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讲解(含答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4、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内容
(走进《<论语>十二章》)
?作者名片
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其教育代表思想着重有 “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启发诱导”、 “温故知新”等等。
?背景资料
《论语》是以诗经解读为背景的非诗韵文读物,韵文,又称散音句法制作的句子。主要记载孔子怎样把诗经句子拓展为伦理学语义的言行,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怎样把诗经句子拓展为伦理学语义(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论语》,真实再现了圣人孔子平凡的一面,同时又再现了万世之王的人格魅力。《论语》就自身而言,既是记事文,又是解读诗经的用法。
名言警句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关于孔子思想核心“仁”无需对学生讲太多,只要学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够了,对初一学生讲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重点字词小结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4.其: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回顾课文。
按分类填写表格。
分 类
格言警句
①谈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按要求用课文中的原句默写填空。
(1)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孔子用来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的语句是:
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答案:(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4、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2、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是指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同步检测与训练
1.下列句子朗读中,停顿处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 ?? B.思而/不学则殆
C.择其善者/而从之? ?? ?? ?? ??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选出对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A.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B.别人不了解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3.《论语》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化固定为成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等,请看《论语》中的下列语句各是什么成语的原型。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参考答案:
1.B
2.A
3.(1)见贤思齐 (2)尽善尽美 (3)举一反三 (4)道听途说 (5)巧言令色 (6)诲人不倦
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子?传不习乎?”
(乙)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节选自《墨子·公输》)
1.《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请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
2.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请回答: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注:兼爱:即兼相爱。也就是爱他人,博爱。非攻,是不发动战争。)
参考答案:
1.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忠”与“信”是老师谆谆教诲、反复传授的修身之道,我是不是经常对照它来做呢?
2.既要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又要关爱他人。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水准,消除对立,和睦相处,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
随堂检测:
1、填空题:
A. 强调了按时复习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C.奥运会开幕式上我们用 来欢迎各国的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D.以信为本,曾子反躬自省时,总会说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E.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 ;(从心所欲不逾矩)
F.讲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N.运用比喻,指明时间宝贵,要珍惜时间的句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G.关于珍惜时间的名句还有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关于修身的句子,理解翻译其意思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不是竭尽心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一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巷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贫困的忧愁,颜回依然自得其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能被改变)
《论语》十二章断句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12、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