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选必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饮食(农)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劳作(工)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商贸(商)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居住(住)
交通与社会变迁
●交通(行)
医疗与公共卫生
●卫生(医)
教材知识体系
【课程标准】
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认识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利用时间轴梳理中西方古近代的水陆的主要交通建设和交通工具,归纳古代交通发展的主要特点。(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认识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的小范围、局部性的基础之上的,认识到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交通近代化中的促进作用,能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了解中国交通运输近代化的历程及其20世纪交通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体会交通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中国在交通事业中的努力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心。(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人工道路的铺设、运河的开凿、海上航线的建立、铁路的发展等交通工具的改进等史实,学会从区域性和全球化两个视角了解20世纪前交通运输发展的脉络与条件。(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史实整合与史料分析,理解交通在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中的作用。(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关注我国铁路、航运的近代化,认识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体会中国人自主创新与开拓精神(素养: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自主学习】:根据时空定位图示,阅读教材P67-72内容,水陆交通发展变迁的历史。
驯养动物(畜力)
撬的使用(技术)
发明轮车(技术)
人工搬运(人力)
阅读下列图片,请你说一说人类运输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轮车的发明创造,让人类运输方式实现了有滑动到滚动的飞跃,轮车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运载量和运送速度,对道路修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什么轮车的发明是交通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古道天成:
原始人在自然界开展生存活动过程中习惯性的足迹形成了“路”。人类转向定居生活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依赖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
“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2、人工道路的铺设
①陆路的铺设: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
工道路的铺设。(原因)
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西方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中国
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汉代:开通了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丝绸之路
唐代: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元朝: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67,并结合所学知识,梳理古代西方和中国铺设的著名的
人工道路。
材料 (秦)为弛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汉书·贾山传》
结合材料中的图文信息,分析秦朝交通所呈现的特点有哪些?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背景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特点:
以都城为中心;分布广(全国);类型多样化;连通性(道路网);水陆并举。
背景:
政治,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思想,法家思想。
秦朝道路示意图
【问题探究】根据“史料阅读”和图片资料,探究秦
朝交通的特点和产生背景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有利于巩固政权,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利于信息的传递;有重要的军事价值;促进国内经济贸易发展;促进文化的交流。
消极:劳民伤财,增加百姓负担,激发社会矛盾,导致秦的速亡。
影响:
②水路——人工运河的开凿:
中国
春秋时期:已有运河(506BC胥河,世界开凿最早的运河)
秦朝:秦始皇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元朝: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
西方
①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②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68,并结合所学知识,梳理古代中国和西方开凿
的著名的人工运河(河流)。
春秋时期:已有运河(506BC胥河,世界开凿最早的运河)
灵渠它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长33公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隋朝大运河
元朝京杭大运河
春秋时期,由吴国开凿的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
【读图说史】结合历史图片,理解中国古代的人工运河。
米迪运河修建后
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黄金时代”)
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城区
【读图说史】结合历史图片,理解西方国家古代的人工运河。
阿姆斯特丹的运河总长度超过100公里,拥有大约90座岛屿和1,500座桥梁,使得该市被称为"北方的威尼斯"。
以下四幅图是中国古代四个历史时期(秦朝、汉朝、唐朝、元朝)的交通示意图。分别提取图1、图2、图3、图4的交通等历史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图2
图3
图4
图1
【问题探究】结合地图和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图1显示该朝驿道较长,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连接了边疆治理机构,以及同周边民族政权和国家沟通的状况,据此推断出图1为唐朝。
图2显示该朝比以往的交通网都要发达,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据此推断出图2为元朝;
图3显示该朝形成了以咸阳为核心的全国道路网络,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据此推断出图3为秦朝;
图4显示该交通线以长安为起点,穿河西走廊,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据此推断出图4为汉朝。
图5:法国米迪运河
图6:中国京杭大运河
【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运河遗产的价值有哪些?
【答案提示】
①历史文化旅游价值: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水运交通史及运河沿岸文化具有重大价值;
②经济价值:是物资运输的主要渠道和经济生命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城市发展;
③政治价值: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④生态价值: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和生态相融共生的天人合一理念。
┅┅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1、“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中国探索海洋之路
(1)西汉时期: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
(2)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重大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
(3)明朝:郑和下西洋
①时间:1405年到1433年
②概况:郑和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
【自主学习】:据教材(P69)概述中国探海之路。
中国古代,已经形成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1:中国有悠久的海洋航运史,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出现了航海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战争对海洋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海贸易快速发展。秦朝航海事业进一步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也使开辟海上航线成为可能。汉朝和唐朝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有了进一步,宋元更是有了重大突破。元朝为了补充河运不足,开创了大规模海运漕粮。明前期,1405-1433年,郑各七次下西洋,开创了15世纪世界大规模航海,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壮举。 ——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
问题:依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海洋航运事业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1)战争和贸易的要求;
(2)秦以后大一统局面;
(3)造船和航海技术(指南针)的进步;
(4)为了弥补陆路及河运的不足;
(5)强盛的国力支撑。
材料2:【史料阅读】 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舰可载百余人,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 ——南宋《梦梁录》
材料3:教材P69【磁罗盘24位图】(图略)
及指南针的介绍。
【问题探究】中国古代海洋航运事业发达的原因
材料: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丝绸之路是汉朝探索出来的,让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道。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问题探究】: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答案提示】特点:
(1)由汉武帝和张骞等推动形成﹔
(2)从军事路、外交路延展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
(3)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互利互惠﹔
(4)持续时间长,是长达千年的中西交通要道。
2、古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
【自主学习】:据图片史料和教材(P69)内容,概述古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
(1)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2)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3)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4)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波利尼西亚人是大洋洲东部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一个民族集团,包括毛利人、萨摩亚人、汤加人、图瓦卢人、夏威夷人、塔希提人、托克劳人、库克岛人、瓦利斯人、纽埃人、复活节岛人等10多个支系。
维京人,别称北欧海盗,他们从公元8世纪到11世纪一直侵扰欧洲沿海和不列颠岛屿,足迹遍及从欧洲大陆至北极广阔疆域,欧洲这一个时期被称为"维京时期"。
3、近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新航路开辟
【自主学习】观察左图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的概况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意义。
①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
②哥伦布到达美洲
③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
④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意义:使全球海陆沟通,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建立;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①
②
③
新航路开辟前东西方交通线路图
新航路开辟交通线路图
(1)连接古代中西方的商道称为丝绸之路,它分为哪两条线路?
(2)传统商路遇到什么困难,促使西欧人去探索新航路?
(3)新航路开辟对促进世界交通进步有什么作用?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两幅历史地图,探究如下问题。
参考答案:
(1)丝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困难: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博斯普鲁斯海峡,阻碍了东地中海的贸易,从而促使西欧人去探索新航路;
(3)作用: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4、近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开凿运河
(1)1869年开红海和地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它是世界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
(2)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世界桥梁”。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70),在地图中标注近代西方开凿的运河。
苏伊士运河
巴拿马运河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火车与铁路交通——火车的发明与影响
火箭号火车机车
乔治.斯蒂芬森(1781-1848)
19世纪英国铁路网
(1)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2)19世纪上半期,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
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2、火车与铁路交通——近代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
中国第一条铁路:1881年建成的唐胥铁路
火车行驶在人字形铁道上
詹天佑
(1)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2)京张铁路:1909年竣工,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詹天佑主持修建 “人”字形路轨解决陡坡问题。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70)并结合图片,简述近代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
【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有哪些因素?
积极:①工业革命推动交通运输方式变革;②西方国家加紧在华投资③洋务派、清末新政、北洋政府,积极兴办近代交通,推动近代化,巩固统治;④先进中国人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
消极:①封建顽固势力阻挠;②经济落后,技术薄弱;③思想观念陈旧,④西方列强控制中国交通。
材料: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山川之产,靡不尽出;风俗之陋,靡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转漕无阻,可备海梗;民间无差徭科派之困,官吏无驿站办差之累。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1册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铁路建设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探究与拓展】(P72)---【问题探究】铁路建设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提示】 影响:
①打通了国家的经济脉络, 实业救国,于商于国均有益处;
②铁路对于维护国家路权的有重要作用;
③铁路对于国家防务具有战略性意义;
④有助于减轻人民负担和官吏之累。
3、轮船与航运业的发展——轮船的产生与发展
富尔顿和他发明的汽船
(1)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2)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3)蒸汽机以及后来的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了。
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远洋轮船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70)并结合图片,简述轮船的产生与发展史。
4、轮船与航运业的发展——近代中国航运业的发展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70)并结合图片,简述近代中国航运业的发展史。
“黄鹄号”模型图
(1)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
(2)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3)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5、动力升级:西方汽车的出现与发展
德国人卡尔本茨和他的“奔驰1号”汽车
美国人亨利福特和他的“福特T型车”汽车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图片,简述西方汽车的发展史。
(1)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
(2)1896年6月4日,亨利·福特将他的第一部四轮汽车开上了底特律大街。1903年,亨利·福特创建福特汽车公司。
但在20世纪之前,汽车还不够普及。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影响
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具有深远的影响
1、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图片,分析交通对社会的影响。
“车同轨”:“轨”指车辙,“车同轨”就是
统一留在道路上的车辙印。(历史上有
争议)
近代以前的清江浦(今江苏淮安主城区)“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
清末民初,“逮海道大通,津浦筑路,舟车辐辏,竟赴捷足,昔之都会遂成下邑”
郑州·火车拉出的城市—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交汇,超过了开封和洛阳。
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加速了近代中国和世界的城市化发展;
伊利运河的开凿客观上促使纽约逐渐发展为国际化经济和金融中心。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图片,分析交通对社会的影响。
甘肃博物馆藏邮驿画像砖
民信局收据
中国第一枚“大龙邮票”
上海的大清邮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图片,分析交通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邮驿主要是为官方服务的;明朝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1897年创办的大清 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对封建的陋习等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清朝电话局
材料:1881年英国人在中国上海的租借内架起了一条电话线,电话第一次出现在了中国。1899年,盛宣怀报奏慈禧太后,说清朝政府也应该有自己的电话业务,不能被外国人垄断了。当奏折到了慈禧太后面前时,慈禧太后却觉得电话要“拉杆布线”这样会影响皇室的风水,对清朝的统治不利,于是就拒绝了这个要求。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到了西安,此时,丹麦人璞尔生,趁乱建立了北京的第一家电铃公司。1904年,慈禧太后才开始任命大清电报局总办黄开文兼任电话局总办,在北京试办电话局,然后还花了5万两白银高价将丹麦人的电话公司收购过来。1908年,清政府开通了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颐和园水木自亲殿到西苑来薰风门东配殿的专线电话,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皇家御用电话专线,专供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使用。也因此,颐和园成为了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指挥中心。
----摘自《电话在中国》
问题: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证。
(观点正确,论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开放性试题】
课堂小结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
谢谢!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