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市鹿山中学语文导学稿
2012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科目 学生姓名:
研讨时间 4月28日第12周 授课时间 课型 读、译
主备课人 柴淑萍 审核人 包卓怀、吴云飞、魏芳 课时安排
课题 26.小石潭记
学习目标:
1.我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我能归纳文中的重点实词的用法和掌握意思,并熟练背诵课文。
3.我能从课文中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
学习重点
1. 我能归纳文中的重点实词的用法和掌握意思,并熟练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1. 我能从课文中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的心境。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 悄怆(chuàng) 篁(huáng)竹 清洌 (liè) 为坻 (chí) 为屿(yǔ)
翕(xī)忽 为嵁(kān) 差(cī)互 寂寥(liáo) 幽邃(suì)
抄写以上生字一遍:
2. 解释加点的词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 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作者介绍:
柳宗元,字 , 河东人,世称“柳河东”,著名文学家 ,“ ”之一。他曾被贬为永州(现属湖南)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 合称《 永 州 八记》。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其父柳镇,是一位正直而富学识的中下级官吏;其母卢氏也很有文才。
柳宗元四岁读书 ,十三岁就能写出漂亮的文辞。二十一岁中进士。年轻的柳宗元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有很高的声誉。
他曾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任礼部员外郎。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改任柳州刺史,死于柳州任上,年仅47岁。又称“柳柳州”。
4、归纳整理
一词多义
① 全石以为底 ② 如鸣佩环
为坻,为屿 四面竹树环合
潭西南而望 ④ 潭中鱼可百许头
乃记之而去 明灭可见
⑤ 隶而从者 ⑥ 水尤清冽
世隶耕 以其境过清
⑦ 卷石底以出 ⑧ 参差披拂
以其境过清 犬牙差互
古今异义
1 乃记之而去 古义: 今义:
2 小生 古义: 今义:
词类活用
⑴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
⑵意动用法 心乐之
⑶名词作状语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特殊句式
例句: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全石”为宾语,“以全石为底”。译文:以整块石头为底。
⑵省略句
例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影布石上”之前省略了主语“鱼”。
译文: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不动;
3)结合课文注解翻译,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