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市鹿山中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资料(教师用)
2012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科目 学生姓名:
研讨时间 2月28日第4周 上课时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执笔人 柴淑萍 执教者 班级 班
课题 23.马说
学习目标:
1.我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我能归纳文中的重点实词的用法和掌握意思,并熟练背诵课文。
3.我能从课文中了解作者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学习重点
1. 我能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学习难点
1.我能从课文中了解作者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读《马说》三遍至流利顺畅并解释加点的词
马 说
作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补充:“说”是古代一种 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马说”即谈马、论马。
作者: ,(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 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马说》是《杂说》中的第四篇短文。
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中唐时期)。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2.课文理解
1、第一段的论点是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第一段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2 、第二段段文字说明了什么?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
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根本原因?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就无法施展才华。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段哪句话点明了本文的中心?
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食马者即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二、课后检测
①熟练写出以下一词多义词的意思
1、策 策之不以其道 2、其 其真无马邪?
执策而临之 其真不知马也。
3、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4、能 虽有千里之能 5、虽 故虽有名马
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
②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通假字
(1)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 才美不外见
(3) 食之不能尽其材 (4) 其真无马邪
③重点句子翻译: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栃之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富阳市鹿山中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资料(学生用)
2012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科目 学生姓名:
研讨时间 2月28日第4周 上课时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执笔人 柴淑萍 执教者 班级 班
课题 23.马说
学习目标:
1.我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我能归纳文中的重点实词的用法和掌握意思,并熟练背诵课文。
3.我能从课文中了解作者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学习重点
1. 我能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学习难点
1.我能从课文中了解作者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读《马说》三遍至流利顺畅并解释加点的词
马 说
作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补充:“说”是古代一种 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马说”即谈马、论马。
作者: ,(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 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马说》是《杂说》中的第四篇短文。
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中唐时期)。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2.课文理解
1、第一段的论点是什么?
第一段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2 、第二段段文字说明了什么?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
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根本原因?
3、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段哪句话点明了本文的中心?
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2.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二、课后检测
①熟练写出以下一词多义词的意思
1、策 策之不以其道 2、其 其真无马邪?
执策而临之 其真不知马也。
3、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4、能 虽有千里之能 5、虽 故虽有名马
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
②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通假字
(1)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 才美不外见
(3) 食之不能尽其材 (4) 其真无马邪
③重点句子翻译: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栃之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