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件】(3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5 18:3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选必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饮食(农)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劳作(工)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商贸(商)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居住(住)
交通与社会变迁
●交通(行)
医疗与公共卫生
●卫生(医)
教材知识体系
【课程标准】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居民的差异和特征;
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素养:历史解释);
2、能够利用历史遗迹遗址、历史文物、文献等史料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功能(素养:史料实证);
3、能够正确看待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系列问题,能结合自身城市发展给出合理化建议(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4、感受人类居住形式的多元化及其凝聚的人类智慧,分析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对人类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的影响,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人居环境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生存环境,包括人类活动的空间场所、物质能量及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社会经济关系。----吴良镛(清华大学教授)
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宋代 邵雍《山村咏怀》
2、古邑临河水,昏鸦噪县门。四方争集市,三户自成村。禾黍秋风陇,牛羊落日原。客愁千万种,辛苦向谁论。
---明代 陈蒙《宿迁》
3、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宋代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品读诗文,感悟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
思考:
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中国古代的哪三种居住形式和环境?
村落
城镇
城市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课标要求】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居民的差异和特征;
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学习目标】
①能够利用历史遗迹遗址、历史文物、文献等史料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功能(素养:史料实证);
②能用正确方法分析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素养:唯物史观)
③根据各自特征分析村落、集镇和城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素养:历史解释)
④通过学习村落、集镇与尝试的形成和影响,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使学生从历史视角认识人类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的关系,初步确立人地和谐的理念。(素养:家国情怀)
问题:上古人类居住形式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穴居
巢居
半穴居
筑屋定居
问题:促使这种变化的出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农业产生要求定居生活,便出现了房屋的建造,他们把房屋建在一起,在外面挖壕沟,建围墙,最早的村落就这样出现了。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
时 期
距今8000年、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地 点
辽河流域、
400-700米的山坡上
村落外围
环绕椭圆形壕沟
房 屋
170余座半穴居
成排分布
储 藏
窖穴400余座
墓 葬
墓葬30余座
出土文物
石器、陶器等
村落:伴随农业出现,人类开始筑屋定居,形成了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我们一起走进“华夏第一村”
思考:什么是村落?
聚落,是人类住屋及其附带的各种营造物之集合体。狭义的聚落指村落,村庄。
伊拉克 耶莫遗址
中国 兴隆洼遗址
“华夏第一村”
自主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历史纵横】,分析古代村落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村落形成的原因
形成的原因:
(1)农业发展,食物供应增加、生存条件改善,人口增长。生活方式:由迁徙到定居
(2)安全的需要,生存繁衍。
(3)自然环境的影响,大江大河流域,自然环境优越。
历史纵横:耶莫遗址
半坡遗址呈椭圆形,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三部分。居住区内房屋密集地排列着,中间一座规模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居住地的周围有一条宽深各五米的壕沟,在居住区和沟外的空地上,分布着各种形式的窑穴,是氏族的公共仓库。
家,上面是“宀”,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圈养的生猪能提供食物安全感,因此蓄养生猪便成了定居生活的标志。
问题:根据材料和教材知识,分析古代村落的功
能有哪些?
定居的聚落,生于斯、聚于斯、终老于斯。
——许倬云《万古江河》
(1)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
(2)为人们的集体生活提供便利;
(3)是人类最早的家,宗族的凝聚意识形成。
西安的半坡遗址
材料1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房屋),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系辞下》
材料2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古圣王作为宫室。 ——《墨子· 辞过》
材料3 大村住一族,同姓数千百家。小村住一族,同姓数十家及百余家不等。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第266页
①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
②人类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③宗族的凝聚意识逐渐形成
④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⑤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和教化功能。
探究:古代村落对人类的影响
问题:根据材料和教材知识,分析古代村落对人类的影响。
探究:原始村落分布规律?
原始村落主要分布区域
临近水源,自然、地理等环境影响村落位置
集镇的出现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的结果。
(1)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2)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3)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材料:生产力的发展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便于手工业品与农产品交换的农村聚落逐步发展成为了集市......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商业成为与手工业和农业并列的独立经济部门,适应手工业生产相对集中的需要和商人务商的便利,集市就演化成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共同定居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集镇。
——据张虎林《农村经济学》
问题:根据材料和教材知识,分析古代集镇出现的原因。
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
北魏
两宋
元朝
明清
集镇雏形
军镇
工商业集镇兴起,
行政集镇
工商业集镇发展
集镇进一步发展
出现专业分工
材料:史书中汉口之地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时称夏汭。汉魏六朝至唐宋时称夏口,或称沔口,主要为军事重镇,梁武帝筑汉口城,始有汉口之称。—摘自《清代盐商笔下的汉口镇》
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汉阳县开始设置汉口巡检司管理这个新兴市镇。嘉靖四年
(1525年),根据丈量结果,镇上建有房屋1281间。嘉靖二十四年,汉口已有居民1395户。
问题:阅读材料,以汉口镇为例概括集镇兴起和发展的因素。
商品繁荣,工商业的发展促使集镇大量出现。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政治、军事因素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中国古代集镇发展的过程。
材料:元代,大都(今北京)因蝗灾急需从江南调运大量粮食。万户张瑄手握海运重权,便“造船运米,从海道至京师”,船到此地再也无法上行,便改由陆路向大都转运。为了表明忠心,张瑄还将族属迁到此地,张家湾的名称由此而来。
在明代,倭寇与残元势力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嘉靖皇帝担心他们会沿运河北上侵扰张家湾,便开始修建城墙。
城垣建起来之后,便有从江南、山东和山西等地来的一些人在此设店经商,店铺鳞次栉比,市镇也就愈加繁荣。明中后期,张家湾的商税数目达税银二千余两,钱二千八百余贯,可见商贸之繁盛。
——《京郊重镇张家湾的前世今生》
问题探究:集镇主要的作用
问题:根据材料和图片,以张家湾为例,分析中国古代集镇主要的作用。
提示:
(1)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2)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3)密切城乡经济联系
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世界上首批城市一般都诞生在那些具有较为有利的灌溉条件,农业生产发达,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如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流域中下游的古埃及、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以及黄河流域的中国等地区。
1、在中国古代,“城”和“市”是一回事吗?
2、公元前800年,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希腊古城在布局上有何特点?
3、古代城市的出现对人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三者之间有何联系?
三 城市的产生
“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买卖所之也。”“贸、贾,市也”。
中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到了周代,随着城或市的发展与变化,它们才逐渐含有“城市”的意义。
城市的概念:
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1、什么是城市?
“城”与“市”是一回事吗?
大市,日昃(zè午后)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以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周礼·地宫·司市》
"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管子·度地》
城者,所以自守也。——《墨子·七患》
军事防御
商品交换
“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耸入文明时代了。”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城市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世界早期城市主要分布区域
问题:根据左图城市
产生于何时?早期城
市产生条件?
灌溉条件优越,农业生产发达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奴隶社会早期
2、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商周时期
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城遗址(距今4000多年前的城市遗址)
阅读教材分析商周时期城市的主要特点。
①合理的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
商业区、居民区。
②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③周朝形成营建城市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匠人营国(都城),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纬,经涂九轨(九辆马车宽度),左祖(宗庙)右社(社稷,土神、谷神),面朝(群臣朝拜场地)后市(市场),市朝一夫(边长百步的正方形)。 ——《周礼·考工记》
类别
天子王城
诸侯国都
卿大夫都城
城墙高度
九雉zhì(雉为一尺)
七雉
五雉
南北道路宽度
宽九轨(九辆车的宽度)

七轨

五轨
思维拓展: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特点、理念?
规划特点:
分级定制
中正对称
囊括山水
理念:儒、道
礼法精神
皇权至上
道法自然
北宋东京城
日中市
中轴线
元大都城
明北京城
【问题探究】读下列三幅图片,你认为影响城市营建规制形成的因素是什么?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权至上;等级观念;
城墙、兵营
密集发达的道路
发达的给排水系统
市场、神殿、斗兽场等
更安全的秩序
更便利的交通
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更多的商机、更多的宗教场所、更多的公共设施......
——古罗马城平面图·百科图册
西方古代城市的典型代表---古罗马城
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居民常住区
市场
雅典卫城
神庙
神庙
剧院
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
西方古代城市的典型代表---古希腊雅典城
卫城:
位于山顶建有神庙
规划特点:自由活泼;公共空间
理念:
人文精神;民主精神
体育盛会
奥运会
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无法表露。 ——赫拉克利特
开敞的城市广场、多神崇拜的圣地都是公民公共活动的中心。
——《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问题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西方城市布局的异同,分析呈
现不同布局的原因是什么?
相同点
不同点
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
都是政治中心;
都有经济功能
布局来看:古代中国城市整齐对称
古希腊布局比较随意
功能来看:古代中国城市政治功能更突出;
古希腊工商业和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
呈现不同布局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制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工商业发达
思考: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1、城市的产生与政治密切相关,一般都有城墙,对政治局势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2、城市的产生,使得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集中,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3、城市的防御性设施、水利工程、道路等设施的修建,有利于人类居住;推动城市化进程;
4、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体育和艺术等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文化思想交汇,有利于推动文明的进步。
BC7000年
村落产生
农业出现
集镇出现
商品交换
城市产生
多种功能
原始社会
奴隶封建社会
BC3500年
人类的三种聚居地
前者为后者的产生提供基础
聚居之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也是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改变的过程
后者的出现推动前者的发展
思维升华:人类三类聚居地之间的关系
三者关系: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集镇、城市的出现也带动了村落的发展。
(一)民居的异与同(“差异性”和“同一性”)
世界各地的民居
文明
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
两河流域
古埃及
古代中国
古希腊、罗马
古印第安
黏土 、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
墙壁贴着墙壁;结构相同,前庭、前室、主室
泥和木材、椰子叶
庭院、院落有柱廊;防晒和保温
木、砖
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木、石、砖、
混凝土
混凝土、拱券、希腊柱式,集体住宅、复合式公寓
野牛皮、木头
圆锥形的帐篷
思考:从各地民居使用的建筑材料看有什么共性?
因地制宜、用最经济的手段去建造最宜居的居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47-60页的内容,完成下列世界各地民居表。
(1)各地民居特点呈现多元性;
(2)各地民居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共同影响;
(3)新式技术和建筑材料不断用于民居建设中;
(4)各地民居的功能性越来越丰富健全;
(5)民居周边的配套设施越来越健全。
【问题探究】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居住
条件的发展特点。
窑洞
福建土楼
四合院
吊脚楼
古希腊民居
古罗马民居
(二)影响人类居住条件的重要因素?
中国南方潮湿多雨—巢居
中国北方干燥少雨—穴居
中国北方黄土高原—窑洞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以中国民居为例,分析民居的特点都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1.受自然环境影响
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木构架建筑的墙壁逐步以砖代替......从元朝起开始用砖拱建造地面上的房屋......明朝又出现了完全用拱券结构的碉楼和结构用砖拱而外形仿木建筑的无梁殿......
——《中国古代建筑史》
茅草房
砖木结构的民居
2.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材料1 中国古代是受礼法约束的等级森严的社会。......在住的方面,自春秋以来,史籍上就载有等级限制......
房屋面阔九间为皇帝专用,七间为王以上用,五间限贵族、显宦用,小官及庶人只能建三间之屋;在屋顶形式上,庑殿顶为皇宫主殿及佛殿专用,歇山顶在唐代王及贵官、寺观都可用,宋以后只限王及寺观用,公侯贵官下至庶民只能用两坡的悬山或硬山屋顶;作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特点之一的斗拱也只限于皇宫、寺观和王府使用,公侯以下仍不许用;在油漆彩画上,只有皇宫、寺观、贵邸方可用朱,一般官可用土红,庶民只用黑色......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
材料2 准营缮令:王公以下舍屋不得施重拱藻井。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又庶人所造堂舍,不得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 ——《唐会要·與服上》
3.受礼法制度和文化习俗影响
正房
正院
西



正门
四 合 院
探究:结合图片,你认为
北方四合院的布局特点是
什么?这种布局反映了什
么?
特点:对称、主次分明、院
落有序
反映:
等级观念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受儒家思想影响长幼有序
北方四合院的布局:
正房:主人居住
厢房:晚辈居住
长子住东厢房
次子住西厢房
走向:座北朝南
对称:中轴对称
外围:四周围墙
对外封闭
四合院是民居当中古代礼制最充分的体现。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四合院的那种“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完全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事兄以悌、朋友以义的道德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民居文化”)
课堂知识小结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习近平
谢谢!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