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课件】(3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5 07:4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古埃及与东非蓬特(今索马里)进行贸易。
宋代清明上河图
本质是交换,是基于人们对价值的认识的等价交换。
课标要求:
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2.知道货币、信贷、 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3.认识(1500年以来)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
4.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古代 1500年前后近代 1900年现代 至今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第9课:20世纪以来的人类经济与生活
第7课:古代商业贸易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商贸的起源
二、古代商贸的发展
三、商贸的媒介:货币、信贷、契约
2.最初形式:
一、商贸起源:
物物交换
1.时间:
原始社会后期
3.原因:
母系氏族时期,人类在磨制的石器上钻孔,装上木柄,制成石斧、石锄,生产工具的进步,使人类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畜牧业经济从其他野蛮人中分离出来……使得为别人提供肉食、皮货成为可能。……农业的成功,……除了自己消费之外也有了剩余,为别人提供粮食成了可能。……这样经营畜牧业的游牧部落和经营农作物的农业部落之间,就很自然地发展起了交换。
——林其泉《分工的起源与发展》
生产力的进步→
社会分工→
剩余产品→
私有制的产生→
出现物物交换→
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
一、商贸起源:
材料一是哪种史料?你认为对这个材料的解读正确吗?说明你的理由。
探究一:寻找物物交换的证据
材料一:考古学家在距今约二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的洞穴中发现了海蚶壳。这说明了物物交换。
材料一属于考古遗迹,也就是实物史料。
山顶洞人拥有海蚶壳,并不一定是物物交换。

可能1.山顶洞人走得很远,已经走到了海边。

可能2.北京当时距离海很近,因为二万年前北京地区的地貌与现在不同。
可能3.山顶洞人走到很远与距离海较近的原始人群进行物品交换中得到了海蚶壳。
材料二:在埃及古王国时期的丧葬建筑的壁画上
探究一:寻找物物交换的证据
材料二是哪种史料?你认为这个材料可信吗?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二属于考古遗迹中的图像史料。
图片信息体现了物物交换,但图片信息的解读人为因素很大。
材料三:公元前6世纪成书的《诗经·卫 风·氓》记载“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即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
探究一:寻找物物交换的证据
材料三是哪种史料?你认为这个材料可信吗?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三属于文献史料,文艺史料中也可以窥见物物交换的存在。
材料四:苦聪人解放前过着原始生活。苦聪人有时在部落边缘的小路上,放置一些兽皮,自己却隐蔽在路边草丛中,见到有外族人过路,便叫喊道:“好心人,请把我的东西拿去,给我件旧衣裳穿吧。”异族人把兽皮拿走,随便留下一件破旧衣服之类的东西,一场交换就算了结。
探究一:寻找物物交换的证据
材料四是哪种史料?你认为这个材料可信吗?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四属于我们身边活化的历史,口述历史。可以窥见物物交换。
口述历史
探究一:寻找物物交换的证据
图像史料
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
多源互证
1.中国:
(1)国内贸易(第3段⑥)
①商朝: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 。
②商周: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手里,即 政策
③春秋战国: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 兴起
④秦汉: 促进了 商品流通
⑤两宋: 制度瓦解
⑥明清:A 。
B形成 范围的商贸网络,出现地域 。
二、古代商贸的发展:
梳理知识:阅读第3段了解中国古代国内商贸的主要活动。
商人
工商食官
私商
大一统
全国
坊市
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全国
商帮
手工业
商业
官府供养,官营垄断


食 官
商周:
工商食官制度

手工业、商业受官府垄断,商人多为官商。
重点解析
治生之祖
白圭
乐观时变,善为商贾。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春秋战国:
“陶朱公”范蠡
勾践灭吴,泛舟五湖,
三致千金,三散家财。
儒商始祖
子贡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结驷连骑,抗礼诸侯。
仲父
吕不韦
囤积居奇,
投机政治,
操持国政,
事败自杀。
女商人
巴寡妇清
寡妇持家,经营丹砂,
始皇礼遇,待之国宾。
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
出现私商。
重点解析
(2)外贸(第5段④)
①外贸通道: 。
A路线:a汉:陆路为 ,海路发端。
b唐:海陆 。
c宋: 路中断,以 路为主,远达 沿岸。
B产品: 。
②管理机构: 。
③特殊形式(重要方式): 。
④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 。
二、古代商贸的发展:
梳理知识:阅读第5段,了解中国古代外贸的主要活动?
丝绸之路
市舶司
朝贡贸易
十三行-公行

并举


红海
丝绸、瓷器、纸张、茶叶
公行贸易
公行,是清朝广州“一口通商”后十三行行商成立的一个组织,是清廷官方特许垄断外贸的机构,责传达清廷政令、代缴粤海关税收、管理来华外商和对外贸易等一切具体事宜。公行贸易体制下外商只能与公行交易。
重点解析
半官半商
公行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然而,乾隆1755至1756年间,发生了英国东印度公司指派精通汉语的公司翻译洪仁辉随商船北上浙江宁波试航贸易的事件。英国东印度公司宁波贸易得手后,出现了外国商船连续多次到达江浙一带进行私自贸易活动的现象,从而导致派往广州的商船逐年减少。这一反常现象引起清廷的严重不安与警惕。
重点解析
公行贸易的产生标志
乾隆二十二年(1757)下谕令:“明岁赴浙之船,必当严行禁绝,洋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
重点解析
不久,东南亚到中国贸易的东洋船也收泊于广州,接受清廷统一的外贸管理。自此,广州一口通商制度(1757-1842)开始形成,此可谓清代海外贸易的一次重大历史转变, 标志着清代基本闭关时期的开始。
——刘勇《1760年西方商人对设立公行的抗议》
公行贸易产生的影响
重点解析
时间
进口额
出口额
乾隆25-29年(1760-1764年)
47万两
97万两
嘉庆10-11年(1805-1806年)
1100万两
740万两
天子南库
1842年《南京条约》第五款: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口贸易者,无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依该条款,英商不再受公行制度的约束,获得了自由贸易的特权。后来,根据“一体均沾”的原则,其他在华外商也获得了此特权。从此以后,公行制度寿终正寝,外商进入了自由贸易的时代。
——吕铁贞《公行制度初探》
公行贸易的终结
重点解析
2020年北京卷
19.(9 分)“十三行”
材料一 1685 年,清廷始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此后洋货行数目不断变化,但在广州俗称“十三行”。十三行的行商须为洋商提供住所,交易完成后,洋商限期离境。1757 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豪商大贾,各以其土所宜(当地特产)相贸,得利不赀,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材料二 1759 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凡非开洋行之家,概不许寓歇。其买卖货物,必令行商经手方许交易。”清廷还规定,外国商船到广州后,“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纳税)。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逐渐衰落。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十三行的兴衰。(9 分)
19.(9分)
参考答案示例:
清朝前期曾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1757 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一口通商后,十三行获得对外贸易的垄断权,依靠这一特权赚取了大量财富,十三行因此走向兴盛,被誉为“天子南库”。
十三行是中西沟通的重要窗口,也是一种新型的半官方组织,兼有对外贸易、监管外国商人、负责缴纳关税等职能。然而,此时清政府对西方人仍抱有疑惧心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洋商的管控,限制其在华进行自由贸易。
由于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垄断,西方国家对华贸易难以扩大,引起它们的不满。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关税协定,外商得以与中国自由贸易。十三行由此丧失了贸易垄断权,因此开始衰落。
近代中国面临着如何与世界接轨的难题,十三行的兴衰就是这一问题的缩影。因为不能适时应变,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世界贸易的发展(第4段⑤)
(1)古埃及:历史悠久,对外贸易控制在 手中。
(2)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 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3)古罗马:征服 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4)拜占庭帝国:一度 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5)阿拉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
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二、古代商贸的发展:
梳理知识:阅读第4段,了解世界贸易状况?
若干个
中介
国家
地中海
垄断
(1) 。
(2)在 发展的基础上 兴盛。
(3)由 行为,扩大到 。
(4)多为 的 贸易
3.古代商贸的特点:
结合3、4、5段所学,从时空分析古代商贸的特点?
历史悠久
国内贸易
对外贸易
转口
间接
地区性
国与国、洲与洲
4.商贸发展的影响:
拜占庭:6世纪中国丝织技术传入。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4世纪的佛教宝库。
长安:唐代建有基督教寺院;印度天文历法知识传到唐朝。
罗马:1世纪前后,穿中国丝绸成为时尚。
13世纪,阿拉伯人用罗盘针导航,并传到欧洲。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波斯银盒、非洲象牙。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群神宴》上的青花瓷。
南海一号 (中国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的南宋古船)
(1)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
(2)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三、商贸的媒介:
与商业贸易发展互为因果
货币
借贷
契约
三、商贸的媒介:
1.货币:
(1)货币的演变:
→ → →
贝币
自然金属货币
金属铸币
纸币
[西晋]鲁褒《钱神论?》“钱……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
三、商贸的媒介:
1.货币:
(2)货币职能的演变:
①由交换的 转换为的 象征。
②推动商业由 向 转化。
媒介
财富
互补余缺
逐利增财
2.借贷:
(1)各区域文明借贷发展状况:
①两河流域:BC(22—21)世纪,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
、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社会 性质的免息借贷。
②古埃及:BC(16-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 ,还要履行担保等 ,受到 保护。
③古希腊: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 迅速发展, 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 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 的雏形。
三、商贸的媒介:
梳理知识:阅读第8段,了解世界古代信贷的发展状况?
一般指向人借用钱物
神庙
救济
证人
程序
法律
货币
商业
汇兑
汇票
④古代中国:
A 已存在
B春秋 借贷普遍,出现了 信贷
C唐宋出现 与汇票“ ”
D宋朝 开始使用,汇兑业务 。
E明朝, 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
F清朝,资本性借贷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 。
三、商贸的媒介:
梳理知识:阅读第9段,了解中国古代的信贷的发展状况?
西周
实物
货币
汇兑机构
飞钱
纸币
减少
钱铺
庄票
汇兑与汇票
汇兑是汇款人委托银行将其款项支付给收款人的结算方式。
汇票是汇兑过程中使用的票据。它是一种委付证券,是一种信用工具。
重点解析
(汇兑机构:柜坊、当铺、钱庄、票号、银行)
(汇票:飞钱、庄票)
飞钱与庄票
飞钱,唐宋的汇兑券。凭纸券取钱而不必运输,钱无翅而飞,故曰“飞钱”《新唐书》记载:“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飞钱”实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
重点解析
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庄票都不记名,不论何人持有,凭票即付,不得挂失和止付。所以,庄票可以代替现金流通。
(3)借贷的形式的演变:
借贷→ 借贷→ 机构
三、商贸的媒介:
综合所学内容,分析借贷形式的变化有哪些?
实物
货币
汇兑
(汇兑机构:柜坊、当铺、钱庄、票号、银行)
(汇票: 飞钱、 庄票)
不流通
可以流通
3.契约
(1)各区域文明契约发展状况:(第10、11段③)
①古埃及: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使用 。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 或 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
②两河流域: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 现象。契约除明确规定当事人双方在所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利以外,在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章,以及几位证人的签名。
③中国:
A 出现 B汉朝 C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 。 。
三、商贸的媒介:
梳理知识:阅读第10-11段,了解契约的发展状况?
广泛
地方
中央
普遍
商周
扩大
广泛
(2)订立契约的基本原则:
商贸与契约精神
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世纪所著《历史》一书中这样描写:“迦太基人航行到达利比旺海岸,把货物摆列在海滩上,然后回到船上并升起一缕黑烟作为信号。土著居民看见黑烟,就来到海边,放下一定数量的金子交换那些货物,然后退去。迦太基人于是再次上岸,察看留下来的金子,如果认为金子不够,他们就回到船上去等着,直到土著人增加足够的金子,使他们满意为止。交易当中,谁也不欺骗谁。”。
(3)契约精神:自由、程序、平等、信用、责权、法律意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