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顾问: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发展,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主要史实如下:
中央集权的发展方面:汉朝时期, “汉承秦制”。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唐朝时期,由于藩镇割据,中央集权总体上受到削弱;北宋时期,由于军事上收兵权、编禁军;行政上,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则进一步得到加强;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中央集权得到完善并发展;
君主专制的演进方面:汉朝时期,汉承秦制。汉初,丞相位高权重,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汉武帝重用伺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伺中等,削弱相权,皇帝制度得到强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三省体制;隋唐时期,创立与完善三省六部制;宋朝,初设中书门下,后增设枢密院、参知政事、三司使(简称“一参二府三司”);元朝,设中书省,相权得到强化。
同时历朝历代选官、用官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促进和保证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汉朝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隋朝首创科举制;唐宋元: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大大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可以看出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汉朝的中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元朝的中书省制度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自汉到元都不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保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左图右史
元朝行省图
“省”的本意为宫禁,后业引申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它多是因军事需要而设的临时机构。行省一词,源于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金因地方上战争的需要,设行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非定制。元世祖时,开始设置中书省。中统、至元年间,在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
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类似于现代的国防部;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行省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河南江北、陕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四川、甘肃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云南、江浙省、江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湖广。而山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山西、河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腹里”的设立是个行政区划史上的创举,它有效解决了困扰很多朝代的京畿防务及管辖问题,为都城建立了有效的缓冲带。
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巨大。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行省的确立,又限制了蒙古王公贵族的权利,元法规定,贵族不得在自己的封地内征税和行使行政权,税收交由中央统一管辖,官吏由中央统一派遣,这使得元朝的中央集权得到大大的加强,行政体系与现代的十分接近。[21世纪教育网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
“九品”指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级来区分人物高下。“中正”是专职品评人物的中央官员;“品”即“品状”,指在籍的言行和居官的才能政绩。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梁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史学家沈约甚至说它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胄高卑”。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甚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无关重要,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后赵主石勒曾清定九品,石虎亦恢复雍秦二州望族免役特权,但似乎并未设中正之职。北魏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崔浩曾欲恢复分别族姓的做法,因而被杀。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到了隋代,随著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名人殿堂:
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汉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出生于长安,幼名刘彘,是汉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21世纪教育网
宋太祖
姓名:赵匡胤
小名:香孩儿
生辰:阴历九二七年二月十六日
忌日:阴历九七六年十月二十日
庙号:太祖21世纪教育网
谥号: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属相:猪
籍贯:祖籍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河南洛阳。
陵寝:永昌陵(今河南省巩义西南堤东保)
父亲:赵弘殷 ( http: / / baike. / view / 608291.htm" \t "_blank ),追赠宣祖
母亲:杜太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21世纪教育网
初婚:19岁
配偶:贺皇后、王皇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宋皇后
子女:4子6女 民族:汉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21世纪教育网
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证明,赵匡胤是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他对待权臣刚柔并济,怀柔安抚,很好的解决了天下统一后的军权问题,永不消逝的英雄——赵匡胤。
21世纪教育网
原来如此:
汉武帝的“推恩令”
中国西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重要法令。
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见吴楚七国之乱)。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乱,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
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骄奢淫逸 ,阻众抗命 ,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因此 ,元朔二年( 前127),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其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当叛乱的战鼓惊破唐宫的《霓裳羽衣曲》后,唐玄宗才匆忙布置防御。但唐朝新招来的士兵抵挡不住安禄山的劲旅,安禄山渡过黄河后,连败唐军,一路攻陷断陈留、荥阳(河南荥阳)、洛阳,直抵潼关。756年(至德元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防守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但因是临时凑集来的,缺乏战斗力。但玄宗和杨国忠对哥舒翰不放心,接连派宦官逼其出兵。结果,哥舒翰在灵宝被安史军打败,全军覆没,哥舒翰也做了俘虏。同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
玄宗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到马嵬坡(陕西兴平西),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杨国忠,又迫玄宗缢死杨贵妃。唐玄宗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即肃宗。安史集团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它却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内部矛盾重重。坐镇洛阳的安禄山恣行暴虐,众叛亲离,757年初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即帝位后,史思明屯驻范阳,拥有重兵,不听调遣。
757年春,唐朝从陇右、河西、安西、西域等地陆续调集了十多万军队,又向回纥借兵四千人,肃宗以其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以郭子仪为副元帅,率军一举收复长安。 在此前后,河北、河南的地方官和军队也在进行着长期而激烈的战斗。既极大地打击了叛军的后方,又保障了江淮供应物资路线的安全。江汉和江淮的保全,使唐朝在经济上有所依赖,对战争结局有重大影响。
759年(乾元二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在范阳称大燕皇帝。761年(上元二年),史思明大败李光弼率领的唐军,乘胜向长安进犯,在途中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史朝义在洛阳称帝后,叛军内部更加分裂,从此没有力量再向唐朝发动进攻。
762年(宝应元年),唐宫廷发生政变,宦官李辅国杀张皇后,肃宗受惊而死。李辅国拥立太子李豫即帝位,即代宗。
代宗调集各路兵马,又向回纥借到一部分军队,以其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率军收复了洛阳、河阳、郑州、汴州等失地。史朝义逃往河北,河北叛将见他大势已去,纷纷向唐朝投降。763年(广德元年)初,史朝义在唐军打击下,穷促自杀。历时七年多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杯酒释兵权
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此时是公元961年)。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过了一段时期,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此时是公元969年)。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太祖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
也有个节度使不知趣,唠唠叼叼地把自己的经历夸说了一番,说自己立过多少多少功劳。宋太祖听了,直皱眉头,说:“这都是陈年老账了,尽提它干什么?”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禁军领兵权析而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以后宋太祖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后来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汉代的中朝与外朝21世纪教育网
西汉自汉武帝时起,为加强皇权,便宠信近臣,令其充当中书令、侍中、给事中等高级侍从官职,出入禁中,与闻国政。这样,管理国家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以便皇帝控制,因而出现了“内朝”与“外朝”之分。由侍从皇帝的宫廷机构组织构成“内朝”,掌握了决策国家政务的权力;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构成“外朝”,却逐渐退居到仅只执行政务的地位。
“内朝”也就是“中朝”,《汉书·刘辅传》注引孟康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关于“内朝”和“外朝”的划分,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康此注,最为分明”。钱大昕还认为内朝、外朝之分,汉初是没有的。“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钱氏说“史家未明言”。汉武临终前,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遗诏辅少主。而宰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遗诏。这件事无疑关系重大,它不仅表明已把宰相放在政治核心之外,同时也表明内外朝之分已经形成。
汉武帝用内朝官来压抑外朝官以侵夺相权,是汉代中央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宰相是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的最高长官,为天下政本所在。汉武帝要加强皇权专制,自然会与宰相制度发生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汉武帝便引严助、主父偃辈入值,参与谋议。自霍光辅政,至于东汉,遂成为外戚与宦官专政的局面。外戚当政者则加“将军”名号,宦官专权者又多加“中常侍”。不论外戚还是宦官,都是作为内朝官而专朝政的。
汉武帝鉴于汉兴以来丞相御史二府的职权过重,因而把处于身边的内朝私人秘书“尚书”官的地位提高,又相继设有侍曹、二千石曹、户曹、客曹。诸曹尚书多引用宦官或外戚担任,内朝近臣自大将军、太傅、侍中以下,常领录尚书事以参决朝政。而外朝的长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职权逐渐为内朝尚书台所侵夺。所以,汉武帝以后以至成宣年间,是尚书势盛,内朝权重,与外朝的相府形成权力转移交替时期。
尚书本属于少府,从秦至汉武以前,不过是掌管往来章奏的小吏。但自御史变成监察官之后,皇帝的诏令等事,也成了尚书的专责。武帝时期尚书发展成宫中的重要机构,置尚书四人,分四曹以主众务。常侍曹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曹主刺史二千石事,户曹主吏民上书事,客曹则主外国四夷事。成帝时又置三公曹以主刑狱事。显然尚书已由公文的传达机关进而为公文的处理机关。而且处理的结果,并不经过丞相,也无需和外朝的相府商讨,而是直接送呈皇帝。汉武帝一面提高近臣和内朝官的地位,使他们“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有时还让内臣严助等与大臣辩论,使“大臣数诎”。另一方面又压低丞相的地位。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太尉“田蚡不足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所以当他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少有的。
汉武帝为什么要把职掌朝政的实权,由外朝的宰相转移给内朝的尚书呢 主要因为:(一)内朝官地位很低,可以减少对他们盗权窃柄的顾虑;(二)内朝官多是皇帝宠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牵制;(三)内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这些人本是卑微之徒,皇帝可以随意更换,这样既能保持外朝相府传统地位的稳定性,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量。
三省体制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继续推行中央集权封建君主制度,皇帝仍然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与以前各代比较起来,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在中央,明显地表现在三公职权的旁落,以及中央统治机构由一省制向三省制的过渡和转变。一方面自东汉以来,已经徒具虚名的三公,三国时仍然存在,称司徒、司空、太尉,晋时又增置太宰、太保、大司马、大将军,谓之“八公”。八公名义上职位虽高,然并无实权,不闻国事,不参与朝政;另一方面,尚书台(省)的地位日渐显赫,为了牵制和削弱迅速发展的尚书的权力,又相继设立了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开始形成。
三国时期的职官制度基本上沿袭了汉代的官制,同时也有一些变化。这时期,曹魏的官制比较系统、完备。东汉末年设置丞相,以曹操充任,总领百官,主持朝政。这时丞相府内分曹治事,这是内廷尚书台列曹治事移至外朝的开始。曹操又设秘书令掌管政令的颁发。曹丕称帝后,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虽然地位高,但都是空衔。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曹丕把尚书台移至外朝,分为五曹治事,使它成为外围的执行机构,由尚书令主持其日常政务。同时又成立中书省,设中书监、中书令二官,并掌机密,以代替过去的秘书令。侍中在汉代本为加官,可出入禁中。东汉灵帝时设侍中寺,以侍中为其长官,下有给事黄门侍郎等,掌随驾规谏,以备顾问。侍中常在皇帝左右,地位愈加尊贵,但也要侍候皇帝的起居生活。上述中书省、尚书台、侍中寺格局的确立,已具备了三省制的雏形。
自西晋至南朝,中书省的中书监、令仍掌管草拟诏令、策划国政,位尊权重。由于中书省权势日重,对皇权专制的威胁渐大,于是晋时将侍中寺改为门下省,并且扩大其长官侍中的权力,使它参予朝政,“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以此来限制中书省的权力,互相箝制。此时尚书台作为执行机构,其组织愈加完备,分工也更为细密了。在朝廷不设“录尚书事”时,则以尚书令为尚书台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共同参预朝政。其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西晋时,尚书台曾设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等六大曹,以后又有一些增减,至东晋时成为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大曹,每曹各设尚书为其长官。西晋时又置小曹三十余,设尚书郎二十余人,分曹主事;东晋以后逐渐省并,以三、四个小曹为一部,或五部、或六部不定。南朝时,改尚书台为尚书省。总之,这一时期是三省开始形成和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时代。在这一过程中,它们之间的权限、分工也是逐渐趋于严密的。
汉代的察举制
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前196 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文帝前元二年(前 178)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书·文帝纪》)。
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一是对于察举人才的标准有了明确的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岁举为常科,每年推举。科目有孝廉和秀才。孝廉始为孝与廉两科,后来连称为一科。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其出路是到中央任郎官。有名额限制,东汉和帝时制凡满 20 万人的郡国每年举一人,不满 20万人的两年举一人,不满 10 万人的三年举一人。边境地区郡国人少,10 万人以上则可以岁举一人。孝廉的出路最多的是在皇帝身边当郎官,然后再由郎迁中央或地方官吏。举孝廉是察举常科的主要科目,是入仕的正途。举秀才的对象为现任官吏。到东汉为避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茂才由州推举,所以人数比孝廉少得多。茂才的出路大多充任地方县令,比孝廉任用为重,但名额少。诏举,是由皇帝下诏察举人才,是临时性的特科。其特点是:诏举常在灾异之后举行。诏举人数不限,由诏令临时规定。诏举科目很多,也不固定,能把有专门才能的人推举出来。无论岁举孝廉、秀才还是诏举贤良文学,到中央以后均需经过考试。考试办法有对策(命题考试)和射策(抽签考试)两种。对策多用于考试举士,射策多用于考试博士弟子。凡属诏令推举之士一般是由天子策试;郡国岁举之孝廉、秀才则由三公府考试。儒生考经学,官吏考举奏,通过考试选出优等生,报皇帝录用。考试实际是量才录用。
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特别是到了汉武帝时代,人才济济。如破格录用出身贫寒的主父偃、从牧羊人中提拔了卜式,从商贾中擢升了桑弘羊,在奴隶群中发现了大将军卫青,另外还有公孙羊、韩案国、郑当时、董仲舒、苏武、张骞、司马相如、司马迁、霍去病等。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上下求索:21世纪教育网
科举常识:乡试、会试、殿试、武举和糊名法
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皇帝亲临殿廷,发策会试中式的贡士,称殿试。也叫“廷试”、“廷对”。源于西汉时皇帝亲策贤良文学之士,始于武则天天授二年于洛阳殿前亲策贡举人,但尚未成定制。宋开宝八年,太祖于讲武殿策试贡院合格举人,并颁定名次,自此始为常制。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后的进士分为五甲。元无殿试。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探花;二甲赐进士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武举:唐代武则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武则天长安二年(700)“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一般认为,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村的重要制度。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笔试。
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代的郭子仪(唐玄宗开元初年武举异等),明代戚继光(明世宗嘉靖年武进士),北宋徐徽言(文进士出身,后弃文习武,徽宗授武状元)等等。
糊名在宋代常称为“弥封”,就是要把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和初定等第都要封住或者裁去,以防评卷官徇私作弊。糊名法创立于武则天即位初年,但没有在科举考试中普遍使用。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将作监丞莆田陈靖上疏,建议在科举考试中使用糊名办法,得到宋太宗的采纳。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糊名法在省试中开始实行。
糊名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客观评卷、公正选拔人才。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中说:“本朝进士,初亦如后制,兼采时望。真宗时,周安惠公起,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但因为不再考虑考生平时的真实水平和道德表现,只重考试成绩不重品行,导致进士及第者也不一定是众望所归者的弊端。但是,从科举制度保证公正性的角度而言,糊名的优点是明显大于其局限性的。(共34张PPT)
秦 朝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从明到清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央
地方
君权
相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制作:安化二中 陈芳 e-mail:21913114@
唐太宗
汉武帝
宋太祖
元世祖
课标要求:
1.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2.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3.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1、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
4、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阶段 朝代 地方制度 对中央集权影响
秦
汉初
武帝
唐
宋
元
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郡县制
郡国并行
加强
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
削弱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加强;但三冗;积贫积弱
行省制,宣慰司,
宣政院辖地
加强,重大变革,省制开端
形成
巩固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完善
加强
推恩令
加强
削弱
新发展
材料一: 教材P13『学思之窗』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 “田蚡不足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所以当他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
思考: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两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皇权与相权在以后的关系是怎样的发展的
朝代 措 施 影 响
汉
隋唐
北宋
元
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
三省六部制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一分为二
一分为三
一分为三
相权反弹
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建立专制主义制度
丞相权力很大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朝代 制度 标准 方式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品行
门第
才学
举荐
评定授官
考试
①标准:
②选官权:
③选择方式:
A、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B、发展规律: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从地方收归中央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皇权与相权:
(2)中央与地方:
(3)选官制度:
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Good bye! Good luck!
个人教学资源博客(http://hexun.com/cf1980 中学历史教学在线),热烈欢迎各位同行好友交流指导,共同进步!
1、以(2006年天津题)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2、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有( )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③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④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③ ④ D、① ③
3.宋初和明初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的地方在于
A.废除了丞相
B.改变、分散了地方机构和权力
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
D.文化专制
4. 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
B.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C.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D.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
5.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
C.(元)中书省 D.(清)理藩院
6.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的职能在汉武帝时演变成为( )
A.决策机构 B.监察机构
C.执行机构 D.军事机构
7、(2006天津卷)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
8、(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
1)西周实行分封制 2)西汉设置刺史
3)唐朝实行三省制 4)宋朝设置参知政事
(3) (4) B. (1) (4)
C. (2) (3) D.(1) (2)
9、 (2007年高考. 天津)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
1、汉朝:
郡国并行制度
探究一:刘邦建汉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有何异同 为什么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最终是怎样解决的 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
⑴异同:
秦郡县制;汉郡国并行制度
⑵原因:
汉高祖对秦亡的错误认识
⑶影响:
出现王国问题,分裂割据
⑷解决:
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⑸特点:
①“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
②“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汉武帝刘彻
汉景帝
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
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
藩镇
割据
节度使拥兵自重
中央集权削弱
唐玄宗
广设藩镇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
继续发展
2、唐朝:
探究二:阅读教材P12《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从中我们能够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唐朝节度使享有哪些权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1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战乱不已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⑵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有何特点?
⑶地方收权后结果会怎么样?
⑷你得出了什么认识?
探究三:
(2)措施:①军事上: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③财政上: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 特点:从军权入手
(1)①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②武将权力过大容易危机皇权
(3)利: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过分集权也无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因此中央集权应当适中,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使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发挥.
3、北宋:
材料一: 教材P13《元朝行省图》。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4、元朝:
⑵行省制度主要内容是什么 有何影响 (见教材)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
①历史原因:吸取北宋过分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
②现实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③民族因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对当时: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一。
对后世: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行省制度
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
比较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不
同点 盛行的时代不同
和中央政府关系不同
作用和影响不同
相
同点
奴隶社会(西周)
几乎整个封建时代
元朝
侯国相对独立,权力地位世袭
中央政府下属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皇帝任免
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③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1、调整原因:
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2、过程
汉武帝
尚书令
侍中
中朝
决策
三公
九卿
外朝
执行
光武帝
尚书台
中枢
3、结 果:
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
执行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
1、两汉:
中外朝与尚书台
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决策)
(执行)
(审议)
六 部
三 省
皇 帝
三省六部制
1、源流:
2、运作程序
3、影响
①对当时:A、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B、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
②对后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2、唐朝: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探究四:⑴隋唐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相比,二者有何相同之处?
①都实行分权;
②权力相互牵制和监督;
③都有积极作用。
⑵那它们的这种分权本质相同吗?为什么?
不同。
中国是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西方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
中书门下
皇 帝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行政权)
(军权)
(财权)
(相权一分为三)
(总揽大权)
3、北宋:
度支、盐铁、户部
1、汉朝实行察举制度
目的:
概况:创立?依据?
影响:
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
依据:
影响:
3、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度
背景:
概况:
依据:
搜罗人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
汉武帝;品德和才能
选拔了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西汉的强盛
门第
世家大族控制了选拔途径,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世家大族衰落
隋文帝-隋炀帝-唐宋元(详见教材P15)
考试成绩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⑴积极:
⑵消极:
1994年韩国再现科举
科举考场
宋代科举考试
教育部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座谈会在广东举行,
指出“恢复高考是社会公平的重建”。
——《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1日第1版