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6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5 07:4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







经济与社会生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经济:是对社会物质的管理,人们的经济活动包括人类社会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等活动。
社会生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生活包括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狭义上的社会生活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
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消费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们的消费活动包括物质生活资料,如日常的吃、穿、住、行、用等方面的生存和发展资料的消费活动,也包括人们精神方面,如文化、社交、信仰等的消费活动。
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就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影响人社会生活的除经济活动外,还有社会政治、文化、心理、环境等因素。
采集、渔猎
种植、畜牧
腌制、风干等
温室种植、
新型制冷设备
冷链物流
原始
农业
传统
农业
现代
农业
农业
文明
工业
文明
食物
生产
经济生活
社会生活
文明
社会


宏 观
中 观
微 观
时空观念
如果在秦朝能吃点什么?
某人穿越到大秦帝国。
“里边请,请问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
“打尖!来碗西红柿鸡蛋面。”
“抱歉,客官,面条要到宋朝才能成形呢。西红柿现在南美洲才有,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土。小店目前只有鸡蛋,要不您点一个?”
“什么鸟店!连碗面都没有,馒头包子总有吧?上一屉!”
“这位爷,也没有。馒头包子得等到诸葛丞相讨伐孟获的时候才有,抱歉了您呢。”
“擦!你们不会只供应白米饭吧?”
“瞧你说的。咱是在关中,水稻原产亚热带,得翻过秦岭才能种,咱也没有。”
“要死了!那就来个大侠套餐吧,半斤女儿红,二斤熟牛肉……你捂我嘴干嘛?”
“客官,小点声!官府严禁私宰耕牛,被人告了可是充军流放的大罪,万万不敢啊!再说女儿红是吴越才有,咱是在关中!”
“得得得,酒我也不喝了,茶水总有吧?”
“茶?那玩意儿到汉朝才有,哪怕到唐朝也是士大夫喝的,咱也不可能有。”
“干!那就不吃饭了,来根煮玉米吧!看电视剧大秦帝国里不是有玉米地吗?”
“那是导演瞎拍。玉米现在还在墨西哥呢,要等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
“那上点水果吧。大热天的,来半个西瓜。”
如果在秦朝能吃点什么?
如果在秦朝能吃点什么?
“呃,西瓜是非洲特产,要到北宋末年,才从契丹传到汉地……”
“没有西瓜,苹果总有吧?”
“真抱歉,西洋苹果十九世纪才从欧洲传入中国。客官,您别点水果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您,像什么葡萄啦,芒果啦,石榴啦,草莓啦,菠萝啦……您现在都吃不到。”
“你他娘的店里到底有什么?”
“粟米的窝窝饼,您蘸肉酱吃,我还可以给您上一份烫白菜。”
“敢情你开的是麻辣烫啊?”
“瞧您说的,辣椒到明代才引进呢,我想开麻辣烫也开不成啊!”
“没有辣椒,用大蒜代替也行。”
“真不好意思,大蒜的种子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的。小店只有花椒,只麻不辣。”
“那你就不能炒个青菜?非要开水烫白菜?”
“您有所不知,铁锅到宋朝后期才能生产,所以没法炒菜。况且炒菜要用菜油,菜油得等到明朝后期普遍种植油菜花以后才有。”
“好吧,其实你们可以用花生油……”
“花生现在还在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才开始传播。直到乾隆末年,花生都还十分罕见。”
“那就来份烫白菜吧,多加点香菜。”
“嘿嘿,香菜原产地中海,张骞出使西域后……”
“去你大爷的!我真恨不能一黄瓜拍死你!”
“黄瓜?黄瓜原产印度,也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
“没有黄瓜,我就用茄子捅死你!”
“嘻嘻,茄子来自东南亚,晋朝时传入中国的。隋炀帝就特别爱吃……”
选择性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
采集渔猎:
原始社会前期的主要经济活动内容。人类发展早期以采集自然界的天然产物和渔猎野生动物为生的经济。当时人类同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能力很低,人们主要依靠双手采集现成的野生植物如野菜、果实、根茎等作为食料,或是借助简单的工具进行渔猎;他们所制造的工具只限于对石头、树枝进行简单的加工。
农耕畜牧:
以农业耕作和畜牧养殖为主要经济活动内容的生产方式。其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耕畜牧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促使人类使用金属工具,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在农耕与畜牧进一步分工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农业与手工业和商业的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使人类走向文明成为可能。
01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生产工具:木、骨、石等材料制成
周口店遗址数以万计的石制品反映着北京人石器发展的状况……许家窑遗址中还发现了骨、角器,包括铲式工具、三棱尖状工具、刮削器和骨角工具。
(一)渔猎采集经济时期——旧石器时代
2.生活方式:
1)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2)女性提供大部分食物(母系氏族)
3)迁徙、群居生活
采集是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采集对象首先是朴树子,还有胡桃、栎、蔷薇、松、榆等的果实、种子和叶子……捕鱼、摸虾、捉蛙、拾螺也可以补充食物来源。
(一)渔猎采集经济时期——旧石器时代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汉代礼学家戴德和戴圣 《礼记·礼运》
文献记载(神话传说)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
——班固编撰《白虎通义》
考古成果(实证材料)
浙江河姆渡氏族遗址发现水稻的遗迹;
陕西半坡氏族遗址发现 “粟”的遗迹;
江西省万年仙人洞遗址发现一万年前稻种。
白天的时间,这个原始人四处游荡,寻找食物。当夜幕降临大地,他把妻儿藏在空树干里,或藏在某些大石头后面,因为他周围都是凶猛的野兽,天黑时这些野兽就要开始游荡,寻找食物。在那个世界里,你要么吃,要么就被吃,生活是极不舒服的,因为它充满了恐惧和灾难。
夏天,他要忍受日光的暴晒。冬天,他的孩子可能会在他的怀里冻死。当他受了伤(捕猎的动物总是容易弄断骨头,或者扭伤脚踝),没有人照顾他,他必定惨死。
——房龙《人类的故事》
人类的故事
(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
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多元中心;独立发展;具有多样性
*
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及其成就(表现)
原始农耕
原始畜牧业
东亚
西亚
中美洲
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
长江中下游最早种植水稻。
7000年前,河姆渡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
小麦、大麦原产地。
9000年前饲养绵羊和山羊。
玉米、甘薯。
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骆马。
大汶口文化陶猪罐
新月沃地想象图
(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①人类变为食物生产者;②改变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③加速人口增长
西安半坡遗址复原模型
2.促进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从迁徙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②手工业发展;
③精神生活逐渐丰富
3.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夏小正
①天文历法;
②数学和其它相关学科
02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早期农业传播示意图
注:①日期表明该地区的某些人已有“定居农业”的生活方式。
②箭号指示某些重要谷类植物培育的传播方向。
——地图扫描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三大谷类植物区:稻米区
三大谷类植物区:小麦区
三大谷类植物区:玉米区
共同特征:灌溉农业发达
(一)统一性:世界古代以农耕为基础的农业文明
分布在利于灌溉的河谷地带或靠近水源地区,灌溉农业。
建立了政治权威和政府管理部门,通过税收或贡赋将社会剩余产品集中再分配
致力于保障周边地区的稳定与经济发展,常常通过对外扩张扩大势力范围
社会阶层分化:统治精英,普通民众和奴隶。下层阶级的人成为主要耕种者,为建设大型工程(水利灌溉、道路、神庙宫殿、金字塔和城墙)提供劳动力
创造成熟的文化传统(文字体系、天文观测等)
印第安人的农耕图
古埃及人在田间耕作
雅典人收货橄榄的情景
中国东汉牛耕画像石
统一性:世界古代以农耕为基础的农业文明
分布在利于灌溉的河谷地带或靠近水源地区,灌溉农业。
建立了政治权威和政府管理部门,通过税收或贡赋将社会剩余产品集中再分配
致力于保障周边地区的稳定与经济发展,常常通过对外扩张扩大势力范围
社会阶层的分化:统治精英,普通民众和奴隶。下层阶级的人成为主要耕种者,为建设大型工程(水利灌溉、道路、神庙宫殿、金字塔和城墙)提供劳动力
创造成熟的文化传统(文字体系、天文观测等)
种植作物、驯化动物
土地所有制
土地经营方式
古巴比伦
古埃及
古中国
古希腊
古代美洲
(二)多样性:世界古代以农耕为基础的多样文明
完成上述表格,并概括古代农耕文明的特征
(一)古巴比伦
1.种植大麦、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材料:汉谟拉比在扩张过程中,将大量土地变成王室地产。但王室无力亲自经营大片土地,因此将土地分成份地交给不同阶级的人耕种……既有大商人、手工业者和国家公职人员,也有士兵……法典的许多条文涉及土地的转让、继承、出卖和租赁。
2.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
3.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二)古埃及
材料:尼罗河从南向北流经埃及,为埃及带来了充足的水源。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带来了大量上游的泥沙。这些泥沙来自非洲的热带草原,富含庄稼生长所需要的各种养料,等于每年给尼罗河下游两岸的土地普遍施了一次肥……公元前5世纪访问过埃及的希罗多德宣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1.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有利条件,形成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
材料:国王掌握着全部的土地和财产。古王国时期不断进行的土地和财产清查,既是国王企图加强其经济地位的表现,也是国王拥有最高经济权力的明证。
2.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种植格局:南稻北粟的原始种植结构
碳化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旱地粟麦
水田稻作
(三)古代中国——1.种植结构
商周时期:木石骨蚌
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
(三)古代中国——2.生产工具
汉代耕作石画像
春秋战国:铁器牛耕
(三)古代中国——3.土地制度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商周:贵族土地国有制
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确立
(三)古代中国:4.耕作方式
商周:集体耕种

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xié)田。”
春秋战国:个体小农
(三)古代中国——经济政策
5.秦以后,统治者重农抑商
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居五年,秦人富强 。
——《史记.商君列传》
6.统治者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白渠
漕渠
六辅渠
龙首渠
井渠法
自徵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闲。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
——汉司马迁《史记·河渠书》
(三)古代中国——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7.秦汉到隋唐,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采取先进的技术和工具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和维护,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生产方式。
我国古代农业在哪些方面处于世界领先?
英国推行垄作实在17世纪的“农业革命”时期,比我国晚了两千多年。……战国时农民就使用肥汁拌种,同时施用粪肥、绿肥和草木灰。西欧到10世纪某些庄园才懂得施肥,晚于中国1200年。
——任世江《古代中国经济的几个问题》
(1)经济布局:南稻北粟(后为南稻北麦)。
(2)产业结构:以农业种植为主,家庭畜牧业为辅。
(3)生产模式:不断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模式日益完善。
(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5)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为主,土地兼并盛行。
(6)国家干预:一方面国家通过兴修水利、赈灾和救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实行重农抑商。
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四)古希腊
1.主要粮食作物:西亚传入的大麦、小麦
2.谷物与蔬菜轮作;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3.奴隶制经济
在古代希腊,由于城邦制度的发展,对本族同胞奴役制度的废止,奴役外族的奴隶制广泛发展起来……正是奴隶的劳动,使一部分希腊人能够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心从事精神产品的创造。
(五)古罗马
在古罗马的王政时期,土地公有制十分盛行,甚至大部分国土都属于公有……在步入共和国时期前后,公有制土地虽依然存在,但所占比例已经大大缩减,取而代之的是土地私有制的主导……罗马帝国初期,在意大利,除谷物需要进口外,葡萄酒和橄榄油都有剩余,曾大量输往高卢等地。
1.谷物生产为主,种植橄榄和葡萄
2.土地制度:国有→私有
(六)美洲
1.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2.土地制度:村社土地公有制(阿兹特克)
浮动园地
多样性:世界古代以农耕为基础的多样文明
古巴比伦 楔形文字
古埃及金字塔
古印度 婆罗门教
古中国 长城
形成三大谷类植物区(东亚东南亚稻米区;美洲玉米区;欧洲、中东、中亚及中国黄河流域的小麦区)
农业耕作技术的差异(精耕细作与休闲农耕制)
种植与畜牧的比重差异(主谷式农业与谷草式农业)
食物结构的差异(中国:素食结构;西方:肉奶为主)
土地经营方式的差异
03
生产关系变化
一、从采集、渔猎到农耕、畜牧——农业革命
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人类开始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男女地位
变化
贫富分化出现
产生阶级差别
强制机关诞生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定居和聚落的形成;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的发展。
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生活较前有了保障,这样人们才有条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由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要附着于土地,同时生活又较前有了保障,人们不必总是随着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而漂泊流徙,所以人们开始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
——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
原始音乐的产生与集体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人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便是最基本的声乐因素。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原始的历法,即以物候定农时的自然历。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4.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农耕
畜牧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生产力
剩余产品
部落首领把集体财物据为己有
私有制
贫富分化
剩余产品掠夺
战 争


阶级
国家
生产关系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
私有制
生产力发展,部落首领把剩余产品据为己有
阶级
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
国家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根本原因
古代文明的产生
文明的标志
产生原因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 奴隶制
解决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需要
记事、管理的需要
农耕文明要求定居 ; 政治宗教活动 ; 战争兼并
阶级
国家
文字
城市
男子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占据主导地位;女子从事家庭劳动和家庭副业,处于从属地位
生产力发展,人类产品剩余,出现私有财产。产生了富人和穷人
自由人(富人、穷人)、奴隶
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
生产关系的变化
强制机关诞生
产生阶级差别
战俘变成奴隶
贫富分化出现
男女地位变化
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
军事首领将部落战争中的俘虏变成奴隶
课堂总结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关系的变化: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
采集渔猎:木石骨器;学会用火
古巴比伦:王室、神庙和贵族拥有很多土地
古代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宗教信仰
古代中国:南稻北粟;土地掌握在各级贵族手中;铁犁牛耕;重农抑商;兴修水利;精耕细作……
古代希腊:因地制宜;城邦公民拥有土地
古代美洲:土地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
农耕畜牧
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
畜牧业:随农业和定居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