污浊了的空气,B正确;
C、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叶片的见光(未遮盖)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叶片的遮光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遮光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实验证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而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C正确;
D、光合作用实验中实际测得数据为净光合作用速率。实际光合作用速率不能实际测得,只能通过计算得到,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速率,D错误。
故选:D。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掌握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的实验。
23.【答案】A
【解析】解:A、实验前将植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让叶片通过呼吸作用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A错误;
B、①绿色部分滴加碘液后①处变蓝,原因①绿色部分在有光的条件下,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B正确;
C、本题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有两组对照实验,非绿色部分②和①绿色部分形成对照,变量是叶绿体,绿色部分①处和遮光部分③处形成对照,变量是光。C正确;
D、叶片①处有叶绿体,在光下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滴加碘液后①处变蓝;②处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淀粉,滴加碘液后②处不变蓝,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叶片①处在光下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滴加碘液后①处变蓝;③处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淀粉,滴加碘液后③处不变蓝,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D正确。
故选:A。
该实验的方法步骤:暗处理→遮盖后,光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液→冲洗观察叶色现象。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关键是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24.【答案】B
【解析】解:只有活的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煮熟的种子没有生命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甲瓶中的细木条立即熄灭,而乙瓶中煮熟的种子不能呼吸,里面的氧气比甲的多,因此细木条会燃烧。
故选:B。
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只要是活细胞就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
25.【答案】D
【解析】解:A、“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是: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因此图中的顺序是①暗处理、③遮光对照、④脱色、②染色、⑤观察,A正确;
B、叶绿素能够溶解在酒精中,所以步骤④小烧杯中的液体是酒精,大烧杯中是清水,隔水加热,目的是把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B正确;
C、滴加碘酒后,叶片的遮光部分不变蓝,未遮光的部分变蓝色,原因是叶片未遮光的部分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遮光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不变蓝色,C正确;
D、该实验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以光照为变量形成对照实验,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D错误。
故选:D。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26.【答案】D
【解析】解:A、实验前应将牵牛花进行暗处理,目的是让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A正确;
B、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此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因此甲乙两装置中加入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B正确;
C、在“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中,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的目的是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C正确;
D、甲装置内有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乙装置内缺乏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D错误。
故选:D。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3)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4)证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实验的唯一不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对照实验的特点以及氢氧化钠的作用。
27.【答案】叶绿体?
筛管?
降低?
积累?
逐渐下降?
没有去除果实的一组?
有机物在叶片中积累
【解析】解:(1)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肉细胞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由筛管运输到果实、种子和根等器官。
(2)等植物叶片制造的有机物大部分运输到果实、种子和根等部位,因此去除棉花植株的果实后,叶片中有机物的输出量将会减少,进而有机物在叶片中积累。
(3)对照实验的关键是变量的唯一性,也就是说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相同。本实验的对照组是没有去除果实的一组。据图可见:据图可知随着去除果实百分率的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强度逐渐下降。
(4)去除棉花植株的果实后,叶片中有机物的输出量将会减少,进而有机物在叶片中积累。随着去除果实百分率的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强度逐渐下降。说明有机物在叶片中积累会抑制叶片光合作用的强度。
故答案为:(1)叶绿体;筛管;
(2)降低;积累;
(3)逐渐下降;没有去除果实的一组;
(4)有机物在叶片中积累。
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解题的关键是认真识图。
28.【答案】慢跑?
糖类?
左心室?
②④⑥?
语言?
增强?
激素
【解析】解:(1)细胞的线粒体内利用氧,将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活动越激烈,需要的能量越多,消耗的氧气越多,线粒体内呼吸作用越旺盛,提供的能量就越多。反之,需要的能量越少,消耗的氧气越少。慢跑时所消耗的氧气可由呼吸过程源源不断提供,所以慢跑耗氧量最大。
(2)人体进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食物中的糖类供给,糖类是人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的主要能源。
(3)左心室承担的输送血液的路途远,需要较大的压力,需要左心室有较发达的肌肉。
(4)血液循环路线如下:
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这样,血液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因此流静脉血的场所是:右心房、右心室,上下腔静脉(体循环路线上的其他静脉)和肺动脉,故②右心室④肾静脉?⑥上、下腔静脉都流静脉血。
(5)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特有的语言中枢,因此人类特有的反射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特征建立的条件反射。看到“前方修路,请绕行°的告示牌后,行人会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理解其含义然后改变路线。
(6)当我们运动过后感到口渴又没有及时补充水分时,体内水少了,所以肾脏中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会增强。
(7)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调节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之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使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通过血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所进行的调节。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
故答案为:(1)慢跑;
(2)糖类;
(3)左心室;
(4)②④⑥;
(5)语言;
(6)增强;
(7)激素。
(1)有氧运动也叫有氧代谢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有氧运动的好处是:可以提升氧气的摄取量,能更好地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
(2)由图可知单位时间内耗氧量大小关系是:慢跑>打篮球>散步>坐。
掌握呼吸作用、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29.【答案】线粒体?
5、6?
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水浴?
光和叶绿体?
二氧化碳?
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解析】解:(一)(1)图一中,光照是光合作用进行的必要条件,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蒸腾作用受光照和湿度等外界条件影响。A点的光照强度是0,二氧化碳吸收量是负值,表明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乙图中线粒体是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
(2)图一中,B点时二氧化碳吸收量是0,表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等;图二中,5表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供线粒体利用,6表示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供叶绿体利用。所以B点时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对应的是图二中的
5、6。
(二)(3)实验前先将这株牵牛花进行暗处理,这样处理的作用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防止对实验造成干扰。
(4)溶解叶绿素,需要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5)若a叶铝箔遮盖部分不变蓝,说明光是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c叶白斑部分不变蓝,则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所以,a叶铝箔遮盖部分不变蓝,c叶白斑部分不变蓝,则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
(6)本实验中b叶中有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d叶中是清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形成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由该实验可知,提高大棚蔬菜产量,可以:适当延长光照时间,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故答案为:(一)(1)线粒体;
(2)5、6;
(二)(3)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4)水浴;
(5)光和叶绿体;
(6)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1)观图可知:图甲中,A点的光照强度是0,二氧化碳吸收量是负值,表明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B点二氧化碳吸收量是0,表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等;BCE点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CE点二氧化碳吸收量稳定,说明光合作用趋于平稳。
(2)图乙中1和2是表示光合作用;3和4表示呼吸作用;5表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供线粒体利用,6表示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供叶绿体利用。
(3)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对照实验应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
理解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及对照实验的设计要求是解题的关键。
30.【答案】光合?
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有机物消耗,农作物将会减产?
m3?
光合作用的强度与呼吸作用的强度差值最大?
使作物获得更多的光照
【解析】解:(1)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存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在梅雨季节,某地持续出现多阴寡照的天气,其主要影响了图中光合作用,有机物制造少,导致作物生长缓慢,长势较弱。
(2)种植密度在m7之后,呼吸作用占优势,影响有机物的积累,农作物将会减产。
(3)农业生产上种植密度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结合图可知,种植密度为m3时最利于提高产量的理由:种植密度为m3时,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的强度差最大,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4)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在种植黄瓜、丝瓜等有藤作物时,人们常在每株作物的旁边插立一根小竹竿,让作物沿着小竹竿向上攀爬生长,这种做法的原理是:使作物获得更多的光照,有利于提高有机物的产量。
故答案为:(1)光合;
(2)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有机物消耗,农作物将会减产;
(3)m3;光合作用的强度与呼吸作用的强度差值最大;
(4)使作物获得更多的光照。
(1)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存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2)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产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31.【答案】淀粉?
强光?
蓝?
D?
氧气
【解析】解:(1)实验前,先将天竺葵放在黑暗房间一昼夜,目的是耗尽叶片原有的淀粉。
(2)实验时,图一实验装置的光源应选用强光,避免因光线过弱,出现偶然性。
(3)光照一段时间后,要判断见光部分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检验方法是用酒精给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观察是否变蓝。
(4)根据图二的曲线可推知,在A、B、C、D四点中,该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
D点。
(5)明明认为给植物浇水越多越好,实验结束后每天早、晚给天竺葵大量浇水,几周后发现天竺葵的根大部分腐烂,这是因为土壤中缺乏氧气,抑制了根部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淀粉(2)强光(3)蓝(4)D(5)氧气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关键是熟记掌握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的实验。
32.【答案】传粉?
无性?
繁殖速度快,能够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干燥环境?
合理密植
【解析】解:(1)一朵花要经过传粉受精过程后,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果实,黄精每年5~6月开花,8~9月结果,从开花到结果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
(2)黄精可用根状茎繁殖,这种繁殖方式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属于无性生殖。其优点是保持母体的优良特性,繁殖速度快。
(3)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黄精干燥后可贮藏较长时间,这主要是因为干燥环境抑制了的生长繁殖。
(4)农作物合理密植既充分利用了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避免造成浪费,又不至于让叶片相互遮挡,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合理密植可使黄精增产。
故答案为:(1)传粉
(2)无性
(3)繁殖速度快,能够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4)干燥环境
(5)合理密植
经过精子与卵细胞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繁殖。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
掌握有性生殖、无性生殖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33.【答案】水?
气孔?
氧气?
二氧化碳
【解析】解:(1)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存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主要场所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如果该图表示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则①②③④分别表示的物质是二氧化碳、氧气、水、有机物。叶片散失水分的“门户”是气孔,其中二氧化碳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进入植物体的。
(2)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如果如图表示的是呼吸作用过程,则气体①是氧气,气体②是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水;气孔
(2)氧气;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该过程离不开光和叶绿体;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如图表示发生在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不同的生理过程,①②③④所带物质不同,据此解答即可。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和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34.【答案】光合?
氧气?
二氧化碳?
呼吸?
能量?
30?
升高?
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等
【解析】解:(1)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图中B代表的是叶绿体,①代表氧气,②代表二氧化碳;图A中进行的生理活动是呼吸作用,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
(2)从图示中很明显地看出在30℃时,葡萄糖的合成量最高;当超过3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合成的葡萄糖的量逐渐减少。说明温度影响植物合成葡萄糖量。
(3)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里。呼吸作用的原理是在线粒体里在氧气的作用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可见要想提高作物的产量就要想办法促进光合作用,并抑制呼吸作用。由其原理可知促进光合作用的措施有:增加或延长光照、增加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我们知道适当提高温度可以促进生物的生命活动,因此适当增加白天的温度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而夜晚适当降温则可以抑制其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光合;氧气;二氧化碳;呼吸;能量;
(2)30;升高;
(3)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等。
(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掌握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实质是解题的关键。
35.【答案】5?
气孔?
蒸腾?
4?
叶脉?
水和无机盐?
大于?
18?
多?
适当降低温度
【解析】解:(1)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气孔是由保卫细胞构成的,是气体进出的通道,也是蒸腾作用失水的门户,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这些气体可以通过气孔进出。4叶脉属于输导组织,内含导管和筛管,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能够运输有机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通过4叶脉运输到果实储存。
(2)分析图乙可知12时到18时低于正常值,表示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二氧化碳吸收率高于产生率。18时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物,比较24时和0时的二氧化碳浓度,发现24时的二氧化碳浓度低,说明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绝大多数二氧化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储存在植物体内,24时比0时积累的有机物多。
(3)通过观察图丙发现,温度越高,二氧化碳浓度越高,说明呼吸作用增强,因此要想提高西瓜产量,促进西瓜的生长,要增强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因此可以在夜间适当降低温度。
故答案为:
(1)5气孔;蒸腾;4叶脉;水和无机盐;
(2)大于;18;多(或高);
(3)适当降低温度。
(1)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
(2)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3)图甲是叶片结构图,图中1是上表皮,2是叶肉,3是下表皮,4是叶脉,5是气孔;据此分析解答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考试的重点,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6.【答案】③?
二氧化碳?
蒸腾?
呼吸?
土壤适时松土,遇到涝害时排水
【解析】解:(1)云南山茶花花朵的有机物通过图中过程③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如淀粉),制造的有机物可由筛管运输到块茎中储存。
(2)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所以说,是光合作用维持了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大气湿度,提高大气湿度的生理活动是①蒸腾作用。
(3)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所以②呼吸作用分解细胞中的有机物,为其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在生产上为了保证此生理过程正常进行,可采取的措施有土壤适时松土,遇到涝害时排水。
故答案为:
(1)③
(2)二氧化碳;蒸腾
(3)呼吸;土壤适时松土,遇到涝害时排水
①水分从植物体内散失,是蒸腾作用;②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③过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植物的三项生理活动。
37.【答案】用酒精脱去叶绿素便于观察?
3个叶圆片是否变蓝?
光合作用需要光?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解析】解:(1)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用酒精脱去叶绿素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酒精易燃、易挥发,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用酒精脱去叶绿素便于观察。
(2)、(3)、(4)该实验有两组对照实验:一组是A和B,实验变量是有无光照,B叶圆片中的叶肉细胞有叶绿体且见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可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光;另一组是B和C,实验变量是有无叶绿体叶,B处有叶绿体,脱色后,滴加碘液变蓝,C处没有叶绿体,脱色后滴加碘液不变蓝,可得出的结论是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因此小金同学是根据3个叶圆片是否变蓝作为观察指标来判断3个叶圆片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光合作用。
故答案为:
(1)用酒精脱去叶绿素便于观察
(2)3个叶圆片是否变蓝
(3)光合作用需要光
(4)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解读实验操作图,从中提取有利于解题的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并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从而得出答案。
38.【答案】对照?
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充分吸收?
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30分钟消耗草酸溶液体积的平均值之差
【解析】解:(1)实验中煮熟的种子起对照作用。
(2)每隔10分钟轻轻晃动几次广口瓶是为了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充分吸收。
(3)小科通过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30分钟消耗草酸溶液体积的平均值之差反映种子呼吸作用速率。
故答案为:(1)对照;
(2)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充分吸收;
(3)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30分钟消耗草酸溶液体积的平均值之差。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植物的呼吸作用.解答时可以从呼吸作用的条件、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方面来切入.
关键是熟记掌握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实验.解答时可以从呼吸作用的条件、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方面来切入.
39.【答案】蒸腾作用?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
25?
加大棚内昼夜温差;向温室内施加“气肥”等
【解析】解:(1)大棚中安装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可检测土壤中的含水量,实现农作物的自动灌溉。根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大棚中安装二氧化碳发生器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原理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A、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B点的二氧化碳吸收相对量为零,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A错误;
B、BC段表示光合作用逐渐增强,制造的有机物逐渐大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有机物开始积累,但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照常进行,只不过表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强度小于光合作用强度,B错误;
C、AC段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增强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表示随着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增强,C正确;
D、AC段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低于零表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小于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D错误。
(3)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的差越大,植物体内有机物积累越多。所以“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如果连续12小时光照,在连续12小时黑暗”,则温度控制在25℃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4)要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就要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有机物的积累,并且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分解。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增加大棚内昼夜温差;向温室内施加“气肥”;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满足农作物对水、空气等的需求等等。
故答案为:(1)蒸腾作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C;
(3)25;
(4)加大棚内昼夜温差;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等等。
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1)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要吸收二氧化碳使其浓度减少,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
(2)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
(3)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等有关。如果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就会积累。
(4)由图可以知道:横轴代表光照强度,纵轴代表植物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其中A点吸收二氧化碳为0但能释放出二氧化碳说明M点植物进行呼吸作用,B点为零界点,从A到B都有光,只是光越来越强,到B点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正好相等,也就是分解的物质与合成的物质相等。而BC段表示光合作用逐渐增强,制造的有机物逐渐大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有机物开始积累。C点后表示光合作用趋于稳定,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特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以及正确识图。
40.【答案】增强?
缺少氧气?
叶绿体?
氧气、水蒸气?
二氧化碳浓度不同?
光照强度弱?
合理密植?
诱变育种
【解析】解:(1)图一表示探究种子呼吸作用和植株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将该装置放在较强的光照下,先将阀门2打开、流入适量的清水后关闭,甲瓶内的种子遇水后呼吸作用旺盛,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打开阀门1,种子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乙装置内,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乙装置内植株光合作用强度会增强。然后把阀门1关闭,甲装置内种子的呼吸作用会减弱,主要原因是缺少了乙装置植株进行光合作用所提供的氧气。
(2)图二中②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够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植株的其它部位。在较强的光照下,植物的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但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光合作用所利用,因此从⑤气孔释放出的气体有氧气和水蒸气。
(3)图三表示将大豆植株放在不同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受光照强度影响的变化曲线。曲线中A点的二氧化碳浓度为0.05%,B点的二氧化碳浓度为0.03%,因此引起A点和B点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浓度不同,与B点比较,C点光合作用强度弱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弱,除图中因素外,提高大豆产量的措施还有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合理密植能使植物充分的接受阳光,扩大光合作用的面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产量。
(4)通过X射线和化学药物对大豆种子进行处理,从后代中选出抗病性强的优良个体,使得种子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再选出优质高产新品种,属于诱变育种。
故答案为:(1)增强;缺少氧气;(2)叶绿体;氧气、水蒸气;(3)二氧化碳浓度不同;光照强度弱;合理密植;(4)诱变育种。
(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叫光合作用。
(2)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3)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
(4)图二中:①上表皮;②叶肉;③下表皮;④叶脉;⑤气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的特点。
41.【答案】黑暗?
叶绿素?
黄白?
蓝?
淀粉?
光合
【解析】解:(1)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步骤①中”,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为了将叶片中原有淀粉转运或耗尽;④在隔水加热酒精去除叶片的绿色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其目的是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2)从实验中可以看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表明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未遮光部分变蓝色,表明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直接或间接的分解这些有机物,为自身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故答案为:
(1)①黑暗;④叶绿素;黄白
(2)蓝;淀粉
(3)光合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熟练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以及各步骤的设置目的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42.【答案】DBCA?
形成对照实验?
酒精?
把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全部运走耗尽?
叶绿体和光照
【解析】解:(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操作步骤:D把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B用黑纸片把天竺葵叶片遮盖一部分、放在光下照射、把部分遮光的叶片摘下,去掉黑纸片、C酒精脱色、用清水漂洗叶片、A向叶片滴加碘液、显色观察。故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DBCA。
(2)图一B步骤中,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是为了形成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光照。
(3)图一C进行步骤2目的是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4)图一中D步骤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使叶片中的淀粉转运和消耗掉,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
(5)图二中叶片A的绿色部分和非绿色部分唯一不同的量是叶绿体;A与B形成对照,唯一不同的量是光照。经按正确实验步骤操作后,分别向叶片A、叶片B滴加碘液,现象是:叶片A的绿色部分变蓝、非绿色部分不变蓝;叶片B的绿色部分不变蓝。通过以上现象能说明绿叶制造有机物与叶绿体和光照有关。
故答案为:(1)DBCA
(2)形成对照实验
(3)酒精
(4)把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全部运走耗尽
(5)叶绿体和光照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2)《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43.【答案】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酒精?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A没有叶绿体;C缺少光照?
不能?
变量不唯一?
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碳氧平衡
【解析】解:(1)将银边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实验过程中将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是脱去叶绿素,便于观察。
(2)叶片乙与叶片丙对照,实验结果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经过染色处理后,叶片甲上的A与C均不变蓝,其原因分别是A没有叶绿体、C缺少光照,因为两者有两个变量,变量不唯一,不能形成对照。
(4)通过甲叶片相关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仅制造有机物,同时对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1)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酒精
(2)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A没有叶绿体、C缺少光照;不能;变量不唯一
(4)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5)碳氧平衡
该实验的实验步骤是:暗处理(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光照→脱色(用酒精脱去叶绿素)→滴加碘液→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从该生物兴趣小组选用的实验材料来看,他们要探究的问题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和需要的条件是光、二氧化碳等.
关键是熟记掌握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的实验。
44.【答案】尽可能多?
C?
mb-ma/nSt
【解析】解:(1)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步骤①中选取的樟树叶片在数量上尽可能多,避免出现偶然性。
(2)为了减小偏差。在步骤②之前对叶片最好的处理方法是破坏叶柄木质部以切断导管
(3)樟树叶光合作用速率可表示为
mb-ma/nSt。
故答案为:(1)尽可能多
(2)C
(3)mb-ma/nSt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即植物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关键是熟记掌握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的实验。
45.【答案】使叶片中原来贮存的淀粉转运和消耗掉?
变蓝?
淀粉
【解析】解:(1)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步骤A中”,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为了将叶片中原有淀粉转运或耗尽。
(2)(3)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叶片受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遮光部分不变蓝,受光部分变蓝,这说明光合作用能制造淀粉;该实验同时还证明了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故答案为:(1)使叶片中原来贮存的淀粉转运和消耗掉;
(2)变蓝;
(3)淀粉。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