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艾尔弗瑞德·W.克罗斯比提出了“哥伦布大交换”这一概念,全面阐释了哥伦布大航海之后引发的全球性交流。这种全球性交流,不同于以往洲际之间的交往,它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新旧大陆之间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宗教、动物、植物、农作物、人种、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
地图册第8页
15世纪末
16世纪初
16世纪中期
18世纪中期
20世纪初
美洲物种外传
玉米、马铃薯和甘薯、番茄和辣椒等传入欧洲
其他地区物
种传入美洲
16世纪末
18世纪末
19世纪中期
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
玉米传入中国
甘薯、辣椒传入中国
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小麦、大麦、水稻、柠檬、甘蔗等作物由欧亚传入美洲
小麦水稻成为北美洲两大农作物
番茄开始在欧洲作食用栽培
马铃薯传入中国
欧洲番茄的新品种传回美洲
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在中国得到大规模推广
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牛、驴、骡、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美洲
非洲咖啡传入美洲
玉米、马铃薯和甘薯
番茄、辣椒
美洲物种的外传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粮食作物的传播
蔬菜作物的传播:番茄、辣椒的传播
其他地区物种
在美洲的推广
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等
欧亚作物传入美洲
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等
玉米、马铃薯和甘薯传入欧洲
畜禽物种传入美洲
蔬菜类:黄瓜、甜瓜、豌豆等
牛、驴、骡主要用作役畜;
猪、羊、鸡主要食用
经济类:甘蔗等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非洲物种的传播:咖啡
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玉米、马铃薯和甘薯传入中国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交流特点:双向、广泛、互补
新航路开辟前部分地区主要物种表
地图册第6页
地区
主要物种名称
美洲
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
辣椒、烟草、可可、羊驼
亚洲
粟、麦、水稻、茶叶、
香料、猪、狗、马、牛、鸡
欧洲
小麦、大麦、水稻、柠檬、
甘蔗、马、牛、羊
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范围和特点
新航路开辟后人类交往的特点
区域性 全球性
陆路为主 海路为主
间接交往 直接交往
间歇交往 频繁交往
它(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进程。
——马世力《世界史》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1. 玉米、马铃薯和甘薯传入欧洲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玉米学名叫玉蜀黍,俗称包谷等,是当今世界仅次于小麦、大米(水稻)居第三位的粮食作物。玉米是印第安人的传统作物和主食。距今七千年前玉米便开始在墨西哥中部高原谷地得到驯化和种植。
哥伦布探险队首次航达美洲后就“发现”了玉米。探险队返航时,哥伦布带回了玉米。在献给西班牙女王的礼物中,便有一包金黄的玉米粒。
16世纪:玉米被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作为观赏植物
16世纪中叶:玉米在南欧广泛种植
17世纪:玉米传遍欧洲各国,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
1. 玉米、马铃薯和甘薯传入欧洲
马铃薯又称土豆、洋芋、山药蛋等,是重要的粮、菜、饲料多用途型作物。土豆起源于南美安第斯高原,已有1800多年的栽培史。
土豆在1525年便由西班牙人传入欧洲。土豆入欧后最初也只是种在庭园里供观赏和供植物学家药物学家收藏研究。人们还怀疑它有毒……但土豆的高产和认识的进步使土豆逐渐推广开来。中世纪末期近代初期,欧洲频繁激烈的战争大大刺激了土豆的推广和普及。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玉米的环球之旅
2、玉米、马铃薯和甘薯传入中国
地图册第9页
玉米、土豆、甘薯三大粮食作物都具有产量高,生长快,对土肥水要求低,对气候适应性强,播种期长,耗工少,受病虫害的影响小,便于储藏,可多种加工等许多优点。它们的广泛传播和全面普及,极大地增加了粮食产量,养活了越来越多的人口。
玉米、土豆、甘薯等也可用作饲料(包括果实和茎蔓叶),这就大大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张箭《论美洲粮食作物的传播》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3. 玉米、马铃薯和甘薯在欧洲和中国后得到推广的原因
4.蔬菜的传播 番茄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番茄又称西红柿,起源于美洲近赤道安第斯山山麓,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地。在欧洲人到来前,番茄的栽培和食用已从中美洲普及到南美洲的广大地区。
哥伦布第一次到美洲时在海地岛就发现和记载下了辣椒。……由于哥伦布西行远航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另辟蹊径到东方来取得亚洲的香料等调味品,于是哥伦布把辣椒传入西班牙……16世纪中叶传遍欧洲各国。
大概在明代万历年间辣椒传入中国……关于辣椒的记载始见于明代高濂的著作《遵生八笺》 (1591年成), 书中有“番椒,丛生,白花, (果)子俨秃头笔,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说明辣椒刚引进时主要供观赏用,后来又由花作蔬,继而由菜兼当调料。
——张箭《新大陆农作物的传播和意义》
4.蔬菜的传播 辣椒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16世纪中叶传遍欧洲各国
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
5.补充:可可和巧克力
香甜的巧克力是由味道苦涩的可可豆经过发酵,再掺入糖或者牛奶等配料制成的。
可可豆的原产地在美洲。1502年,哥伦布第四次出海航行,他将可可豆与众多货物一起从美洲大陆带回欧洲。不过,可可豆在当时并未引起关注。1519年,西班牙航海家科尔特斯率探险队来到墨西哥,第一次享受到当地人用可可豆制成的奇妙饮品巧克力。人们把可可豆研成粉,加上玉米、辣椒等搅和在一起,做成一种苦涩辛辣的汁液,称为“Xocoati。科尔特斯第一次喝到这种原始的巧克力饮料便为之陶醉,于是将可可树种子带回西班牙,并花数年之久试种成功。后来,科尔特斯根据西班牙人的口味,在巧克力配料中用蜂蜜代替了辣椒和胡椒粉。当他把这种神奇的饮料献给西班牙国王时,国王喜爱不已,并封科尔特斯为爵士。
到16世纪上半期,英语中多了由墨西哥语演变而来的新单词——Chocolate。
1828年,荷兰人进一步将巧克力从饮料变为固体美食。
——地图册第7页
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双向、广泛、互补(地图册第8页)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欧亚作物传入美洲
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等
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等
蔬菜类:黄瓜、甜瓜、豌豆等
经济类:甘蔗
1.欧亚作物传入美洲
被哥伦布的船队带到新大陆后,作为一种耐寒、耐旱的作物,小麦在北美的大平原地带以及南美阿根廷的内陆平原长势良好,逐渐取代了这些地区的本土作物。小麦的引进对新大陆瘟疫之后的人口恢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小麦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2)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2.欧洲畜禽传入美洲
牛、马、驴、骡主要用作役畜;
猪、羊、鸡主要用于食用
当时人戏称:有三大动物引领着大征服——西班牙贵族、猪和马。哥伦布的船队里有猪。猪在新大陆上岸后,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在土著人口纷纷死于病菌时,猪却大量繁殖。殖民者随处放养的猪,几乎是他们早期的唯一肉类来源,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美洲的第一批马随哥伦布于1493年登陆。马为欧洲人在与印第安人的战斗中赢得了一定的军事优势。据一位殖民者记载,一名骑在马上的士兵,一小时可以戳死2000名印第安人。马作为畜力的使用,改变了新大陆以人力为主的劳动模式。16世纪初,牛被引进新大陆的峡谷地带和中美洲。羊也随哥伦布于1493年到达。美洲有大片肥沃的草场,特别适合放牧牛群、羊群。膘肥奶足的牛羊为人们提供了肉食和奶类,渐渐取代猪肉,促进了人口的营养和健康。牛羊的皮毛给人们带来温暖,后来发展成皮货贸易。牛仔们放牧牛群,催生了新大陆的特色文化。
——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3.非洲咖啡传入美洲(历史纵横)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辩证评价)
英格兰东部的1英亩小麦、大麦或燕麦田,年均产量在1300至1500磅之间。与此相比,1英亩土豆的产量超过了25000磅。
——农业经济学家亚瑟·扬在游历英格兰东部时的统计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
到清末,两湖玉米耕地面积为一万顷(1百万亩),番薯耕地面积为一万八千顷(1.8 百方亩),以0.6石的玉米单产和6石的番薯单产计,清末两湖每年可产玉米60万石左右,番薯1080万石左右,合计增加粮食1100多万石左右。
——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我国人口总数在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 为1亿左右,明末清初锐减,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人丁数超过2千万,按每户平均丁口数2.65, 每户平均口数5.25人计算,该年全国人口应为4千多万。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中国人口则达到了4.3亿。从1741到1850一百年多一点的时间,人口增加了近3亿。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思考:除了高产作物引进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清代人口激增?
2.增加了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随着西方殖民时代的到来,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美洲高产粮食作物传入我国后……特别是民众的主食结构产生了影响。在土地贫瘠的山区,传统作物无法生长,它们以其强大适应性迅速成为山区人民的主粮,马铃薯在高寒山区意义更为重大,成为山农的重要食料。在平原地带,稻麦处于主粮地位,玉米、番薯作为辅助杂粮,马铃薯主要用作蔬菜。
——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清后期以来华北平原上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黍粟类作物的种植面积则迅速缩小、玉米的种植面积终于超过了粟谷等杂粮而跃居于旱地杂粮作物的首位。
番薯的传入和推广……不久就以其独特的优势压倒传统薯类,不仅在薯类作物中占绝对优势,而且在粮食作物中跃居重要地位。到清末,依次为水稻、小麦、玉米、高梁、谷子、甘薯和马铃薯的粮食构成已经基本形成。
——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2.增加了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食物结构发生变化
玉米和番薯的推广增加了粮食供应量,在满足人民口粮需要的同时,也有利于粮食商品化的发展。……这两种作物的推广解决了广大民众的基本食粮,从而有稻米可以出售,促进了稻米生产的商品化。
——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3.推动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见峰,一望皆包谷也。
——清 袁景晖《建始县志》
4.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材料一 现在被历史学家称为“哥伦布交换”的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间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迁移,彻底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而这些改变应该都被视为人类在地球上所进行的最重大的革命。……哥伦布曾开创了许多“第一”。从1492年进行第一次越洋航行起,他带回了包括菠萝和木薯或树薯的描述和标本。1493年,他在第二次越洋航行中,又把甘蔗带到了伊斯帕尼奥拉岛;同样,猪、羊、牛、鸡和小麦也开始首次现身新大陆。
1.依据材料一,简述“哥伦布交换”的含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哥伦布交换”是指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以来带来的各大洲之间(新旧大陆)的动植物的交流、微生物的传播等。(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宗教、动物、植物、农作物、人种、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
材料二 西班牙画家胡安·德·苏巴朗(1620-1649) 约1640年创作的油品(巧克力》,展现了当时社会对巧克力的推崇。17世纪富有的欧洲人像阿兹特克上层社会人士一样把巧克力作为一种奢侈的饮料。这里,苏巴朗描绘了引人注意的消费中真正全球性的体验:从墨西哥进口昂贵的巧克力到西班牙、再用从中国进口的更昂贵的瓷杯来饮用。
——[英】菲利普·费尔由德意-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下)》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哥伦布交换”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哥伦布交换”促进了不同区城文明的经济文化的交往和交融,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促进了欧洲、亚洲粮食产量的提高、农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
引发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丰富;
疾病的传播致使土著大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