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课内基础知识(18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怵然(chù)
迂呐(nè)
忖度(duó)
按剑而跽(jì)
B.
涔涔(cén)
迤逦(yí)
狡狯(kuài)
少不更事(ɡēnɡ)
C.
炮烙(páo)
畏葸(xǐ)
觇视(chān)
长弘化碧(chánɡ)
D.
新正(zhēnɡ)
嫁奁(lián)
便嬖(bì)
人为刀俎(zǔ)
2.
按照词类活用分类,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道芷阳间行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成以其小,劣之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⑥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⑦意洞手书
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⑨而刀刃者无厚
A.
①⑦/②⑥/③⑧⑨/④/⑤
B.
①⑤/②⑥/③⑧/④/⑦/⑨
C.
①⑦/②⑧/③⑥/④⑤/⑨
D.
①⑤/②⑧⑨/③⑥/④/⑦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B.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C.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D.
杳不知其所之也
牛何之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为之踌躇满志
③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⑤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⑦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⑧行李之往来
⑨黎民不饥不寒
A.
①②④⑤⑧
B.
③④⑤⑦⑧
C.
②④⑤⑥⑧
D.
①③④⑥⑨
5.
按照文言句式特点分类,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吾知也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④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
⑤终必不蒙见察
⑥为击破沛公军
⑦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⑧臣之所好者,道也
⑨异乎三子者之撰
A.
①⑧/②⑤/③⑨/④/⑥⑦
B.
①⑧/②⑦/③④/⑤⑥/⑨
C.
①/②⑤/③⑨/④/⑥/⑦⑧
D.
①/②⑤/③/④⑨/⑥⑦/⑧
6.
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李斯的《谏逐客书》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都是对帝王的呈文。此类呈文还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序、表等。
C.
明清科举考试共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院试中没有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童子”或“童生”。
D.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四人中,项王和项伯座次最尊,亚父次之,沛公居于末座。
二、课内外阅读(61分)
(一)《红楼梦》专题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目标与内容的相关要求,以及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学习任务,重点考查考生对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人物的命运与结局、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小说的结构与主题的理解分析能力。第3题阅读材料节选巴金的《家》,情节内容与《红楼梦》有相似这处,字数800多字,篇幅适宜,适合对高一学生的考查。
7.
下列对《红楼梦》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描写的是奸险、能干又诙谐的王熙凤的外貌。
B.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判词,含蓄交待了探春的经历和结局。
C.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出自林黛玉《葬花吟》。诗中以落花为喻,感叹身世遭遇,表达哀婉凄切的情感,体现孤傲不阿的性格。
D.
《红楼梦》由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兴衰史和宝黛钗爱情悲剧这两条主线构成网状结构,描绘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社会历史生活画卷。
9.
阅读下面的文字,比较高觉新与贾宝玉对待爱情与婚姻态度的异同。
高觉新在师友的赞誉中得到毕业文凭归来后的那天晚上,父亲把他叫到房里去对他说:
“你现在中学毕业了。我已经给你看定了一门亲事。……下个月十三是个好日子,就在那一天下定。……今年年内就结婚。”
这些话来得太突然了。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他不作声,只是点着头。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虽然父亲的眼光依旧是很温和的。
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
是的,他也曾做过才子佳人的好梦,他心目中也曾有过一个中意的姑娘,就是那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有一个时期他甚至梦想他将来的配偶就是她,而且祈祷着一定是她,因为姨表兄妹结婚,在这种绅士家庭中是很寻常的事。他和她的感情又是那么好。然而现在父亲却给他挑选了另一个他不认识的姑娘,并且还决定就在年内结婚,他的升学希望成了泡影,而他所要娶的又不是他所中意的那个“她”。对于他,这实在是一个大的打击。他的前程断送了。他的美妙的幻梦破灭了。
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哭。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他忍受了。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
到了订婚的日子他被人玩弄着,像一个傀儡;又被人珍爱着,像个宝贝。到了晚上这个把戏做完贺客散去以后,他疲倦地、忘掉一切地熟睡了。
从此他整天没有目的地游玩。他打牌,看戏,喝酒,或者听父亲的吩咐去作结婚时候的种种准备。
他结婚,祖父有了孙媳,父亲有了媳妇,别的许多人也有了短时间的笑乐,但他自己也并不是一无所得。他得到一个能够体贴他的温柔的姑娘,她的相貌也并不比他那个表妹的差。他满意了,在短时期内他享受了他以前不曾料想到的种种乐趣,在短时期内他忘记了过去的美妙的幻梦。他满足了。他陶醉了,陶醉在一个少女的爱情里。他的脸上常常带着笑容,而且整天躲在房里陪伴他的新婚的妻子。周围的人都羡慕他的幸福,他也以为自己是幸福的了。
(节选自巴金《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袍服转入制度化,似乎比西汉较统一。武氏石刻虽然全部用图案画加以表现,但交代制度相当具体。特别是象征官爵等级的绶,制度区别严格,由色彩、长短和绪头粗细区别官品地位。武氏石刻中绶的形象及位置,反映得还是比较清楚。直到汉末梁冠去梁之平巾帻,汉末也经过统一,不分贵贱,一律使用。到三国,则因军事原因,多用巾幍代替。不仅文人使用巾子表示名士风流,主持军事将帅,如袁绍崔钧之徒,亦均以幅巾为雅。诸葛亮亦有纶巾羽扇指挥战事,故事且流传千载,当时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名目,张角起义则著黄巾。可知形状、材料、色彩,也必各有不同。风气且影响到晋南北朝。至于巾子式样,如不联系当时或稍后图像,则知识并不落实。时代稍后,或出于晋人戴逵作《列女仁智图》,及近年南京西善桥出土《竹林七贤图》,齐梁时人作《斫琴图》,均有较明确反映。
(摘编自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材料二:
当下汉服生活化的一大问题就在于时代的“穿越性”。而仪式的特殊情境可以隔开审美的距离,以时代的距离获得陌生感,让身体服从于服饰和仪式中的历史秩序,获得一种神圣感,融合于情境之中。所以,汉服复兴者的口号主要也是借助服饰与礼仪的结合达到复兴文化的目的。
近年来,复兴者提出“汉式生活”的概念,希望提高汉服的穿着频率,让汉服融入生活进而改变生活方式。然而,生活中的服饰讲求简便性,服饰的功能性也开始被强调,因此对于汉服的形制也会加以选择。霍克海姆和阿多诺认为,工业社会中个人只有和普遍性达成一致才能被容忍。很多时候,为了融入现代秩序之中,服装必须严格地符合社会的特定标准,制服就是典型:“制服,它被用来指在给定的社会地位的关系中某种标准化的穿着风格。”人们会对在工作环境之中穿着与集体风格迥异的汉服,而感到孤独和焦虑,产生羞耻感,更重要的是他们害怕穿着非工作制服而被贴上“不专业”的标签。此外,“生活制度之所以对自我认同具有中心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它们把习惯与身体的可见外表方面联系起来。”当代的生活制度与古代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在生活方式不变的情况下,穿着汉服会造成不适应感,人会产生正在“表演”古人的错觉,无法真正回到自身舒适、习惯的状态。
(摘编自高雅《汉服复兴运动的审美与实践问题研究》)
材料三:
服饰本身所具备生活性和民俗性,与饮食、语言相似,是人们生活必需品,而不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文化技艺。对普通人而言,“穿汉服”门槛不高,轻松成为表现个人认同情结的载体,也能够成为特定场合中,承载着社交属性的外在符号。
正是这一属性,导致汉服更像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探索,其核心是立足于生活世界的改变,找到传统文化在民间生活中的“用”处。正如学者朱谦之所说,这“不是旧的文化之因袭,而为新的民族文化之创造”。在汉服复兴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要把考据、制作与研发局限在传统服饰的历史框架中,一次次高度“复原”某些古代服饰款式;而且要找到与保留古代汉族服饰一脉相承的共性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的实践和创新,实现传统服饰的现代应用与接续,在民间生活场景中赋予新的文化含义。这也正是今天汉服复兴的意义所在。
《易经》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人文化成”为核心的文化观是依赖人的承载而存在,没有人的使用,文化就是故纸堆和博物馆的灰尘。从日常生活领域出发,以现代普通民众为传播主体,通过“穿着”展现服饰的魅力,在生活中频现文化符号,而不是单纯地借助文物展示、团体演出、学术交流,使得汉服运动的发展轨迹顺应现代民间生活,与时偕行地融入现代社会,为其他传统文化复兴探索出成功之路,这是汉服运动的使命和价值所在。
(摘编自杨娜《现代汉服的文化密码》)
10.
根据材料一,下列加点词语所表示的服饰元素不能象征身份的一项是(
)
A.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念奴娇·过洞庭》)
B.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
C.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红楼梦》)
D.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
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古代服饰的重要元素,巾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适用人群的范围不同,象征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可俗可雅。
B.
为消除“表演”古人的错觉,汉服复兴者提出“汉式生活”概念,以提高汉服穿着频率,让汉服融入生活进而改变生活方式。
C.
汉服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文化含义。穿着汉服可以表现个人认同情结,在特定场合中,还可以成为具有社交属性的外在符号。
D.
单纯地借助文物展示、团体演出、学术交流来传播汉服文化,与以“人文化成”为核心的文化观不符,难以真正展现汉服的魅力。
12.
材料二在论及汉服复兴问题时主要揭示了一组怎样的矛盾?请结合材料三分析这一矛盾的解决方法。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3分)
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关于孙如游的这段文字选自《明史》,原文910字,篇幅略长,我们根据命题需要作了删节。整体上看,这段人物传记属于典范的文言文,有较强的故事性,传主孙如游为官恪尽职守,才干突出;为人坚持己见,进退有度,具备良好的正面导向作用,且文字较为浅易,适合对高一学生的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如游,字景文,余姚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累官礼部右侍郎。四十七年冬,左侍郎何宗彦去位,署印无人,大学士方从哲屡以如游请。明年三月得命,部事丛积,如游决遣无滞。七月,帝疾大渐,偕诸大臣受顾命。帝崩,郑贵妃惧祸,深结李选侍,为请封后。选侍喜,亦为请封太后以悦之。杨涟语如游曰皇长子非选侍所爱他日将若何亟白执政用遗诏举册立登极三日公即援诏以请如游然之八月朔,光宗即位。三日,如游请建东宫,帝纳之。俄遵遗旨谕阁臣,封贵妃为皇太后。如游奏曰:“先帝念贵妃劳,不在无名之位号;陛下体先帝志,亦不在非分之尊崇。若义所不可,则遵命非孝,遵礼为孝。臣不敢曲徇,自蹈不忠之罪。”疏入,未报。寻进本部尚书。帝既命建东宫,又言皇长子体质清弱,稍缓册立期。如游力持不可。二十三日,命封选侍为皇贵妃。期已定矣,越三日,帝又趣之。如游奏曰:“先奉谕上孝端皇后、孝靖皇太后尊谥,又封郭元妃、王才人为皇后,礼皆未竣,贵妃之封宜在后。既圣谕谆切,且有保护圣储功,即如先所定期,亦无不可。”帝许之。明日,帝崩,朝事大变,如游请改册封期,报可。熹宗为皇孙时,未就傅。即位七日,如游即请开讲筵,亦报可。十月,命以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言者诋其不由廷推,交章论列。如游亦屡乞去,帝辄勉留。天启元年二月,上疏言:“祖宗任用阁臣,多由特简。今陛下冲龄,臣才品又非诸臣比,有累至尊知人之明。乞速赐骸骨,还田里。”帝仍留之。如游十四疏乞去,乃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遣官护送,荫子给赐悉如彝典。家居四年卒。赠少保,谥文恭。
(节选自《明史·孙如游传》)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涟语如游曰/皇长子非选侍所爱/他日将若何/亟白执政/用遗诏举册立登极/三日/公即援诏以请/如游然之/
B.
杨涟语如游曰/皇长子非选侍所爱/他日将若何/亟白执政/用遗诏举册立登极/三日/公即援诏以请如游/然之/
C.
杨涟语如游曰/皇长子非选侍所爱/他日将若何/亟白执政/用遗诏举册立/登极三日/公即援诏以请如游/然之/
D.
杨涟语如游曰/皇长子非选侍所爱/他日将若何/亟白执政/用遗诏举册立/登极三日/公即援诏以请/如游然之/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命,原为《尚书》篇名,取临终遗命之意。后因此称帝王临终前的遗诏为顾命。
B.
朔,文中指朔日,即农历月末,与“望”“既望”“晦”等均表示农历特定日子。
C.
廷推,明代任用高级官吏,凡由在朝大臣推荐,经皇帝批准任用的,称为“廷推”。
D.
赐骸骨,与“乞骸骨”意思相近,指古代官吏请求退职,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游才干突出。接任礼部左侍郎时,面对礼部大量堆积的事务,他迅速作出处理。
B.
如游坚持己见。在册封郑贵妃为皇太后一事上,他上奏表明自己决不曲从的态度。
C.
如游恪尽职守。身为礼部尚书,他先后请求建立东宫,及时开设为天子讲学的经筵。
D.
如游进退有度。谏官接连上书弹劾他,尽管皇上多次挽留,他仍然上疏请求离职。
1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期已定矣,越三日,帝又趣之。
(2)明日,帝崩,朝事大变,如游请改册封期,报可。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胡无人行
陈陶
十万羽林儿,临洮破郅支①。
杀添胡地骨,降足汉营旗。
塞阔牛羊散,兵休帐幕移。
空流陇头水,呜咽向人悲。
[注]
郅支:原为匈奴的一支,此处借指吐蕃。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诗与曹操的《短歌行》均属于歌行体,相较于律诗,其音节、格律较为自由。
B.
“十万”写战争规模浩大,颇具气势;“破”字反衬胡人不堪一击,简洁有力。
C.
第三句写这场厮杀使胡人聚居的边塞地区平添了许多战死者的骸骨,血腥残酷。
D.
第四句写投降的敌人营垒上插满了唐军的旗帜,“足”字流露出胜利的自豪感。
18.
本诗既有盛唐余韵,又兼晚唐风味。前人论曰:“晚唐之诗,其音衰飒(衰落萧索)。”本诗后四句如何表现“衰飒”之感?请简要分析。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千乘之国,这个国家夹在大国中间,且存在“________,________”的危机。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用心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4)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班超和司马相如的典故,句短气促,喷涌而出,极富鼓舞力量。
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住在我家的那窝活泼伶俐的燕子外出觅食归来,在进屋之前先栖落在我家那棵梧桐树上,兴奋地讨论着什么。那话一句接一句,又急切,又欢快,像一群春游归来的小学生,(
)地争抢着倾述所见所闻。老燕子看着小燕子日渐老练,心情激动,飞上飞下,(
)。我听不懂它们的话,但我分明感受到它们的快乐。我(
)地欣赏着,突然那只小燕子竟然悄悄落在我读书的饭桌上。我屏住呼吸,(
)地仔细端详着,忍不住轻轻地、微微地笑了。与这小精灵近距离地如此接触,竟对我十分激动,紧张和欣喜迅速传递了我的每一根神经。那小燕子眼睛黑黑的、亮亮的,嘴唇黄黄的,小脑袋摇来摇去,还用嫩黄的小嘴巴啄几下我的书本,透出几分天真和调皮。我们没法用语言沟通,但我读得懂它那单纯友善的目光。我鼓鼓嘴,轻轻吹吹口哨,它竟然高兴地点点头。我们像是一对好朋友,用彼此真诚和善意,守候这短暂而美妙的时光。
20.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喋喋不休
手舞足蹈
目不转睛
小心翼翼
B.
口若悬河
欢蹦乱跳
目不转睛
一丝不苟
C.
喋喋不休
欢蹦乱跳
目不交睫
一丝不苟
D.
口若悬河
手舞足蹈
目不交睫
小心翼翼
21.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B.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D.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22.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三处语病,请修改。
① 改为
② 改为
③ 改为
23.
请给下面一则新闻加上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社5月28日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将1亿摄氏度20秒的原纪录延长了5倍。科研人员称新纪录进一步证明核聚变能源的可行性,也为迈向商用奠定物理和工程基础。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4年《感动中国》给袁隆平的颁奖词中说:“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
从此,他课余时间走出课堂,亲自下地研究水稻,像一个普通农民一样躬耕于田间。
即使是盛夏,他也每天带着馒头和水壶,拿着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寻找理想中的苗株。
学校组织“梦想与行动”的主题教育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主题班会演讲稿,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建省南平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课内基础知识(18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怵然(chù)
迂呐(nè)
忖度(duó)
按剑而跽(jì)
B.
涔涔(cén)
迤逦(yí)
狡狯(kuài)
少不更事(ɡēnɡ)
C.
炮烙(páo)
畏葸(xǐ)
觇视(chān)
长弘化碧(chánɡ)
D.
新正(zhēnɡ)
嫁奁(lián)
便嬖(bì)
人为刀俎(zǔ)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迂呐”应写作“迂讷”;
B.“迤逦”的“迤”应读yǐ;
C.“长弘化碧”应写作“苌弘化碧”。
故选D。
2.
按照词类活用分类,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道芷阳间行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成以其小,劣之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⑥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⑦意洞手书
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⑨而刀刃者无厚
A.
①⑦/②⑥/③⑧⑨/④/⑤
B.
①⑤/②⑥/③⑧/④/⑦/⑨
C.
①⑦/②⑧/③⑥/④⑤/⑨
D.
①⑤/②⑧⑨/③⑥/④/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⑤名词活用为动词,取道,出现龙;句意:取道芷阳从小路走;长桥横卧水波上,天空没有起云,何处飞来了苍龙?
②⑥使动用法,使……减少,使……安;句意: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
③⑧意动用法,以……为劣,以……为鉴;句意:成名因它个儿小,认为它不好;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为鉴戒。
④动词活用为名词,收藏的珍宝;句意:燕赵、韩魏收藏的金玉珍宝,齐国楚国挑选的珍宝;
⑦名词作状语,亲手;句意:意洞亲笔写信。
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厚度;句意:刀口却薄得像没有厚度。
故选B。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B.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C.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D.
杳不知其所之也
牛何之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爱”,动词,吝惜;动词,喜欢。
B.“顾”,副词,但;动词,看。
C.“所以”,“所”和“以”连用,用来……的;……的原因。
D.“之”,都是动词,到、往。
故选D。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为之踌躇满志
③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⑤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⑦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⑧行李之往来
⑨黎民不饥不寒
A.
①②④⑤⑧
B.
③④⑤⑦⑧
C.
②④⑤⑥⑧
D.
①③④⑥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十分,异乎寻常。
②“踌躇满志”古今同义,形容非常得意,心满意足。
③“气候”古义:文中指天气;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④“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中国”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⑥“苟且”古今同义,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⑦“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男女结为夫妻。
⑧“行李”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⑨“黎民”古今同义,百姓,民众。
故选B。
5.
按照文言句式特点分类,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吾知也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④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
⑤终必不蒙见察
⑥为击破沛公军
⑦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⑧臣之所好者,道也
⑨异乎三子者之撰
A.
①⑧/②⑤/③⑨/④/⑥⑦
B.
①⑧/②⑦/③④/⑤⑥/⑨
C.
①/②⑤/③⑨/④/⑥/⑦⑧
D.
①/②⑤/③/④⑨/⑥⑦/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吾”;
②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③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④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之天下人”;
⑤被动句,“见”表被动;
⑥省略句,“为(之)击破沛公军”;
⑦判断句,“为”字作标志;
⑧判断句,“者……也”作标志;
⑨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乎三子者之撰异”。
故选C。
6.
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李斯的《谏逐客书》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都是对帝王的呈文。此类呈文还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序、表等。
C.
明清科举考试共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院试中没有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童子”或“童生”。
D.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四人中,项王和项伯座次最尊,亚父次之,沛公居于末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序”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不是对帝王的呈文。
故选B。
二、课内外阅读(61分)
(一)《红楼梦》专题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目标与内容的相关要求,以及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学习任务,重点考查考生对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人物的命运与结局、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小说的结构与主题的理解分析能力。第3题阅读材料节选巴金的《家》,情节内容与《红楼梦》有相似这处,字数800多字,篇幅适宜,适合对高一学生的考查。
7.
下列对《红楼梦》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描写的是奸险、能干又诙谐的王熙凤的外貌。
B.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判词,含蓄交待了探春的经历和结局。
C.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出自林黛玉《葬花吟》。诗中以落花为喻,感叹身世遭遇,表达哀婉凄切的情感,体现孤傲不阿的性格。
D.
《红楼梦》由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兴衰史和宝黛钗爱情悲剧这两条主线构成网状结构,描绘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社会历史生活画卷。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B.“探春”错,这是“惜春”的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是指惜春看到了三位姐姐(三春)的悲惨结局,也知道自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缁衣顿改昔年妆:是指惜春穿起了素色佛衣,改去了当年还是小姐的时候的妆容。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一个出身很好的千金小姐,最终只能在佛像、青灯旁边度过自己凄苦、孤独的一生。
故选B。
8.
简析《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在全书中的作用。
【答案】①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②把贾府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典型意义;③由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节,借助小沙弥之手将一张“护官符”交给了贾雨村,上写“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这张“护官符”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
这个护官符的出现,也是把四大家庭的关系先行交待一下,那就是“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小小的一本护官符,实则是反映出很多东西,不但说出四大家族的关系,还反映出封建社会钱权的密切结合,把贾府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典型意义;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冯渊见到英莲,竟然一眼就看上了,立意买来作妾,本来这事一桩好事,可惜被呆霸王薛蟠横插一杠,冯渊被打死,薛蟠因此吃了官司。幸好遇到贾雨村,胡乱判了案子,还给贾政和王子腾卖了个好,后面自然引出薛家送宝钗进京待选住进贾府的情节。
9.
阅读下面的文字,比较高觉新与贾宝玉对待爱情与婚姻态度的异同。
高觉新在师友的赞誉中得到毕业文凭归来后的那天晚上,父亲把他叫到房里去对他说:
“你现在中学毕业了。我已经给你看定了一门亲事。……下个月十三是个好日子,就在那一天下定。……今年年内就结婚。”
这些话来得太突然了。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他不作声,只是点着头。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虽然父亲的眼光依旧是很温和的。
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
是的,他也曾做过才子佳人的好梦,他心目中也曾有过一个中意的姑娘,就是那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有一个时期他甚至梦想他将来的配偶就是她,而且祈祷着一定是她,因为姨表兄妹结婚,在这种绅士家庭中是很寻常的事。他和她的感情又是那么好。然而现在父亲却给他挑选了另一个他不认识的姑娘,并且还决定就在年内结婚,他的升学希望成了泡影,而他所要娶的又不是他所中意的那个“她”。对于他,这实在是一个大的打击。他的前程断送了。他的美妙的幻梦破灭了。
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哭。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他忍受了。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
到了订婚的日子他被人玩弄着,像一个傀儡;又被人珍爱着,像个宝贝。到了晚上这个把戏做完贺客散去以后,他疲倦地、忘掉一切地熟睡了。
从此他整天没有目的地游玩。他打牌,看戏,喝酒,或者听父亲的吩咐去作结婚时候的种种准备。
他结婚,祖父有了孙媳,父亲有了媳妇,别的许多人也有了短时间的笑乐,但他自己也并不是一无所得。他得到一个能够体贴他的温柔的姑娘,她的相貌也并不比他那个表妹的差。他满意了,在短时期内他享受了他以前不曾料想到的种种乐趣,在短时期内他忘记了过去的美妙的幻梦。他满足了。他陶醉了,陶醉在一个少女的爱情里。他的脸上常常带着笑容,而且整天躲在房里陪伴他的新婚的妻子。周围的人都羡慕他的幸福,他也以为自己是幸福的了。
(节选自巴金《家》)
【答案】相同:都憧憬自由美好的爱情,为封建家族安排的婚姻而痛苦。
不同:①高觉新懦弱顺从,不敢反抗,暂时满足于眼前的生活;
②贾宝玉率真大胆,更具反抗精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比较能力。
结合“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他也曾做过才子佳人的好梦,他心目中也曾有过一个中意的姑娘,就是那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可知,高觉新对于自由美好的爱情是有着向往和憧憬的,对于父亲给他安排的婚姻,他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折磨。
结合“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他不作声,只是点着头。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虽然父亲的眼光依旧是很温和的”“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他忍受了。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知,高觉新对于父亲安排的婚姻不敢也不愿反抗,没有怨言,只是顺从和忍受,表明他性格中懦弱的一面。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对待爱情与婚姻态度是率真大胆,更具反抗精神。宝黛的爱情悲剧是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反叛,贾宝玉不顾“父母之命”与黛玉相爱,追求自由的爱情,去践约“木石前盟”,几次摔玉,并大胆、勇敢地喊出:“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第三十六回),“木石前盟”是自由的恋爱,“金玉良缘”是尘世和父母的安排,宝黛的爱,表现了宝玉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黛玉死后,宝玉“奉旨”完婚,但到底“意难平”,最后抛弃了宝钗,背叛了“金玉良缘”,酿成了另一个悲剧,表达了宝玉对世俗社会制度的反叛和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根据以上内容,从同与异两个角度分别概括高觉新与贾宝玉对待爱情与婚姻态度即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袍服转入制度化,似乎比西汉较统一。武氏石刻虽然全部用图案画加以表现,但交代制度相当具体。特别是象征官爵等级的绶,制度区别严格,由色彩、长短和绪头粗细区别官品地位。武氏石刻中绶的形象及位置,反映得还是比较清楚。直到汉末梁冠去梁之平巾帻,汉末也经过统一,不分贵贱,一律使用。到三国,则因军事原因,多用巾幍代替。不仅文人使用巾子表示名士风流,主持军事将帅,如袁绍崔钧之徒,亦均以幅巾为雅。诸葛亮亦有纶巾羽扇指挥战事,故事且流传千载,当时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名目,张角起义则著黄巾。可知形状、材料、色彩,也必各有不同。风气且影响到晋南北朝。至于巾子式样,如不联系当时或稍后图像,则知识并不落实。时代稍后,或出于晋人戴逵作《列女仁智图》,及近年南京西善桥出土《竹林七贤图》,齐梁时人作《斫琴图》,均有较明确反映。
(摘编自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材料二:
当下汉服生活化的一大问题就在于时代的“穿越性”。而仪式的特殊情境可以隔开审美的距离,以时代的距离获得陌生感,让身体服从于服饰和仪式中的历史秩序,获得一种神圣感,融合于情境之中。所以,汉服复兴者的口号主要也是借助服饰与礼仪的结合达到复兴文化的目的。
近年来,复兴者提出“汉式生活”的概念,希望提高汉服的穿着频率,让汉服融入生活进而改变生活方式。然而,生活中的服饰讲求简便性,服饰的功能性也开始被强调,因此对于汉服的形制也会加以选择。霍克海姆和阿多诺认为,工业社会中个人只有和普遍性达成一致才能被容忍。很多时候,为了融入现代秩序之中,服装必须严格地符合社会的特定标准,制服就是典型:“制服,它被用来指在给定的社会地位的关系中某种标准化的穿着风格。”人们会对在工作环境之中穿着与集体风格迥异的汉服,而感到孤独和焦虑,产生羞耻感,更重要的是他们害怕穿着非工作制服而被贴上“不专业”的标签。此外,“生活制度之所以对自我认同具有中心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它们把习惯与身体的可见外表方面联系起来。”当代的生活制度与古代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在生活方式不变的情况下,穿着汉服会造成不适应感,人会产生正在“表演”古人的错觉,无法真正回到自身舒适、习惯的状态。
(摘编自高雅《汉服复兴运动的审美与实践问题研究》)
材料三:
服饰本身所具备生活性和民俗性,与饮食、语言相似,是人们生活必需品,而不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文化技艺。对普通人而言,“穿汉服”门槛不高,轻松成为表现个人认同情结的载体,也能够成为特定场合中,承载着社交属性的外在符号。
正是这一属性,导致汉服更像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探索,其核心是立足于生活世界的改变,找到传统文化在民间生活中的“用”处。正如学者朱谦之所说,这“不是旧的文化之因袭,而为新的民族文化之创造”。在汉服复兴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要把考据、制作与研发局限在传统服饰的历史框架中,一次次高度“复原”某些古代服饰款式;而且要找到与保留古代汉族服饰一脉相承的共性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的实践和创新,实现传统服饰的现代应用与接续,在民间生活场景中赋予新的文化含义。这也正是今天汉服复兴的意义所在。
《易经》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人文化成”为核心的文化观是依赖人的承载而存在,没有人的使用,文化就是故纸堆和博物馆的灰尘。从日常生活领域出发,以现代普通民众为传播主体,通过“穿着”展现服饰的魅力,在生活中频现文化符号,而不是单纯地借助文物展示、团体演出、学术交流,使得汉服运动的发展轨迹顺应现代民间生活,与时偕行地融入现代社会,为其他传统文化复兴探索出成功之路,这是汉服运动的使命和价值所在。
(摘编自杨娜《现代汉服的文化密码》)
10.
根据材料一,下列加点词语所表示的服饰元素不能象征身份的一项是(
)
A.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念奴娇·过洞庭》)
B.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
C.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红楼梦》)
D.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
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古代服饰的重要元素,巾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适用人群的范围不同,象征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可俗可雅。
B.
为消除“表演”古人的错觉,汉服复兴者提出“汉式生活”概念,以提高汉服穿着频率,让汉服融入生活进而改变生活方式。
C.
汉服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文化含义。穿着汉服可以表现个人认同情结,在特定场合中,还可以成为具有社交属性的外在符号。
D.
单纯地借助文物展示、团体演出、学术交流来传播汉服文化,与以“人文化成”为核心的文化观不符,难以真正展现汉服的魅力。
12.
材料二在论及汉服复兴问题时主要揭示了一组怎样的矛盾?请结合材料三分析这一矛盾的解决方法。
【答案】10.
A
11.
B
12.
矛盾:审美与实践的矛盾。
解决方法:①忠于历史,高度“复原”某些古代服饰款式;②找到与保留共性,进行现代化实践和创新。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A.“襟袖”指衣襟衣袖,不能象征身份。原文表示身份象征的有“绶”和“巾”,“特别是象征官爵等级的绶,制度区别严格,由色彩、长短和绪头粗细区别官品地位”“可知形状、材料、色彩,也必各有不同”。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为消除‘表演’古人的错觉”分析有误。原文是“近年来,复兴者提出‘汉式生活’的概念,希望提高汉服的穿着频率,让汉服融入生活进而改变生活方式”,没有提到目的是“消除‘表演’古人的错觉”。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二中汉服复兴问题的矛盾是“当下汉服生活化的一大问题就在于时代的‘穿越性’。仪式的特殊情境可以隔开审美的距离,以时代的距离获得陌生感”,即“审美与实践的矛盾”。
材料三中解决的方法是“在汉服复兴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要把考据、制作与研发局限在传统服饰的历史框架中,一次次高度‘复原’某些古代服饰款式;而且要找到与保留古代汉族服饰一脉相承的共性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的实践和创新,实现传统服饰的现代应用与接续,在民间生活场景中赋予新的文化含义。这也正是今天汉服复兴的意义所在”,由此概括出“忠于历史,高度‘复原’某些古代服饰款式”以及“找到与保留共性,进行现代化的实践和创新”。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3分)
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关于孙如游的这段文字选自《明史》,原文910字,篇幅略长,我们根据命题需要作了删节。整体上看,这段人物传记属于典范的文言文,有较强的故事性,传主孙如游为官恪尽职守,才干突出;为人坚持己见,进退有度,具备良好的正面导向作用,且文字较为浅易,适合对高一学生的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如游,字景文,余姚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累官礼部右侍郎。四十七年冬,左侍郎何宗彦去位,署印无人,大学士方从哲屡以如游请。明年三月得命,部事丛积,如游决遣无滞。七月,帝疾大渐,偕诸大臣受顾命。帝崩,郑贵妃惧祸,深结李选侍,为请封后。选侍喜,亦为请封太后以悦之。杨涟语如游曰皇长子非选侍所爱他日将若何亟白执政用遗诏举册立登极三日公即援诏以请如游然之八月朔,光宗即位。三日,如游请建东宫,帝纳之。俄遵遗旨谕阁臣,封贵妃为皇太后。如游奏曰:“先帝念贵妃劳,不在无名之位号;陛下体先帝志,亦不在非分之尊崇。若义所不可,则遵命非孝,遵礼为孝。臣不敢曲徇,自蹈不忠之罪。”疏入,未报。寻进本部尚书。帝既命建东宫,又言皇长子体质清弱,稍缓册立期。如游力持不可。二十三日,命封选侍为皇贵妃。期已定矣,越三日,帝又趣之。如游奏曰:“先奉谕上孝端皇后、孝靖皇太后尊谥,又封郭元妃、王才人为皇后,礼皆未竣,贵妃之封宜在后。既圣谕谆切,且有保护圣储功,即如先所定期,亦无不可。”帝许之。明日,帝崩,朝事大变,如游请改册封期,报可。熹宗为皇孙时,未就傅。即位七日,如游即请开讲筵,亦报可。十月,命以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言者诋其不由廷推,交章论列。如游亦屡乞去,帝辄勉留。天启元年二月,上疏言:“祖宗任用阁臣,多由特简。今陛下冲龄,臣才品又非诸臣比,有累至尊知人之明。乞速赐骸骨,还田里。”帝仍留之。如游十四疏乞去,乃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遣官护送,荫子给赐悉如彝典。家居四年卒。赠少保,谥文恭。
(节选自《明史·孙如游传》)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涟语如游曰/皇长子非选侍所爱/他日将若何/亟白执政/用遗诏举册立登极/三日/公即援诏以请/如游然之/
B.
杨涟语如游曰/皇长子非选侍所爱/他日将若何/亟白执政/用遗诏举册立登极/三日/公即援诏以请如游/然之/
C.
杨涟语如游曰/皇长子非选侍所爱/他日将若何/亟白执政/用遗诏举册立/登极三日/公即援诏以请如游/然之/
D.
杨涟语如游曰/皇长子非选侍所爱/他日将若何/亟白执政/用遗诏举册立/登极三日/公即援诏以请/如游然之/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命,原为《尚书》篇名,取临终遗命之意。后因此称帝王临终前的遗诏为顾命。
B.
朔,文中指朔日,即农历月末,与“望”“既望”“晦”等均表示农历特定日子。
C.
廷推,明代任用高级官吏,凡由在朝大臣推荐,经皇帝批准任用的,称为“廷推”。
D.
赐骸骨,与“乞骸骨”意思相近,指古代官吏请求退职,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游才干突出。接任礼部左侍郎时,面对礼部大量堆积的事务,他迅速作出处理。
B.
如游坚持己见。在册封郑贵妃为皇太后一事上,他上奏表明自己决不曲从的态度。
C.
如游恪尽职守。身为礼部尚书,他先后请求建立东宫,及时开设为天子讲学的经筵。
D.
如游进退有度。谏官接连上书弹劾他,尽管皇上多次挽留,他仍然上疏请求离职。
1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期已定矣,越三日,帝又趣之。
(2)明日,帝崩,朝事大变,如游请改册封期,报可。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13.
D
14.
B
15.
C
16.
(1)日期已经确定,过了三天,皇帝又催促这件事。
(2)第二天,皇帝驾崩,朝廷政事大变,孙如游请求改变册封日期,回复可以。
(3)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杨涟对孙如游说:“皇长子不是李选侍喜欢的人。今后将怎么办呢?尽快告诉内阁首辅,凭借遗诏,举行册立太子的仪式。皇上即位第三天,你立即援引遗诏来提出请求。”孙如游认为他说的对。
“举”为动词,“册立”是其宾语,动宾结构完整,“登极三日”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故在“登极”前面断句,排除AB;
第二个“如游”作句子的主语,“然之”为其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农历月末”错,应为“农历每月初一”。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身为礼部尚书”有误,“请求建立东宫”是在任职礼部左侍郎期间。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越”,过来;“趣”,通“促”,催促
(2)得分点:“明日”,第二天;“报”,回复。
(3)得分点:“谨”,认真从事、重视;“颁白”,通“斑白”;负戴,背着、顶着东西。
参考译文:
孙如游,字景文,余姚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一步步升官至礼部右侍郎。(万历)四十七年冬天,左侍郎何宗彦离任,无人代理官职,大学士方从哲屡次推荐孙如游。第二年三月获得任命,礼部的事情大量堆积,孙如游审判发落,没有积压。七月,皇上病危,孙如游和其他大臣共同接受遗诏。皇上驾崩,郑贵妃害怕受到祸害,与李选侍结成了深厚关系,为李选侍请求册封皇后。李选侍很高兴,也为郑贵妃请求册封皇太后来取悦郑贵妃。杨涟对孙如游说:“皇长子不是李选侍喜欢的人。今后将怎么办呢?尽快告诉内阁首辅,凭借遗诏,举行册立太子的仪式。皇上即位第三天,你立即援引遗诏来提出请求。”孙如游认为他说的对。八月初一,光宗即位。第三天,孙如游请求建立东宫,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不久(皇上)遵照遗旨告诉内阁大臣,封郑贵妃为皇太后。孙如游上奏说:“先帝考虑到郑贵妃的劳累,也不在于这个没有正当理由的位号;陛下体察先帝的心意,也不在于不合本分的尊崇。如果道义不允许,那么遵守命令就是不孝,遵从礼法(才)是孝道。我不敢曲从,让自己触犯不忠之罪。”奏章送上后,没有回复。不久(孙如游)升任礼部尚书。皇上下令建立东宫后,又说皇长子体质瘦弱,稍微延迟册立的日期。孙如游坚持认为不可以。二十三日,(皇上)下令晋封李选侍为皇贵妃。日期已经确定,过了三天,皇帝又催促这件事。孙如游上奏说:“之前奉命为孝端皇后、孝靖皇太后加上尊贵的谥号,又追封郭元妃、王才人为皇后,礼仪都还没有完成,贵妃的册封应当在后。皇上的旨意已经很恳切了,而且(李选侍)有保护储君的功劳,就按照之前所定的日期,也不是不行。”皇上同意了他(的建议)。第二天,皇帝驾崩,朝廷政事大变,孙如游请求改变册封日期,回复可以。熹宗作为皇孙的时候,没有从师学习。即位七天,孙如游就奏请开设为天子讲学的经筵,也回复可以。十月,(皇上)下令(孙如游)以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参与机要事务。谏官诋毁他不是由在朝大臣推荐,经皇上批准任用(的官员),接连上书检举弹劾。孙如游也屡次乞求离职,皇上总是尽力挽留。天启元年二月,(孙如游)上奏章说:“先祖任用内阁大臣,多数是通过破格选用。现在皇上您年幼,我的才能品质又不能和诸位大臣相比,因此会拖累您对人品行才能的判断。请求立即同意我辞官回家。”皇上仍然挽留他。孙如游十四次上奏章乞求辞官回家,于是加封他为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派遣官员护送,儿子享受世袭官职,给予赏赐,一切都参照旧例。在家居住四年后去世。追赠少保,谥号为文恭。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胡无人行
陈陶
十万羽林儿,临洮破郅支①。
杀添胡地骨,降足汉营旗。
塞阔牛羊散,兵休帐幕移。
空流陇头水,呜咽向人悲。
[注]
郅支:原为匈奴的一支,此处借指吐蕃。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诗与曹操的《短歌行》均属于歌行体,相较于律诗,其音节、格律较为自由。
B.
“十万”写战争规模浩大,颇具气势;“破”字反衬胡人不堪一击,简洁有力。
C.
第三句写这场厮杀使胡人聚居的边塞地区平添了许多战死者的骸骨,血腥残酷。
D.
第四句写投降的敌人营垒上插满了唐军的旗帜,“足”字流露出胜利的自豪感。
18.
本诗既有盛唐余韵,又兼晚唐风味。前人论曰:“晚唐之诗,其音衰飒(衰落萧索)。”本诗后四句如何表现“衰飒”之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7.
B
18.
①五六句写辽阔的边塞牛羊四散,行军帐幕已经移走,刻画出战争结束后毫无生气的状态,衰落萧索之象凸显;②最后两句写陇头水因战争的残酷而呜咽悲诉,营造悲凉之境,深沉凄怆。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破’字反衬胡人不堪一击”,赏析有误。“破”字表现的是我方的英勇无畏,势不可挡。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特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本诗后四句如何表现“衰飒”之感。“衰飒”就是“衰落萧索”,是诗歌后四句的整体风格;“如何表现”要结合具体内容,从内容、手法、意境、情感等角度分析。
诗歌后四句是“塞阔牛羊散,兵休帐幕移。空流陇头水,呜咽向人悲”,此句主要是景象描写,用“阔”字描写边塞地域辽阔,给人空旷之感;一个“散”字,写出牛羊在辽阔边塞四散的情景,给人一种寥落之感;“兵休”是指战争结束,本来应该是欢乐的事,但是写了“帐幕移”,描写搬家移动帐幕时一片散乱,东西扔的到处都是,刻画出战争结束后毫无生气的状态,衰落萧索之象凸显;
再写陇头水,用“空”来表现战争的残酷;用“呜咽”来写河水的声音,“向人悲”用拟人手法直接写出连河水都为战争残酷而呜咽悲诉,营造悲凉之境,深沉凄怆。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千乘之国,这个国家夹在大国中间,且存在“________,________”的危机。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用心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4)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班超和司马相如的典故,句短气促,喷涌而出,极富鼓舞力量。
【答案】
①.
加之以师旅
②.
因之以饥馑
③.
竭诚则吴越一体
④.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⑤.
吴楚东南坼
⑥.
乾坤日夜浮
⑦.
快投笔
⑧.
莫题柱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馑、坼、乾坤、题”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住在我家的那窝活泼伶俐的燕子外出觅食归来,在进屋之前先栖落在我家那棵梧桐树上,兴奋地讨论着什么。那话一句接一句,又急切,又欢快,像一群春游归来的小学生,(
)地争抢着倾述所见所闻。老燕子看着小燕子日渐老练,心情激动,飞上飞下,(
)。我听不懂它们的话,但我分明感受到它们的快乐。我(
)地欣赏着,突然那只小燕子竟然悄悄落在我读书的饭桌上。我屏住呼吸,(
)地仔细端详着,忍不住轻轻地、微微地笑了。与这小精灵近距离地如此接触,竟对我十分激动,紧张和欣喜迅速传递了我的每一根神经。那小燕子眼睛黑黑的、亮亮的,嘴唇黄黄的,小脑袋摇来摇去,还用嫩黄的小嘴巴啄几下我的书本,透出几分天真和调皮。我们没法用语言沟通,但我读得懂它那单纯友善的目光。我鼓鼓嘴,轻轻吹吹口哨,它竟然高兴地点点头。我们像是一对好朋友,用彼此真诚和善意,守候这短暂而美妙的时光。
20.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喋喋不休
手舞足蹈
目不转睛
小心翼翼
B.
口若悬河
欢蹦乱跳
目不转睛
一丝不苟
C.
喋喋不休
欢蹦乱跳
目不交睫
一丝不苟
D.
口若悬河
手舞足蹈
目不交睫
小心翼翼
21.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B.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D.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22.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三处语病,请修改。
① 改为
② 改为
③ 改为
【答案】20.
A
21.
A
22.
【示例】
①“近距离地如此”改为“如此近距离地”
②“对”改为“让”或“使”
③“传递”改为“传遍”或“传到”,或者“了”改成“到”
【解析】
【分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地说话。“口若悬河”: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文中写一群欢快的小燕子争抢着、不停地说话的情形,用“喋喋不休”更符合语境。
“手舞足蹈”: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生命力旺盛。文中主要表现老燕子激动、快乐的心情,“手舞足蹈”更符合语境。
“目不转睛”:指眼球一动不动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文中写“我”欣赏景色的专注,用“目不转睛”符合语境。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文中主要表现“我”与小燕子近距离接触时的小心谨慎,“小心翼翼”更符合语境。
故选A。
【21题详解】
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写燕子“兴奋地讨论着什么”,是拟人。
A.“呼”“语”描写鸟雀,是拟人;
B.“谈笑间”打败敌人,为夸张;“樯橹”代指水军,是借代;
C.“斗十千”“直万钱”为夸张;
D.“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为比喻,本体为“澄江”“翠峰”喻体分别为“练”和“簇”。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近距离地如此接触”中“如此”语序不当,改为“如此近距离地”;
“接触……对我十分激动”的“对”介词使用不当,应把“对”改为“让”或“使”;
“传递了……神经”搭配不当,“传递”改为“传遍”或“传到”,或者“了”改成“到”。
23.
请给下面一则新闻加上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社5月28日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将1亿摄氏度20秒的原纪录延长了5倍。科研人员称新纪录进一步证明核聚变能源的可行性,也为迈向商用奠定物理和工程基础。
【答案】【示例】
中国人造太阳创亿度百秒世界纪录(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
这是一则新闻材料。给新闻拟标题,主要概括新闻的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事件、结果等。
材料共有两句话,第一句是新闻的主体,主要陈述新闻的事件,结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概括出“中国人造太阳”,结合“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将1亿摄氏度20秒的原纪录延长了5倍”概括出“创亿度百秒世界纪录”。
第二句主要是说新闻事件的意义,可用信息有“新记录”。
综合以上内容,在字数的范围内概括表述即可。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4年《感动中国》给袁隆平的颁奖词中说:“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
从此,他课余时间走出课堂,亲自下地研究水稻,像一个普通农民一样躬耕于田间。
即使是盛夏,他也每天带着馒头和水壶,拿着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寻找理想中的苗株。
学校组织“梦想与行动”的主题教育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主题班会演讲稿,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有梦想,更要有行动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有梦想,更要有行动”。
人不能没有梦想,梦想是美好的,但是如果梦想不付诸现实,都只能是一个美好的幻影。有梦想,更要有行动,梦想的实现需要我们付出很多努力和艰辛。
“梦想成真”是一句美好的祝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让梦想成真,是许多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但是有的人有了梦想之后,要么长期犹豫,迟迟拿不出实现梦想的具体行动;要么碰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甚至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常言道:心动不如行动。再美好的梦想与目标,再完美的计划和方案,如果不能尽快在行动中落实,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一番空想。
有了梦想,就应该迅速有力地实施。坐在原地等待机遇,无异于盼天上掉馅饼。毫不犹豫,尽快拿出行动,为梦想的实现创造条件,才是梦想成真的必经之路。有的人确立了好的目标以后,一会儿担心过程太长,怕坚持不下去;一会儿担心任务太难,怕到最后失败。如此前怕狼后怕虎,在彷徨中裹足不前,导致机遇在身边溜走,白白浪费了光阴。英国著名文学家劳伦斯有一句名言:成功的秘诀,在于养成迅速去做的好习惯。在我们身边,细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许多贡献较大,成绩较优异的人,并不是他们的知识、眼光、观念多么出类拔萃,其梦想和目标常常和身边的人差不多,只是因为他们实现梦想的行动比别人快了一步,并且能够孜孜以求而已。
实现梦想不仅要“肯做”,还需要锲而不舍地“坚持做”。实现梦想往往是一个艰苦的、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步到位,立竿见影。那些成就卓越的人,几乎都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顽强的毅力。美国著名动作影星史泰龙高中时代旧梦想当一名演员,他前往好莱坞找导演,找制片人,整整三年,都没有一个人看好他,他也没有上过一个镜头。不过他没有气馁,而是一次次分析失败的原因,在自我反省,自我检讨中进步着。终于,一个拒绝他20多次的导演答应给他一次拍电视剧的机会,这部电视剧第一季就创下了收视记录,从此,史泰龙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古人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实现梦想最忌讳缺乏恒心,朝三暮四。只要瞄准了大方向,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才能够扫除挡在梦想前面的障碍,实现美好的人生蓝图。
同学们,有梦想,更要有行动,凡想干出一番事业,学习有所建树,就要做好进阶挑战甚至面对失败的准备,坚持不解地执行预定的计划,不断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这样才有成功的希望,才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着自己的梦想的比彼岸勇往直前。
我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题目解读
(一)整体分析
本试题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材料聚焦“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的先进事迹,直观地反映了时代主题,传递了正向的价值观念,充分发挥了作文命题的积极导向功能。
(二)材料解读
材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感动中国》颁奖词,言简意赅地呈现袁隆平院士的主要人生阶段,集中地展现其可贵的精神品质,最后强调“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是一个伟大的梦想,同时,也是一个艰巨的挑战,需要付出巨大的汗水与心血。材料的第二部分写袁隆平院士为实现梦想而付诸的行动。第二部分又分为三层:他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说明他观察敏锐,善于捕捉灵感,大胆进行科学设想;他不禁锢于理论范畴,更脚踏实地、躬亲实践,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他不惧磨难,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为理想辛勤耕耘。由这三层可以看出,袁隆平院士在筑梦的过程中付出了诸多的坚毅行动,展现了崇高的国士风范。
(三)写作要求
在写作任务上,试题设定了具体的情境,要求考生在“梦想与行动”的主题教育活动这一背景下构思作文。“梦想与行动”这一主题的设置高度契合材料内容与行文结构,具有辅助考生读懂材料的作用,另外,“梦想与行动”中的“与”字至为关键,“与”字可引导考生关注“梦想”与“行动”之间的关系,凸显对考生思辨性思维的考查。“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主题班会演讲稿”一句中包含两个写作要求:其一是结合材料,要求考生不得忽视材料、脱离材料;其二是写主题班会演讲会,规定写作交流对象和文章形式。“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这一写作任务要求考生独立思考,表达真情。
【立意】1.崇高的梦想需要坚定行动的助力;
2.大胆去梦想,踏实去行动;
3.专注于梦想,淡泊名利,朴实行动;
4.追逐宏大梦想,从一件件小事做起;
5.把梦想融于时代,以行动报效国家。
【素材】1.
行动可以拉近与梦想的距离。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只有不断进取,不断前进,不断行动,才能一步一步迈向成功。相反,如果只是一味地堕落,不干实事儿,那么梦想就会离你越来越远。三国时期,张绣面对着曹操百万大军,越战越惧,没有积极行动,使自己的实力越来越低,错失了在混战时期的主动权。
2.
因为行动,宋濂“尝趋百里外”艰苦求学,终成开国第一大学士;因为行动,褚时健在八十岁时,潜心研究橙子,成为“亚洲橙王”;因为行动,乔布斯历经千辛万苦,将苹果锻造成行业第一品牌。因为行动,他们拉近了与梦想的距离,使生命之箭义无反顾。如何改变目标的远近?想你心目中已经有了答案,那么还等什么,用行动去拥抱美好的未来吧!
3.
有个北京的小伙子想去德国柏林看女友,选择仅仅依靠陌生人的帮助,一路“搭便车”的旅行方式,历经1.6万多公里、13个国家,穿越中国、中亚和欧洲,直到柏林。最后在柏林的广场上偶遇了自己的女友,与她紧紧相拥。这件事不仅录制成纪录片在旅游卫视播出,他还出了一本书,叫《搭车去柏林》。小伙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事,你现在不做,永远也不会去做。”很多人都说现实束缚了自己,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一直都可以有很多选择,生活的决定权也一直都在自己手上,只是我们自己缺乏行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