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厦门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5 07:3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建省厦门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2页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考生必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积累(23分)
(一)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能治理好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即使这个国家夹在大国之间,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斯的《谏逐客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河海为喻,说明要广纳人才,方能成就大业。
(3)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恢宏的气象。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质问的语气抨击秦聚敛无度且肆意挥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驳斥了司马光的“生事”之说。
(二)课文理解(本题共3小题,6分)
2.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借齐宣王以羊易牛衅钟的事,肯定齐王有“不忍”之心,认为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
B.
《庖丁解牛》中,庄子用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世人,要避开错综复杂的矛盾,游刃有余地处世,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C.
《窦娥冤》第三折中,窦娥与婆婆法场泣别的情节,突出表现了窦娥的善良品质和反抗精神,将戏剧冲突逐渐推向高潮。
D.
《雷雨》中,“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作者巧妙地通过语言的转换,将剧中人物内心的痛苦与克制展现出来。
3.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祝福》中的“我”是具有启蒙思想的知识分子,与封闭保守的鲁镇格格不入,“我”同情祥林嫂的遭遇,耐心为她解答灵魂有无的问题。
B.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本安于服刑,表现出性格中“忍”的一面;当他山神庙得知高俅等人的阴谋时,忍无可忍,最终走上了反抗道路。
C.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科瓦连科和华连卡对生活充满热情,敢于追求新生事物,不惧闲言碎语,与“套中人”别里科夫形成鲜明对比。
D.
《促织》语言简洁传神,如“蟹白栗黄,备极护爱”写成名对促织的珍惜,“夫妻向隅,茅舍无烟”表现成名夫妻面对虫毙儿死的悲哀。
4.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谏逐客书》站在一统天下的高度立论,从维护秦国利益出发,反复阐明逐客之过,着力抨击了挑唆秦王逐客的宗室贵族,理足辞雄。
B.
《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史例,说明反对者多并不意味决策有误,只要考虑到事情适宜就应采取行动,绝无退缩之理。
C.
《阿房宫赋》开篇先写阿房宫广阔高峻的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飞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等,用笔夸张,文气充沛。
D.
《六国论》用先人开疆辟土的艰难与后人割让土地的轻率作对比,从侧面论证不能赂秦的道理;用“抱薪救火”的典故说明赂秦的灾难性后果。
(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5.
下列有关《红楼梦》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第五回太虚幻境中,警幻仙姑让宝玉喝的茶是“千红一窟”,饮的酒是“万艳同杯”,作者用谐音寓意红楼女儿的悲剧结局。
B.
秦可卿临终托梦给凤姐,告诉她盛极必衰的道理,提醒她居安思危,建议在祖茔附近置田产和设家塾,并告诉她贾府将有一件大喜事。
C.
宝玉见贾雨村时无精打采,贾政不满;私交琪官惹怒忠顺王府,使贾政大怒;贾环趁机说宝玉逼死金钏儿,致贾政气极,对宝玉痛下重手。
D.
抄检大观园中,探春头脑清醒而有远见,敢作敢;迎春孤僻冷漠,对入画无辜被撵之事无动于衷;惜春懦弱怕事,不为司棋分辩求情。
D.“迎春孤僻冷漠,对入画无辜被撵之事无动于衷;惜春懦弱怕事,不为司棋分辩求情”错,应该是惜春孤僻冷漠,对入画无辜被撵之事无动于衷;迎春懦弱怕事,不为司棋分辩求情。
故选D。
6.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让晴雯给黛玉送来两块手帕,黛玉得知是旧帕后有怎样的态度和举动?第九十七回中与这两块旧帕相关的情节是什么?请简述。
二、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般而言,一部作品的意义或意图的实现,在相当程度上有待于读者的解读,而作者在建构作品时,也在与读者暗中交流,并希望读者按自己的意图去进行解读。但这种解读过程能否成功则涉及许多复杂的条件和因素。
作品意图的实现和读者的阅读期待有关。在文学史上,卡夫卡一直是一位伟大而又令人生畏的作家。他通过寓言和悖论等方式隐晦地表现自己的意图,将普通读者拒之门外,据说连爱因斯坦都认为卡夫卡的《审判》无法卒读。然而也有研究表明,卡夫卡是将《审判》当作喜剧来写的,而且每写一段就会读给朋友们听,他们都笑得在床上打滚。卡夫卡特殊的文体在朋友们那里并不构成障碍,或许因为他们只想听个荒唐而好笑的故事,而如果读者想要知道卡夫卡何以成为描写异化的“欧洲的良心”,这种文体就显得深奥难懂了。
作品意图的实现也取决于读者所处的情境。欧洲著名学者卢卡契曾坚持认为,卡夫卡的小说完全是无病呻吟,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然而,他最终改变了看法。随着国家发生政变,他突然像《审判》中的K一样,被莫名其妙地逮捕和审判,卡夫卡的大门顷刻之间就奇妙地向他敞开了。他所体会到的那种巨大的荒谬感使他终于承认,卡夫卡写的是真正的现实。国学大师陈寅恪曾在战时逃难之际重读宋史,九死一生的经历使读史四十年的陈寅恪对书中许多“不甚可解者”忽然“心通意会”,甚至产生了“亲切有味”的阅读快感。
作品何时会向读者显示它的特殊意义,抛开读者是否优秀不谈,实在是渺不可知的。写作和阅读的关系,并非谁是主导、谁是附庸的关系,阅读的成败取决于两者能否会通,写作者的姿态,说到底仅仅是一个邀请而已。因此,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写作中,写作行为常常被解释为一种寻找知音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作者往往并不强求,而是将知音的缺席作为一个写作的前提予以接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所有这一类感伤之语,既是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也是对理想读者的召唤,既有悲凉,又有自信。
这种看似消极的寻求知音的写作策略,真正保证了写作的开放性:作者并不仅仅在为他的同时代人或一般读者写作,他所面对的是开放的时间之中潜在的理想读者。由于他所预设的这些“未来读者”在时间的长河中几乎是无限的,作品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超越时代的限制而传之后世。另外,对知音的寻觅,对后世读者理解的确信,使作者能够不媚世、不趋时,更有勇气去对抗时尚和社会意识的压力。
(摘编自格非《文学的邀约》)
7.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卡夫卡的朋友们认为《审判》是个荒唐而好笑的故事,并不觉得它深奥难懂,这与他们的阅读期待有关。
B.
尽管陈寅恪有四十年的读史经验,但他对宋史许多不甚可解处的理解,也是在特殊的人生境遇中完成的。
C.
读者能否理解作者的意图,作品的意义能否实现,这二者均取决于作者的主导作用能否得到真正体现。
D.
为寻求知音而写作,既保证了写作的开放性,使作品更有可能超越时代,也使作者更有勇气去对抗世俗。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论证作品意图如何实现时,文章既考虑到读者的因素,也涉及了作者的写作策略。
B.
文章以卢卡契为例,论证对作品的理解与读者是否优秀无关,而是受现实情境影响。
C.
文章先论述影响阅读成败的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阐明作者创作与读者阅读的关系。
D.
文章的学术视野开阔,既例举了西方作家作品,也援引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相关理论。
9.
《红楼梦》开篇处有诗曰“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请结合材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首辆火星车全球征名活动分为征集名称提交、评委初评十强、公众投票前三、加权评定三甲四个阶段,最后经报批后公布结果。第一阶段共收到有效提名39808个,其中38340个提名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提交,纸质信函投递提名1468个。全世界38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提名人员年龄最大95岁、最小7岁。2020年10月,由有关专家和社会文化名人共32人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提名进行了函审,评选出10个候选名称。2021年1月20日12时起至2月28日24时止,火星车全球征名活动在指定的手机应用程序接受为期40天的公众网络投票(每人限投3票)。此次火星车征名的结果,将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着陆火星前择机公布。
中国第一辆火星车征名提交名称初评入围前十名单
排名
入围名称
得票数
排名
入围名称
得票数
1
弘毅
21
6
求索
10
2
麒麟
13
7
风火轮
7
3
哪吒
13
8
追梦
7
4
赤兔
10
9
天行
6
5
祝融
10
10
星火
4
公众网络投票结果总投票人数2769619排名名称得票数排名名称得票数1弘毅5044566求索3024792麒麟4441327风火轮2876753哪吒4176478追梦2777554赤兔4113679天行2641845祝融40397710星火256222
(综合光明网、《IT之家》信息)
材料二:
国家航天局4月24日正式公布,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全称“祝融号”。祝融是我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三皇五帝时的掌火之官。《礼记》曰:“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国家航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首辆火星车命名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我国其他航天器命名思路一脉相承,例如“嫦娥”“墨子”“悟空”“北斗”等。以火神的名字命名我国第一辆火星车,是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跨时空融合,体现了航天人的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彰显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新时代背景下,“祝融”这一名称又有了新内涵——祝愿未来谱华章,融合发展共奋进。“祝”表达对人类踏进星辰大海征程的美好祝愿,激励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融”体现融合、协作,表达中国人和平利用太空、增进人类福祉的格局和愿景,融合国内、国际,融合历史、现代和未来,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作出航天人的贡献。
(摘编自张蕾
戚铁磊
李晨《我国首辆火星车被命名为“祝融号”》,《光明日报》2021年4月25日)
材料三:
航天器的取名影响到社会大众对航天事业的关注与参与度,也是展现国家文化的一个机会。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取名为“东方红”,具有极强的时代色彩。改革开放后,中国航天器取名更加精致而富有内涵。
2007年,中国探月计划中的第一个绕月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它的名字叫“嫦娥”,取自我国上古时代“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2018年,嫦娥四号卫星计划在月球背面着陆,中国又发射了一颗中继通信卫星,为嫦娥四号和地球建立信息沟通的桥梁。这颗卫星取名为“鹊桥”,用的是牛郎织女神话中的鹊桥故事。神话中的爱情故事,为现代科技增添了优美的意境。
除了探月计划之外,中国还有个太阳监测卫星计划,这个计划取名为“夸父”。夸父逐日的神话寄寓着古代的先民了解太阳、探索自然的渴望,表现了他们的坚毅勇气和求索精神。中国太阳监测计划以“夸父”命名,为这一科学研究计划增添了丰富的神话意境,提升了其人文精神。
2011年,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为后继探索计划推进提供保障。基地建在天宫,如同我国神话故事中的天宫,因此取名为“天宫”。以天宫空间站为依托,中国在探月和测日计划外,还在推进各个行星探索计划。行星探索计划被命名为“天问”。屈原的长诗《天问》中诗人向天发问,开篇就涉及到天地万物从哪里来、阴阳如何变化、日月星辰如何排列等历来为神话所关注的宇宙论问题。以“天问”为宇宙星际探索计划命名,正符合《天问》中所表现出的探索与追问精神,为行星探索计划赋予了深刻的哲学内涵。
“天问”行星探索计划的第一个探索目标就是火星。2020年7月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并于今年5月15日成功登陆火星。随后它所携带的执行任务的火星车开始工作。此前,这台火星任务车通过网络投票,正式被命名为“祝融”号。
(摘编自项秉光《从嫦娥到祝融——中国航天器名号中的神话元素》,《中国民族报》2021年5月25日)
10.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火星车全球征名活动参与方式全程借助网络,流程清晰,参与者众多,参与面广泛。
B.
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航天器命名,是科技与人文跨时空的融合,彰显了文化自信。
C.
“天宫”空间站的建立,为中国的探月和测日计划以及行星探测计划提供技术保障。
D.
“天问一号”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开展探测任务,迈出我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公众网络投票结果和评审委员会的初评结果来看,专家名人和社会大众在火星车名字选择上存在着不同倾向。
B.
向公众征集中国第一辆火星车命名的活动,吸引了大众对航天事业的关注,利于普及航天知识,激发科学热情。
C.
人造卫星“东方红”上天,“天宫”空间站建立,“天问”行星探索计划实施,展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D.
我国航天器的取名颇为考究,因为航天器的命名不仅关系到航天事业的顺利发展,也是展现国家文化的机会。
12.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我国第一台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的原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鸡窝洼人家(节选)
贾平凹
正是子时,扇子岩下的河滩里,木木地响了两下。响声并没有震动夜的深沉,风依旧刮着,偶尔有雪块在塌落了,软得提不起一点精神。鸡窝洼几乎被雪一抹成了斜坡了,本来立陡立陡的人字屋架,被雪连接了后檐头到地面的距离,形成一个一个隆起的雪堆。
突然亮起了一点光来,风雪里红得像血,迷迷离离地晕染出一所庄院。门很响地开了,一个红的深窟;埋了门槛的雪像墙一样地倒了进去,红光倏地消灭了。一只狗出来,瘦长的没有尾巴,在雪地极快地绕了一圈,猛地向空中一跃,身子像一个弓形,立即向前跑去了。狗的后边,是一个男人,手里正提着一杆土枪。
这是回回家的院落。三间上屋,两间西厦。回回家两口人,住在堂屋,西厦房堆了物什。冬至那天,禾禾就在这里临时住下了。禾禾原本是东沟羊肠洼的人,爹娘死得早,上中学的时候和回回是一个班的。毕业后,去参了军,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呆了五年。复员回来,回回作媒,上门到洼里半梁上的孙家。本该是一个媳妇,一个一岁的儿子,一家滋滋润润的光景,却吵吵闹闹离了婚,只身一人住在这里来了。
已经是两个夜里,禾禾没有敢瞌睡,守着火塘,听河边的响动。河边的沙滩上他下了炸药,但狡猾的狐子并不去吃那鸡皮包裹的药丸。今夜里,他下了最后的赌注,将所有的药丸全部安放在扇子岩下的沙滩,心里充满了极度的慌恐和希望。
“蜜子,今晚能炸着狐子吗?”他说,“两天了,难道狐子夜里也不出窝吗?扇子岩下明明有着狐子的蹄印啊!”
黄狗依然没有动,软得像一根面条似的。
“要是今晚能炸到狐子,我心积压的委屈也就解了!自从结了婚,不愿守着家里三四亩薄地,想着去养蚕。为了筹集本钱,我是压过面,也卖过饼,结果本钱没挣回来,唯一的家当——牛也被卖了抵债,最后婚也离了……蜜子,我真的是个浪子吗?”
黄狗依旧只是趴着。
“今晚一定会有收获呢!今晚没有落雪,那药丸不会被雪埋了的。你跟着我,你要相信我,一定什么都会好起来的。”
突然,黄狗后腿直立,将前爪搭在他的肩上。沉沉的声音从河边传来。禾禾立即跳起来,叫道:“响了!响了!蜜子,炸着了!”
他在火塘里点着了灯,开始戴帽子,扎腰带,将包谷胡子一层一层装在草鞋里,穿在脚上,脸上充溢着自信和活力;取过背篓、土枪,打开门就走出去了。
月河里一片泛白。他急急沿着扇子岩下往前走,细细地察看雪地,果然发现有了各种各样走兽的蹄印。这蹄印使他来了精神,分辨着昨晚下药的位置。但是,在几个地方,并没有发现被炸死的狐子,反倒连安放的药丸也不见了。
“莫非有人捡了我的猎物?”
他尽力睁开眼睛,搜索着河滩:远近没有一个人影。这时候,蜜子在远处汪汪地叫着。他走过去。蜜子在一个雪堆旁用爪使劲刨着。他看清了,雪堆上出现了一根鸡毛,小心翼翼刨开来,里边竟是他的鸡皮药丸。
“啊,这鬼狐子!真是成了精了?”
此时,禾禾的脑子里迅速地闪过几个回忆。他想起几年前在河廊,天也是这么辽阔,夜也是这么寒冷,他和一位即将复员的陕西乡党坐着喝酒话别,乡党只是嘤嘤地哭。
“多没出息,哭什么呀?”
“咱们从农村来,干了五年,难道还是再回去当农民吗?”
“那又怎么啦?以前能当农民;当了兵,就不能当农民了?”
“你是班长,你不复员,你当然说大话!”
“我明年就会复员。你家在关中,那是多好的地方,我家还在陕南山沟子哩。”
“你真的愿意回去?”
“哪不是人呆的?”
他又想起了村里分地的那天,他们夫妻眼看着在地畔上砸了界石,在一张合同书上双双按了指印,当第二天夜里的社员会上,他们抓纸蛋抓到那头牛的时候,媳妇是多么高兴啊,一出公房大门就冲着他“嘎”地笑了一声。
“你的手气真好!”
“我倒不稀罕哩。”
“去你的!”
但是,正是这头牛带来了他们家庭的分裂……
“咳,动物是不可理解的,即使人和人也是这么不能相通啊!”
(有删改)
文本二:
坡梁上的一片地里,回回正在泼粪水。地刚刚犁过下了种,看上去松软、平整。
地边,回回蹲下吸着烟锅,抓起一把松软的泥土,喜滋滋地看着。
禾禾挑着担子走来,招呼道:“回回哥,忙着哩?!”
回回站起来问道:“禾禾,生意咋样?”
禾禾:“还剩一小半没卖完……”
回回叹了口气:“禾禾,你就听我一句劝,别胡折腾了,安心务庄稼吧!”
禾禾笑了笑:“现在土地承包,各人管各人了,就是要折腾哩!”
回回:“咱是农民,就得一辈子向土坷垃要吃要喝……”
禾禾:“那土坷垃里也没埋着金娃娃,死抱着几亩地,日子几时能好起来?”
回回没词了:“你啊……”
一个邮递员从坡梁上跑过来,手里拿着三封信:“禾禾,你的信!”
禾禾高兴地接过:“谢谢。”
回回却道:“你穷得叮当响,还有闲钱写这么多信?”
邮递员插了一句:“吔,写信也是一种信息呢!”说罢走了。
回回并未听明白:“信息?”
禾禾:“这都是我在部队里的战友,跟我说说他们那里的情况。”
回回并未听明白,“哦哦”地应着。
禾禾:“回回哥,我到小学里再转转,看他们食堂要不要豆腐。”说罢挑起担子,一边看着信一边翻过过坡梁走去。
(节选自电影剧本《野山》,雪村、小竹根据小说《鸡窝洼人家》改编)
13.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一的开头部分集中描写了鸡窝洼的雪夜场景,既渲染了沉闷的气氛,又烘托出禾禾心中的压抑,暗示其艰难的生活处境。
B.
文本一结尾处禾禾夫妇的对话,既写出抽到牛时禾禾媳妇内心的喜悦,又写出禾禾对此事并不在意,心中已有卖牛抵债的打算。
C.
两则文本中的“社员会”“公房大门”“土地承包”等词语,都具有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使文学作品具有了记录历史的意味。
D.
文本二设置邮递员送信这一情节,是为了表明禾禾虽然身处陕南山沟,但是一直与战友保持联系,对新生活怀揣着憧憬和向往。
14.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一在叙述禾禾外出打猎的过程中,多次穿插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有利于读者了解禾禾这一人物形象。
B.
文本一中的蜜子在禾禾接连发问之后,“依旧只是趴着”,这表明了蜜子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C.
文本二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为回回和禾禾的对话提供了时空背景,也表现出回回勤劳本分的性格特点。
D.
两则文本使用了大量陕南方言,这既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又使得小说和电影剧本有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15.
文本一结尾划线句“动物是不可理解的,即使人和人也是这么不能相通啊”有什么含意?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16.
禾禾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两则文本予以概括。比较这两则文本在塑造禾禾这一人物方式上的差异。
三、古代诗文阅读(22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吕仆射论浙西灾伤书【注】
苏轼
轼顿首上书门下仆射相公阁下。轼近上章,论浙西淫雨飓风之灾。伏蒙恩旨,使与监司诸人议所以为来岁之备者。谨已条上二事。轼才术浅短,御灾无策,但知叫号朝廷,乞宽减额米,截赐上供。言狂计拙,死罪!死罪!
然三吴风俗,自古浮薄,而钱塘为甚。虽室宇华好,被服粲然,而家无宿舂之储者,盖十室而九。自经熙宁饥疫之灾,与新法聚敛之害,平时富民残破略尽,商贾不行,市井萧然。今年,钱塘卖常平米十八万石,得米者皆叩头诵佛云:“官家将十八万石米,于乌鸢狐狸口中,夺出数十万人,此恩不可忘也。”窃惟仁圣在上,辅以贤哲,一闻此言,理无不行。但恐世俗谄薄成风,揣所乐闻与所忌讳,不以仁人君子期左右,争言无灾,或言有灾而不甚,积众口之验,以惑聪明,此轼之所私忧过虑也。八月之末,秀州数千人诉风灾,吏以为法有诉水旱而无诉风灾,拒闭不纳。老幼相腾践死者十一人,方按其事。由此言之,吏不喜言灾者,盖十人而九,不可不察也。
轼既条上二事,且以关白漕、宪两司,官吏皆来见轼,曰:“此固当今之至计也,然恐朝廷疑公为漕司地,奈何?”轼曰:“吾为数十万人性命言也,岂恤此小小悔吝哉?”去年秋冬,诸郡闭粜,商贾不行。轼既劾奏通之,又举行灾伤法,约束本路,不得收五谷力胜钱。三郡米大至,施及浙东。而漕司官吏,缘此愠怒,几不见容。文符往来,僚吏恐悚,以轼之私意,其不为漕司地也审矣。力胜之免,去岁已有成法,然今岁未敢举行者,实恐再忤漕司,怨咎愈深。伏望相公一言,检举成法,自朝廷行下,使五谷通流,公私皆济,上以明君相之恩,下以安孤危之迹,不胜幸甚!
轼窃度事势,若不且用愚计,来岁恐有流殍盗贼之忧。或以其狂浅过计,事难施用,即乞别除一小郡,仍选才术有馀可以坐消灾诊者,使任一路之责。幸甚!幸甚!干冒台重,伏纸栗战。不宣。
(节选自《苏东坡全集》)
【注】仆射:官名,唐宋为宰相。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使与监司诸人议所以为来岁之备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
平时富民残破略尽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C.
岂恤此小小悔吝哉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D.
轼窃度事势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浙风俗自古浮奢,多数百姓家没有储备粮食,受浙西风雨灾害和变法影响,百姓生活难以为继。
B.
官场谄媚成风,官吏们热衷揣测皇上好恶,隐瞒灾情,众口一词,迷惑皇上,苏轼对此十分忧虑。
C.
苏轼劾奏朝廷畅通市场,允许郡县间粮食买卖,又推行灾伤法,禁收五谷力胜钱,令漕司不满。
D.
苏轼自知治灾不力,担忧导致来年灾荒加重,恳请朝廷另选有才之士取代自己,自己愿调任别郡。
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不喜言灾者,盖十人而九,不可不察也。
(2)而漕司官吏,缘此愠怒,几不见容。
20.
请简要概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①
[宋]张元幹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②看,过笤溴、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注]①李伯纪,即李纲,宋抗金名臣。本词作于宋金议和、李纲被罢相之后。②平章:平章政事,丞相,此指李纲。
2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阕描写词人登楼眺望,见星垂波淼、雁落寒芦等夜景,孤独惆怅之感油然而生。
B.
“鼻息鸣鼍鼓”三句,写夜深人静传来阵阵战鼓声,词人夜不能寐,独自醉中起舞。
C.
下阕转入对历史的回顾,“要斩楼兰”两句,运用典故委婉表达对宋金议和的看法。
D.
“过苕溪”两句意在激励李纲,即使议和已成定局,也不能隐退苕溪、垂钓自遣。
22.
请比较这首词和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简要概括两词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的“故宫生活”系列文创产品畅销全国,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大人玩偶广受青睐,舞蹈《唐宫夜宴》引发全网热议……传统文化以新颖独特的方式________破圈而出,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传播,可见传统文化并非________。虽然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传统元素大家________,但这些文化元素并不是简单堆砌,而是通过现代科技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表达方式的创新,厚重的历史变得新奇有趣、时尚多元,让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迎合时代潮流。这不仅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也在________中夯实着人们的文化自信。
2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接二连三
曲高和寡
耳熟能详
潜移默化
B.
络绎不绝
曲高和寡
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C.
接二连三
高高在上
耳熟能详
悄无声息
D.
络绎不绝
高高在上
耳濡目染
悄无声息
2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表达方式的创新,让厚重的历史变得新奇有趣、时尚多元,让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迎合时代潮流。
B.
表达方式的创新,厚重的历史变得新奇有趣、时尚多元,让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迎合时代潮流。
C.
表达方式的创新,让厚重的历史变得新奇有趣、时尚多元,让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契合时代潮流。
D.
表达方式的创新,厚重的历史变得新奇有趣、时尚多元,让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契合时代潮流。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题,4分)
25.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
某市启动60岁及以上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工作。73岁的张胜利来到社区居委会,想要接种疫苗。张胜利不识字,社区志愿者小李帮他完成了预约。
全面守护全民疫苗新冠疫苗接种须知符合条件的居民可通过登录“美丽城市智慧健康”微信公众号或“健康云”APP进行疫苗接种预约,也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驿站自助终端刷身份证、社保卡登记预约,或由社区志愿者协助预约;完成预约后,可获得预约详情短信;预约成功后请严格按照预约时间前往指定接种点进行接种,逾期需重新预约;接种时须出示预约短信;70岁及以上社区人群前往接种时,需由家属或社区志愿者陪同。
请你以小李的身份向张胜利说明接种有关事宜,不超过80个字。
五、写作(60分)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是穷且益坚,还是“躺平任嘲”,其实是这代年轻人精神世界的两面。他们看似不堪重负,其实更多的是以自嘲的方式减压。与时代共舞,自嘲之外,自强、自勉、自省仍是主流。
——新华社官方微博
材料二:
在不测的世界,每个人不能躺平……你必须尽最大的努力站着……只要每个人不倒下,一个国家就不会倒;只要每个人站立着,国家就屹立着。
——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高一学年即将结束。回顾过往,你们经历了疫情期间线上学习的考验,迎来了新教材的挑战,又要面临新高考选科的抉择……你身边有同学倍感压力,好想“躺平”。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的闭学班会上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①.
加之以师旅
②.
因之以饥馑
③.
河海不择细流
④.
故能就其深
⑤.
吴楚东南坼
⑥.
乾坤日夜浮
⑦.
奈何取之尽锱铢
⑧.
用之如泥沙
⑨.
举先王之政
⑩.
以兴利除弊
2.C
3.A
4.A
5.D
6.黛玉得知是两块旧帕,初不解,后大悟,不觉神魂驰荡,左思右想,后令人掌灯题诗。
第九十七回中黛玉听说宝玉要迎娶宝钗的事后,让雪雁拿来两块旧帕狠命用手撕,撕不动,又让雪雁拿来火盆烧掉了旧帕。
7.
C
8.
B
9.
①曹雪芹盼望读者能按自己的意图解读《红楼梦》,但这和后世读者的阅读期待和处境有关。②《红楼梦》的创作也是一个寻找知音的过程,既是在感慨知音难觅,也是在召唤理想读者,渴望传之后世。
10.
B
11.
D
12.
①将现代科学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体现了航天人的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彰显了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②在新时代背景下,“祝融”有新的内涵:祝愿未来谱华章,融合未来共奋进。③通过网络投票、公众表决,是民情民意的体现。
13.
B
14.
B
15.
①这是禾禾对没有炸到狐子、反而连药丸都不见的的疑惑。②禾禾和陕西乡党谈话,不能理解陕西乡党不愿复原回家种地的心理。③禾禾因“不愿守着家里三四亩薄地”,和妻子意见分歧,导致离婚,二人不能沟通。
16.
禾禾的性格:①吃苦耐劳,勇于尝试。②不甘平淡,不满足现状。③忠厚淳朴,不惧打击。差异:文本一主要通过禾禾炸狐子和回忆村里分地两个特定场面来塑造;文本二主要通过人物对话(语言描写)来塑造。
17.
C
18.
D
19.
(1)不喜欢谈及灾患的官吏,大概十人中就有九人,不能不明察。
(2)然而漕司的官员,因为这个缘故而恼怒,(我)几乎不被接受(没有容身之地)。
20.
①陈述民情,使朝廷知民间疾苦。
②指出官场阿谀陋习,防止朝廷偏听。
③希望朝廷根据实情,制定措施,以通流五谷。
21.
B
22.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写诗人登高眺望江上夜景,并引发出孤单无侣、众醉独醒的感慨,表明对明朝屈膝议和的强烈不满,并表达了自己对李纲的敬仰之情。
《念奴娇?过洞庭》即景抒怀,情景交融,词人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且为人生苦短而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
23.
A
24.
C
25.张大爷,您接种新冠疫苗第一针,时间是6月11日上午10点到10点半,接种地点在我市第一医院,带上身份证,出示预约短信,请您的家人或社区志愿者陪同,请您按时前往。
26.写作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