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与知识点得分情况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大一统”的政治文化形态是儒家的文化理想;早期法家的政治文化理论提出以君主一人之机谋使“天下”安定:墨子也曾经提出过“一同天下”的主张。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诸子百家思相学说趋同
B.中国进入大一统的政治时代
C.社会动荡使得人心思定
D.宗法制和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2.在汉初文帝时代,直接从事耕作的农民负担得以减轻,朝廷曾多次将租率减为三十税一,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40钱。据此可知汉初
A.基本沿袭了秦朝的经济政策
B.政府对社会形势的认识比较清醒
C.郡国并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D.农民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3.东汉时,选士首先要看族姓阀阅,就是重视门第家世,祖先有功业的世家巨室受到特别的看重。这些现象反映了东汉时期
A.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受阻
B.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强化
C.外戚宦官争权夺利激烈
D.世家大族影响官吏选拔
4.下表是西汉末元始二年和东汉中后期永和五年的部分郡国户口统计情况。
元始二年(公元2年)
永和五年(公元140年)
增长率(%)
郡国
户
口
郡国
户
口
户
口
豫章郡
(今江西南昌)
67462
351965
豫章郡
406496
1668906
502.6
374.2
长沙国
(今湖南长沙)
43470
235825
长沙国
255854
1059372
488.6
349.2
零陵郡
(今湖南零陵)
21092
139378
零陵郡
212284
1001578
906.5
618.6
根据图表内容可知
A.东汉时期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B.东汉中后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
C.南方农耕技术的领先促使人口南迁
D.西汉末年南方战乱频繁使人口减少
5.唐代选拔政府官员的途径主要有三:是科举入仕,二是门荫得官,三是流外和杂色入流。这说明唐代
A.官僚机构庞大臃肿
B.科举取士受到削弱
C.官吏选拔程序规范
D.官吏的来源多元化
6.南宋时,“钱荒”一直十分严重,货币远不能满足社会流通需求激增的需要。南宋时出现“钱荒”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贸易的发展
B.政权长期分裂割据
C.政府铸钱质量差
D.政府限制货币流通
7.监察官可以风闻奏事,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独有的一项规定。东晋南朝、唐武则天、宋代及清代时,都曾允许台谏官风闻言事,并规定所奏涉虚,亦不坐罪。这一做法
A.制约皇权防止专制独裁
B.保证了监察工作公平公正
C.防止了官员的腐败行为
D.使监察工作失去了严肃性
8.元朝的对外贸易十分发达。在陆、海两路的对外贸易中,输出的货物主要是丝绸、瓷器等传统手工业品,输入货物则有珠宝、药材、香料、布匹等。由此可知元朝的对外贸易
A.活跃了国内市场
B.使统治者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加重了人民负担
D.加强了同欧美地区的经济交流
9.明代万历皇帝后期,许多王府庄田的规模都十分庞大四川成都府“王室庄田占有十七军屯十二,民间仅十一而已”。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皇权达到顶峰
B.豪强地主把控政权
C.土地兼并盛行
D.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10.明末思想家李贽把学者分为“学道”与“道学”两类。认为“学道,其实业”,而“道学,其名也。故世之好名者必讲道学,以道学能起名也:欺天罔人者必讲道学,以道学之足以售其欺罔之谋也。”据此可知,李贽意在
A.揭露儒家学说的虚伪
B.肯定道学对社会的贡献
C.弘扬务真求实的精神
D.宣扬程朱理学的正统性
11.清代的手工业进入高度发展时期,户、工部所属的宝泉、宝源两局铸钱厂扩充为六厂,征调匠役3000余人,景德镇御窑厂每年解运瓷器数约有8至9万件,正常年产量可达到十多万件。材料反映了
A.中国手工业产品长期享誉世界
B.官营手工业获得发展
C.资本主义性质生产关系的出现
D.民营手丁业规模扩大
12.民歌即流行于民间的歌曲。清代民歌呈现出十分繁盛的状况,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写得最多、流行最广的则是情歌一类,不少情歌热情奔放,质朴爽朗,敢于抨击不合理的社会习俗和封建礼教。材料体现了当时
A.市民阶层的产生
B.世俗文化达到了顶峰
C.统治者重视民俗
D.普通民众的思相情感
13.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在中央的外交决策机构主要是军机处,外交决策方式是以“奏折朱批”为主: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设立了新的机构--钦差五口通商大臣,作为固定的同西方各国交涉的地方机构,地方督抚
也参与外交决策。这一变化体现了
A.中央集权决策出现下移趋势
B.地方割据局面初步形成
C传统华夷观念遭到彻底否定
D.鸦片战争破坏中国主权
14.清政府认为中英协定关税的制定,是中国外交的胜利。在他们看来,新税则避免了地方政府和官吏额外加税,税率也比先前略有提高,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不会因此减少。这反映出当时
A.清政府官员缺少廉耻观念
B.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C.关税协定是清朝外交胜利
D.清政府捍卫国家关税主权
15.早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以前,已在通商口岸出现了一批码头工人和在外国轮船上做工的海员,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他们比中国资产阶级的出现早三四十年左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刺激
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外国资本的入侵
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6.1884年,三洋海军初具规模。南洋海军归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节制,舰船大多由闽、浙两局所造北洋海军归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节制,舰船大多从英德购进;福建海军归闽浙总督节制,舰船均为福州船政局所造。材料反映这一时期
A.三洋海军各成派系
B.创办了近代民用工业
C.南洋海军实力最弱
D.变革了封建政治制度
17.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天演论》,本书并不是系统介绍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著作,而是结合中国的国情,对原著作了选择、评论和改造,他多以按语的形式加以说明:鲁迅后来说严复做《天演论》,一个“做”字十分传神。由此可知严复翻译《天演论》
A.旨在研究生物学说
B.是对人类社会的科学解释
C.宣扬救亡图存思想
D.不够严谨不具备学术价值
18.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诸子哲学反对儒学独尊,使儒家思想重新成为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为改造儒家思想提供了前提;新文化运动大规模引进西方文化,使儒家思想获得了发展的新动力。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A.肯定封建伦理纲常
B.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
C.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D.有利于传统儒学的新发展
19.清末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曾一度停业,1912年公司利润为4万元,1913
年公司的利润进一步猛增,出品的香烟不仅打破了英美烟草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垄断,而且畅销于东南亚地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群众运动反对“二
一条”
B.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
C.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突破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20.五四运动期间,天津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工人罢工运动。天津总商会急电北京政府,指出“查栖息于津埠之劳动者数十万众,现已发生不稳之象,倘牵延不决,演成事实,其危厄之局,痛苦有过于罢市者,市面欲收拾而不能矣”。材料反映了
A.工人阶级有了革命政党领导
B.工人阶级斗争的效果显著
C.天津商人要求武力镇压工人
D.五四运动是由工人发起的
21.1920年陈独秀李大钊分别在上海和北京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及北京党组织的联络推动下,各地的早期党组织也纷纷建立起来。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备了
A.阶级基础
B.理论基础
C.组织基础
D.经济基础
22.毛泽东曾经说:“不要先生,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自己想问题。这是一条真理。我们过去就是由先生抓着手学写字,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下列属于中国共产党“不要先生,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自己想问题”的具体实践是
A.发动城市武装暴动
B.坚持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
C.“左倾”冒进主义
D.“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3.近代以来骑自行车成了一种时尚,颇受女性欢迎,常有两人合坐,在市中游转,“压压盈头外国花,靓装西女面笼纱。一声铃饷双轮迅,穿过人丛脚踏车”。材料反映出
A.中国生产的自行车深受欢迎
B.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变迁
C.自行车成为富贵显赫的象征
D.工业文明传播存在阻力
24.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通货膨胀“吞噬”了工薪阶层的所有薪水和储蓄,他们实际上已经变成“无产阶级”了,所以他们对社会主义已经毫不恐惧了;经济窘迫也使得教授们广泛支持学生的反内战运动。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国民党的统治政策失去人心
B.国民政府加印钞票解决财政赤字
C.经济政策决定了战争的结局
D.城市工薪阶层普遍成为无产阶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续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从来没有中断过。中国古代的学校既是中华文化的汇聚和凝练之地,又是其传承的主要场城,并在储才和育才的过程中始终肩负着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重任。每个朝代的太学或国子监等选拔的博士官大都是当时最有学问和影响力的学者。这些学者一边讲学,一边研究学术而创作,对传承与创新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在讲学的同时,还与弟子们一起收集和编纂上古时代的文献典籍,如《诗经》《易经》《尚书》《礼记》等经典。由于两千多年来的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央官学教育对儒家经学的重视,最终使其进化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学科体系,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
——摘编自栗洪武、陈磊《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与创新文化的历史规律》
材料二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内推广以工农大众为对象的教育,同时红军在作战中深刻意识到战争对科技文化和知识素养的需要。在瑞金时代,先后建立了各种军事学校,如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等;建立中央农业学校培养农业技术人员;1932年创办的闽瑞师范学校和中央列宁学校则着重于师资的培训。苏区的教育行政制度是在中央政府中设教育人民委员部,省、县、区设教育部,乡设教育委员会。工农业余教育形式极多,有夜校、半日学校、寒署假学校、识字班等。小学教育发展很快,教育宗旨是培养“参加苏维埃革命斗争的新后代”。在教材中,注重揭露剥削阶级本质,宣传共产主义思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人民教育事业。
——摘编自《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征并作简要评价。(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苏区发展教育的历史背景及意义。(12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学者周振鹤把我国两千年来的政区归纳为三个层次,即县级政区(基层政区)、统县政区与高层政区,他按照以上三个层次将历代行政区划归纳成下表:
时期
高层行政
统县政区
县级行政区
秦
郡
县、道
汉
郡、王国
县、道、邑、侯国
魏晋南北朝
州
郡、王国
县、国
隋、唐前期
州(郡)
县
后唐期、五代
道(方镇)
州、府
县
宋、金
路
州、府、军、监
县
元
省
路
县
州
县
明
布政使司(省)
府、直隶州
县
县
清
省
府、直隶州、直隶厅
县、州、厅
民国初年
省
道
县、设治局
——据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万历年间,面对明朝中期以来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大学士张居正对明王朝的政治、财政、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改革。他执政不久就颁布推行了“考成法”,建立有效的官吏考核考绩制度,使朝廷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他任首辅期间加强了“内修守备”方面的工作,将边防军事落之实处,行之有效在他执政时期及其后的二三十年间,北边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万历六年,张居正任用潘季驯督修黄河,加强对黄河的治理,有效地抑制了黄河泛滥,使漕运畅通,同时使多年弃田变为良田。张居正将财政改革的重点放在整顿赋役上,首先是清丈土地万历九年,全国土地丈量基本结束,效果显著。在清丈土地的同时,张居正还着手将嘉靖以来已在一些地方试行并取得成效的赋役征收办法即一条鞭法逐步推行于全国其他地区。通过张居正一系列的改革,使明王朝的统治一度出现中兴的景象。
——摘编自《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居正改革的历史作用。(7分)
2
/
2高二历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D
B
D
A
D
A
C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A
B
C
A
C
D
D
B
21
22
23
24
C
D
B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25分)
(1)特征:学校教育产生较早,历史悠久;学校教育没有中断并形成文化传承的长效机制;学校储才育才兼顾文化创新;以官学为主,私学兴盛;以儒家学说为主要教授内容;学校教育受到统治者的重视;(6分,答出3点及以上得6分,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评价: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促进社会主流文化逐步形成与发展;推动儒学成为理论化系统化的学科体系;为社会发展培养大量人才;客观上推动社会进步;传统封建教育本质上是为统治者服务;汉代后中央官学教育对儒家经学的重视,不利于文化多元化发展。(7分,答出3点及以上得7分,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历史背景:国共两党对峙;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围剿”和红军的“反围剿”;“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中央苏区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阶级矛盾尖锐;苏区的旧教育相对落后;苏区广大工农群众受教育水平较低;(6分,答出3点及以上得6分,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意义: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革命事业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区教育落后的状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苏区工农群众的教育水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人才;为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事业提供了经验;(6分,答出3点及以上得6分,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6.(12分)
论题: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主要服务于中央集权
阐述: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传统的分封制不能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通过郡县制,秦朝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明清时期基本沿袭了前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创新,县作为地方基层政区,自秦朝推广后一直延续至今;体现了地方行政区划的传承与创新,并最终服务于中央集权的需要。
参考论题: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相对稳定;县以上的地方行政层级往往处于震荡变动之中;或就任意某一朝代或几个朝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展开论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依据。其它言之有理且按要求作答的可以酌情给分)
27.(15分)
(1)主要内容:推行“考成法”,整顿吏治;加强守备,整顿边防事务;治理黄河,兴修水利;清丈土地,整顿赋役;推广一条鞭法。(8分,答出4点及以上得8分,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历史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边防;有效抑制了黄河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了可耕地面积);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使王朝的统治一度出现了中兴的景象。(7分,答出3点及以上得7分,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