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的回想》(导学案+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本命年的回想》(导学案+教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4 19:35:00

文档简介

《本命年的回想》导学案
一、目标引领
具体目标
1.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
2.联系课文的文化背景,了解春节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二、教材引领
聚焦重点: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
三、学法引领
思想方法:朗读感知法
四、学程引领
学程之一
自主学习
1.解决字词
红火( ) 烙( )饼 簸箕( ) 糁( )儿 盛( )
中( )彩 涿( )州 疙瘩鬏( ) 抠( ) 秫( )秸( )
打更( ) 鬼祟( ) 阖( )家 天麻麻( )亮 渍( )酸菜
2.了解作者
刘绍棠: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他发表的作品有几百万字,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蒲柳人家》。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作品推荐:《运河的浆声》《娥眉》《青枝绿叶》《京门脸子》《蒲柳人家》《乡土与创作》。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 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始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学程之二
自主学习:朗读课文
可以让几个学生接力读课文
问题研究:学习第1段,第5段(抢答)
1.谁能告诉我本命年有什么讲究?
2.为什么会有这些讲究呢?
3.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多大年龄?从哪里知道?(学生齐读)
4.作者在本命年回忆起什么往事?
5.春节是二十四节之一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齐读)
6.那春节具有什么特点呢?那文章开头“节气歌”有什么作用?
互动生成:学习课文第2—4段
1. 齐读第2段,完成表格
(运河) 地方特色:( )
春节
( 、 ) 乡土风味:( )
2.教师范读第三段
思考:找出能体现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感受的四个词语
( ) ( ) ( ) ( )
3.回忆我们过年的情景是从腊月二十以后开始有点过年的气氛的,和我们相比,作者那时候可有趣多了,从腊月初一就开始忙,我们来看他们在忙什么?(小组讨论)
腊月初一:( )——————————————预热
腊月初八:( )
( )——————————————增温
( )
( )
( )
腊月二十三:( )
( )
( )——————————————发烧
正月初一:( )
4.就作者描述的以上十件事来比较,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讨论,口头回答)
5.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
学程之三
总结提炼(总结本课内容,评价小组表现)
巩固提高
1.搜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如何度过一年中其他隆重的节日
2.抄写生字词
3.完成导学案的第二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第二课时)
一、目标引领
具体目标
1. 欣赏作品展现的民风民俗图景及生动传神的语言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材引领
聚焦重点:生动传神的语言
三、学法引领
思想方法:讨论法
四、学程引领
学程之一
自主学习:理清结构,请学生概括段意(个别学生举手回答)
1.第1段:
2.第2-4段:
3. 第5段:
组内交流:
4. 第三段与第四段有什么关系?按什么顺序来写?(个别学生举手回答)
学程之二
问题研究:体味语言
1. 第四段描写过年的一些风俗及过年的热闹气氛,你认为哪些词语最具有表现力?哪些语句描写最生动传神(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考虑)?(讨论,派代表展示,不少于三例)
2. 作者运用丰富的群众语言,把过年的生活情景勾勒得生动传神,体现了春节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例如“红火”、“年根”、“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等,请同学们读课文,小组合作,再找些类似的词语或语句。
学程之三
实践演练
1. 为了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你们又许下了怎样的人生夙愿?
2.每组选一个题目完成
a描写一个你家过年时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场面
b一幅年画
c写一幅春联
d拟写几条过好春节的建议
e 写一条拜年短信
学程之四
总结提炼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群众语言十分丰富,很有表现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了解了地方特色,感受了浓郁的乡土风味,更激发了学生浓郁的乡情。
巩固提高
1. 完成相应的练习册
2. 预习下一课
补充材料 春节民俗趣谈
贴春联:春联又叫“对联”、“门联”,源于古代“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春联的命名始于明太祖朱元璋。
放爆竹:过去过年是一定要放爆竹的,那是春节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好似一道不可或缺的大菜。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爆竹的功能原来是避邪驱鬼,后来转变为节日的吉祥、热闹、喜庆和欢乐。王安石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因此过去老百姓认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过年。现在我国的不少城市因安全、噪音和污染等问题而禁放鞭炮,这种风俗只在没有“禁放”的城市和农村沿袭着。
包饺子:过年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这在中国源远流长。北京人有句名谚:好吃不过饺子。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北方人为何要在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呢,一是取其谐音。二是取其吉形。京城民间更是“无家不饺子”,连那些种庄稼赶大车的汉子,老婆也要包一些四个车轮状的饺子给他吃,以求来年五谷丰登,车马平安。从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墓中,木碗中就盛着饺子。难怪古人誉它为“天下通食”。今天昌明盛世的饺子更是异彩纷呈。
吃年糕:南方多数地区过年家家吃年糕。虽然现代我国年糕已有南式北式两派,但如同月饼一样,北式失于粗糙,口味逊远。南式年糕又以苏州、广东和宁波为最佳,味有咸甜淡,烹有煮炸炒,细而不软,味中有味,加之多种配料烹法,真乃中华一大美食。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一直流传到全国各地,流传到今天。
贴年画:年画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因在过年时张贴而得名年画。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色彩鲜明,画面热闹,线条单纯。题材主要有五谷丰登、春牛、风景、花鸟和一些封建迷信等。当代的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工艺到题材都丰富多彩,很受人们欢迎,广大农村的春节仍在普遍采用,并且作为旅游或工艺品出口到很多国家。(共25张PPT)
刘绍棠
作 者 介 绍
  刘绍棠:我国著名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他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文学创作。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 浓郁(yù) 烙(luò)饼 簸箕(bòjī) 左邻右舍(shě)
B. 穿梭(suō) 筛(shī)子 门槛(kǎn) 玉米糁儿(shēner)
C. 秫秸(shùjí) 阖(kē)家 渍(jī)酸菜 疙瘩鬏(qiū)
D. 篱笆(líba) 剔核(tī) 鬼祟(suì) 大吃大嚼( jué)

shújiē
shāi
lào
bòji
shēnr

jiū
烙 lào

梭 suō



祟 suì

形似字
多音字



luò
léng


chóng


shè
shě
jiáo
jiào
jué
shè
D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家刘绍棠家乡过年时的年味很浓,而且比起我们城市过年要热闹的多了,他们从腊月初一就开始忙了,让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在忙些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四段,文章介绍了旧时过年的那些习俗?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民 俗 风 情 图
腊月初一:
炒年货
腊月初八:
吃腊八粥
买糖果
挑绒花
杀牲禽
备食物
腊月二十三:
送灶王爷
换门神
正月初一:
拜新年
腊月三十:
除夕守岁
(下饺子,放鞭炮,贴春联)
预热
增温
发烧
红火
我收集了一些图片资料,我们一起来欣赏:
门 神
尉迟恭
秦叔宝
吃出枣——生活甜蜜
吃出花生——身体健康
吃 饺 子
吃出制钱——一年行好运
吃 饺 子
写春联
放鞭炮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
《炒年货》片段诵读脚本
1.这一段是表现腊月初一晚上,乡亲们炒年
货、吃年货的情景,是大家过春节的前奏。人们
用分享成熟的果实的方式迎接春节的到来,应读
得高兴、喜悦、语气舒缓。
2.奶奶炒年货是一个细节描写,口诀抒发了
老人美好的愿望,虔诚的祷告又透着些须幽默,
要读得细致、俏皮。口诀处稍有停顿,要读得清
楚、仔细。一家人围坐吃嚼是一个场面,应读得
热闹。
3.带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有:
a. “玉米粒儿”、“玉米花儿”,儿话音带有浓厚
的北方特色,要读得轻悄。
b. “炒熟(shóu)”、 “簸箕”、“大吃大嚼(jué)”要读得口语化,显得亲切。
c. 重读“念念有词”,体现老人的愿望。象声词“毕剥毕剥”要读得像。
品味语言
课文不仅结构紧凑,而且写得富有乡土气息,饶有情趣。你认为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哪些语句最生动传神?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理由。请把你把欣赏的语段,无论是在语句的推敲上,语言风格上,还是在这风俗所蕴含的意味上,只要是你所欣赏的,与大家共享。
深入研究:我们为什么这么重视过年?过年寄托了我们的哪些期盼?
1、辛苦一年,欣喜五谷丰登,可以尽情享用一下自己的劳动果实。
  2、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3、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村庄的人际
关系。
明确:
  春节这一传统节日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合家享受着过去一年的劳动成果;人们合家期盼来年的美满兴旺;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家家户户都能够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课 文 小 结
说一说: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习俗已消失,哪些习俗是新增的?
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练一练:
大家一起写贺新春短信
晨曦出现的第一缕阳光是我对你的深深祝福,夕阳收起的最后一抹嫣红是我对你衷心的问候,在新年来临之际,我送上最真挚的祝福:“新年快乐!”
感谢你的关怀,感谢你的帮助,感谢你对我做的一切……
请接受我新春的祝愿,祝你平安幸福。
春节包含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当然,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那么,在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来过年呢?
写一份建议书,提出一些既不失春节的含义,又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过年建议。
课 后 练 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