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生物中考题分类汇编——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
(2021·辽宁省营口市)“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中国向世界阐述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对此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过量的碳排放会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
B.
开展陡坡种粮、退耕还林还草行动,改善生态环境
C.
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D.
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爱护
(2021·湖南省长沙市)当全世界面临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挑战时,中国帮助世界各国携手抗疫,支持世卫组织主导下各成员国就病毒源头研究开展合作。导致新冠肺炎的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 )
A.
共生
B.
捕食
C.
竞争
D.
寄生
(2021·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行为中,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
①不燃放烟花爆竹
②常用一次性筷子
③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④乱采摘食用野菜
⑤效外游玩,践踏草地
⑥垃圾分类
⑦购物时多用塑料袋
⑧房前屋后养花栽树
A.
①③⑤⑦
B.
①③⑥⑧
C.
②④⑤⑦
D.
②④⑥⑧
(2021·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自觉保卫蓝天、碧水和净土。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为减少害虫危害,加大农药施用量
B.
为减少环境污染,实行垃圾分类
C.
为减少纸张浪费,倡导无纸化办公
D.
为减少尾气排放,推广电动汽车
(2021·湖南省邵阳市)下列实验中,实验材料与使用目的不相符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实验目的
A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酒精
溶解叶绿素
B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碘液
保持细胞正常形态
C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碘液
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
D
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食醋和清水
配制模拟酸雨
A.
A
B.
B
C.
C
D.
D
(2021·河南省)“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其中,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A.
生物柴油替代石化柴油
B.
风力发电、水力发电
C.
砍伐树木建设游乐场
D.
推广使用低能耗车辆
(2021·河南省)人和现代类人猿DNA的差别由大到小依次为长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这说明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
长臂猿
B.
猩猩
C.
大猩猩
D.
黑猩猩
(202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始大气中含有氧气
B.
生物由陆生向水生进化
C.
人类的祖先是黑猩猩
D.
化石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2021·山东省聊城市)细胞色素c是生物细胞中与呼吸作用有关的一种蛋白质,由104个氨基酸组成。不同生物的细胞色素c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上存在差异,且其差异能反映生物间亲缘关系请分析如表中几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是猴
B.
与人亲缘关系最远的生物是酵母菌
C.
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质分子结构越相似
D.
猪鸡鸭与金枪鱼间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数量相同,但不能说明该三种动物的亲缘远近
(2021·山东省聊城市)为保护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国家出台了许多措施并已收到很好的效果下列有关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中,你认为存在较高风险的是( )
A.
建立自然保护区
B.
植树造林,改善环境
C.
引入其他地区的生物,丰富本地区生物种类
D.
将濒危物种迁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
(2021·云南省昆明市)下列行为,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相符的是( )
A.
随意丢弃废电池
B.
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C.
大面积填湖建房
D.
少使用一次性木筷
(2021·云南省昆明市)从猿到人的进化,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B.
古人类下肢骨比上肢骨更粗壮
C.
古人类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
D.
古人类可随意改变生物圈的面貌
(2021·云南省昆明市)下列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海蜇会蜇人,有害无益
B.
蚯蚓能改善土壤成分,增加土壤肥力
C.
养殖的蜈蚣可以入药,治疗疾病
D.
蝗虫嚼食农作物,危害农业生产
(2021·湖北省宜昌市)据报道,包括旅游景点大保礁在内的多处珊瑚大面积死亡,多名生物学家研究原因,初步结论是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导致的。低碳生活,人人有责,以下做法你会选择哪些在今后生活中践行:( )
①多乘坐地铁等公共交通车辆,少开私家车;
②纸张双面使用;
③关闭电视时不关闭电源;
④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
⑤用电子贺卡代替纸质贺卡。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
③④⑤
(2021·浙江省宁波市)2021年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行为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提倡使用含磷洗衣粉
B.
围海造田,增加耕地面积
C.
空矿泉水瓶回收利用
D.
大量开采化石燃科缓解能源危机
(2021·江西省)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
A.
生活垃圾分类,科学回收处理
B.
提高环保意识,倡导低碳出行
C.
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D.
多用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2021·陕西省)关于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B.
人类的起源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C.
人类出现的标志是直立行走
D.
人类以先掌握技能是使用文字
(2021·湖南省岳阳市)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下列做法不符合环保理念的是( )
A.
垃圾分类处理
B.
重视新能源开发、利用
C.
工厂废气废水达标排放
D.
废电池土壤填埋
(2021·湖南省岳阳市)如表为不同生物与人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由此推测表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远的是( )
选项
A
B
C
D
物种
黑猩猩
马
果蝇
小麦
差异氨基酸数目
0
12
27
35
A.
A
B.
B
C.
C
D.
D
(2021·山东省菏泽市)“保护生态环境,共建和谐家园”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保护环境的做法中,不可取的一项是( )
A.
减少化肥使用量,多施用农家肥
B.
使用效力更大的农药和杀虫剂
C.
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D.
垃圾分类回收
(2021·山东省菏泽市)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米勒实验能够证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
B.
长颈鹿经常吃高处的树叶因而颈变得很长
C.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来的
D.
制造工具和学会用火是人类区别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
(2021·湖南省衡阳市)近年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逐渐深入人心,下列措施中不利于环保的是( )
A.
积极植树造林
B.
倡导绿色出行
C.
就地焚烧垃圾
D.
回收废旧电池
(2021·浙江省金华市)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2021年中国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该主题旨在进一步唤醒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实行垃圾分类,节约使用资源
B.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C.
积极植树造林,促进达成“碳中和”
D.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021·云南省)云南要努力在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下列与建设美丽云南不相符的是( )
A.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B.
就地焚烧垃圾
C.
推广新能源汽车
D.
实施节水行动
(2021·云南省)细胞色素c是一种蛋白质,常用作比较生物进化和分类的依据。如图表示6种生物与人类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数目的差异(差异越小,表明亲缘关系越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与人类的相似程度最高
B.
向日葵和小麦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组
C.
黑猩猩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
D.
果蝇比马更高等
(2021·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健康,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是某年的活动主题。下列做法符合该主题的是( )
A.
晨跑时边跑边看英语单词表
B.
课间休息时眺望远方
C.
寝室熄灯后躲在被子里看书
D.
在草坪上阅读课本
(2021·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树绕村庄,水满坡塘。……小园几许,收尽春光……”。词中所描绘的村庄美如图画,让无数人向往。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将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B.
选择使用无磷洗衣粉
C.
尽量使用纸质包装袋
D.
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
(2021·江苏省连云港市)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人类的共识。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可降低温室效应
B.
开发新能源,逐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C.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环境的唯一措施
D.
保护生物多样性即指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
(2021·江苏省苏州市)2021年5月22日是第28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其主题是“呵护自然,人人有责”。下列做法与这一主题相违背的是( )
A.
对生态林进行合理采伐利用
B.
对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C.
为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围湖造田
D.
为保护野生动植物建立自然保护区
(2021·江苏省苏州市)2020年11月底,苏州作为江苏省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已基本完成试点区内的试点项目建设。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列措施不符合建设海绵城市要求的是( )
A.
植树种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B.
疏通河道、沟渠,建设并保护湿地
C.
采用透水材料铺装城市的绿道、广场
D.
大量建设水泥道路,改善城市交通
(2021·吉林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日前报道,日本政府正式决定两年后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入大海,此决定立刻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质疑。
核污水含有放射性物质,如被人类或其他生物体吸入,将长期残存体内。在海洋环境中,放射性物质通过食物链可能被富集。人类一旦食用被污染的鱼类,放射性物质就会进入人体,可能对DNA产生影响,并造成基因损害。
如果福岛核电站核污水被排入海洋,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十年后将蔓延全球海域,全球都将会有风险。
(1)海洋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
______
组成。
(2)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属于影响海洋生物的
______
。(填“非生物因素”或“生物因素”)
(3)放射性物质可能影响人类的DNA,造成基因损害。由此导致遗传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变异属于
______
。(填“可遗传的变异”或“不遗传的变异”)
(4)上述材料体现了
______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5)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作为地球上的一员,你以哪些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______
。(写出一点即可)
(2021·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倡导“建设生态文明,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请回答下列问题:
(1)襄阳市常见树种230多种,兽类40多种,鸟类30多种,昆虫500多种,这体现了生物的
______
多样性。
(2)襄阳市月亮湾公园是一个湿地生态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的
______
调节能力。
(3)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______
。
(4)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请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______
(用图中数字和箭头表示)。
(5)我市大力推广植树造林工程,不断扩大绿化面积,移植来的常绿树种也给冬天的襄阳带来绿色生机,人们都赞叹襄阳环境好、空气好,是生态宜居城市。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______
。
(6)垃圾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请你对垃圾处理提出一条可行性建议:
______
。
(7)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减排力度最大、减排贡献最多的国家。我国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实现碳的净零排放),下列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______
的是(填序号,多选)。
①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②利用风能发电
③农作物的秸秆就地焚烧处理
④推广太阳能路灯
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⑥常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塑料杯
(2021·江苏省常州市)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将开始向大海排放福岛核废水。核废水中残存的氚具有放射性,对海洋生态系统及整个生物圈造成巨大的危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属于
______
,该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
______
。
(2)图中的顶层食鱼鱼类是第
______
营养级,该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
______
流动的;核废水中的在生物体内富集最多的生物是
______
。
(3)日本政府指望依靠海洋的
______
能力来解决核废水的危害。若海洋中的动植物因放射性物质发生变异或死亡,将导致生态系统难以维持
______
。
(4)你对日本政府做出此项决定的态度是:
______
。
(2021·湖北省宜昌市)生物从无到有、到如今种类繁多,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该过程中进化与适应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体现得淋滴尽致。请作答:
(1)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
______
,它们汇集到原始海洋中经过漫长岁月才形成原始生命,最终进化成现在的生命,其中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______
。
(2)关于进化的原因,以洞穴生活的墨西哥脂鲤盲鱼(如图)种群出现为例说明:脂鲤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它们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进行
______
。脂鲤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变异是
______
(填“定向”或“不定向”)的;正常脂鲤遗传时变异产生了盲鱼,而盲鱼在洞穴生活中是有利变异更容易生存,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最终形成新的种群。
(3)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
______
,在现存的生物中,有许多非常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绝灭,而且分布还非常广泛,为什么?
______
。
(4)生物的适应性普遍存在,请填表。
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
特征适应点解读
①小肠
______
(具有何结构,答一条)
与消化和吸收功能相适应
②蛔虫体表有角质层
能防止人体消化液侵蚀,适于
______
生活
(5)生物通过
______
使得生命在生物圈中世代相续、生生不息,而生物的进化又使得生命不断发展。从“进化和适应观“来说,你如何看待现在紧张的学习和生活?(答一条)
______
。
(2021·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做好垃圾分类,推动社会发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破解“垃圾围城”推动资源再循环利用的必然举措,需要人人行动起来。呼和浩特市从营造社会宣传氛围、入户宣传宣讲、合并投放点到设置集中分类箱房,最终实现居民分类精准投放。
(1)请将下列四种垃圾从左至右放入图中的垃圾桶中,排序为
______
。
①过期药品
②剩菜剩饭
③尘土
④矿泉水瓶
(2)厨余垃圾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6~0.7吨有机肥料。从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有机肥料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好处是
______
。
(3)垃圾分类可增加垃圾的回收利用,如金属元素提取和生物质发电等。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实现
______
。
(4)为探究合理处理餐厨垃圾的方式,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以某食堂提供的午餐、晚餐残余混合物为材料,制成4种不同浓度的发酵液。
②将取自某污水处理厂的菌种加入发酵罐中,间隔不同时间分别加入
______
,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发酵。
③35℃下发酵并测定甲烷的产率,结果如图。据图分析,你认为对餐厨垃圾较为恰当的处理方式及依据是
______
。(g-VS/L:每升发酵液含有的挥发性固体垃圾量;mL/g-VS:每克挥发性固体垃圾产生的气体毫升量)
(2021·湖南省长沙市)2021年5月,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通报了2020年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结合2016年-2019年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后公布的统计数据,近五年全国城乡人口及性别构成统计数据如表所示:
2016年-2020年全国人口统计数据
具体指标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年末总人口(万人)
138271
139008
139538
140005
141178
城乡人口
城镇人口(万人)
79298
81347
83137
84843
90199
乡村人口(万人)
58973
57661
56401
55162
50979
性别构成
男性人口(万人)
70815
71137
71351
71527
72334
女性人口(万人)
67456
67871
68187
68478
68844
性别比(女=100)
104.98
104.81
104.64
104.46
105.07
主释:①全国人口是指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②2016年-2019年为1‰人口变动调查样本数据推算而来,2020年为普查数据。③表中数据的处理遵循四舍五入的原则。
(1)从全国人口统计数据可知,全国人口在
______
年达到14亿,近五年全国城镇人口数量逐年
______
。
(2)依据全国人口统计数据,绘制2016年-2020年全国人口性别比曲线图。
(3)2020年全国人口性别比为105.07,而2019年全国人口性别比为104.46。这两年的统计数据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过量的碳排放会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正确;
B、我国西部有绵延不断的天然草地,组成了我国重要的绿色屏障,同时又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土壤沙化、沙尘暴频发的地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毁林毁草开荒和陡地种粮造成的,错误
C、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确;
D、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爱护,正确;
故选:B。
大力开展植树种草,营造山川秀美的环境,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加快退化草地治理等重点草原生态保护工程规划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以及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2.【答案】D
【解析】解:病毒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根据它们寄生的细胞不同,可将病毒分为以下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新冠病毒属于动物病毒,新冠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寄生。.
故选:D。
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包括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掌握病毒的结构特征及生活方式。
3.【答案】C
【解析】解:①不燃放烟花爆竹、③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⑥垃圾分类、⑧房前屋后养花栽树,都是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
②常用一次性筷子、④乱采摘食用野菜、⑤效外游玩,践踏草地、⑦购物时多用塑料袋,都是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
故选:C。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资源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利于生态环境稳定发展的行为措施是有利的,反之则是不利的。
会识别哪些行为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哪些行为会破坏生态环境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4.【答案】A
【解析】解:A、加大农药施用量可以减少害虫危害,但对水源、大气等造成了污染,破坏了环境;
B、实行垃圾分类有利于保护环境
C、倡导无纸化办公,即减少纸张浪费,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D、推广电动汽车,减少尾气排放,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故选:A。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以及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5.【答案】B
【解析】解:A、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的目的是脱掉叶片中的叶绿素;A正确;
B、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时,在载玻片上滴的是生理盐水而不是清水,是为了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染色,B错误;
C、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由于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因此用碘液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C正确;
D、在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试验中,用食醋和清水配制模拟酸雨,并用PH试纸测定PH约等于4,D正确。
故选:B。
实验设置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针对某一问题而设置的,都是有一定作用和目的。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制作口腔上皮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记为:擦→滴→漱→刮→涂→盖→染。
(3)淀粉有遇到碘液变蓝的特性,因此用碘液来检验淀粉。
(4)酸雨是PH<5.6的雨水,用食醋和清水配制模拟酸雨。
明确每一个实验各步骤的作用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6.【答案】C
【解析】解:A、生物柴油替代石化柴油,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利于实现碳中和
B、风力发电、水力发电,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利于实现碳中和
C、砍伐树木破坏环境,不利于实现碳中和
D、推广使用低能耗车辆,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利于实现碳中和
故选:C。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以及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7.【答案】D
【解析】解:黑猩猩和人类在DNA、大脑、内脏器官的大小,面部的形状和功能上都很相似,黑猩猩染色体数目与人类相近是24对,血清免疫实验记录与人类最接近97%、人类100%,因此表明黑猩猩与人类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
故选:D。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长臂猿、猩猩、黑猩猩、大猩猩。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人类与黑猩猩的相似之处。
8.【答案】D
【解析】解:A、原始大气含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等气体,没有氧气,错误;
B、科学家们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化石,证明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经历了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过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错误;
C、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错误;
D、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因此化石是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非常重要的证据,正确。
故选:D。
(1)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2)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3)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
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9.【答案】D
【解析】解:A、通过上表数据的比较可知:人类与猴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数最小是1,因此二者的亲缘关系最近,正确;B、人类与酵母菌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数最大是45,因此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远,正确;
C、通过比较表中的数据可知: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组成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差别就越小,反之则越大,正确;
D、猪鸡鸭与金枪鱼间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数量相同,说明该三种动物的亲缘较近,错误;
故选:D。
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亲缘关系越近,生物之间的相似性越大,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提高学生接受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解:A、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确;
B、植树造林,有利于改善环境,正确;
C、大力引进外来物种,会因为外来物种没有天敌,造成本地物种遭到破坏和减少。但只要不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可以适当引进,错误;
D、将濒危物种迁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正确;
故选:C。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熟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是解题关键.其中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11.【答案】D
【解析】解:A、随意丢弃废电池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错误;
B、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污染大气,错误;
C、大面积填湖建房,破坏生态平衡,错误;
D、少使用一次性木筷,节约木材,正确;
故选:D。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12.【答案】D
【解析】解:ABC、从距今300万年前的少女露西的骨骼化石可以看出,露西的髋骨较宽阔,上肢骨和下肢骨在形态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下肢骨更粗壮,有利于直立行走。在东非大裂谷地区,由于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下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古人类越来越强大,主要表现为制造工具越来越复杂,能够使用火烧烤食物来吃,增加了营养,利于脑的发育,大脑越来越发达,四肢更加灵活,并且在群体中产生了语言,从而使得人类不断进化。ABC不符合题意。
D、经过若干万年,古人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而且能够用火,其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好。经过漫长的岁月,古人类已从童年时代自然界的弱者变成了强者,但不能随意改变生物圈的面貌。D符合题意。
故选:D。
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其中南方古猿能使用天然的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行走,解放前肢,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后来大脑发达,产生语言。
解答此题要全面掌握人类起源的有关知识。
13.【答案】A
【解析】解:A、海蜇属于腔肠动物,体表有刺细胞,能够放出刺丝,有毒液,有攻击和防御的作用,故会蜇人。但是同时海蜇又可以作为人类的美食。故海蜇有害也有益。错误。
B、蚯蚓以腐烂有机物为食,把动植物遗体、遗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供植物利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蚯蚓的粪便排到土壤中,可提高土壤的肥力。正确。
C、养殖的蜈蚣可以入药,治疗某些疾病。正确。
D、蝗虫主要以农作物的叶和幼嫩的茎为食,危害农业生产。正确。
故选:A。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动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②一些动物据有药用价值;③动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衣着原料;④动物是传播花粉和种子的使者。
直接考查了对人类与动物的关系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为选择、填空题.
14.【答案】C
【解析】解:①多乘坐地铁等公共交通车辆,少开私家车,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低碳生活;
②纸张双面使用,可减少资源浪费,减少木材的使用,更多的吸收二氧化碳,实现低碳生活;
③关闭电视时不关闭电源,会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④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可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低碳生活;
⑤用电子贺卡代替纸质贺卡,可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低碳生活;
故选:C。
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生活作息时尽量减少能量消耗,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然后根据实例分析。
倡导“低碳经济”、“绿色生活”、“节能减排”,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
15.【答案】C
【解析】解:A、提倡使用含磷洗衣粉会造成水体污染,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错误;
B、围海造田,破坏生态平衡,错误;
C、空矿泉水瓶回收利用,有利于保护环境,错误;
D、大量开采化石燃科会造成能源危机,提倡使用新能源,错误;
故选:C。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
16.【答案】D
【解析】解:A、生活垃圾分类,科学回收处理,正确;
B、提高环保意识,倡导低碳出行,正确;
C、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正确;
D、多用农药化肥,污染土壤,造成环境污染,错误;
故选:D。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17.【答案】D
【解析】解:A、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A正确;
B、人类的进化过程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与环境有关,B正确;
C、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也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C正确;
D、人类使用文字是后期形成的,最先的是使用简单的工具,D错误。
故选:D。
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人类的进化过程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人是经过长期进化而来的。
解此题的关键理解掌握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8.【答案】D
【解析】解:ABC、垃圾分类处理,重视新能源开发、利用,工厂废气废水达标排放,都有利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D、废电池土壤填埋,会污染土壤,错误;
故选:D。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19.【答案】D
【解析】解:动植物体都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说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则越大。由表可知,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黑猩猩,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远的是小麦。
故选:D。
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越相似或相同.比如人和黑猩猩.而如果在进化史上相去甚远,则其其细胞色素C也相差越远,比如人和蝇。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
20.【答案】B
【解析】解:A、减少化肥使用量,多施用农家肥,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B、长期使用高效杀虫剂和农药不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容易使害虫形成强的抗药性,符合题意;
C、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D、垃圾分类回收,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21.【答案】D
【解析】解:A、美国科学家米勒的模拟实验表明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A错误;
B、长颈鹿的颈和前肢都很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高处的树叶,因而颈和前肢都很长,B错误;
C、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C错误;
D、达制造工具和学会用火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D正确。
故选:D。
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本题考查的是原始地球条件及生命的起源,这部分内容是考试的重点,注意理解和掌握。
22.【答案】C
【解析】解:A、积极植树造林,改善了环境条件,正确;
B、倡导绿色出行,节能减排,正确;
C、就地焚烧垃圾,污染了大气,错误;
D、回收废旧电池,有利于改善环境,错误;
故选:C。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23.【答案】B
【解析】解:A、实行垃圾分类,节约使用资源,改善了环境,符合环保理念;
B、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污染了土壤和水源,不符合环保理念。
C、积极植树造林,促进达成“碳中和”,改善了环境,符合环保理念;
D、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改善了环境,符合环保理念;
故选:B。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24.【答案】B
【解析】解:A.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可保护生态系统,减少环境污染,A不符合题意。
B.就地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B符合题意。
C.推广新能源汽车,可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C不符合题意。
D.实施节水行动,利于环境保护,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防止环境污染的措施有:分类回收生活垃圾、积极践行绿色出行、工厂排放的废气经过处理再排放、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新能源、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
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关于“三废”的处理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
25.【答案】C
【解析】解:动植物体都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说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则越大。由图表可知,黑猩猩的细胞色素c与人类的差异最小,因此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黑猩猩。
故选:C。
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
26.【答案】B
【解析】解:A、晨跑时边跑边看英语单词表,不利于眼睛的保护,A不符合题意;
B、课间休息时向远处眺望几分钟,有利于保护视力,B符合题意;
CD、在过于明亮或过于昏暗的环境中看书,都不利于保护眼睛,因此寝室熄灯后不能躲在被子里看书,不能在草坪上阅读课本,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四不看”。
三要是:读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看书写字40分钟后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要认真做眼保健操,所按穴位要准确。
四不看是:不要在暗弱光线下;不在直射的阳光下看书写字;不要躺卧看书;不走路时看书。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保护视力的措施。
27.【答案】D
【解析】解:A、垃圾分类回收,可防止环境污染,节约能源,利于保护环境,正确。
B、选择使用无磷洗衣粉,可减少水体的污染,利于保护环境,正确。
C、尽量使用纸质包装袋,可减少环境污染,正确。
D、大量使用一次性木质筷子会直接导致大量树木及森林的砍伐,破坏生态平衡,错误。
故选:D。
保护环境的措施多种多样,只要合理即可.如植树造林、不滥用塑料制品、将生活垃圾分类放置处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等措施都可以保护环境。
熟记空气和水的污染途径,知道如何才能防止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强凋化学知识在保护环境和人类生产当中的重要性,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我们的环境而出力。
28.【答案】B
【解析】解:A、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原料,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会加重温室效应,A错误;
B、开发新能源,逐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利于环境的保护,B正确;
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但不是唯一措施,还有迁地保护、法律保护等等,C错误;
D、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的多样性,D错误。
故选:B。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人类的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本题联系生活考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知识,同学们需要在平常生活中提高“节能、环保”的意识。
29.【答案】C
【解析】解:A、对生态林进行合理采伐利用,正确;
B、对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正确;
C、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会破坏生态平衡,不符合主题,错误;
D、为保护野生动植物建立自然保护区,正确;
故选:C。
生活习惯影响气候,节能低碳知识与气候关系非常密切,只要选项中符合节能减排及低碳生活,均是可以提倡的。
环境保护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30.【答案】D
【解析】解:根据海绵城市的含义可知,“植树种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疏浚河道、沟渠,建设并保护湿地”“采用透水材料铺装城市的绿道、广场”都有利于海绵城市的建设,而“大量建设水泥道路,改善城市交通改”不利于吸水渗水等,与建设海绵城市无关;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该题考查建设海绵城市的相关知识点,完成此题,可以从水和空气的保护来进行。
31.【答案】非生物成分?
非生物因素?
可遗传的变异?
生物圈?
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不乱扔垃圾、不乱扔电池、节约用水等)
【解析】解:(1)海洋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
(2)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属于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
(3)放射性物质可能影响人类的DNA,造成基因损害。由此导致遗传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4)上述材料体现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5)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应该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不乱扔垃圾、不乱扔电池、节约用水等。
故答案为:(1)非生物成分;(2)非生物因素;(3)可遗传的变异;(4)生物圈;(5)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不乱扔垃圾、不乱扔电池、节约用水等)。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营养结构与功能以及生物富集作用。
32.【答案】种类?
自动?
生产者?
②→③→⑤?
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
垃圾分类处理?
①②④⑤
【解析】解:(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襄阳市常见树种230多种,兽类40多种,鸟类30多种,昆虫500多种,这体现了生物的种类多样性。
(2)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故襄阳市月亮湾公园是一个湿地生态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故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4)食物链反映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所以,题图中的一条食物链:②树→③虫→⑤鸟。
(5)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变或变化。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依赖环境:是指生物类别不同,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所以,本小题题干内容了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
(6)垃圾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堆肥化处理都是对垃圾处理的合理化建议。
(7)③农作物的秸秆就地焚烧处理,会造成空气污染;⑥常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塑料杯,会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所以,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①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②利用风能发电、④推广太阳能路灯、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故答案为:(1)种类
(2)自动
(3)生产者
(4)②→③→⑤
(5)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
(6)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堆肥化处理(答案体现“物质回收、利用、转换”的思想,合理即可给分)
(7)①②④⑤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正确识记并理解生物多样性、食物链、垃圾分类、低碳生活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33.【答案】生产者?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五?
食物链?
顶层食鱼鱼类?
自我调节?
生态平衡?
坚决反对
【解析】解:(1)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是生产者,图中浮游植物属于绿色植物是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和能量。因此该生态系统能量和有机物都来源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食物链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食浮游动物的鱼类→底层食鱼鱼类→顶层食鱼鱼类。图中的顶层食鱼鱼类是第五营养级。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也能够沿着它们进行积累,核废水中的在生物体内富集最多的生物是顶层食鱼鱼类,这说明食物链对有毒物质具有富集作用。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若海洋中的动植物因放射性物质发生变异或死亡,将导致生态系统难以维持生态平衡。
(4)对日本政府做出此项决定的态度是:坚决反对。原因是海洋环境生态系统将会受到破坏;海洋生物将会受到污染;人类食用污染的海产品,将会产生各种疾病;影响渔业发展。
故答案为:(1)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五;食物链;顶层食鱼鱼类;
(3)自我调节;生态平衡;
(4)坚决反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非生物部分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本题是生态系统的综合题,关键是会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物质和能量来源。
34.【答案】有机物?
森林古猿?
生存斗争?
不定向?
生活习性?
因为这些生物能够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很长、有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小肠绒毛壁很薄、毛细血管壁很薄等等
?
寄生?
生殖和发育?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应该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文化、生活技能,等等
【解析】解:(1)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2)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是有限的。因此,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3)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有许多结构简单的生物不但没有被淘汰,而且分布广泛,原因是产生了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
(4)①小肠盘曲在腹腔里,长约5~6米,开始的一段叫十二指肠。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段,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壁也分为4层,与胃壁相似。小肠黏膜的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小肠绒毛。小肠绒毛间的黏膜凹陷形成肠腺,可以分泌肠液消化食物。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地增加了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②蛔虫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体表有角质层,运动器官和感觉器官也都退化。
(5)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使得生命在生物圈中世代相续,生生不息,而生物的进化又使得生命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应该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文化、生活技能,等等。
故答案为:(1)有机物;森林古猿;
(2)生存斗争;不定向;
(3)生活习性;因为这些生物能够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4)很长、有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小肠绒毛壁很薄、毛细血管壁很薄等等;寄生
(5)生殖和发育;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应该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文化、生活技能,等等,合理即可。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35.【答案】④③②①?
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后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提供矿质元素离子?
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多级利用?
等量不同浓度的发酵液?
隔一天加样,加入的发酵液浓度为8g-VS/L时,能处理最多的垃圾,且甲烷产率高
隔两天加样,加入的发酵液浓度为4g-VS/L时,垃圾用量最少,但甲烷的产率高
【解析】解:(1)①过期药品属于其他垃圾②剩菜剩饭是属于厨余垃圾③尘土属于有害垃圾④矿泉水瓶是可回收垃圾
(2)厨余垃圾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6~0.7吨有机肥料。从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有机肥料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好处是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后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提供矿质元素离子。
(3)垃圾分类可增加垃圾的回收利用,如金属元素提取和生物质发电等。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多级利用。
(4)为探究合理处理餐厨垃圾的方式,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以某食堂提供的午餐、晚餐残余混合物为材料,制成4种不同浓度的发酵液。
②将取自某污水处理厂的菌种加入发酵罐中,间隔不同时间分别加入等量不同浓度的发酵液,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发酵。
③35℃下发酵并测定甲烷的产率,结果如图。据图分析,你认为对餐厨垃圾较为恰当的处理方式及依据是隔一天加样,加入的发酵液浓度为
8g-VS/L时,能处理最多的垃圾,且甲烷产率高隔两天加样,加入的发酵液浓度为4g-VS/L时,垃圾用量最少,但甲烷的产率高
故答案为:
(1)④③②①
(2)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后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提供矿质元素离子
(3)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多级利用
(4)②等量不同浓度的发酵液
③隔一天加样,加入的发酵液浓度为8g-VS/L时,能处理最多的垃圾,且甲烷产率高
隔两天加样,加入的发酵液浓度为4g-VS/L时,垃圾用量最少,但甲烷的产率高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以及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36.【答案】2019?
增加?
2019为抽样调查数据,存在一定误差,2020年为普查数据,更为准确
【解析】解:(1)从全国人口统计数据可知,全国人口在2019年达到14亿,近五年全国城镇人口数量逐年增加。
(2)依据全国人口统计数据,绘制2016年-2020年全国人口性别比曲线图。见下图:
(3)由于2019为抽样调查数据,存在一定误差,2020年为普查数据,更为准确,这两年的统计数据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因此2020年全国人口性别比为105.07,而2019年全国人口性别比为104.46。
故答案为:
(1)2019;增加
(2)见下图:
(3)2019为抽样调查数据,存在一定误差,2020年为普查数据,更为准确
此题考查的是控制人口增长的原因,人口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