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轴对称图形》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的。
设计理念:
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是在活动中学习,本节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才用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我力求从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又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描述中,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把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本节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这一精神,寓教于“美”,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是富有极大美感的学科,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其更加喜爱数学。通过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平移、旋转、图形变换等知识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在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对称图形,进一步丰富对图形的认识,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求知欲,感受对称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能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
彩纸、剪刀,直尺,数学图形及相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探索新知
师:上课起立,师生问好。同学们请坐。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宝盒,这里面有很多宝贝,大家想不想知道里面都有什么?
生:想。
师:那让我们一起探索发现吧。
师:瞧!宝盒里出现了一个一半的图案,你们猜猜它是什么?
生: 一只蝴蝶。
师:你这么厉害,有一半是看不见的,你怎么知道?
生:是一样的。
师:你的生活经验真丰富啊!你的意思是看不见的一半和看见的一半是一样的,我们一起开看谜底(出示PPT)。猜对了,把掌声送给自己。
师:请大家观察这只蝴蝶,它有什么特点?
生:两边完全相同。
师:我们继续探索,宝盒里又出现了一件?
生:衣服。
师:一件我们熟悉美丽的衣服,那它两边是相同的吗?
生:是。
师: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不能只靠眼睛看脑袋想,还需要动手做,那你能动动手什么办法证明它是左右相同的?上台来展示一下。(请一位同学上台展示)
生:(上台)对折,左右完全相同。
师:那你的动手能力真强,其实这里面蕴藏着奥秘,我们把两边完全相同这种现象叫做对称。
(书写标题 对称 )
师:宝盒继续打开,老师又带来了许多宝贝,它们分别是松树、爱心、葫芦,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你们能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那请三位同学上台来展示来动手证明一下它们是轴对称图形。(请三位同学上台同时对折证明。)你们真是心灵手巧的孩子。把奖卡送给你们。
生:都是对称的。两边完全一样。
师:你们的发现真重要,像这样经过对折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轴对称图形(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
师:那对称你知道了,你有知道轴字是什么意思吗?你能在图中找到他们的轴吗?
生:中间那道线。
师:你真是小小的发明家,奖励你一个小奖励,数学家的想法和你是一样的。我们把轴对称图形中间这条折痕就叫做对称轴。
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这些图形都是从彩色的卡纸上剪出来的,神奇吧,谁能大胆猜一猜它们是怎么剪下来的?(出示PPT衣服)
生:先对折再剪。
师: 你真会动脑筋!奖卡送给你。
活动一:
师:你们想剪一个这样的轴对称图形吗?现在老师先剪给你们看,老师选择剪一件小衣服,看谁最会观察?
师:先将纸片对折,找到封口的这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然后沿着画痕剪,最后展开,就是一个美丽的图案了。老师送给你们四个字:折、画、剪、展。
是不是很简单呢?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我们四人一组,拿出你们的工具包,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图形,剪出来,注意用剪刀的安全。
师:活动时间到,都剪好了吗?请同学们放下手中的工具,每组派出一名代表来展出,大家说它们都是对称的吗?(三位同学一起上台一起折一折。)
把掌声送给自己,像这样经过对折剪出来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老师把这些宝贝都收到我的宝盒里。
活动二:
师:在数学中,我们学过许多图形,大家回忆一下都有什么?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
师:老师已经把这些图形悄悄放进了你们的材料包中,大家四人一组动动手,折一折来判断他们都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圆是。(上台展示)
师:那什么不是呢?
生:平行四边形不是。(上台证明)
师: 孩子们表现真棒!奖卡再次送给你。
二、拓展练习、结合实际
师:原来啊,看似简单的现象蕴藏着如此多的数学知识,让我们一起来闯关吧。
第一关:其实我们数学上的0-9阿拉伯数字里就有轴对称图形,你能找出来吗?(奖卡)
第二关:平日里所见的英文字母也有吗?请大家找一找。(奖卡)
第三关:我们身边到处都有轴对称图形,把他们找出来。(奖卡)
第四关:连一连下面的图案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奖卡)
师:恭喜大家,掌声送给自己。闯关成功!
三、课堂延伸、联系生活
师:对称是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它是创造美的源泉,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大家一起来静静欣赏。(播放PPT音乐)
师:这节课学完了,大家开心吗?
生:开心!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知道了轴对称图形、对称轴 、它们是那么得美丽!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 得让老师刮目相看,赢得了小奖卡的同学挥一挥手,哇,你们看看你们手上的小奖卡,有没有同学发现其中的秘密,它们都是?
生:轴对称图形。
师:看来大家已经和轴对称图形成为了密不可分的好朋友啦,它们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
五、课堂小结
师: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希望大家能应用今天所学知识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丽更精彩!(PPT出示出示美字)。
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课后小任务:1、请你找出我们校园里的轴对称图形。2、和父母一起制作一副轴对称图形,在朋友圈里晒一晒。
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虽然本课是轴对称图形的初始学习阶段,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低,但是如果在判断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只要求学生简单的凭借感觉判断,显然并没有着眼于发展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备课过程中,尽量多的考虑学生语言表达所需要的支架与拐棍。
本节课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环节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当地特色,使整个教学过程组织有序,情趣并茂,使学生学得轻松、扎实、愉快,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整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投入。剪出自己的图案,对学生作品欣赏,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与提高。适时采用同伴互助、教师点拨的方式,努力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而课堂也因为丰厚的数学表达,绽放出浓浓的“数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