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课件):第9课《送行》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课件):第9课《送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4 19:51:31

文档简介

送行
江苏省盱眙中学 刘立江
教学目标:
1.理解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课文所蕴含的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2.学习文章铺垫手法的运用,能理解作者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本文主旨,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取生活哲理。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送别亲人和朋友是人们的生活中经常经历的事情,古人还为此写了不少的著名的诗句,哪位同学能给我们大家背诵一些?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送别时真切的依恋和不舍。其实,今天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关于送别亲人和朋友,英国漫画家、作家马克斯 比尔博姆却用漫画眼光看送行的。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学习他的散文《送行》,看看漫画家比尔博姆对送别有什么发现和感触。看看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同的渴望。(板书课题作者)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笨拙( ) 深渊( ) 饯行( ) 羡慕( ) 不谙世故 ( ) 强作笑颜 ( )
拘谨( ) 滑稽( ) 凄怆( ) 打量( ) 溢于言表 ( ) 神采奕奕 ( )
尴尬( ) 邂逅( ) 解聘( ) 吝惜( ) 泪水盈眶 ( )
2.作者简介:学生自读课下注释①,了解并掌握作者信息。
马克斯·比尔博姆(1872-1956),英国散文家,剧评家,漫画家,曾侨居意大利二十年左右。有《马克斯·比尔博姆文集》传世。
3.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描述了哪几种送别的情景?他们有什么不同?
【明确】家中送客——亲切自然、真诚忧伤 车站送客——拘谨尴尬、笨拙滑稽
我们送客——局促尴尬、勉强做作 勒罗送客——大方自然、真诚感人
(2)课文重点描述哪些人的送行?划出描写他们在送行过程中的感受和表现,比较在送别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分别有什么不同?
【明确】
我们送行远行的朋友(真情)——说多余的话、强作欢颜 ——有良好愿望,却事与愿违
勒罗送行陌生的小姐(受雇)——感人的表情、最好的忠告——违反常情,却有效果
【小结】文章写真正的送行者反而尴尬,扮演的送行者都能动真情,这简直是世间的怪事!
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找出文中刻画勒罗为人送行细节的句子,思考: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
【参考】
示例一:勒罗的眼泪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首先,从课文中描写他送行时行动的语句“热切地说着什么”“他眼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当列车就要开时“双手仍紧抓那个年轻的美国人”“又冲上前去,小声地最后再叮咛几句”“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盈”可以看出这他真实感情的流露,因为言为心声,外在行为是感情的自然表露。其次,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我们也强以这么认为,人是最富有同情心。从散文提供的情节中,我们知道,美国小姐是一个人到英国旅行的,在英国没有亲人、朋友,勒罗看到美国小姐形只孤单,在英国不相认识任何人,想到她在漫漫的旅途中,将孤独寂寞,于是唤起他的同情心。不过,勒罗的眼泪,不是惜别的泪水,而是同情产泪水。
示例二:勒罗的眼泪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理由是:①勒罗只是一名受雇于“英美社交处”的送行员,他给美国小姐送行并不是出于友情、亲情,而是为了赚取送行费,一个为了赚钱目的人送行,当然没有真实情感流露了;②勒罗是半小时前才见面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是陌生人,勒罗怎么会对一个陌生人产生真实送别的情感,流下惜别的泪水呢?(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盈,你认为他流的是什么泪水?)职业性的泪水。
示例三:勒罗的眼泪是演员进入角色后的真实感情的流露。课文中勒罗说他是在演戏,并且说“没有感情演不成戏”。演员也常常说这么一名话“进入角色,出不来”在送行过程中,勒罗已经把自己当成美国小姐的父亲或她的亲朋好友来表演,由于“他是优秀演员”,他进入美国小姐父亲的角色,他想到女儿即将离自己,非常担忧女儿在外的日子,于是反复叮咛,提出旅途中的最好的忠告,并且恋恋不舍,于是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惜别的泪水。当然,这不是现实中勒罗的惜别之泪,而是表演“月台父女送别”这一出戏中的父亲这个角色对戏中女儿的惜别之泪,可以把这种泪水叫做:戏中父亲的角色之泪。
勒罗的眼泪:惜别之泪?同情之泪?职业之泪?角色之泪?……
2.假设你是这次送行中的被送行者,一般说来你会希望你是哪种被送行者?勒罗的成功说明了什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的理由。
【明确】说明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为冷漠,人们的内心世界都十分孤独,都渴望沟通,渴望真正的情感,渴望被别人理解。
五.合作探究,疑点追踪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第二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什么?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删去?为什么?
【明确】是为了下文写勒罗真情送行做铺垫,来突出了当时社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为冷漠,人们都渴望沟通,渴望真正的情感的主题。
2.作者把一件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写得一本正经,甚至理直气壮,让人感到了幽默的魅力。你能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吗?
【明确】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分三步完成:(1)通过语言品味本文的幽默,找出你认为幽默的语言加以体会。(2)除了语言,你觉得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幽默,说出来共同品味。(3)试想:这种幽默的写法有什么效果?并结合生活中有趣、幽默的事物,你从中体会蕴含的生活哲理
3.根据你对课文的解读,请为勒罗写一段简单的介绍,使那些不认识他的人了解他,也希望他的生意更加兴隆。最后一句是你对他的总体评价。
【明确】刻画勒罗的形象,一是通过车站送行的动作神态的描写。此时“我”并不知道勒罗是受雇送客,因而完全被他的形象所感动。勒罗真诚而慈爱,充满感情,像那位美国小姐的父亲;勒罗极有风度,穿着得体大方,像个银行家;勒罗是有教养的,他见到“我”之后的举止温文而雅;勒罗是聪明的,他选择这样一个职业,他是敬业的,他出色而认真地完成每次送行;勒罗是有主见的,他并不认为送行是纯粹的演戏;勒罗也是精明的,他可以借助这方面的的技巧来赚钱。当然还有些细节值得注意,如他还记得在七八年前借过别人微不足道的“半克朗钱”,说明他是个诚实的人;“他翻了翻一本精美的记事本又说道”,让人感到他是一个认真的人。
六.课时小结,作业布置
同学们,通过比尔博姆的文章《送行》,我们懂得了人其实在内心的最深处对于真切的关心和理解是十分渴望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善待和关爱,是一种人情美,而能够给予他人关心爱护,与人为善更是一种高尚的人性美的体现。(共24张PPT)
我国从古至今一直有着丰富的送行文化,请同学们背诵古诗中有关送行的诗,然后激疑:这些千古传诵的送行诗写得多么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啊,然而课文却把送行写成十分尴尬的滑稽场面,这样写真实吗?
  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漫画家、作家马克斯·比尔博姆用漫画眼光看送行的这篇幽默散文《送行》。看看漫画家比尔博姆对送别有什么发现和感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
2 、掌握本课生字词;
3、学习文章铺垫手法及其妙处。
4、感悟文章的用意,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物。
5、了解幽默的不同形式,了解幽默的内涵,学会从中提取生活哲理。

自学提纲(12分钟)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
2 、掌握本课生字词;
3、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文章内容的?
(2)题目是“送行”,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别的对象分别是谁?
(3)为什么我送别朋友感到局促不安?
了解作者
名:马克斯 比尔博姆
地:英国
作者 时:十九世纪
评:漫画家、作家
作:《马克斯 比尔博姆文集 》
溢于言表 凄 怆
不谙世故 尴 尬
不可思议 邂 逅
yì q chuàng
ān gān gà
xiè hòu
古人云:“疑为学之始”。即读书要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独立思考。
再读课文,提出疑问。
合作探究,解答疑问。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文章内容的?
文章自始至终围绕着“送行”组织材料,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两部分。
2、散文的题目《送行》,围绕题目,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别的对象分别是谁?
局促不安 有良好愿望却
我们送行远行的朋友 说多余的话 事与愿违
(真情) 强作欢颜
感人的表情 违反人之常情
勒罗送行陌生的小姐 给予最好的忠告 却有良好效果
(受 雇) 热情地说
3、这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分别有什么不同?我的朋友即将起身前往美国,做为朋友,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恋恋不舍的情感,可是在车站给他送行时,为什么显得那么拘谨、尴尬、局促不安,只好强作欢颜,说可有可无的多余的话话?
对即将远行的朋友,我们眼中有不舍,我们心中有祝愿,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正如文章中所写的一样,当所有的真诚的程序都履行完以后,到车站送行却成了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辞行的朋友往往恳请我们,第二天早上不必劳驾去车站”,但“我们知这并非真心”,因为“如果我们信以为真,离去的朋友就会认为我们太不谙世故了”。这些语句显示了我们所做的都是一些虚应的事,也正因为是虚应、迫不得已,所以我们,包括即将远行的朋友,都只能在那道真情的“深渊”边进行无真情实感的、蹩脚的表演。
4、勒罗给见面不到半小时的来英国旅行的美国小姐送行,却显得大方、自然、真诚、神采奕奕,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而且流出了真诚的眼泪。同学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参考观点举例:   
①勒罗的眼泪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首先,从课文中描写他送行时行动的语句“热切地说着什么”“他眼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当列车就要开时“双手仍紧抓那个年轻的美国人”“又冲上前去,小声地最后再叮咛几句”“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盈”可以看出这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因为言为心声,外在行为是感情的自然表露。其次,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我们也可以这么认为,人是最富有同情心的。从散文提供的情节中,我们知道,美国小姐是一个人到英国旅行的,在英国没有亲人、朋友,勒罗看到美国小姐形只孤单,在英国不相认识任何人,想到她在漫漫的旅途中,将孤独寂寞,于是唤起他的同情心。不过,勒罗的眼泪,不是惜别的泪水,而是同情的泪水。
②、勒罗的眼泪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理由是:A、勒罗只是一名受雇于“英美社交处”的送行员,他给美国小姐送行并不是出于友情、亲情,而是为了赚取送行费,一个为了赚钱为目的的人送行,当然没有真实情感流露了;B、勒罗是半小时前才见面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是陌生人,勒罗怎么会对一个陌生人产生真实送别的情感,流下惜别的泪水呢?(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盈,你认为他流的是什么泪水?)职业性的泪水。   
③、勒罗的眼泪是演员进入角色后的真实感情的流露。课文中勒罗说他是在演戏,并且说“没有感情演不成戏”。演员也常常说这么一句话“进入角色,出不来”在送行过程中,勒罗已经把自己当成美国小姐的父亲或她的亲朋好友来表演,由于“他是优秀演员”,他进入美国小姐父亲的角色,他想到女儿即将远离自己,非常担忧女儿在外的日子,于是反复叮咛,提出旅途中的最好的忠告,并且恋恋不舍,于是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惜别的泪水。当然,这不是现实中勒罗的惜别之泪,而是表演“月台父女送别”这一出戏中的父亲这个角色对戏中女儿的惜别之泪,可以把这种泪水叫做:戏中父亲的角色之泪。
当堂训练
一、给下列各字注音
角色( )笨拙( )尴尬( )不谙世故( )
饯行( )掺杂( )凄怆( )嘈杂( )
魅力( )邂逅( )反驳( )吝惜( )
二、两个截然不同的送行场面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思考下列问题
(1)勒罗送别美国小姐为什么显得自然真诚?
(2)写我们送行的尴尬场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两个截然不同的送行场面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4)概括分析勒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作者通过此文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自学提纲
(1)勒罗送别美国小姐为什么显得自然真诚?
(2)写我们送行的尴尬场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两个截然不同的送行场面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4)概括分析勒罗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作者通过此文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合作探究
(1)勒罗送别美国小姐为什么显得自然真诚?
文章第7段中的“正与车厢里一位年轻的小姐热切地说着什么”“他眼神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说明了勒罗的送行跟我们的送行截然不同,“热切”“深挚”是其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
(2)写我们送行的尴尬场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写我们送行场面的尴尬,我们的拘谨、尴尬、局促不安,我们的强作欢颜,说可有可无的多余的话,这些形象具体的描写全是为下文写车站遇勒罗及揭示文章主旨作铺垫。
(3)两个截然不同的送行场面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不管送谁,送行是给旅行孤独者免去孤独感,带来快乐,所以送行时是需要感情的,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
(4)概括分析勒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勒罗是聪明的,他选择了这样一个很少有人涉足的职业;勒罗是敬业的,他流露真情,认真地对待工作,出色地完成送行任务;勒罗是有着自己的思想的,他并不仅仅把送行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勒罗也是精明的,他知道自己现在已经是一个成功的“送行员”,所以打算借助自己的优势来赚钱。
(5)作者通过此文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本文的主旨有以下几种理解:
1反对繁文缛节,主张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
2真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假的东西不一定没有价值。真与假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说明“假作真时真也假”的人生哲理;
3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虚伪;
4、通过侧面描写勒罗从“舞台”到“月台”的故事,说明只要根据市场需求,找到合适的岗位,并在岗位上付出真情,就能获得成功,就能验证“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古语。
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当堂训练
1、他说,“如今我不在舞台上演戏了。”为什么要把“舞台”这个词说得特别重?
2、“我”既然认为“他索取的学费相当贵”,为什么还要“不吝惜这笔投资”?
3、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样的送行是“一出滑稽戏”?
通过真正送行者反而尴尬,扮演的送行者却能动真情的描写,你从中悟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