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课件):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课件):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4 19:52:32

文档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江苏省盱眙中学 刘立江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了解歌行体诗歌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朗诵、评论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你还记得有那些作品?(《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这节课,我们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教师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八月秋高风怒号 ( ) (2)高者挂罥长林梢 ( )
(3)下者飘转沉塘坳 ( ) (4)俄顷风定云墨色 ( )
(5)布衾多年冷似铁 ( ) (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
2.常识介绍
(1)关于歌行体: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体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但极富韵律,朗朗上口,略求押韵而不无顿句,是古代诗文中极有特色的一类。
(2)关于杜甫: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诗圣”、杜少陵、杜工部,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过“安史之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因此,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春望》《兵车行》《北征》《秋兴八首》等。
(3)杜甫的人生:有人为杜甫草堂写了一副楹联,(板书)“十年幕府悲秦日,一卷唐诗补蜀风”。道出了诗人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个人际遇和目的。“十年幕府悲秦日”概括了诗人747年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安史之乱的暴发,致使他不愿再作一筹莫展的华州司功参军的官儿,因而于759年,弃官西行,带着家小,离开了饥民遍野的关中,经陕西、甘肃逃到四川成都。“十年幕府悲秦日”正是诗人对十年幕府生活中看到朝廷昏庸,国家混乱,民生疾苦而疾首痛心,哀惋叹息的总结;“一卷唐诗补蜀风”指出诗人希冀用一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胸臆,企求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实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自我牺牲的精神,实现当初赴长安“再使风俗淳”的抱负。现在我们共同研读诗文,看看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思想愿望的。
(4)作品背景: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四.自主活动,指导诵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自主默读,注意句读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为盗贼。公然抱入竹去,唇焦口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齐读课文,找感觉,教师指导
 ?(1)明确诵读要求:a.读准字音; b.读出停顿; c.读出诗歌中的情感。
 ?(2)学生齐读。
五.自学文本,成果展示
1.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圈画重点字词。
2.小组交流,解决疑难。
3.学生质疑,合作解决。
4.投影检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六.合作探究,品评鉴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然后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明确】 秋风破屋的情景—群童抱茅的感叹—长夜沾湿的痛苦—忧国忧民的情感
2.前三段是叙事,写出了诗人在秋风破屋,大雨连绵中的痛苦,后一段是抒情。诗人的感情浓烈,想象奔放,思想跨越的步子大。诗句由“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其中包含着诗没有说出来的思绪,你能体会得到吗
【明确】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3.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他的其它作品中有体现吗?请举例说明。
【参考】比如我们曾学过的比如《春望》描写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愁苦;《石壕吏》中目睹老妇一家的遭遇而哀伤。还有“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
4.为什么诗人把群童说成了“盗贼”?
【参考】作为一个心忧天下,始终将自己关注的目光投在社稷百姓身上,充满悲悯情怀的伟大诗人,把小孩子称为“盗贼”绝对不是本意,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在当时穷困潦倒的处境下,愤懑的心情而已杜甫与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是在生社会的气,是动荡的社会造成了百姓的贫困和灾难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穷困,就不会为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穷困,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茅草这一切,都是为结尾做的铺垫。
七.自主总结,语言鉴赏
“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能否换成“吹”“掀”?
【参考】“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
“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自”说明了什么?你认为诗人叹息的是什么?
【参考】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能自己叹息,一个“自”字写出了诗人的无奈,下笔沉痛而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群童又顶着狂风抱茅时,他叹息的内容,也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还为那些同样处境的无数百姓,以及给人们带来无数痛苦的社会状况 。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 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
【参考】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民不聊生的时局。
有人说杜甫诗歌的风格是“沉郁顿挫”,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对这四个字的认识吗?
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举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文章的深沉蕴蓄 ) 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保护天下贫寒的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八.课时小结 布置作业
这首诗是作者高尚情怀的具体体现。他的茅屋几乎被狂风和顽童完全摧毁,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但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 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诗歌情意真切,文字朴素, 未作刻意的经营布置,但由于写出了诗人由极为潦倒不堪之中推开自身往大处着想的思想境界,仍然显出了波澜起伏的转折变化。(共23张PPT)
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别林斯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其六)》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后出塞五首》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咏怀五百字》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蜀相》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作者简介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后遇大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
时代背景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飘 转
zhuǎn
俄 顷
广 厦
shà
qǐng
xiàn
sāng
丧 乱
见 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chóng
qīn
ào
扫除障碍
扫除障碍
理解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天漠漠向昏黑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表示多数)
(渐近,将近)
(通,这里是彻夜、通宵的意思)
(哪里能得到)
(同“现”,出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研读赏析,小组合作:
1.分别用最精炼的短语概括1-3节
的内容和各用一个字提炼诗人的
感情;
2.每一节找出一处你认为值得赏析
的地方。
以诗读诗,丰富诗意
“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
“细雨鱼儿去,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水槛遣心》
以诗读诗,丰富诗意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又呈吴郎》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咏怀五百字》
以诗论诗,知人论世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
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
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 还闻劝加餐。 ——《垂老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
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 《无家别》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子孙阵亡尽,焉用独身完?
投仗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